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 欣赏 滚核桃 编创 小羊过桥 教案 人教版(2012)音乐二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4.4 欣赏 滚核桃 编创 小羊过桥 教案 人教版(2012)音乐二年级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4-10-19 23:15: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欣赏《滚核桃》、编创《小羊过桥》
课时:1课时
教材分析
《滚核桃》是山西绛州鼓乐中的一颗明珠,它以独特的音乐语言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农村生活画面。这首乐曲巧妙运用了不同的节奏型、演奏方法、力度与速度变化,将农民在屋顶晒核桃、核桃风干后从屋顶滚落的情景栩栩如生地呈现出来。更重要的是,乐曲还传递出农民丰收时的喜悦心情,让听众仿佛置身于欢乐的田园氛围中。
演奏《滚核桃》需要十名鼓手配合默契,他们使用十面不同形制的鼓和一副拍板,展现出高超的演奏技巧。值得一提的是,演员们不仅仅是在演奏乐器,还融入了形体表演,将音乐技术与肢体艺术巧妙结合,大大增加了音乐的观赏性和感染力。这种独特的表演方式让《滚核桃》成为一种视听盛宴,为观众带来全方位的艺术享受。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小朋友们正处于天真活泼、充满好奇心的年龄段。他们对音乐有着与生俱来的热爱和兴趣,对新鲜事物总是充满期待和热情。这种天性为音乐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
然而,我们也需要注意到,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注意力容易分散,难以长时间集中精力在单一任务上。因此,教学设计需要富于变化,节奏要紧凑,活动要丰富多样,以保持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在音乐能力方面,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节奏感,能够跟随简单的节奏拍手或踏步。但是,对于较为复杂的节奏型和音乐结构,他们的理解和表现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培养。学生们喜欢通过游戏和肢体动作来学习音乐,这为我们设计互动性强的教学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引导学生感受《滚核桃》中丰富多变的节奏型、力度和速度变化,培养他们对音乐细节的敏感度和欣赏能力。通过聆听和讨论,帮助学生建立对音乐结构的初步认识,提升音乐感知能力。
艺术表现:指导学生学习识别并表现简单的节奏型,如"X"、"XX"等。鼓励学生用手拍、脚踏或其他身体动作来表现这些节奏,提高他们的节奏感和音乐表现力。通过模仿和练习,让学生能够准确地重现音乐中的基本节奏元素。
创意实践: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引导他们尝试编创并表演《小羊过桥》节奏乐剧。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节奏知识,结合生活经验,自主设计简单的节奏组合和表演动作。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音乐创意思维。
文化理解:帮助学生了解山西绛州鼓乐的特点和文化背景,感受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通过介绍《滚核桃》的创作背景和演奏特色,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识别和表现不同的节奏型,如"X"、"XX"、"XXX"等。
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中力度和速度的变化,感受这些变化如何增强音乐的表现力。
鼓励学生参与创作活动,将所学节奏知识应用到《小羊过桥》节奏乐剧的编创中。
教学难点:
协助学生准确把握较为复杂的节奏型,尤其是在速度变化的情况下。
指导学生在创编《小羊过桥》节奏乐剧时,协调节奏与动作,实现音乐与形体的和谐统一。
培养学生对音乐整体结构的感知能力,帮助他们理解音乐的起承转合。
教学方法:
本节课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听赏法:通过反复聆听《滚核桃》,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节奏特点和情感表达。
示范法:教师展示正确的节奏型拍打方式和《小羊过桥》的基本创作思路,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参考。
讨论法:鼓励学生分享听音感受,交流创作想法,培养音乐思维和表达能力。
创作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自主编创《小羊过桥》节奏乐剧,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游戏法:设计趣味性的节奏游戏,如"节奏接龙"、"猜猜我是谁"等,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滚核桃》音频和展示相关图片)
《滚核桃》音频文件
自制打击乐器(如纸盒、铁盒、木棍等,确保安全无尖锐边缘)
节奏卡片(印有不同节奏型的卡片,便于学生识别和模仿)
小白板和马克笔(用于即时记录学生想法和创作过程)
软垫或地毯(为学生创作和表演提供舒适安全的活动空间)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带大家认识一种特别有趣的乐器,它来自山西,叫做绛州鼓。谁知道鼓是什么样子的?平常我们在哪里会听到鼓声呢?"
生1:"鼓是圆圆的,敲起来声音很响。"
生2:"春节的时候,我在庙会上看到过敲大鼓的。"
师:"说得太好了!鼓确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滚核桃》就是用鼓来演奏的一首有趣的音乐作品。在开始之前,老师想问问大家,谁见过核桃?知道它是怎么长的吗?"
生3:"我奶奶家有核桃树,核桃长在树上,外面有绿色的壳。"
生4:"我吃过核桃,很好吃,但是壳很硬,要用工具才能打开。"
师:"你们真棒,知道得真多!在山西,农民伯伯们会把收获的核桃放在屋顶上晒干。你们能想象核桃从屋顶上滚下来会是什么样子吗?今天我们要听的音乐就描述了这个有趣的场景。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这个神奇的核桃故事吧!"
环节二:讲授新课
感知
师:"现在,我们一起闭上眼睛,仔细听这段音乐。想象自己站在山西的一个小村庄里,看着屋顶上的核桃。"
(播放《滚核桃》音乐片段)
师:"好了,我们慢慢睁开眼睛。刚才的音乐让你们想到了什么?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吗?"
生1:"我感觉音乐时快时慢,好像真的看到核桃在屋顶上滚来滚去。"
生2:"我听到了很多不同的鼓声,有的轻,有的重,感觉很热闹。"
师:"太棒了!你们听得真仔细。《滚核桃》这首音乐确实用了很多有趣的方法来模仿核桃滚动的声音。接下来,我们再仔细听一听,看能不能找出更多有意思的声音。"
探究
师:"小朋友们,在音乐中,我们用不同的节奏来表现不同的声音。比如,我们可以用'X'来表示一次敲击,'XX'表示两次快速的敲击。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找找这首音乐里有哪些节奏型。"
(教师在白板上画出几种简单的节奏型)
师:"大家跟着老师一起,用手拍一拍这些节奏。'X',我们拍一下;'XX',我们快速拍两下。来,一起试试看!"
(师生一起练习拍打节奏)
师:"真棒!现在我们再听一遍音乐,看看能不能找出这些节奏型。当你听到某个节奏型时,就举手示意,好吗?"
(再次播放音乐,学生听音识别节奏型)
示范
师:"听完《滚核桃》,相信大家对节奏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现在,我们来学习一个新的小游戏,叫《小羊过桥》。我们要用不同的节奏来表现小羊走路的样子。"
(教师示范《小羊过桥》的基本节奏型)
师:"看,当我拍'X X'时,就像小羊慢慢地走;当我拍'XX XX'时,小羊就走得快一些。现在,我们分成两组。第一组来表现'两只小羊',第二组表现'走在桥上'。准备好了吗?我们开始!"
(学生分组练习不同的节奏型)
环节三:巩固延伸
师:"小朋友们,现在我们要变身为音乐创作家了!我们刚才学习了《小羊过桥》的基本节奏,现在要用我们准备的'乐器'来创作一个完整的《小羊过桥》节奏乐剧。记住,要注意安全,温柔地使用我们的'乐器'哦。"
(将学生分成4-5人小组)
师:"每个小组都要创作出自己独特的《小羊过桥》。你们可以想象小羊是怎么走的,桥是什么样子的,是不是还有其他动物。用不同的节奏来表现这些场景。准备时间是10分钟,之后每个小组都要表演自己的作品。"
(学生进行小组创作活动)
师:"时间到!现在,让我们欣赏每个小组的精彩表演。请记住,我们要做一个认真的听众,为其他小组加油鼓劲。"
(各小组依次展示自己创作的《小羊过桥》节奏乐剧)
师:"太精彩了!每个小组的创意都非常独特。现在,我们来互相评价一下。说说你最喜欢哪个小组的表演,为什么?"
(学生互相评价,分享感受)
小结拓展、布置作业
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很多有趣的东西。我们欣赏了《滚核桃》,感受了丰富的节奏变化;我们还创作了《小羊过桥》节奏乐剧。小朋友们,你们觉得今天学到了什么?"
生1:"我学会了听不同的节奏。"
生2:"我知道了音乐可以表现生活中的各种声音。"
生3:"我觉得自己创作音乐很有趣。"
师:"说得太好了!音乐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可以用音乐来表达我们的想象和感受。希望大家以后能更多地留意身边的声音,说不定你们也能创作出精彩的音乐作品呢!"
作业:
在家里仔细听听,找一找生活中有趣的声音,试着用我们今天学过的节奏型来模仿它们。
和家人一起,用家里的物品(如锅碗瓢盆)创作一段简单的节奏乐,下次上课和大家分享。
设计意图
初步感知环节: 通过闭眼聆听《滚核桃》,激发学生的听觉想象力,培养专注倾听的习惯。引导学生自由表达听音感受,鼓励多元化的音乐体验,为后续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探究音乐环节: 通过识别不同节奏型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节奏感和音乐结构的认知。通过手拍练习,让学生亲身体验节奏的变化,加深对音乐元素的理解。
巩固延伸环节: 通过创作和表演《小羊过桥》节奏乐剧,学生能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小组合作不仅培养了团队精神,还激发了创造力。让学生互评作品,培养了欣赏和评价音乐的能力。
板书设计
《滚核桃》与《小羊过桥》
节奏型:X、X-、XX、XXX、XX X、XXXX
音乐特点:
力度变化:由弱渐强、由强渐弱
速度变化:由慢到快、由快到慢
创作步骤:
选择节奏型
编排顺序
配合动作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欣赏《滚核桃》和创作《小羊过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验了音乐的节奏变化。学生对创作活动表现出浓厚兴趣,特别是在使用自制乐器时积极性很高。这种亲身参与的方式有效地提高了学习效果。在引导学生识别复杂节奏型时,部分学生理解困难。这提醒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考虑采用更直观的视觉辅助,如节奏图形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节奏概念。同时,可以增加一些简单的节奏游戏,让学生在玩乐中掌握节奏。我发现可以进一步加强对山西绛州鼓乐文化背景的介绍。通过讲解这种音乐形式的历史和社会意义,不仅可以增进学生的文化理解,还能激发他们对传统音乐的兴趣。在未来的课程中,可以考虑邀请专业的鼓乐表演者来课堂演示,让学生有更直观的体验。在创作环节,学生们展现出了惊人的创造力,但有些小组在协调合作方面存在困难。这提示我们需要在日常教学中更多地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可以设计一些小组音乐游戏,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互相倾听和配合。本节课达到了预期教学目标。学生们不仅感受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还培养了创造力和表现力。他们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热情反馈,为今后的音乐教学指明了方向。我们将继续探索更多互动性强、趣味性高的教学方法,让音乐课成为学生们最期待的课程之一。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