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学习目标
1.了解鲁迅的相关文学常识,积累生字词。
2.学习本文写景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层次井然、融情于景的写法;体会恰当动词的表达效果。
3.体会鲁迅童年时的生活乐趣,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关于作品
《朝花夕拾》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性的散文集,“朝”表示早年时候,“夕”表示晚年时期,这个词的意思是早上的花晚上来捡,这里指鲁迅先生在晩年回忆童年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的人和事。全书由《小引》《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 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 后记》构成。
走近作者
走近作者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杂文集《坟》等。
积累字词
确凿(záo) 菜畦(qí) 皂荚(zào jiá)
油蛉(líng) 桑葚(shèn) 斑蝥 (máo)
收敛(liǎn) 脑髓(suǐ) 蝉蜕(chán tuì)
狗窦(dòu) 盔甲(kuī) 秕谷(bǐ)
蟋蟀(xī shuài) 叵(pǒ) 系(jì)
整体感知
1.本文的题目向你传达了哪些信息?根据标题分析,文章以什么为写作顺序?内容可分哪两部分?
“从……到……”,明确告诉我们,这篇课文主要以空间的转换为记叙顺序,大致包括两大部分,并且以场景暗示出文章前后两部分的主要内容。
(1)文章是按百草园在前,三味书屋在后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写的。
(2)叙写了作者童年两处的生活片段。第一部分,记叙百草园的生活;第二部分,记叙三味书屋的生活。
整体感知
2.快速阅读课文,将其划分为两部分,并找出这两个部分的衔接段落。
第一部分(1~8):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
第一层(1):总的介绍百草园情况。点出是“我的乐园”,充满留恋之情。
第二层(2):写百草园充满无限乐趣。
第三层(3~6):写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及“我”的感慨。
第四层(7、8):写冬天百草园雪地捕鸟的乐趣。
整体感知
2.快速阅读课文,将其划分为两部分,并找出这两个部分的衔接段落。
第二部分(9~24):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
第一层(9):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
第二层(10、11):写入学的情形。介绍了书屋和先生。
第三层(12~16):写不准提课外的问题。
第四层(17~20):写不准去后园玩。
第五层(21~24):写师生读书的可笑情景和“我”趁先生读书入神时画画儿。
思考探究
1.在课文“百草园”部分,作者详细写了哪些关键事件?流露出怎样的思想感情?
关键事件:园中美景、美女蛇传奇、雪地捕鸟。
表达了鲁迅先生对百草园的生活无比留恋和喜爱。
思考探究
2.在课文“三味书屋”部分,作者又详细写了那些事?
你认为鲁迅先生对读书生活是怎样的情感态度?
关键事件:拜师、问问题、园中寻乐、读书、描绣像
对三味书屋陈设和拜师礼——好奇
对先生——恭敬、感激
对同伴——美好回忆
回忆百草园
菜畦、石井栏、皂荚树
内容理解
朗读百草园部分(1~8段),思考:
1. 百草园对于儿时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地方?(用原文回答)
2. ”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一句中,”似乎“和”确凿“
是否矛盾?
3. 文章这部分写了百草园里哪些好玩的事儿?
但那时确是我的乐园。
不矛盾,因为作者回忆童年,记忆不大清晰,有些模糊,所以用“似乎”;而追忆儿时百草园的确有一些野草,所以用“确凿”一词。
内容理解
文章这部分写了百草园里哪些好玩的事儿?
有趣的动植物
神奇的传说
雪地捕鸟
合作探究
1.勾画出百草园的动植物,并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谈谈你的理由。
2.“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 前两个“不必说”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3.找出雪地捕鸟的句子,圈点出其中的动词,并说说其用词妙在哪里?
4.美女蛇的故事并非发生在百草园里,但作者为何要在第3~6段写这个故事呢?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合作探究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1. 勾画出百草园的动植物,并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谈谈你的理由。
合作探究
提示:可从修辞手法、多感官(视觉、听觉、嗅觉、触觉)、观察角度(远景、近景、俯视、仰视)、动态静态等方面来赏析。
示例: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赏析:这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昆虫鸣声的悦耳,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品味语言的方法:
1.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 写出了什么内容 / 暗示了什么状况。
3. 表达了什么情感。
合作探究
2.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 前两个“不必说”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单是”后面的内容是强调的重点。前两个“不必说”不仅突出了“单是”下边的内容,还突出了鲁迅对于儿时趣味描述时的欣喜,表现出儿童所特有的一种情趣。
合作探究
3. 找出雪地捕鸟的句子,圈点出其中的动词,并说说其用词妙在哪里?
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赏析:用词准确、精练、连贯,形象生动地描绘了雪地捕鸟的整个过程,读来让人如临其境。
合作探究
4. 美女蛇的故事并非发生在百草园里,但作者为何要在第 3~6段写这个故事呢?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通过美女蛇的故事让百草园更加富有神秘色彩,使其变得更加具有吸引力,既表达了作者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又吸引了读者阅读的兴趣。
走进三味书屋
思考探究
过渡段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吧……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 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思考探究
1. 这一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字里行间流露了一种什么感情?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这一段用猜测、疑问、无可奈何的语气,表达了童年的我告别百草园时既无奈又恋恋不舍的感情。
初见三味书屋
思考探究
2. 三味书屋的陈设是怎样的?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一扇黑油的竹门”,书房中间挂着一块扁道:三味书屋,扁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
书屋的陈设、对着那匾和鹿拜孔子以及拜先生使儿时的鲁迅充满了新奇感,但是环境相对沉闷、封闭。
思考探究
2. 我对先生的印象如何?
恭敬: 方正、质朴、博学
不满: 不回答“我”的问题
开明: 有戒尺不常用
读书入神时学生可画画
总结:先生的人物形象分析
(1)知识渊博,但拒绝回答“怪哉”虫一类的问题。
(2)教学认真,不断增加教学内容。
(3)不太束缚学生,虽然学生调皮贪玩,但先生很少体罚他们,通常也只是瞪瞪眼睛。
合作探究
1.鲁迅描写了在三味书屋读书生活中的哪些事情?
2.为什么先生不回答“怪哉”这虫的问题?
3.三味书屋的生活真的枯燥无味吗
合作探究
1. 鲁迅描写了在三味书屋读书生活中的哪些事情?
问“怪哉”虫
正午习字,晚上对课
逃课到小园中玩耍
师生一起朗读时的情景
上课偷偷玩纸盔甲,画画儿
枯燥
但也有乐趣
合作探究
2. 怎样理解先生不回答“怪哉”这虫的问题?
因为学生在不适合的时间提出了不相干的问题,违反了教学的秩序和师道尊严。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了封建制度的弊端。
3.三味书屋的生活真的枯燥无味吗
① 一有机会就跑出去玩
② 折腊梅花
③ 寻蝉蜕
④ 在座位上做各种游戏,画画儿等
深入探究
讨论: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联系起来思考,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深入探究
对比
三味书屋 百草园
学习环境
教课先生
学习内容
封闭、沉闷
开阔、优美
老先生
(死板、冷漠)
长妈妈、闰土的父亲
(亲切、耐心)
不懂的古文
(枯燥乏味)
自然景物、故事、捕鸟(神奇、有趣)
深入探究
对比
百草园
空间顺序
三味书屋
(1-8)
(9)
(10-24)
景物有声有色,充满乐趣。
美女蛇的故事,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情趣。
雪地捕鸟,带来无穷乐趣。
内容:枯燥
形式:单调
环境:压抑
自由快乐的乐园
对比
枯燥无味的书塾
通过对比,表达思想感情。
深入探究
讨论: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联系起来思考,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2)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归纳中心
文章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无味的生活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