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六年级上册3 古诗词三首 宿建德江 课件(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六年级上册3 古诗词三首 宿建德江 课件(共2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0-19 08:14: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3 古诗词三首 宿建德江
品味新“愁”
宿建德江
[唐]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的新愁是什么呢?从哪一个字看出来的?
新愁
思乡之愁
品味新“愁”
宿建德江
[唐]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诗中哪个字最能打动我们、感染我们?
唐玄宗开元十六年(728年),孟浩然到长安,应进士不第,心情郁郁寡欢。开元十八年(730年),他再到吴、越一带游历,以排遣仕途失意的悲愤。当诗人停宿于建德江中一个烟雾弥漫的小洲边,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诗。
作者的新愁是什么呢?
思乡之愁、
寂寞之愁。
从哪个字可以看出作者心中的思乡之愁?
“客”字表明作者此时身处异乡。
是什么景物触动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日暮
日暮客愁新
诗眼
“愁”字是全诗的诗眼。诗人的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边,眼见又是日落黄昏时,诗人触景生情,一段新的忧愁油然而生。

诗词详解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因为日暮,船需要停宿。
是什么勾起了诗人的“愁”呢?
“移舟”和“日暮”之间有什么关系?
奠定了全诗感情的基调。
思乡之愁,羁旅之思
所感
诗词详解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原野空旷天幕低垂在树林后边,江水清澈倒映出明月伴我身旁。
远处的天空显得比树还低。
原野空旷辽阔。
宿建德江
[唐]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初读诗句
右边中间不能写成“四”,“心”字上面一横不能丢。
书写指导
宿建德江
[唐]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体会“月”的意象
诗人孤身一人,只有谁陪伴他?他的满腹愁绪又只能向谁倾诉?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月落乌蹄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宿建德江
[唐]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品味新“愁”
宿建德江
[唐]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住宿


初读诗句
地点
宿建德江
[唐]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自读诗句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小结学法
想象画面
品读诗句
体会情感
朗读背诵
宿建德江
[唐]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尝试带着体会到的诗人的愁绪,用缓慢、低沉的语调诵读全诗。
回到诗人所处的建德江边,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象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
一个“新”字,让人觉得原来诗人本有无尽的旧愁,今日在此停泊,又生出更浓的新愁。
核心问题
引发诗人愁思的原因是什么?
诗人踌躇满志地来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想实现为国效力的政治抱负,结果科举未中,他孤身一人失意东归,开始了漫游吴越的生活。面对迷蒙的江中小洲,诗人又难免产生理想幻灭之痛、前途暗淡之忧。
诗词详解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相互依存、相互映衬。
所见
江清月近人
野旷天低树
近景
远景
远近结合
如临其境
【意思】
抬眼望去,远处旷野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清清的江水倒映的明月仿佛和舟中的人十分亲近。
所 见
为什么在诗人的眼中,天比树还要低,月和人更亲近?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延伸问题
《宿建德江》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这是一首抒写羁旅之思的诗。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在烟雾迷蒙的江边想起了以往的事情,因而以舟泊暮宿作为自己的抒发感情的归宿,写出了作者羁旅之思。
诗词结构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触景生情
羁旅愁思
所感
所见
诗词主旨
《宿建德江》描写了停船夜宿建德江中小洲边时看到的景色,抒发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及感慨人生的复杂心情。
同学们,下节课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