第一单元学习了酸和碱的相关知识,并且知道了盐的定义,学习这一节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所以这一单元的学习主要是在前一单元的基础上进行拓展,溶解度是本单元的难点,也是中考的重点,学生掌握较难,另外,海洋化学资源虽然联系生活和社会,但是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在教学中要有所侧重和体现。
通过对本单元的内容复习,学生能较好的从整体认识本单元的知识体系,通过对相关问题的设置,很好的体现了问题导学的有效性和高效性,能尽快的提高复习的效率,并通过小组合作与交流较好的体现了独学与群学以及兵教兵、兵练兵的高效性,使整个课堂取得了较好的复习效果。
一、明确目标
1.认识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资源,掌握海水淡化的常用方法。
2.了解海水晒盐的过程,学会粗盐提纯的实验方法。
3.学习氨碱法制纯碱的原理和主要流程,掌握纯碱的性质,了解纯碱的主要用途。
二、问题导学
第一站、海洋化学资源
1.海水制镁的流程是怎样的?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注明反应的基本类型。
2.海底的矿产资源有哪些?新型矿产资源是什么,其主要成分是什么?
3.海水淡化的方法主要有哪两种?常用的方法是什么?
4.如何鉴别海水和蒸馏水?
第二站、海水“晒盐”
1.你能说出海水晒盐的过程吗?其原理是什么?
2.粗盐中含有哪两类杂质?各采用什么方法除去?
3.除去粗盐中不溶性杂质的实验步骤有哪些?玻璃棒的作用分别是怎样的?
4.粗盐中可溶性杂质主要以什么离子的形式存在?除净这些杂质,应加入哪些物质?其作用分别是什么?加入的顺序是怎样的?发生了哪些化学反应?
第三站、海水“制碱”
1.结合氨碱法制纯碱流程图,写出其反应原理(以食盐、石灰石为原料,以氨为媒介)
a、为什么氨盐水比食盐水更易吸收二氧化碳?
b、氨盐水吸收二氧化碳后生成的碳酸氢钠和氯化铵,哪种物质首先结晶析出?为什么?
C、联合制碱法是谁创立的?又称什么法?
2.你知道纯碱吗?试完成以下有关内容。
碳酸钠的化学式为 ,是 或 的主要成分。 色 状固体, 溶于水。
化学性质:
①与酸碱指示剂作用 碳酸钠溶液呈 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 。
②与酸反应 Na2CO3+ HCl = Na2CO3+ H2SO4 =
③与氢氧化钙反应 Ca(OH)2 + Na2CO3= (工业制取氢氧化钠)
④与氯化钡反应 Na2CO3 + BaCl2 =
3.复分解反应
①概念?
②复分解反应的特点:AB + CD = AD + CB
③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有 析出或有 放出或有 生成。
④复分解反应的实质是什么?
典例:(2014·烟台)南海、钓鱼岛及其附属海域是我国固有领土,蕴藏着丰富的海洋资源。
(1)海水制盐。从海水制取的粗盐中含有泥沙、硫酸镁和氯化钙等杂质,为得到较纯的氯化钠,将粗盐溶于水,然后进行如下操作:a.加过量的Ba(OH)2溶液;b.加稍过量的盐酸;c.加过量的Na2CO3溶液;d.过滤;e.蒸发。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填字母)。加Na2CO3溶液的作用是除去 。
(2)海水淡化。右图是一个简易的蒸馏法淡化海水的装置。证明得到的水是淡水的方法是 。
(3)海水制镁。从海水中提取金属镁的过程如下图所示:
在上述转化过程中发生中和反应的是 (填反应顺序号)。海水中本身就含有氯化镁,则①、②两步的作用是 。
(4)海水“制碱”。氨碱法制纯碱是先通过化学反应生成NaHCO3和NH4Cl,NaHCO3结晶析出,再加热NaHCO3制得纯碱。
①氨碱法制纯碱中生成NaHCO3和NH4Cl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反应中生成NaHCO3和NH4Cl的质量比为84∶53.5,NaHCO3和NH4Cl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请分析NaHCO3结晶析出而NH4Cl没有结晶析出的原因是 。
三、达标反馈
一、单元知识结构:
淡化
海水
结晶
通入氨气和二氧化碳 加热
晶体
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 溶解度
强调一定温度、一定量溶剂 溶解度曲线
二、教学目标:
1、运用图示等方式认识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资源,认识合理开发海洋资源与保护海洋环境的辩证关系。通过对海水淡化的实验探究,学会蒸馏法分离物质,认识海水淡化的可行性,进一步树立资源意识。
2、了解海水“晒盐”的过程,认识饱和溶液、结晶等概念。认识溶解度的含义,绘制溶解度曲线。探究哪些因素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限量,初步学会合理控制实验条件。
3、学会粗盐提纯的实验方法。了解食盐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用途。
4、学习氨碱法制纯碱的简单原理和主要流程,探究纯碱的性质,了解纯碱的主要用途,初步理解盐类的含义。
初四化学复习课导学案
课题:第三单元《海水中的化学》 主备:高立奎 审核:黄新忠
一、明确目标
1.认识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资源,掌握海水淡化的常用方法。
2.了解海水晒盐的过程,学会粗盐提纯的实验方法。
3.学习氨碱法制纯碱的原理和主要流程,掌握纯碱的性质,了解纯碱的主要用途。
二、问题导学
第一站、海洋化学资源
1.海水制镁的流程是怎样的?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注明反应的基本类型。
2.海底的矿产资源有哪些?新型矿产资源是什么,其主要成分是什么?
3.海水淡化的方法主要有哪两种?常用的方法是什么?
4.如何鉴别海水和蒸馏水?
第二站、海水“晒盐”
1.你能说出海水晒盐的过程吗?其原理是什么?
2.粗盐中含有哪两类杂质?各采用什么方法除去?
3.除去粗盐中不溶性杂质的实验步骤有哪些?玻璃棒的作用分别是怎样的?
4.粗盐中可溶性杂质主要以什么离子的形式存在?除净这些杂质,应加入哪些物质?其作用分别是什么?加入的顺序是怎样的?发生了哪些化学反应?
第三站、海水“制碱”
1.结合氨碱法制纯碱流程图,写出其反应原理(以食盐、石灰石为原料,以氨为媒介)
a、为什么氨盐水比食盐水更易吸收二氧化碳?
b、氨盐水吸收二氧化碳后生成的碳酸氢钠和氯化铵,哪种物质首先结晶析出?为什么?
C、联合制碱法是谁创立的?又称什么法?
2.你知道纯碱吗?试完成以下有关内容。
碳酸钠的化学式为 ,是 或 的主要成分。 色 状固体, 溶于水。
化学性质:
①与酸碱指示剂作用 碳酸钠溶液呈 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 。
②与酸反应 Na2CO3+ HCl = Na2CO3+ H2SO4 =
③与氢氧化钙反应 Ca(OH)2 + Na2CO3= (工业制取氢氧化钠)
④与氯化钡反应 Na2CO3 + BaCl2 =
3.复分解反应
①概念?
②复分解反应的特点:AB + CD = AD + CB
③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有 析出或有 放出或有 生成。
④复分解反应的实质是什么?
典例:(2014·烟台)南海、钓鱼岛及其附属海域是我国固有领土,蕴藏着丰富的海洋资源。
(1)海水制盐。从海水制取的粗盐中含有泥沙、硫酸镁和氯化钙等杂质,为得到较纯的氯化钠,将粗盐溶于水,然后进行如下操作:a.加过量的Ba(OH)2溶液;b.加稍过量的盐酸;c.加过量的Na2CO3溶液;d.过滤;e.蒸发。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填字母)。加Na2CO3溶液的作用是除去 。
(2)海水淡化。右图是一个简易的蒸馏法淡化海水的装置。证明得到的水是淡水的方法是 。
(3)海水制镁。从海水中提取金属镁的过程如下图所示:
在上述转化过程中发生中和反应的是 (填反应顺序号)。海水中本身就含有氯化镁,则①、②两步的作用是 。
(4)海水“制碱”。氨碱法制纯碱是先通过化学反应生成NaHCO3和NH4Cl,NaHCO3结晶析出,再加热NaHCO3制得纯碱。
①氨碱法制纯碱中生成NaHCO3和NH4Cl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反应中生成NaHCO3和NH4Cl的质量比为84∶53.5,NaHCO3和NH4Cl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请分析NaHCO3结晶析出而NH4Cl没有结晶析出的原因是 。
三、达标反馈
1. 下列方法不能用来淡化海水的是( )
A.加热蒸发 B.过滤 C.使海水结冰脱盐 D.多级闪急蒸馏
2. 下列关于海水晒盐原理的分析,正确的是 ( )
A. 利用阳光照射使海水升温得到食盐 B. 利用机械动力搅拌得到食盐
C. 利用阳光和风力将水分蒸发得到食盐 D. 利用海水在阳光下发生分解反应制得食盐
3.欲将粗盐提纯并用所得精盐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粗盐过滤时,用玻璃棒搅拌加快过滤的速度
B.蒸发滤液时,待蒸发皿中滤液蒸干时停止加热
C.配制溶液需要经过计算、称量、溶解、装瓶贴标签等步骤
D.配制溶液时必须使用的仪器有托盘天平、酒精灯、量筒、烧杯、玻璃棒等
4. 下列物质中,在玻璃、洗涤剂等工业上广泛应用,著名化学家侯德榜对改进它的生产技术做出杰出贡献,这一种盐是 ( )A.碳酸钠 B.氯化钠 C.硝酸钾 D.硫酸铜
5. 检查胃部疾病时,方法之一是让病人口服硫酸钡。若服碳酸钡就会中毒。已知可溶性钡盐有毒。试解释钡餐用硫酸钡而不用碳酸钡的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回答)??????????????????????? 。 误服碳酸钡后,可立即服用硫酸镁(泻药)解毒,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回答)? ?
【学(教)后记】
1. 下列方法不能用来淡化海水的是( )
A.加热蒸发 B.过滤 C.使海水结冰脱盐 D.多级闪急蒸馏
2. 下列关于海水晒盐原理的分析,正确的是 ( )
A. 利用阳光照射使海水升温得到食盐
B. 利用机械动力搅拌得到食盐
C. 利用阳光和风力将水分蒸发得到食盐
D. 利用海水在阳光下发生分解反应制得食盐
3.欲将粗盐提纯并用所得精盐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粗盐过滤时,用玻璃棒搅拌加快过滤的速度
B.蒸发滤液时,待蒸发皿中滤液蒸干时停止加热
C.配制溶液需要经过计算、称量、溶解、装瓶贴标签等步骤
D.配制溶液时必须使用的仪器有托盘天平、酒精灯、量筒、烧杯、玻璃棒等
4. 下列物质中,在玻璃、洗涤剂等工业上广泛应用,著名化学家侯德榜对改进它的生产技术做出杰出贡献,这一种盐是 ( )
A.碳酸钠 B.氯化钠 C.硝酸钾 D.硫酸铜
5. 检查胃部疾病时,方法之一是让病人口服硫酸钡。若服碳酸钡就会中毒。已知可溶性钡盐有毒。试解释钡餐用硫酸钡而不用碳酸钡的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回答) ,误服碳酸钡后,可立即服用硫酸镁(泻药)解毒,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回答)。
课件13张PPT。第三单元
海水中的化学
(复习) 高青县实验中学 高立奎1.认识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资源,掌握海水淡化的常用方法。
2.了解海水晒盐的过程,学会粗盐提纯的实验方法。
3.学习氨碱法制纯碱的原理和主要流程,掌握纯碱的性质,了解纯碱的主要用途。明确目标海水中的化学海洋化学资源
海水晒盐
海水制碱海水制取镁
海底矿物
海水淡化海水晒盐
粗盐提纯氨碱法制纯碱
纯碱的化学性质从图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第一站、海水中的化学资源口头回答第一站的5个问题,若有困难,先做出标记,最后查找课本,并进行识记!组长负责汇总并讲解问题!全组起立,对桌检查1号检查2号,3号检查4号,5号检查6号第二站、海水“晒盐”第三站、海水“制碱”口头回答本站的问题,完成相关内容的填写!
若有困难,先做出标记,最后查找课本,并进行识记!典例:——直击中考我的收获 通过本节课学习,我的收获有哪些?单元知识结构图达标拓展: 让化学教学成为充满智慧的活动,与孩子们一起分享快乐! 让我们诗意地耕耘在化学教育沃土上,享受着化学科学独特魅力!(一) 操 作 方 法 谢 谢从总体上看,我认为本节课基本上达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预期目标,充分利用导学案,挖掘并发展教材,促进学生发展;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整堂课活而有序、活而有效,教师起到了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
此外,我在处理因课前无法预计学生的知识点的迁移方式和思维深度而暴露的问题时,能时刻关注并追随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活动,及时有目的地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和讨论,巧妙诱导。点拨的方式也有一定的技巧性,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评价能力,达到师生互动、主动建构的目的。
不足之处:在学生交流展示时间控制上把握欠佳,讨论问题过细,花费时间较长。说明什么时候讨论,要讨论什么问题、讨论多长时间等,教师需要调整并掌握好。
思考的问题:
1、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增加动手实践能力是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增加动手实践能力是学生的强烈希望和要求,也是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需要。因此,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注意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引导他们感受身边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变化,增强学习的兴趣,发现问题、展开探究以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加深对化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应用的认识,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有关问题作出价值判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与决策能力。
2、把握已有经验是激发学生创新潜能、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前提;从教学过程与调查所见,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逐步提高、不断进步的过程。教学时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发展水平以及兴趣爱好和潜能,根据其形象思维、感性思维和经验型的逻辑思维为主的特点,设计必要的教学环节,让学生自我发现其原有认识中的不科学和片面的成分,主动构建抽象的概念和结论,理解化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作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加强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是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激励学生走向成功的有利途径;组织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不仅采用了独立、小组或团体的形式,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反思,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和活动成果;更在学习结束后,自我反思探究过程的活动表现,对自己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方面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尽可能大的进步与发展,以达到学生自我激励发展的目的。
本单元旨在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海洋中蕴藏的丰富资源及其利用,学习饱和溶液、溶解度、结晶与蒸馏等知识,体验科学的研究方法,逐步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教材编写者将本单元涉及到的内容,编排为一个全新的体系。首先引领学生认识海洋化学资源,初步渗透“科学合理开发资源”的观点,然后以海洋中淡水资源和食盐资源的开发利用为范例,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中,穿插有关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运用。本单元的设置,既通过海洋这个巨大的资源宝库,为学生开拓了一个新的广阔的化学背景,又使学生掌握了一些终生发展所必需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方法,体现出“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本单元充分重视了化学观念的形成,充分重视了科学的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的掌握,对资源进行科学开发的观念是本单元的教学主线之一,要在教学中切实落实。本单元还穿插了一些科学方法,如:设计实验方案、权衡利弊、实验条件的控制、观察图表、绘制曲线等,也必须有机的体现在教学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