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五四制)九年级化学全册第七单元:溶解度及曲线复习课(课件16张PPT+教案+练习等9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鲁教版(五四制)九年级化学全册第七单元:溶解度及曲线复习课(课件16张PPT+教案+练习等9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1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6-02-26 21:34:58

文档简介

《溶解度及曲线》学情分析
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化学学科积累了一定的方法和经验,对于溶解度的学习内容也非常感兴趣。本节课的内容偏多,各种练习题的难度特别是溶解度曲线的题目难度较大,部分同学不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教学设计的习题比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都能够在课堂上集中精力来学习,大部分同学都是独立的完成学习任务,少部分同学在小组内也能进行适当的交流与合作。
《溶解度及曲线复习》效果分析
??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源自课程标准及新课标的要求,与新教材紧密结合,有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
目标出示时机恰当,能够引领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确定能结合具体的知识点作载体。体现以生为本的理念,与生活实例相结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与本课相关的基本能力。
最终课堂达标率较高,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效果比较好。
《溶解度及曲线》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导入
明确溶解度定义,复习掌握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趋势,以及了解溶解度曲线意义。
检查学生掌握情况,引入复习内容。
一、溶解度
回顾上节核心知识点。
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根据提示迅速说出答案
总结描述溶解度的要素
出示幻灯片,提示、引导学生进行和描述。
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归纳溶解度的要素。
二、溶解度
曲线
①复习课本上的相关内容,两人一组检查背诵
②根据提示补充出完整答案
③分析总结溶解度变化趋势。
巡视学生的复习情况
提供资料、播放有关的幻灯片,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
经典例题点拨
①进行典型的习题练习
②学生独立思考,针对训练
③小组合作订正答案?。??
针对幻灯片提出相应的问题。 结合发生装置与收集装置启发学生说出选择的依据。
课堂小结
归纳本节课学到的知识、想到的问题,以及今后注意的方面。
指导学生间的补充和交流,并鼓励他们把本节课的内容能在今后的学习中进行迁移使用。
课堂练习
完成课堂检测
出示答案
考点链接
对幻灯片出示的题目进行解答
播放幻灯片,及时补充学生的答案
课堂练习
完成课堂检测
出示答案
《溶解度及曲线》教材分析
本节是一节复习课,学生已经对溶解度的定义,溶解度曲线及应用有了一个大致的认识,但是对于解决相应的问题还是比较吃力。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了解固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和四个要素及其影响因素。了解物质在常温状态下的溶解性
2.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3.了解气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 ,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
4. 学会处理相关的练习。
过程与方法
1.了解溶解度的两种表示方法,并能通过表格初步学会绘制溶解度曲线图。
2.能够结合溶解度曲线图获取物质的相关溶解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了解溶液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产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观察和绘制曲线图,进一步了解数与形的相互应用,并在操作过程中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溶解度的涵义
2.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
3. 溶解度曲线综合应用
教学难点
1.掌握溶解度的概念,明确溶解度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2.能够结合溶解度曲线图获取物质的相关溶解信息
3. 溶解度曲线综合应用习题。
《溶解度及曲线》观课记录
学科: 化学 授课教师: 孙宗敬 得分: 92
A级
指标
B级指标
评价
赋分
得分
教师
学生
学习
目标
10分
目标符合课标、学业考试的要求,与新教材紧密结合,有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目标出示时机恰当,能够引领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确定能结合具体的知识点作载体。
对目标的认定明确,不同目标的达成程度和方式有所理解。
10
10
学习
过程
60分
体现以生为本的理念,与生活实例相结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与本课相关的基本能力。
对所学知识产生了兴趣,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了展现与提高。
10
9
能够从多角度来抓住重点,能巧妙突破难点。
对重点知识掌握全面,能够解决疑难问题。
10
10
关注学情,关注生成,关注学生深层次的疑惑,能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
新学知识掌握明确,某些前错误概念得到纠正。
10
10
课堂环节紧凑,时间分配合理,学生学习有时空的保障。
有充分的思考和解答问题时间。
5
4
课堂思维活跃,师生交流顺畅。
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能够表达出自己对学习内容的认知程度。
5
5
选择实践性、体验性强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能够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所学知识体验深刻,不易忘记,内化为自己的认识和能力。
5
4
能够将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不同形式的小组合作学习来落实。
能够通过独学、对学、群学等多种途径利用督学和互助来学习。
5
5
能够做到教师精讲点拨,注重教给学生规律和方法。
对整节课知识有整体认识、知识脉络清晰,掌握了新知,学到一些学习或认知方法。
10
8
学习
效果
30分
能够针对不同的目标采取不同的形式来检测达成情况,并及时反馈。
能够较准确的解答诊断检测题,对问题得到及时纠正。
30
27
合计
92
评课人:周庆福
两道溶解度曲线典型例题
一、.右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图回答:
(1) t1℃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2) t1℃时30g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不断搅拌,形成的溶液质量是 g。(3) t1℃时,A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是
(4) 若A中混有少量的B,提纯A的常用方法是 从B中混有少量的A,提纯B的常用方法是
(5)t1℃时,向两只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A、B两种物质至不能溶解为止,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较大的是___________溶液(填“A”或“B””)。
(6) t1℃时,相同质量的A、B两种物质完全溶解,所得溶液质量较大的是
(7)将t2℃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各200g,降温至t1℃,析出晶体最多的是____。
(8)要使接近饱和的C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是 ;
(9)t2℃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溶质质量分数从大到小顺序: 。
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升温能使C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B.A、B的交点表示:t2℃时,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
C. 物质B的溶解度不受温度的影响
D.A的溶解度大于B的溶解度
E.t1℃时,100gA的饱和溶液中含有30克A
F. t2℃时,A的饱和溶液与B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G.t1℃时,A物质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是3:10
H.将A、B饱和溶液的温度从t2℃降到t1℃时,A物质析出质量大
课件16张PPT。溶解度及溶解度曲线一、溶解度 1.固体物质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______g溶剂里达到______状态时,所溶解溶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核心知识提要100饱和固体的溶解度(S)
(1)概念的理解(四要素) ①条件:在一定温度下 ②标准:100克溶剂
③状态:饱和状态 ④单位:克(2)与溶解性的关系(3)影响因素温度2、气体的溶解度
是指该气体在压强为101kPa,一定温度时,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气体的溶解度与温度和压强有关,随温度升高而减小,随压强增大而增大 。规律核心知识提要影响因素:________和_________温度压强1.下列关于溶解度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 将36gNaCl溶于100g水中制成饱和溶液,则NaCl的溶解度为36g.
②20℃时,100克NaCl饱和溶液中含有26.5克NaCl,因此,NaCl在20℃时的溶解度为26.5克.
③在20℃时,100克水最多能溶解31.6克KNO3,而200克水最多能溶解63.2克 KNO3,因此,KNO3的溶解度随溶剂质量增大而增大.
④在20℃时,100克水中溶解了NaCl20克,因此NaCl在20℃时的溶解度为20 g.
⑤在20℃时,NaCl的溶解度为36克.
⑥在20℃时,100克水中溶解36克NaCl达到饱和状态,因此,NaCl在20℃的溶解度为解度为36克.
A.①②④ B.②⑥ C.③④⑤⑥ D.⑤⑥ D 3.在20℃时,NaCl的溶解度是36克.在20℃时,把20克NaCl投人到50克水中充 分溶解后,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制成了70克饱和溶液 B.制成了68克饱和溶液
C. 有18克NaCl发生溶解
D.还剩余2克固体NaCl(未溶解) 4.生活中的下列现象不能说明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是( )
A.烧开水时,沸腾前有气泡冒 出.
B.喝下汽水时感到有气体冲到鼻腔.
C.揭开啤酒瓶盖,有大量气泡冒出 .
D.夏季黄昏,池塘里的鱼常游出水.AC3.溶解度的表示方法
①列表法(如右)
②溶解度曲线线: 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硝酸钾的溶解度溶解度(克)温度(t)1、点:曲线上的任何一点均表示某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2、交点:曲线的交点表示这两种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相同。(1)溶解度曲线及其意义(硝酸钾图例)过饱和状态有晶体析出不饱和状态溶解度(克)温度(t)曲线:表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
①陡升型(大部分固体物质,其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影响较大,如:硝酸钾);
②下降型(极少数物质随温度升高溶解度反而减小,如:熟石灰);
③缓升型(少数物质,其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影响较小,如:氯化钠)。(2)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降温结晶(冷却热饱和溶液)蒸发结晶(蒸发溶剂) 6.下图所示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
(1) 时,A的溶解度大于B的溶解度;
(2) 时,A、C、B三者溶解度是按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3)A,B,C三种物质随温度的升高溶解度变小的是
溶解度 A
C
B
t1 t2 温度 Exercises高于t1℃高于t2℃B7下图是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甲、乙两物质溶解度相等时的温度为___℃.
(2)60℃时,320g甲的饱和溶液中溶剂的质量为____
(3)60℃时,将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20℃时,以下描述正确的是(填字母)___
A.有乙物质的晶体析出
B.乙的溶解度不变
C.乙的溶质质量分数增大
D.乙溶液为不饱和溶液t200gD8下表是3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根据表格信息答题。(领跑P56T8)
(1)某饱和溶液随温度升高有固体析出,则该饱和溶液的溶质是 _____ (填化学式)。
(2)要配制20℃时的NaCl饱和溶液100g,需要NaCl的质量为 g(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3)某KNO3晶体中有少量NaCl、Ca(OH)2杂质,要得到纯净KNO3的方法是:先加热溶解,然后 ,过滤、洗涤、干燥后得到KNO3晶体。Ca(OH)226.5降温结晶9.
下图是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黄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P点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t2时,将60gA物质放入到100g水中,充分搅拌,所得溶液的质量是_____g
(3)将接近饱和的A物质的水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方法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t1时刻,A和B的溶解度相等150降温或加物质A或蒸发溶剂10.图是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P点表示t1℃时,A、B两物质的溶解度______
(2)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若把t1℃时A、B的饱和溶液分别升温至t2℃,此时两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关系为A____B.
(3) t2℃时,将30gB物质加入50g水中,
所得溶液是____溶液,质量为____
(4)从溶液中获得溶质A,适宜采用
__________的方法相等=饱和70g降温结晶11.(2011.达州市)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2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 g;
⑵20℃时,甲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为 ;
⑶欲将40℃时乙物质的饱和溶
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的
方法是 _________ ;
⑷40℃时,将甲、乙两物质的
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20℃,所
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
关系是 。402:5降温或加水甲>乙see you《溶解度及曲线》课后反思
本节课复习的内容较多,主要包括溶解度、溶解度的曲线及与溶液质量分数的相结合问题。
对于教学内容,我做了充分的准备,做到了手、眼、口并用,加强学生书面练习的比重,从而让学生把基础夯实,不留知识漏洞。注重了学生的独立学习,而忽略了小组之间合作学习,缺少对小组合作的激励,导致有些小组内的合作效果令人不是非常满意。
在教学中,我感觉驾驭课堂的能力还是欠缺,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全面把握,导致有些学生在课堂上的环节不是很紧凑。以后我要调动学生,争取让每个学生在积极的参与过程中,感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实现为学生幸福奠基的教学理念。
《溶解度及曲线》课标分析
化学新课程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中的二级单元“常见的溶液”,与其他化学物质紧密联系,是有关课程单元知识的传承和延续,例如本单元溶液中最常用的溶剂是水,而自然界的水是第三单元所研究的主要内容。物质溶解于水的微观解释,则是以第四单元的物质构成奥秘知识为重要依据。而关于溶解度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结合是一个学生认识的一个难点。因此本单元溶液知识既是初中化学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联络全书的一个纽带,而本节的内容更是这一纽带的关键一环。
教法建议:本节的知识点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发挥学生的优势,以学生已有的学习、生活经验为基础,结合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展示多媒体课件,通过录像、图片、案例分析等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