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化天然水》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但还存在知识的遗忘和技能的生疏。解决这些问题不但是教学目标要求,也是学生期望学习的。所以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用问题进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净化天然水》效果分析
?? 教学目标符合课标、学业考试的要求,与新教材紧密结合,有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目标出示时机恰当,能够引领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确定能结合具体的知识点作载体。体现以生为本的理念,与生活实例相结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与本课相关的基本能力。课堂思维活跃,师生交流顺畅。
净化天然水教学设计
淄博市高青县第三中学
周庆福
净化天然水教学设计
高青三中 周庆福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水是生命之源。本节课利用净化天然水为载体,引领学生学习沉降、过滤、吸附、蒸馏等分离混合物的方法。引导学生明确分离不同性质的混合物要选择合适的分离方法。
在本节授课中,应联系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教师要严格要求,保证学生操作的规范性。
【教育教学目标分析】
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学生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是学习化学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本节课的教育教学目标是:
(一)知识目标:通过天然水净化,进一步理解生活处处有化学。?
(二)能力目标:通过净化天然水的实验过程,初步学会沉降、过滤、吸附、蒸发、蒸馏等分离混合物的方法。
(三)情感目标:培养爱水、节水、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教学方法分析】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精神,突出“自主、探索、交流、合作”的教学理念,遵循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从实际出发,通过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通过实践、交流、合作等方法获得新知识,本课采用了“分组实验”教学模式。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但还存在知识的遗忘和技能的生疏。解决这些问题不但是教学目标要求,也是学生期望学习的。所以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用问题进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总体教学设计意图】
将新课程理念融入到教材中,营造“民主和揩,交流沟通、探索创新”的教学氛围,构建了“创设情境→引出课题→知识回顾→动手操作→交流反思”教学模式,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一个充满活力和生机的课堂。
【教学和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2分)
教师:大家好,我是来自淄博市高青三中的周庆福,这节课由我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咱们……的个个精神饱满、求知若渴。我很荣幸与这么优秀的同学合作。我相信我们能配合好,打造完美的课堂。课上还请同学们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同学们,你到过黄河吗?你感受过那黄河之水天上来,浊浪滔天、排山倒海、奔腾叫啸的震撼吗?今天我们就亲近一次母亲——黄河。黄河蕴藏着丰富的淡水资源。九曲黄河万里沙,这句话非常生动地描述黄河万里黄沙的特征,也告诉我们黄河水不能直接被人们用作生活用水,但我们可以将黄河水净化成生活用水。这是怎么实现的呢?这正是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净化天然水。(板书)黄河水也是一种天然水,我们今天就用化学知识,将黄河水净化。
二、明确目标(1分)
教师:请同学们明确一下学习目标。
学生:指名读学习目标
三、实验探究
1.设计实验(2分)
教师:大家看,这是一杯浑浊的黄河水,这一杯水里都含有哪些杂质呢?
学生:不溶性杂质、可溶性杂质、细菌和微生物(板书)
教师:老师提出一个问题:这些杂质怎么除去呢?我们有了问题,要怎样解决?对,实验。请同学们设计一下实验方案。看大屏幕,较大颗粒的固体杂质怎么除去?较小颗粒的固体杂质怎么除去?颜色和气味怎么除去?可溶性杂质怎么除去?
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杂质的种类
分离方法
颗粒较大的不溶性杂质
?
颗粒较小的不溶性杂质
?
颜色和气味
?
可溶性杂质
?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明确本节课所要进行的实验。
2.进行实验:
(1)沉降(4分)
教师:好,下面我们就按照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天然水的净化。同学们注意:在进行实验的时候,一定要按照大屏幕或同学们手中实验报告上的实验步骤来进行实验。实验要操作规范,还要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及时填写实验报告。咱们就来看一下那个组完成的又快又好。
先来进行第一步——沉降(板书)。这是两瓶黄河水,A瓶中的水已经静置沉降了一段时间,B瓶中的水还没有沉降,大家比较一下A、B两瓶,静置沉降能不能除去颗粒较大的不溶性杂质?在沉降的时候人们往往加入明矾做净水剂。净水剂有什么作用呢?咱们通过实验来看一下。认真读实验步骤,并按步骤进行实验。1.在烧杯A、B中分别注入约40mL瓶B中黄河水样品。2.将烧杯A放在实验桌上静置;3.在烧杯B中加入约1/10明矾粉,用玻璃棒搅拌后静置。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2)过滤(10分)
教师:因为沉降的时间比较长,需要等一段时间。所以我们先做下面的实验。
教师:B瓶中沉降后的黄河水,里面还有颗粒较小较小的不溶性杂质,我们怎样除去?(板书:过滤)。
先来看一下过滤的要点,一贴、二低、三靠。请一位同学具体的来说一下。
学生: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二低:滤纸低于漏斗边缘,漏斗内液面低于滤纸边缘;三靠:烧杯口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紧靠三层滤纸一边,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认真读实验步骤,并进行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
教师:实验完毕,请同学来说一下实验现象和结论。
学生:描述实验现象和结论。
现象
得到澄清的滤液
结论
过滤可除去不溶性杂质
(3)吸附(5分)
教师:过滤后的虽然水非常澄清,可是水里还有淡淡的颜色,那怎样除去这些颜色呢?
学生:用活性炭吸附。
教师:对,那下面我们开始吧(板书:吸附)。看实验步骤:1.先将铁圈换成铁夹,然后将吸附器有玻璃管的一端朝下固定在铁夹上,用烧杯2接取液体。如右图所示。2.将烧杯1中得到滤液的1/2,倒入活性炭吸附器中。3.将所得液体2与剩余的滤液1对比,观察颜色的变化。
学生:分组进行吸附实验。
教师:请说一下实验现象。
现象
滤液中的颜色褪去
结论
吸附可除去颜色
教师:如果水中有异味,我们也可用活性炭吸附除去。
(4)蒸发(4分)
教师:那我们现在得到的无色澄清的水是纯水吗?为什么?
学生:不是,里面还有可溶性杂质。
教师:我们可以设计一个什么实验来验证水里还有可溶性杂质?
学生:蒸发的方法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按步骤进行实验,(示范、强调3、4步):1.用胶头滴管取1滴液体2,滴在洁净的烧杯3中;2.将小烧杯3放在垫有石棉网的三脚架上加热至烧杯内壁的水雾消失;3.用坩埚钳将小烧杯取下,观察烧杯底部的现象;4.观察完后把小烧杯放在另一个石棉网上。
学生:分组实验。
教师:实验完毕,谁来说一下你们组的实验现象。
现象
表面皿上有白色残留物
结论
水中还有可溶性杂质
(5)蒸馏(9分)
教师:那我们怎样将可溶性杂质除去呢?
学生:用蒸馏的方法。(板书:蒸馏)
教师:我们先获取蒸馏水,请按照实验步骤分组实验:1.将盛有滤液2的烧杯,盖上一个表面皿;2.将烧杯放在垫有石棉网的三脚架上加热煮沸。观察表面皿底部的现象。
学生:进行分组实验。
教师:水沸腾了,你观察到表面皿上有什么现象?
学生:有水雾出现。
教师:那我们下面要对蒸馏得到的水进行蒸发。看实验步骤,我来解释一下步骤1:1.取表面皿上的一滴冷凝水,滴在洁净的小烧杯4中;2.用坩埚钳将烧杯2取下,放在石棉网上;3.对滴有冷凝水的烧杯4进行蒸发至烧杯内壁的水雾消失。4.用坩埚钳将烧杯取下,观察烧杯底部的现象并与烧杯3比较。怎样取这滴冷凝水呢?看小助手:当表面皿上出现较大水滴时,用镊子夹住烧杯上的表面皿,使之倾斜,让一滴冷凝水滴到烧杯4中。如图:
学生:根据要求分组实验。
教师:实验完毕,大家在蒸发干水分后观察到烧杯底部还有白色残留物吗?可以获得什么结论?
现象
表面皿没有白色残留物
结论
蒸馏可除去水中可溶性杂质
【观察沉降的效果】(2分)
教师:现在,大家返回来看烧杯A和B,看哪一个烧杯中的水沉降程度高?
学生:烧杯B。
教师:那我们可以获得什么结论。
学生:明矾能促进固体的沉降。
教师:我们总结一下,水里原来有不溶性杂质、可溶性杂质和细菌。我们用沉降和过滤的方法除去水中不溶性杂质,用吸附的方法除去了水中的颜色,用蒸馏的方法除去了水中可溶性杂质,得到了纯净的“水”。这证明,我们可以将天然的黄河水净化。净化前的黄河水是由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是一种混合物,而蒸馏后得到的蒸馏水里只有水着一种物质,是一种纯净物。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只是学会净化天然水的方法,而且还体会到我们可用化学方法从混合物中分离、提纯纯净物。
3.评价:今天表现最好的是……,祝贺你们获得了净水先锋的荣誉称号!
四:情感升华(2分)
教师:母亲黄河是慈爱的,哺育了世世代代的华夏儿女,孕育了华夏民族五千年的文明。母亲黄河是伟大的,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生命河,是每一个中国人的骄傲。从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到刘禹锡的“九曲黄河万里沙”无一不透露着中华儿女对母亲河的爱。现在,人们更加努力的建设、改造黄河:小浪底水电站、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壶口瀑布旅游开发、引黄济津、引黄济青让远离黄河的天津青岛都喝上了黄河水。这不正体现了中华儿女对母亲河的眷恋!黄河,我们的保护她、爱护她!
【设计意图】对学生进行理论和情感教育。
教师:看,我们的口号:保卫黄河,保护水资源,是我们的神圣职责。
今天同学们表现的非常棒!谢谢大家!下课!
五、板书设计:
净化天然水
《净化天然水》教材分析
水是生命之源。本节课利用净化天然水为载体,引领学生学习沉降、过滤、吸附、蒸馏等分离混合物的方法。引导学生明确分离不同性质的混合物要选择合适的分离方法。
在本节授课中,应联系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教师要严格要求,保证学生操作的规范性。
《传染病及其预防》观课记录
学科: 化学 授课教师: 周庆福 得分: 91
A级
指标
B级指标
评价
赋分
得分
教师
学生
学习
目标
10分
目标符合课标、学业考试的要求,与新教材紧密结合,有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目标出示时机恰当,能够引领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确定能结合具体的知识点作载体。
对目标的认定明确,不同目标的达成程度和方式有所理解。
10
10
学习
过程
60分
体现以生为本的理念,与生活实例相结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与本课相关的基本能力。
对所学知识产生了兴趣,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了展现与提高。
10
9
能够从多角度来抓住重点,能巧妙突破难点。
对重点知识掌握全面,能够解决疑难问题。
10
10
关注学情,关注生成,关注学生深层次的疑惑,能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
新学知识掌握明确,某些前错误概念得到纠正。
10
10
课堂环节紧凑,时间分配合理,学生学习有时空的保障。
有充分的思考和解答问题时间。
5
4
课堂思维活跃,师生交流顺畅。
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能够表达出自己对学习内容的认知程度。
5
5
选择实践性、体验性强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能够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所学知识体验深刻,不易忘记,内化为自己的认识和能力。
5
4
能够将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不同形式的小组合作学习来落实。
能够通过独学、对学、群学等多种途径利用督学和互助来学习。
5
5
能够做到教师精讲点拨,注重教给学生规律和方法。
对整节课知识有整体认识、知识脉络清晰,掌握了新知,学到一些学习或认知方法。
10
9
学习
效果
30分
能够针对不同的目标采取不同的形式来检测达成情况,并及时反馈。
能够较准确的解答诊断检测题,对问题得到及时纠正。
30
25
合计
91
评课人:宫永
净化天然水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净化天然水
实验目的:1.通过净化天然水的实验过程,初步学会沉降、过滤、吸附、蒸发、蒸馏等分离混合物的方法。
2.通过对天然水和蒸馏水成分的分析,进一步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实验器材:烧杯、玻璃棒、铁架台、漏斗、胶头滴管、酒精灯、坩埚钳、表面皿、石
棉网、三脚架、吸附器、滤纸、火柴。
实验过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及解释
一.沉降:1.在烧杯A、B、C中分别注入约40mL天然水样品。
2.将烧杯A、C放在实验桌上静置;
3.在烧杯B中加入少量明矾粉,用玻璃棒搅拌后静置。
二.过滤:1.用一张大滤纸制作一个过滤器;
2.对步骤1的烧杯A中1/2的上层清液
进行过滤。用50mL的烧杯1接取滤液。
三.吸附:1.先将铁圈换成铁夹,然后将吸附器有玻璃管的一端朝下固定在铁夹上,用烧杯2接取液体。
2.将烧杯1中得到滤液的1/2,倒入活性炭吸附器中。
3.将所得液体2与滤液1对比,观察颜色的变化。
四.蒸发:1.用胶头滴管取1滴液体2,滴在洁净的表面皿上;
2.用坩埚钳夹持,在酒精灯上慢慢加热至水分消失,观察表面皿上的现象 。
五.蒸馏:1.将盛有滤液2的烧杯,盖上一个表面皿;
2.将烧杯放在垫有石棉网的三脚架上加热煮沸。观察现象。
3.取表面皿上的一滴冷凝水,滴在洁净的表面皿上;
4.对滴有冷凝水的表面皿进行蒸发操作。观察表面皿上的现象。
反思与评价:
1.天然水只需要通过沉降、过滤和吸附就可以变成饮用水吗?
2.有人认为天然水直接进行蒸馏就可以除去所有的杂质,其他
的方法都可以省略,你认为呢?
3.你还有什么问题可与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净化天然水》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较多,包括沉降、过滤、吸附、蒸发等基本的实验操作。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用身边的事例来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分离不同状态的混合物。在明确了理论知识后,进行了动手操作,训练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本节教学过程中既有较大收获,也有一些不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过多关注了学习好、能力强的学生,以后我更要关注待转生,争取让每个学生在积极的参与过程中,感觉自己的存在和感受学习的乐趣,从而真正达到以兴趣为前提来主动学习的目的。
《净化天然水》课标分析
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学生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是学习化学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本节课的教育教学目标是:
(一)知识目标:通过天然水净化,进一步理解生活处处有化学。?
(二)能力目标:通过净化天然水的实验过程,初步学会沉降、过滤、吸附、蒸发、蒸馏等分离混合物的方法。
(三)情感目标:培养爱水、节水、保护水资源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