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谷回音真好听》
一、课时:1课时
二、教材分析
《山谷回音真好听》是一首描绘自然现象的儿童歌曲。歌曲以C大调谱写,采用四二拍节奏,由五个富有变化的乐句构成。第一乐句旋律优美,级进与跳进相结合;第二乐句在第一乐句基础上稍作变化,结束于"2"音,营造出悬而未决的感觉;第三、第四乐句巧妙地模仿了回声效果,将"1234∣5—∣i6i6∣5—∣"的音型加以扩展;第五乐句则回归主题,在主音上圆满收束。这首歌曲音乐素材简洁明了,音域适中(仅跨越八度),形象生动,非常适合儿童演唱和欣赏。
三、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小朋友对音乐充满好奇和热情,但注意力容易分散。他们已经具备基本的音乐感知能力,能够跟随简单的旋律哼唱,但在音准和节奏把握上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对于回音这样的自然现象,孩子们往往充满兴趣,但可能缺乏实际体验。本节课将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回音现象,提升音乐表现力。
四、教学目标
1.审美感知:感受山谷回音的美妙,体会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2.艺术表现:准确演唱歌曲,学会运用声音的强弱变化来表现回音效果。
3.创意实践:尝试创编简单的回音游戏或新歌词,激发音乐创造力。
4.文化理解:了解回音产生的原理,培养对自然现象的探究兴趣。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学唱《山谷回音真好听》,掌握用声音强弱变化表现回音效果的技巧。
2.教学难点:与同学默契配合,在"回音"游戏中准确把握回音的强弱变化。
六、教学方法:游戏体验法、示范引导法、小组讨论法、反复练习法
七、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钢琴、歌曲伴奏音频、山谷景象图片或视频、简易回音模拟装置
八、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神奇的地方。那里有一种奇妙的声音,你们说话时,它会跟着你们说话。猜猜看,这是什么地方呢?
学生:(兴奋猜测)是山洞吗?是森林吗?
教师:你们猜得真不错!我们一起来听听这个地方的声音吧。(播放《山谷回音真好听》歌曲片段)
学生:(认真聆听)
教师:听完这段音乐,你们觉得我们来到了哪里?听到了什么特别的声音?
学生:我们来到了山谷!听到了回音!
教师:太棒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歌曲就叫《山谷回音真好听》。
环节二:讲授新课
(一)感知
教师:小朋友们,我们来玩个有趣的回音游戏。我说话,你们来做我的回音,记住回音要比原声小一些哦。准备好了吗?
学生:准备好了!
教师:(用不同音调说)你好!山谷!回音!
学生:(模仿回音,音量稍小)你好!山谷!回音!
教师:真棒!你们已经成为小小回音专家了。现在我们来看看这首歌曲的曲谱。(展示曲谱)仔细看,这首歌曲有几个乐句呢?
学生:(数一数)有五个乐句。
教师:没错,我们来看看这些乐句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观察乐句特点)
(二)探究
教师:小朋友们,我们来仔细听听这首歌的旋律。(播放歌曲)你们觉得哪些地方听起来像是回音呢?
学生:(踊跃发言)"啊"的部分像回音。
教师:说得对!我们来看看谱子上是怎么表现回音的。(指着谱子)看,这里的音符是不是变小了?这就是表示回音的方法。
(三)示范
教师:现在老师来示范演唱这首歌曲,请大家仔细听,特别注意回音部分是怎么唱的。(示范演唱)
学生:(专注聆听)
教师:听完老师的示范,你们有什么发现?
学生:回音部分唱得比较轻。
教师:非常好!我们一起来学唱第一句和第二句。(带领学生分句练习)
环节三:巩固延伸
教师:小朋友们表现得真棒!现在我们来玩个更有趣的游戏。我们分成两组,一组唱主旋律,一组唱回音部分。要记住,回音组要唱得比主旋律组轻一些哦。
学生:(分组练习)
教师:(巡视指导)太好了!你们唱得越来越像真的回音了。让我们再完整演唱一遍歌曲,这次我们要把感情也加进去,想象自己真的在美丽的山谷里。
九、小结拓展、布置作业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山谷回音真好听》这首美妙的歌曲。我们不仅感受到了回音的神奇,还学会了用声音的强弱来表现回音效果。大家都成为了小小音乐家呢!
作业:
1.在家里练习演唱《山谷回音真好听》,可以请家人和你一起玩回音游戏。
2.试着为这首歌曲创编新的歌词,描述你想象中的山谷景色。
3.留心观察生活中的回音现象,下次上课时和大家分享你的发现。
十、设计意图
(1)初步感知环节:通过有趣的回音游戏和歌曲聆听,激发学生对回音现象的好奇心,为后续学习奠定兴趣基础。
(2)探究音乐环节:引导学生分析歌曲结构和特点,深入理解回音的音乐表现手法,培养音乐感知能力。
(3)巩固延伸环节:通过分组练习和创意活动,巩固所学内容,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
十一、板书设计
《山谷回音真好听》
1.回音特点:比原声小
2.歌曲结构:五个乐句
3.表现方法:强弱对比
十二、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了游戏导入和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歌曲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感受和表现回音效果,这种方法培养了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分组练习和创编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也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不过,我发现在时间安排上还需要进一步优化,以确保每个教学环节都能得到充分的实践。未来的课程设计中,我计划增加一些跨学科元素,比如将回音现象与科学知识结合,这样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认知范围,让音乐课程与其他学科知识产生有趣的联系。总的来说,这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们在欢乐的氛围中学习了音乐知识,也体验了音乐表现的乐趣。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