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2015-2016学年人教版语文必修三 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课件+课时训练+单元检测(9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师说】2015-2016学年人教版语文必修三 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课件+课时训练+单元检测(9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2-27 09:02:23

文档简介

3.10 课时作业
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爱珍器重宝   爱:喜爱
以致天下之士 致:招纳
B.吴起、孙膑……赵奢之伦制其兵
制:控制
追亡逐北 北:溃败(的军队)
C.铸以为金人十二 以为:把……制成……
赢粮而景从 赢:担负
D.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抗:抵抗
序八州而朝同列 序:排列座次
【解析】 A项,爱,吝惜;B项,制,统率;D项,抗,匹敌,相当。
【答案】 C
2.对下列各句加点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天下云集响应 ②外连衡而斗诸侯 ③却匈奴七百余里 ④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⑤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⑥序八州而朝同列 ⑦囊括四海 ⑧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A.①②③⑧/④/⑤⑥⑦
B.①⑦/②⑥⑧/③④/⑤
C.①⑦⑧/②③④⑤/⑥
D.①⑦/②③⑥⑧/④/⑤
【解析】 ①⑦为名词作状语;②③⑥⑧为使动用法;④为名词作动词;⑤为形容词作动词。
【答案】 D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 A项中前者是动词,沿袭;后者是介词,凭借。B项中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的。C项中前者是连词,来;后者是介词,凭借。D项中前者是连词,表转折;后者是连词,表承接。
【答案】 B
4.下列各句没有介词省略现象的一项是(  )
A.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B.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C.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D.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解析】 C项,省略代词“之”,以(之)为桂林、象郡;其他省略介词“于”。A项,身死(于)人手,为天下笑者。B项,收天下之兵,聚之(于)咸阳。D项,俯首系颈,委命(于)下吏。
【答案】 C
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于是(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守卫边疆,使匈奴退却七百多里;胡人不敢向南来侵扰,士人不敢用武力造反报仇。
(2)(又派)优秀的将领手执强弓守卫着战略要地,忠诚可靠的大臣、精壮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的行人。
阅读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孙傅,字伯野,海州人。登进士第,为礼部员外郎。时蔡翛为尚书,傅为言天下事,劝其亟有所更,不然必败。翛不能用。迁至中书舍人。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给事中许翰以为傅论议虽偶与轼合,意亦亡他,以职论事而责之过矣,翰亦罢去。靖康元年,召为给事中,进兵部尚书。上章乞复祖宗法度,钦宗问之,傅曰:“祖宗法惠民,熙、丰法惠国,崇、观法惠奸。”时谓名言。十一月,拜尚书右丞,俄改同知枢密院。金人围都城,傅日夜亲当矢石。金兵分四翼噪而前,兵败退,堕于护龙河,填尸皆满,城门急闭。是日,金人遂登城。二年正月,钦宗诣金帅营,以傅辅太子留守,仍兼少傅。帝兼旬不返,傅屡贻书请之。及废立檄至,傅大恸曰:“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金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密谋匿之民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绐金人曰:“宦者欲窃太子出,都人争斗杀之,误伤太子。因帅兵讨定,斩其为乱者以献。苟不已,则以死继之。”越五日,无肯承其事者。傅曰:“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遂从太子出。金守门者曰:“所欲得太子,留守何预?”傅曰:“我宋之大臣,且太子傅也,当死从。”是夕,宿门下;明日,金人召之去。明年二月,死于朔廷。绍兴中,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定。
(节选自《宋史·孙傅传》)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B.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C.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D.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解析】 根据对句子内容进行语法分析,所给语句中,“入贡”“所过”“治舟”“骚然烦费”“言”“妨”“无”“同”等可为谓语,根据这些内容,便可以准确判断句子的层次划分。
【答案】 A
【知识拓展】 解答断句题,可利用语法,精研词语特征,这是确定句子停顿的基础。比如名词,在句子中的位置相对较为固定,一般充当的是主语或宾语。文章中有些词语是属上还是属下,有时难以断定,一旦清晰地划分出主、谓、宾,就容易划分了。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
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解析】 通过分析,D项中“有时可指其他儿子”错误,太子是指已确定继承皇位的帝王的儿子。
【答案】 D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傅入仕以后,积极向上建言。他担任礼部员外郎,对尚书蔡翛纵论天下大事,劝蔡迅速有所变更,否则必将失败,可惜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
B.孙傅上奏,请求恢复祖宗法度。他任兵部尚书后,从效用角度高度评价祖宗法度和熙、丰年间的法度,批评崇、观年间的法度,受到时人赞许。
C.孙傅不畏金人,努力保全太子。金人掳走钦宗后又索求太子,他密谋藏匿太子,杀二宦者将首级送至金营,欺骗金人说,这就是误伤太子之人。
D.孙傅舍身取义,死后谥为忠定。太子被迫至金营,孙傅随往,却受到守门者劝阻,他表示身为太子傅,应誓死跟从太子;后被金人召去,死于北廷。
【解析】 C项中“杀二宦者将首级送至金营”有误,文中原句为“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杀的为像宦官的人。
【答案】 C
【技巧点拨】 概括分析文言文中的内容,需要对每个选项中的每一个重点词语进行仔细推敲,对每一种语气、情感进行体会,从而判定与原文内容是否相符。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1)句中,“唯”“帝”“苟”“死”为关键词,其中“帝”是名词作动词,“做皇帝”;“死”是名词的意动用法,“为……而死”。(2)句中,“不吾索”“酋”“庶或”“济”为关键词,其中“不吾索”为宾语前置句,翻译为“不索求我”“不要我”。
【答案】 (1)我只知道我的君王可以在中国称帝而已,如果另立异姓,我将为此而死。
(2)金人虽然没有点名要我,我却应该与太子同去,求见两位酋长当面指责我们,或许有成功的可能。
参考译文
孙傅,字伯野,海州人。考中进士,任礼部员外郎。当时蔡翛任尚书,孙傅向他陈述天下政事,劝他早点做些更改,否则一定失败。蔡翛没有采纳他的建议。后来升至中书舍人。宣和末年,高丽入贡,使者所过之处,调发民夫准备船,引起骚动,用度又颇多。孙傅说:“滥用民力妨碍农事,这对于中国没有丝毫好处。”宰相认为他的言论与苏轼相同,上奏降贬他为蕲州安置。给事中许翰认为孙傅议论虽然偶然与苏轼相同,但没有别的意思,按照职责评论事情而受到指责实在过分了,许翰也被罢贬。靖康元年,孙傅受召入京任给事中,升任兵部尚书。他上章请求恢复祖宗法度,钦宗问他(原因),孙傅说:“祖宗法度有利于百姓,熙、丰年间法度有利于国家,崇、观年间法度有利于奸臣。”当时认为是名言。十一月,授任尚书右丞,不久改任同知枢密院。金人围攻都城,孙傅日夜亲自冒着箭石督战。金兵分别从四面鼓噪而攻,宋兵败退,许多士兵掉进护龙河,护龙河被尸体填满,赶紧关闭了城门。当天,金兵攻进城里。靖康二年正月,钦宗(被胁迫)到金兵元帅营中,任命孙傅辅助太子留守京城,仍然兼任少傅。钦宗二十多天还不回来,孙傅多次寄信给金营乞请放回钦宗。废立皇帝的檄书传来,孙傅大哭道:“我只知道我的君王可以在中国称帝而已,如果另立异姓,我将为此而死。”金人来索要太上皇、皇后、诸王、妃子公主,孙傅留住太子不放行。秘密谋划把他藏在民间,另外找两个像宦官的人杀死,并杀死十几个囚犯,把他们的头送给金人,欺骗金人说:“宦官打算把太子秘密送出,京城人争相斗杀宦官,误伤了太子。于是太子率兵讨伐平定,杀死作乱的人并献过来。如果不停止索求,太子就会自杀。”过了五天,没有人肯承担这件事。孙傅说:“我是太子的师傅,应当与太子同生死。金人虽然没有点名要我,我却应该与太子同去,求见两位酋长当面指责我们,或许有成功的可能。”于是跟从太子出城。守城门的金兵说:“金人想要的是太子,留守何必参与?”孙傅说:“我是宋朝大臣,而且是太子的师傅,应当誓死跟从。”当晚,住在城门下;第二天,金人召他前去。第二年二月,孙傅死在北方金人的朝廷。绍兴年间,被追赠为开府仪同三司,赠谥号为忠定。
表达交流
10.下面四个字是由象形字“人”()变化组合而成的会意字。请根据给出的古文字义,仿照“比”、“化”两例,用七字句描述“从”、“北”的形体结构与字义。要求:①形义描述合理;②押韵。
        
(从:跟随)     (比:并列)
________________   二人排齐向右站
________________   亲密并列肩比肩
        
(北:相背)     (化:变化)
________________   左人正立右倒画
________________   人形颠倒表变化
【解析】 本题考查仿用句式的能力。
【答案】 示例:从:一人前行一人后 后人跟随前人走
北:二人站立背靠背 字义相背可意会
11.创业、创新是时代的呼唤。请拟写一则宣传语,倡导同学们升入大学后积极参与创业、创新活动,培养创业、创新能力。要求:①紧扣宣传目的;②运用比喻手法;③不超过4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在当今经济形势下行的情况下,国家号召人们,尤其是广大青年、大学生勇于创新,敢于创业,这道题是贴合社会实际的。拟写宣传语时要做到简明扼要,紧扣“创业、创新”这一主题,突出“创业、创新”的重要性,并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同时注意字数不超过40字。
【答案】 示例:创业是青春的火炬,创新是创业的翅膀,用创业点燃创新梦想,用创新放飞人生希望。
课件65张PPT。3.11 课时作业
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其皆出于此乎
B.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C.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策之不以其道
【解析】 C项,两个“习”,都为“学习”;A项,超出/产生;B项,疑难问题/糊涂;D项,道理/方法。
【答案】 C
??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B.愚人之所以为愚/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吾未见其明也
D.耻学于师/不拘于时
【解析】 C项,其:人称代词,他们;A项,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指示代词,这些;B项,所以:……的原因/用来……的,……的凭借;D项,于:介词,向/介词,被。
【答案】 C
3.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 D项,连词,表顺承。A项,第一个“之”,宾语前置的标志;第二个“之”,代词,代指“道”。B项,第一个“其”,代词,那些;第二个“其”,语气词。C项,第一个“乎”,介词,相当于“于”,可译为“比”;第二个“乎”,语气助词,在句末表反问,译为“呢”。
【答案】 D
4.选出加点字与“吾从而师之”中的“师”活用情况完全相同的一项(  )
A.小学而大遗
B.而耻学于师
C.孔子师郯子
D.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解析】 例句中的“师”为名词的意动用法,与C项中的“师”相同,以……为师;A项,为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B项,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D项,名词作动词,学习。
【答案】 C
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我学习道理,哪里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2)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糊涂啊!
(3)我赞许他能履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写了这篇《师说》来送给他。
6.用课文中的句子填写下列空白。
(1)文中陈述教师职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陈述择师标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阐述师生间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阅读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三事忠告》二则
张养浩
治官如治家
治官如治家,古人常有是训矣。盖一家之事,无缓急巨细,皆所当知。有所不知,则有所不治也。况牧民之长,百责所丛,若庠序,若传置,若仓廥,若囹圄,若沟洫,若桥障,凡所司者甚众也。相时度力,敝者葺之,污者洁之,堙者疏之,缺者补之,旧所无有者经营之。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前辈谓公家之务,一毫不尽其心,即为苟禄,获罪于天。
禁家人侵渔
居官所以不能清白者,率由家人喜奢好侈使然也。中既不给,其势必当取于人。或营利以侵民,或因讼而纳贿,或名假贷,或托姻属,宴馈征逐,通室无禁,以致动相掣肘,威无所施。己虽日昌,民则日瘁;己虽日欢,民则日怨。由是而坐败辱者,盖骈首骊踵也。呜呼!使为妻妾而为之,则妻妾不能我救也;使为子孙而为之,则子孙不能我救也;使为朋友而为之,则朋友不能我救也。妻妾、子孙、朋友皆不能我救也,曷若廉勤乃职而自为之为愈也哉!盖自为虽阖门恒淡泊,而安荣及子孙;为人虽欢然如可乐,而祸患生几席也。二者之间,非真知深悟(  ),未易(  )言。有官君子,(  )审择焉。
(选自《三事忠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常有是训矣        训:斥责
B.况牧民之长,百责所丛 牧:治理
C.相时度力,敝者葺之 相:观察
D.曷若廉勤乃职而自为之为愈也哉 愈:更好
【解析】 训:训导。文言实词解题最直接的方法是代入法,将实词含义代入句子中进行理解。
【答案】 A
【误区警示】 ①按照今义理解古义。如“当尽力于斯文”一句中“斯文”理解为“文雅”。②以常用意义来解释活用意义。如“因怪时人之不道”一句中的“怪”理解为“责怪”。③按照常用意义来理解偏义复词。如“刺诸县短长”中“短长”理解为“短处与长处”。④按照一般字的意义来理解通假字的意义。如“文字刻画颇精于今世俗本,而脱缪尤多”一句中的“缪”是通假字,通“谬”,谬误;而不能按“缪”的意义来理解。
8.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组是(  )
二者之间,非真知深悟(  ),未易(  )言。有官君子,(  )审择焉。
A.之 与 而    B.者 与 其
C.之 所 其 D.者 所 而
【解析】 本题选用选择虚词填空的形式,题型新颖。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前后文语境的理解。第一空根据“二者之间”中的“者”,以及后面的“非”,可知应填“者”才恰当;第二空根据语意,应是“与之言”,“之”省略了;第三空根据语意,应填代词“其”,代指前面的“官君子”。
【答案】 B
【技巧点拨】 ①关注位置。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常常能说明它的词性、意义等。虚词所处的位置不同,语气也会不一样,表示了不同的语法功能。②把握作用。在不同的句子中,有时同一词性的虚词也有着不同的作用。③借助结构。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中的“以”字,所处的位置与“而”相同,并且前后两句,结构完全一致,我们就可以由后一句而推断出前一句中的“以”字,相当于“而”,表修饰关系。④紧扣语意。同文言实词一样,特定的语言环境,决定着虚词的不同用法。
9.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
B.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
C.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
D.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
【解析】 根据句子结构和语意来分析,“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的中间都要断开;再根据虚词“则”,可知在它的前面要断开。因此答案为A。
【答案】 A
【解题方法】 文言文断句的方法主要有:一是找名词(代词),定句读。因为名词或代词一般常作主语和宾语,找出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基本上就可以断出句子了。二是看虚词,定句读。有些语气词和一些连词的前后,往往就是该断句的地方。三是利用修辞来断句。如排比、顶真。四是根据整句(对偶句、排比句)来断句。五是利用辨对话、引文,也可断句。
10.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治官如治家,凡事当知,而官府所司范围更广,责任更重,因此治官更应尽心。
B.官吏若对家人侵吞牟利的“侵渔”行为不加禁止,那就会处处受制,祸生几席。
C.前一则谈如何做事,后一则言如何做人,彰显出张养浩勤奋而淡泊的为官态度。
D.两则忠告观点鲜明,论证方法则有所区别,前者正反说理,后者重在反面论证。
【解析】 C项“前一则谈如何做事”错,应是“谈为官之道”;“彰显出张养浩勤奋而淡泊的为官态度”错,在原文中没有根据。
【答案】 C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污者洁之,堙者疏之,缺者补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居官所以不能清白者,率由家人喜奢好侈使然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使为子孙而为之,则子孙不能我救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文言文翻译要注意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注意以下词语:(1)句关键词语:者:的东西(事物);污:肮脏;堙:堵塞。(2)句关键词语:所以:……的原因;率:大都;喜奢好侈:喜好奢侈;使然:使这样。(3)句关键词语:使:假使;为之:做这件事;不能我救:宾语前置,不能救我。
【答案】 (1)肮脏的就清洁它,堵塞的就疏通它,缺少的就填补它。
(2)做官不能清白的原因,大都是家人喜欢侈奢才使他这样的。
(3)假使为了子孙而做这些事,子孙却不能来救我。
【技巧点拨】 文言文翻译的口诀:熟读全文,领会文意;扣住词语,谨慎翻译。字字落实,准确第一;单音词语,双音换替。国年官地,保留不译;遇有省略,补充整齐。调整词序,删去无义;修辞用典,辅以意译。推断词义,前后联系;字词句篇,连成一气。重回原文,检查仔细;通达完美,翻译完毕。
参考译文
当官如治理家事
治理官府如同治理家事,古人常常有这样的训导。一个家庭的事情,没有松紧大小,都应当知道。如果有不知道的地方,就会有没有治理的地方。何况治理百姓的行政长官,要做的事很多,如学校、驿站、粮库、监狱、农田水利、桥梁堤坝等各种工程,凡是要做的事很多。要观察时机,估计力量,破旧的就要修葺它,肮脏的就清洁它,堵塞的就疏通它,缺少的就填补它,以前没有的就要规划它。如果说:“那些事情不去治理,与我无干,反正不久就卸任,为何去自讨苦吃呢?”这种念头一旦萌生,那么,什么事务就都做不成。古人认为:(为官的人)对公家的事务一点儿都不尽心竭力去做,就是无功受禄,就会得罪于上天。
禁止家人侵吞牟利
做官不能清白的原因,大都是家人喜欢侈奢才使他这样的。做官的本人不能满足家人的欲望,这种情形一定会从百姓身上侵夺。有的谋取利益来侵扰百姓,有的通过打官司来收取贿赂,有的假借名义谋利,有的依托亲属关系,宴请馈赠追求利益,全家没有禁止,以至于互相制约,威严不能用来施展。自己虽然一天天兴旺发达,但百姓一天天困苦不已;自己虽然一天天欢娱,但百姓一天天产生怨愤。于是,反对者头脚相连,日益增多。唉,让妻妾这样做,但妻妾不能来救我;假使为了子孙而做这些事,子孙却不能来救我;让朋友这样做,但朋友不能来救我。妻妾、子孙、朋友都不能救我,何不如清廉、勤苦地尽自己的职责,自己为自己打算更好!如果能廉政,虽家庭永远淡泊,但子孙安康荣耀;如果不能,做人虽然看起来欢快热闹,但祸患却延及几代。如上两种情况,不是真知深悟者,不能容易说得听的。做官的君子,应该这样选择。
表达交流
12.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输水路线,源起湖北丹江口水库,终至北京、天津。请依据下图,用一段文字描述该干线工程的输水路线。要求:
①包含图示总干渠经过地;
②不少于5个动词;
③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
④不超过8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属于图文转换,动笔前先读明白这是什么图,要求转换的内容是什么,有什么具体要求。题干中提到“描述该干线工程的输水路线”,注意是“描述”不是介绍,所以要用描写和记叙两种表达方式,生动的语言来描述,后面要求说“不少于5个动词”,这告诉我们,要用动词去描述输水路线,这样审题清楚后就容易回答了。
【答案】 一渠清泉,源自丹江口水库,从南阳上郑州,穿越黄河,过焦作,出安阳,入河北邯郸,经邢台,走石家庄,分流东至天津,北达北京。源源南水北流去,绵绵千里饮甘泉。
13.仿照示例,从下列构字部件中任选两个不同的部件,另组一个汉字,并用该字组成一个双音词,再以该词立意,写两句感想。要求:①立意积极;②语句整齐;③不超过20字;④构字、组词不在答题卡上单独列出,包含于感想之中即可。
构字部件:禾 亻 口 日 又 月 言
构字词示例:+又→友→友善
感想示例:行友善营造温馨社会 讲真诚建设美好家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通过题目和示例,应该明白本题是一道写字组词造句表意的语言题,考查的是语文基本功,生动有趣,符合语文实用性特点。注意形成一个字后可以组很多词,但我们选所组之词,要有话可说,能围绕该词进行表情达意,同时注意题干要求语句整齐,这其实是要求我们写整句,最好写对偶句。
【答案】 示例一:日+月→明→文明
创文明社会'建和谐中国
示例二:禾+日→香→书香
博览群书通晓天下事理'沐浴书香养成高尚人格
课件53张PPT。3.8 课时作业
基础巩固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河内凶       凶:荒年
②河东凶亦然 然:这样
B.①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如:比得上
②请以战喻 喻:比喻
C.①弃甲曳兵而走 曳:拖拉
②谷不可胜食也 胜:完尽
D.①无失其时 无:不要
②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检:反省
【解析】 D项两个字的解释都不恰当,①“无”,通“勿”,解释为“不要”;②“检”,解释为“约束”。
【答案】 D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数”与“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一句中的“数”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遂命酒,使快弹数曲
B.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C.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D.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解析】 A项“数”的含义是“几、若干”,与例句同;B项中“数”的意思是“屡次”;C项中“数”的意思是“细密的”,读cù;D项中“数”的意思是“数量”。
【答案】 A
3.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弃甲曳兵而走 兵:武器
B.养生丧死无憾 憾:遗憾
C.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夺:抢夺
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发:开仓救济
【解析】 C项“夺”,强行改变。
【答案】 C
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寡人之于国也
②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B.①则移其民于河东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①以五十步笑百步
②以其无礼于晋
D.①材木不可胜用也
②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解析】 A项“之”都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于”,①动词,去,到;②介词,表比较。C项“以”,①介词,凭借;②连词,因为。D项“也”,①陈述句的标志;②判断句的标志。
【答案】 A
5.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在这三句话中,翻译的重点是文言实词的用法:“无如”,没有像;“无望”,不要奢望;“胜食”,吃不完;“养生丧死”,养活生的埋葬死的。
【答案】 (1)看看邻国的政事,没有谁能像我这样尽心的。
(2)大王您知道这个道理,就不要期望你的臣民比邻国多了。
(3)粮食与鱼鳖之类的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尽,这样,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遗憾了。
阅读鉴赏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何必曰利
《孟子》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孟子·梁惠王上》)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远千里而来 远:以……为远
B.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征:争夺
C.苟为后义而先利 苟:假使
D.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 遗:抛弃
【解析】 B项“征”的意思是“求取”。
【答案】 B
7.下列语句从句式看,不同类的一句是(  )
A.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B.何以利吾家
C.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D.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
【解析】 这四句话都是疑问句,但是B项是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果是“以何利吾家”则与其余三句同。
【答案】 B
8.下列对文段内容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孟子拜见梁惠王后,梁惠王便直奔主题,急切地向孟子询问为国谋利的方法,可见其治国心切。
B.节选部分,孟子没有采用迂回“战术”,直接截断梁惠王的“利字当头”论,提出“仁义”二字。
C.孟子行文善于条分缕析,这段文字中分条陈述了“王争利”“大夫争利”“士庶争利”的危害。
D.文段通过对“上下交征利”危害的分析,使梁惠王终于明白只有“仁义”才是治国的最好办法。
【解析】 D项架空分析,“使梁惠王终于明白只有‘仁义’才是治国的最好办法”在文中没有依据。
【答案】 D
9.把文段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两句话的翻译,重点是文言虚词和句式。“而已矣”三个虚词连用,表限止语气,“罢了”。“亦有仁义而已矣”是为了凸显这种限止语气而采用的一种强调句式,翻译时要调整为“有仁义亦而已矣”,即“只要说仁义也就行了”。第二个语句翻译的重点是“焉”,表陈述,不译。
【答案】 (1)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有仁义也就行了。
(2)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就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拥有一百辆,拥有不算不多。
参考译文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么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
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有仁义也就行了。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士人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谋求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他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这些大夫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百辆,他们的拥有不算不多。可是,如果把义放在后而把利摆在前,他们不夺得国君的地位是永远不会满足的。反过来说,从来没有讲‘仁’的人却抛弃父母的,从来也没有讲‘义’的人却不顾君王的。所以,大王只说仁义就行了,何必说利呢?”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孟子》
(万章)曰:“敢问荐之①于天,而天受之;暴②之于民,而民受之,如何?”
(孟子)曰:“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天与之,人与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诸侯进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而③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篡也,非天与也。《太誓》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此之谓也。”
(节选自《孟子·万章上》)
【注】 ①之:指尧推荐舜这件事。②暴:公开介绍。③而:如果。
10.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 主:掌管
B.舜相尧二十有八载 相:观察
C.不之尧之子而之舜 之:去,往
D.而居尧之宫,逼尧之子 而:如果
【解析】 B项“相”的意思是“辅助”。
【答案】 B
1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万章对尧推荐舜、舜终得天下这件事,内心存在疑问,于是向孟子请教。
B.孟子认为,君王是没有那样大的权力把天下授予他人的,即便伟大如尧。
C.孟子认为,尧的儿子没有得到天下,是因为他仇视百姓招来的恶果。
D.孟子认为舜最后得到天下,是因为他辅佐尧二十八年,成绩斐然,得到了老百姓的信任。
【解析】 尧的儿子如何行政,原文没有提及,属无中生有。
【答案】 C
12.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敢问荐之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如何?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太誓》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此之谓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两句话翻译的重点是文言实词和文言句式。“荐”,推荐;“受”,接受;“暴”,显示;“如何”,怎么回事。“视”,看,见;“自”,从;“此之谓也”,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答案】 (1)请问尧把舜推荐给天,天接受了;公开介绍给老百姓,老百姓也接受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2)《太誓》说过:“上天所见来自老百姓所见,上天所听来自老百姓所听。”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参考译文
(万章)问:“请问尧把舜推荐给天,天接受了;公开介绍给老百姓,老百姓也接受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孟子)说:“叫他主持祭祀,所有神明都来享用,这是天接受了;叫他主持政事,政事治理得很好,老百姓很满意,这就是老百姓也接受了。天授予他,老百姓授予他,所以说,天子不能够拿天下授予人。舜辅佐尧治理天下二十八年,这不是凭一个人的意志能够做得到的,而是天意。尧去世后,舜为他服丧三年,然后便避居到南河的南边去,为的是要让尧的儿子继承天下。可是,天下诸侯朝见天子的,都不到尧的儿子那里去,却到舜那里去;打官司的,都不到尧的儿子那里去,却到舜那里去;歌颂天子的人,也不歌颂尧的儿子,却歌颂舜。所以说这是天意。这样,舜才回到帝都,登上了天子之位。如果先前舜就占据尧的宫室,逼迫尧的儿子让位,那就是篡夺,而不是天授予他的了。《太誓》说过:‘上天所见来自老百姓所见,上天所听来自老百姓所听。’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表达交流
13.下图是“儿童在不同场地的时间分配”,根据该图提供的信息,将儿童在不同场地休息和运动时间分配的情况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概括准确,不超过8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是道图文转换题,是语言表达题的一类常见题型。要正确作答这类题,首先要能够看明白图上所标示的内容。本题图表是男孩、女孩在各个不同场地原地休息和进行活动的对比图,要准确概括图表内容,就要对图表中的数据进行逐项分析。如在草地、运动场、硬场地、天然场地、娱乐场女孩的原地休息时间都比男孩长,而男孩进行活动的时间又比女孩长,且在硬场地男孩女孩的休息时间又比活动时间都长,在娱乐场地男孩的活动时间远大于休息时间。综上信息可以概括出图表内容。
【答案】 不管是男孩女孩,在硬场地和天然场地休息的时间不仅大大地多于活动时间,而且也多于在草地和娱乐场的休息时间。但女孩无论在什么场所,休息时间都多于男孩。
【知识点拨】 图文转换题就是要求考生将图表中的信息转换成语言文字信息,一般不需要也不允许我们进行想象甚至虚构。从近几年的考题情况看,有时只需将图表所包含的一般信息用文字表述出来即可,有时则需要将图表中所蕴涵的内在信息用语言表述出来,且往往表现为一些观点型或结论型的句子。由此可见,这种题型对考生敏锐捕捉信息,精确分析信息和准确精练概括信息的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
课件49张PPT。3.9 课时作业
基础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
A.槁暴(gǎopù)   参省(shěng)
其曲中规(zhòng) 骐骥(jì)
B.须臾(yú) 跬步(guī)
锲而不舍(qiè) 蛟龙(jiāo)
C.靛青(diàn) 舆马(yú)
金石可镂(lòu) 蓼蓝(liǎo)
D.舟楫(jí) 驽马(nú)
【解析】 A项,“省”应读xǐng;B项,“跬”应读kuǐ;D项读qì。
【答案】 C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学不可以已 已:停止
木直中绳 中:合乎
B.金就砺则利 就:靠近
臂非加长也 加:更
C.声非加疾也 疾:强,这里指(声音)宏大
君子生非异也 生:资质、禀赋
D.虽有槁暴 虽:虽然
而闻者彰 彰:清楚
【解析】 D项,虽:即使,表假设。
【答案】 D
3.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取之于蓝 ②而青于蓝
B.①以为轮 ②无以至千里
C.①吾尝终日而思矣 ②顺风而呼
D.①风雨兴焉 ②圣心备焉
【解析】 A项,介词,从/介词,比。B项,介词,把/“以”与前面“无”连用,构成“无以……”,解释为“没有用来……的方法”。C项,两个“而”都是连词,表顺承。D项,兼词,相当于“于此”,“在这里”/语气词,不译。
【答案】 C
4.下列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C.学不可以已
D.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解析】 A项,“爪牙”,(古)爪子和牙齿;(今)坏人的党羽、帮凶。B项,“江河”,(古)指长江和黄河;(今)一般大江大河。D项,“寄托”,(古)安身;(今)托付,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个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答案】 C
5.名句默写。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_________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积土成山,风雨兴焉;__________,_________。
(3)骐骥一跃,不能十步;__________,_________。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积水成渊 蛟龙生焉
(3)驽马十驾 功在不舍 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6.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君子的资质禀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2)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自然会心智澄明,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
(3)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阅读鉴赏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7~9题。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①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②。其渐之滫③,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注】 ①麻:苎麻。②芷:一种香草。③滫:脏水,臭水。
7.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完:完备,坚固
B.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     就:靠近,接近
C.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渐:浸
D.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服:服从
【解析】 D项,服:佩带。
【答案】 D
8.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B.其渐之滫,君子不近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C.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D.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
斧斤以时入山林
【解析】 C项,之:均为代词,它;A项,焉:语气助词,不译/兼词,在这里;B项,其:如果,表假设/代词,它的;D项,以:用/按照。
【答案】 C
9.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段文字主要阐述了外部环境对人的成长有着重大的影响。
B.本文先举了蒙鸠、射干的例子,证明环境对事物的影响。
C.这段文字还运用了类比论证方法,如“蓬生麻中”“白沙在涅”“渐芷于滫”,都说明了环境影响着人的成长。
D.荀子说理的特色还表现为使用短句排比,在这一段中表现也比较突出。
【解析】 C项,比喻论证,非类比论证。
【答案】 C
参考译文
南方有一种叫“蒙鸠”的鸟,用羽毛编织作窝,系在嫩芦苇上。风一吹就坠落了,鸟蛋全部摔烂。不是窝没编好,而是不该系在芦苇上面。西方有种叫“射干”的草,只有四寸高,却能俯瞰百里之遥,不是草能长高,而是因为它长在了高山之巅。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进了黑土里,就与黑土是一样的颜色了。兰槐的根叫香芷。一旦浸入臭水里,君子就不接近它,老百姓也不会佩带它。不是芷本身不香,而是被浸泡臭了。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好的环境,交友要选择有道德的人,才能防微杜渐,保其中庸正直。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为 学
[清]彭端淑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孔子弟子曾参)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10.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资之昏,不逮人也    逮:比得上
B.久而不怠焉,迄乎成    迄:最终
C.蜀之鄙有二僧    鄙:边境
D.可恃而不可恃也    恃:害怕
【解析】 “恃”的意思是“依靠”。
【答案】 D
1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②故木受绳则直
B.①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②圣心备焉
C.①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
②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D.①天下事有难易乎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解析】 A项“则”,都是连词,表顺承。B项“焉”,①代词,那里;②语气词,表陈述语气。C项“而”,①表修饰;②连词,表假设关系。D项“乎”,①语气词,表疑问;②相当于介词“于”。
【答案】 A
1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以“为学”为题,说明人之为学,贵在立志,无论客观条件的好坏,天资的高低,关键在于主观努力。
B.文中“吾一瓶一钵足矣”的两个“一”字表现贫者对物质要求极低,一个“足”字体现了他战胜困难的坚定信心。
C.文中以四川两个和尚去南海的故事为例,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难与易的辩证关系,告诉我们事在人为的道理。
D.本文与荀子的《劝学》在表现手法上极其相似,都采用了对偶的句式和比喻的论证手法,酣畅而有说服力。
【解析】 D项理解错误,本文没有采用比喻论证的手法,文中列举的四川和尚是举例论证。
【答案】 D
13.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三句话都是疑问句,这是翻译时要注意的;其次还要注意主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如“常”,恒定;“吾欲之南海”的“之”,动词“到”“去”;“顾”,难道。
【答案】 (1)如此看来聪明愚笨,难道是一成不变的吗?
(2)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要到南海去,你看怎么样?”
(3)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
参考译文
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做,那么困难的事情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做,那么容易的事情也变得困难了。人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学习,那么困难的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学习,那么容易的变得也困难了。
我天资愚笨,赶不上别人;我才能平庸,赶不上别人;我每天不停地学习,长时间不懈怠,等到学成了,也就不知道自己是真的愚笨还是真的平庸了。我天资聪明,超过别人;我才思敏捷,超过别人,如果摒弃而不用,那跟愚笨和平庸的人就没有什么区别了。孔子的学问最终是靠不怎么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既然这样,那么愚笨平庸,聪明敏捷的功用,难道是永远不变的吗?
四川边境有两个和尚,一个贫穷,一个富裕。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要到南海去,你看怎么样?”富和尚说:“您凭着什么去呢?”穷和尚说:“我只要一个水瓶一个饭碗就足够了。”富和尚说:“我多年来想要雇船顺江而下,尚且没有成功。你凭借着什么去!”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到过南海的这件事告诉富和尚。富和尚露出了惭愧的神色。
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和尚到达了。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因此,聪明与敏捷,可以依靠但也不可以依靠;自己依靠着聪明与敏捷而不努力学习的人,是自己毁了自己。愚笨和平庸,可以限制又不可以限制;不被自己的愚笨平庸所局限而努力不倦地学习的人,是靠自己努力学成的。
表达交流
14.阅读下边一段文字,按要求答题。
在山谷里,有一处高数千尺的断崖,崖上有一株小小的百合,长得和野草一模一样,但它知道自己并不是野草。它心里有一个念头:“我是百合,不是野草。能证明这一点的,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朵。”百合深深地扎根,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终于结出了第一个花苞。百合很高兴,杂草却很不屑,七嘴八舌地嘲讽道:“你别费力气了,即使你真的能开花,在这荒郊野外,不也是没人欣赏吗?”
百合说:“我会开花,________________。”有一天,百合终于开花了,那洁白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颜色。
(1)请在横线处补写一句话。要求:①既能回应野草的嘲讽,又能表现百合坚定的信念;②不少于20字,不多于25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①②③④⑤⑥处,有三处多余,这三处是________。
【解析】 (1)题目所给文段改编自林清玄的散文《心田上的百合花》。作答时要抓住题干要求:“回应野草嘲讽”“表现百合坚定的信念”,其实这就是所补句子的内容。从杂草所说的话“即使”可以看出杂草不相信百合会开花,从“没人欣赏”可以看出杂草对百合的存在价值是不屑的。针对这两点补写即可。另外,考生要注意题干的字数限制。
(2)①“山谷”一般都是离人集居地较远的地方,所以没必要特别说。③“内在”与“心里”重复。⑥“偏僻”与“荒郊野外”重复。
【答案】 (1)因为我知道我有美丽的花,我要用开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2)①③⑥
15.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我们为什么要过生日?班主任在主题班会上提出这个问题时,同学们做出了不同的回答:
“当然是为了庆祝自己又长大了一岁。”
“我觉得应该是为了感谢母亲给了我们生命。”
“我认为是与朋友分享自己生日的快乐。”
……
对同学们过生日的缘由各不相同这一现象,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阐述。(要求:表述简明连贯,言之成理。120字左右。)
【解析】 本题要求“阐述”对“现象”的“看法”,因此答案中必须包括“现象是什么”“看法——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对这一现象的点评”等。
【答案】 示例:同学们对“为什么要过生日”有多种回答是正常现象。因为每—位同学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和生活观念不尽相同,因而过生日的缘由会产生差异。庆祝自己长大,感谢母亲,与朋友分享快乐,身处多元时代的学生有多样的想法这是可以理解的,应该肯定。(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课件46张PPT。第三单元测试卷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基础知识(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无罪岁        岁:年成
B.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无:没有
C.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彰:清楚
D.奋六世之余烈 烈:功业
【解析】 B项,无:无论。
【答案】 B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
A.斧斤以时入山林
B.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C.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解析】 B项,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C项,古义:从,跟从。而,而且;今义:作连词,因此,就。D项,古义:因为心思;今义:集中注意力,多用心意,怀着的某种念头。
【答案】 A
3.下列各组中加点的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②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B.①惑而不从师
②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C.①王好战,请以战喻
②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D.①其孰能讥之乎
②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
【解析】 B项,均为表转折关系的连词。A项,①被;②跟……比。C项,①用;②来。D项,①难道;②他们的。
【答案】 B
4.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③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④序八州而朝同列
⑤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⑥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⑦履至尊而制六合
⑧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A.①④/②⑤⑥/③⑦⑧
B.①②④/③⑧/⑤⑥⑦
C.①④/②⑤⑥⑦/③⑧
D.①②/③⑥⑧/④⑤⑦
【解析】 ①④为使动用法,②⑤⑥⑦为名词作动词,③⑧为名词作状语。
【答案】 C
5.下列选项中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C.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解析】 A项,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B项,判断句,介词短语后置句;C项,省略句,介词短语后置句;D项,均为被动句。
【答案】 D
二、阅读鉴赏(34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22分)
武王问太公曰:“立将之道奈何?”
太公曰:“凡国有难,君避正殿。召将而诏之曰:‘社稷安危,一在将军。今某国不臣,愿将军帅师应之也。’
“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君入庙门,西面而立;将入庙门,北面而立。君亲操钺持首,授将其柄,曰:‘从此上至天者,将军制之。’复操斧持柄,授将其刃,曰:‘从此下至渊者,将军制之。见其虚则进,见其实则止。勿以三军为众而轻敌,勿以受命为重而必死,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以辩说为必然。’
“将已受命,拜而报君曰:‘臣闻国不可从外治,军不可从中御;二心不可以事君,疑志不可以应敌。臣既受命专斧钺之威,臣不敢生还,愿君亦垂一言之命于臣,君不许臣,臣不敢将。’君许之,乃辞而行。军中之事,不闻君命,皆由将出,临敌决战,无有二心。是故智者为之谋,勇者为之斗,气厉青云,疾若驰骛,兵不接刃而敌降服。战胜于外,功立于内,吏迁士赏,百姓欢说,将无咎殃。是故风雨时节,五谷丰熟,社稷安宁。”
武王曰:“善哉!”
武王问太公曰:“吾欲令三军之众,攻城争先登,野战争先赴,为之奈何?”太公曰:“将有三礼。”武王曰:“敢问其目?”
太公曰:“将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名曰礼将。将不身服礼,无以知士卒之寒暑。出隘塞,犯泥涂,将必先下步,名曰力将。将不身服力,无以知士卒之劳苦。军皆定次,将乃就舍;炊者皆熟,将乃就食;军不举火,将亦不举,名曰止欲将。将不身服止欲,无以知士卒之饥饱。将与士卒共寒暑、劳苦、饥饱,故三军之众,闻鼓声则喜,闻金声则怒。高城深池,矢石繁下,士争先登;白刃始合,士争先赴。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
(节选自汉墓竹简校本《六韬》,
天津古籍出版社。有删改)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臣既受命专斧钺之威 专:独掌
B.敢问其目 目:条目
C.军皆定次,将乃就舍 次:次序
D.白刃始合 合:交锋
【解析】 次:驻扎宿营。
【答案】 C
【答题技巧】 解答理解文言实词的题目,有以下几种方法:①联想推断法,就是联系课文中含有这个词语的句子,来推断题目中词语的含义;②句式推断法,利用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句等句式上的特点来推断词义,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中“用”“以”位置相同,所在句式相同,那么意义基本相同,都是“用”的意思;③语法推断法,根据语法结构推断词义;④语境推断法,把选项的解释义代入原文,根据语境来推断是否正确;⑤邻字推断法,如“曹操之众远来疲敝”中,“敝”的意思可以由“疲”来推断。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
B.
C.
D.
【解析】 A项“则”都是“于是,就”的意思。B项“为”,介词,替/介词,对。C项“之”,助词,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D项“乃”,连词,表条件,才/连词,表承接,于是,就。
【答案】 A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
B.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
C.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
D.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
【解析】 解答此类题首先通读全文,然后理解画线句子大意,找出句子中的主语、谓语、宾语,提取句子主干。再就是仔细研究画线句子,不难准确断句。“受命”“令”“斋”“之”“钻”“卜”“授”都是动词,其中“之”有“去、往、到”的意思,因此在此处也作动词用,要明确它们的宾语,然后就可以准确断句。
【答案】 C
【知识拓展】 断句是文言文考查的常规模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也是文言文阅读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文言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对全文的内容大体理解。首先,通读这篇文言文,大致了解整个故事内容。然后抓住标志性词语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最后,抓住句子的主语、谓语,彻底断开语句。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君王任命将军时,应该在太庙亲执象征兵权的钺和斧,郑重地授给将军,赋予他处理一切军务的权力。
B.将军接受任命后,将再次请求君王给予充分信任,并表明战胜敌人还需要智者出谋划策、勇士英勇战斗。
C.如果将军能做到“三礼”,那么无论攻城时还是野战时,士兵们都会奋勇争先,只想冲锋,不愿后退。
D.本文通过武王与太公问答,阐明了君王的立将之道和将军的领军之策,充分体现了太公高超的军事智慧。
【解析】 “并表明战胜敌人还需要智者出谋划策、勇士英勇战斗”错误,这是太公在表达自己的军事思想。
【答案】 B
【技巧点拨】 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题目,一般以“选非”的形式考查,常见的设误角度有:曲解词意、夸大其词、以偏概全、张冠李戴、颠倒事实、因果混淆、时序错位(时间顺序颠倒)、添枝接叶等。要求考生将选项与原文仔细比照,在理解、整合原文内容的基础上辨别选项的正误。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社稷安危,一在将军。今某国不臣,愿将军帅师应之也。(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1)小题的关键词语有“社稷”“一”“不臣”“帅”“应”;第(2)小题的关键词语有“好”“乐”“为”“审”,还要注意“知寒暑饥饱之审”“见劳苦之明也”为定语后置句、判断句。
【答案】 (1)国家的安危,全都在将军身上了。现在某国不遵守臣属的职分,希望将军统率军队前去讨伐它。
(2)士卒并不是天性喜欢死亡、乐于伤残,只是由于将帅能够了解他们冷暖和饥饱的详细情况,并且体恤他们的辛劳艰苦啊。
【技巧点拨】 翻译句子这一考点,从根本上说,考查的是解释重点实词、虚词,理解特殊文言句式、通假字的用法,以及语言表达通顺、流畅的能力。考生要了解翻译的要旨:根据上下文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引申、调整、补充,使译文忠实于原文。一般考查具有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的句子。
参考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任命将帅的仪式是怎样的?”
太公回答道:“只要国家遭遇危难,国君就避开正殿。在偏殿上召见主将,向他下达诏令说:‘国家的安危,全都在将军身上了。现在某国不遵守臣属的职分,希望将军统率军队前去讨伐它。’
“主将接受命令后,国君就令太史占卜,斋戒三天,前往太庙,钻炙龟甲,选择吉日,向将帅颁授斧钺。到了吉日,国君进入太庙门,面向西站立;主将随之进入太庙门,面向北站立。国君亲自拿着钺的上部,把钺柄交给主将,宣告:‘从此,军中上至于天的一切事务全由将军处置。’然后又亲自拿着斧柄,将斧刃授予主将,宣告:‘自此,军中下至于渊的一切事务全由将军裁决。见到敌人虚弱就前进,见到敌人强大就停止。不要认为我军众多就轻敌。不要因为任务重大就拼死,不要因为身份尊贵就轻视部下,不要认为自己意见独到而违背众意,不要由于能言善辩而自以为是。’
“主将接受任命后,拜谢国君并回答说:‘我听说国事不可受外部的干预,作战不能由君主在朝廷遥控指挥;臣怀二心就不能忠心侍奉君主,将帅受君主牵制而疑虑重重就不能专心一志去对付敌人。我既已奉命执掌军事大权,不获胜不敢生还,请您允许我按照上面的话全权处置一切,若不允许,我不敢担此重任。’国君答允之后,主将就辞别君主率军出征。从此军中一切事务,不听命于国君而全部听命于主将,临敌作战,专心一意。这样,就能使智谋之士都愿出谋划策,勇武之人都愿殊死战斗,士气昂扬直冲霄汉,行动迅速如快马奔驰,兵未交锋而敌人就已降服。从而取胜于朝廷之外,建功于朝廷,将吏得到晋升,士卒获得奖赏,百姓欢欣鼓舞,主将没有祸殃。于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家安宁。”
武王说:“说得好啊!”
武王问太公说:“我想使全军将士,攻城时争先登城,野战时争先攻击,怎么才能做到这样呢?”太公答道:“将帅有三个克敌制胜的要领。”武王说:“请您谈谈具体内容好吗?”
太公说:“身为将帅,能冬天不穿皮衣,夏天不用扇子,雨天不张伞篷,这样的将帅叫礼将。将帅不能以身作则,就无从体会士卒的冷暖。翻越险阻关隘,通过泥泞道路,将帅必先下车马步行,这样的将帅叫力将。将帅不身体力行,就无从体会士卒的劳苦。军队驻扎宿营就绪,将帅才进入自己的宿舍;军队的饭菜都做好,将帅才开始就餐;军队没有举火照明,将帅也不举火照明,这样的将帅叫止欲将。将帅不能克制自己,就不能体会士卒的饥饱。将帅能同士卒同寒暑,共劳苦,同饥饱,那么全军官兵听到前进的号令就欢喜,听到停止的号令就愤怒。攻打高城深池时,即使面临箭石如雨的危境,士卒也会争先恐后奋勇登城;进行野战时,双方刚一交锋,士卒就会前仆后继勇往直前。士卒并不是天性喜欢死亡、乐于伤残,只是由于将帅能够了解他们冷暖和饥饱的详细情况,并且体恤他们的辛劳艰苦啊。”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11.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①也。(《论语·里仁》)
②于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②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孟子·万章上》)
【注】 ①不处:不享有。②一介:一点点小东西。
(1)请概括上面两个选段主张的共同之处。(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面两个选段主张的不同之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对古代文化经典阅读材料的理解能力。
【答案】 (1)取得财富不能违背原则。(意思对即可。)
(2)《论语》选段立足于“道”,其主张侧重于取得的方式方法要正当;《孟子》选段立足于“义”和“道”,其主张侧重于取得和给予都要合乎道义。(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①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君子)就不会去享有。
②(如果)不符合义,不符合道,一点点东西也不拿去送人,一点点东西也不拿别人的。
(三)名句默写(6分)
12.将下面的名句补写完整。
(1)谨庠序之教,____________________,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2)_______________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3)锲而舍之,朽木不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4)____________________,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贾谊《过秦论》)
(5)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6)____________________,师不必贤于弟子。(韩愈《师说》)
【解析】 这些语句都是本单元需要重点识记的名篇名句,要注意积累,书写时不要出现错别字。
【答案】 (1)申之以孝悌之义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4)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5)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6)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三、语言运用(11分)
13.请根据示意图,提取文字材料中的相应信息,并用一句话表述出来。要求:简明、准确,不超过70字。(6分)
2015年4月15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57个意向创始成员国已全部确定。在完成各国审批程序后,亚投行有望在2015年底之前正式成立并投入运行。
据测算,2010~2020年,亚洲每年大约需要8000亿美元的基础设施投资,而现有的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多边机构都无法满足需求。亚投行将有效弥补其中的资金缺口,具体方式有贷款、股权投资以及提供担保等。
可以预期,在亚投行的支持下,亚洲各国将掀起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高潮,建设项目集中在公路、铁路、港口、通信、电力电网、油气运输等方面。这必将带动亚洲经济未来的强劲增长。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寻找到关键词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2015年底之前正式成立并投入运行”“亚洲各国将掀起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高潮”,对各部分内容进行总结概括,最后整理成完整的一句话即可。
【答案】 示例一:将于2015年底投入运营的亚投行,以其特殊的投资方式、投资领域、投资对象,必将在亚洲各国掀起一轮基础设施建设高潮,带动亚洲经济的强劲增长。
示例二:亚投行将采用贷款、股权投资等方式,在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向亚洲各国提供资金支持,这必将带动亚洲经济未来的强劲增长。
14.某校拟开展以“自然·青春·团队”为主题的郊游活动,全校同学将以班级为单位参与。请撰写本班活动标语。要求:紧扣主题,语言鲜明、生动,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16字。(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抓住题干中的“自然”“青春”“团队”三个关键词,考虑修辞手法的运用,一般为比喻、拟人、排比等。从这个活动的主题看,这项活动的开展,既可以让同学们走进大自然,亲近大自然,又可以让同学们展现青春活力,还可以以班为单位体现相互合作、相互帮助的团队精神,因而拟写标语就可以以此为出发点来加以宣传。
【答案】 示例一:郊游放飞青春梦,合作凝聚团队魂
示例二:让我们在自然中放飞青春的梦想
四、写作(40分)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木匠砍了一棵树,把它做成三个木桶。一个装粪,就叫粪桶,众人躲着;一个装水,就叫水桶,众人用着;一个装酒,就叫酒桶,众人品着!
桶是一样的,因为装的东西不同,命运也不同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立意探索】 分析材料可知,木匠所做的三个木桶,其材料是一样的,形状也是一样的,但因装的东西不同,命运也就不同了。所以,这里面“装的东西”很重要。可以说,“装的东西”直接决定了桶的用途和命运。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可以联想到,人生其实也一样,“装的东西”也直接决定了人生的方向与意义,具体来说,有什么样的观念,就有什么样的人生;有什么样的想法,就有什么样的生活。比如有积极进取的思想,往往就会有积极进取的行动;有消极无为的思想,也往往有消极无为的行动。而怎样的行动,往往就会产生怎样的结果。因此,对于一个人或人生来说,“装什么”显得非常重要,“装什么”决定了你的人生与其他人的人生的区别。写作时,应该由桶及人,充分展开联想,找到联系点,紧密联系社会和人生实际,具体分析问题,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
【佳作展台】 
涵蕴于内,人异于众
河北唐山一中 冯甘霖
夸逞功业,炫耀文章,皆是靠外物做人。不知心体莹然,本来不失,即无寸功只字,亦自有堂堂正正做人处。
——《菜根谭》
木桶本无异,所盛之物有别,因此便有被躲、被用、被品的差别,恶臭扑鼻与酒香四溢,自然会得到不同的待遇。仔细想来,人与桶,不也有几分相似吗?
“君子生非异也”,每一个人出生时,都只是一个啼哭着的婴孩,懵懵懂懂地看着这个世界。然而,随着我们慢慢成长,我们的人生轨道却大相径庭了——有的人“钟万物之灵气”,成为受世人赞颂的君子;有的人“集世间之恶浊”,成为遭世人唾弃的小人。
人们的命运之别犹如天壤,何耶?原因其实很简单:他们之间隔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品德、修养不同也。你总不会把芝兰之室与鲍鱼之肆等同起来吧?
苏东坡曾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可能有人会说:区区一竹,又何以引得中国人如此仰慕呢?竹之气节,竹之虚心,竹之青翠,竹之向上,竹之坚韧,竹之傲雪,在各方面给人以道德方面的积极影响。可见,缺乏修养的人,恐怕只是没有灵魂的恶俗至极之人,是浑浑噩噩苟活于世间的行尸走肉。即使他三餐食肉、衣冠华美,也无法掩盖他修养的匮乏、灵魂的空虚。一个人,若是丢掉了修养,岂不是白白活了一生?
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历史上以德立身处世的人物可谓众矣!伯夷叔齐宁死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三闾大夫幽愁忧愤而著《离骚》,投身于汨罗江;周恩来胸怀广大,心地无私,万人敬仰;于敏忘身报国,砺就锋锷,荡涤人心。他们以才华建功,以精神成事,以道德立身,他们就是我们民族的脊梁!
时间在流逝,历史在延续,宫阙万间都变成了土,舞榭歌台已被雨打风吹去,唯有内在的高贵品质能被人永久地铭记,就如紫水晶,纵然形似普通矿石,被岩层层层包裹、深深掩埋,也无法掩盖其真正的价值。
让德赋予我们立身的资本,装点我们的灵魂,成就我们的人生,让我们堂堂正正,写出一个大写的“人”!
【名师点评】 作者紧扣材料中提到的“装的东西”,将内涵的具体内容定为“道德”,以《菜根谭》中的名言开头,明确地突出了主旨,并且将“心体莹然”与“外物”形成对比。结尾时再次强调了道德立人的作用,照应了题目与开头。此外,文章内容非常丰富,多处使用了人物事例素材与名言警句素材,有《菜根谭》的名言,有苏东坡对竹的阐述,还有从古到今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值得一提的是,文章多处化用,比如“芝兰之室与鲍鱼之肆”“宫阙万间都变成了土,舞榭歌台已被雨打风吹去”,都为文章增色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