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10 往事依依
学习目标
1.能概括作者童年时的几件事情,了解作者的童年趣味生活。说出她对文学作品的感情。
2.能通过朗读,感受本文语言的优美,并能具体点评。
3.学会运用人物的情态等描写方法表现精神生活。
4.能举例说出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意义,自觉养成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走近作者
走近作者
于漪 (1929- ),女,江苏镇江人。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历任上海市杨浦中学语文教师、校长,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全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著名语文特级教师。
文题解读
题为“往事依依”,那么“依依”的含义是什么呢?
“依依”一词的意思有:
(1)形容树枝柔弱,随风摇摆。
(2)形容留恋,不忍心分离。
积累字词
漪 ( ) 淼 ( )
徜徉( ) 慷慨( )
凝 ( ) 镌 ( )
谆谆( ) 镂 ( )
娥 ( ) 婵 ( )
搜索枯( )肠 历历 ( )在目
yī
chángyáng
níng
zhūn
é
kū
miǎo
kāngkǎi
juān
lòu
chán
lì
整体感知
课文的层次及大意
第一部分(1),引出往事。
第二部分(2---6):
金色的
回忆。
第一层(2):看画的乐趣。
第二层(3--6):读书的乐趣。
第三部分:往事给我的鼓舞
整体感知
放声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1.文中哪句话能说明作者对往事“依依”之情?
2.于漪老师在文中追忆了哪几件往事?往事对于“我”的成
长有什么深远影响?
几十年过去了,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整体感知
2.文中追忆了哪几件往事?往事对于“我”的成长有什么深远影响?
①观山水画和《评注图像水浒传》插图,如身临其境、乐在其中。
(以趣动人)作用:懂得了生动的形象可形成深刻的记忆。
②读《千家诗》,编织了童年美丽生活的花环。 (以美动人)
作用: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使我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③国文老师讲课入情入理,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印象。(以情动人)
作用:激起我课外阅读的兴趣,激发了我的爱国情怀;使自己的
心和时代更加贴近了。
④老师谆谆教导铭刻在心,受用不尽。(以理服人)
作用:使我明白多读书,读好书的作用,努力成为志趣高尚的人。
品味往事
阅读第2自然段,思考:
1.作者看山水画有着什么样的感受?
2.作者读《水浒传》又有着什么样的感受?
1.几甚得其乐 乐在其中。
2.犹如身临其境 津津有味。
品味往事
阅读3—5自然段思考:
1.作者说“编织我童年美丽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家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它吸引我什么?
2.《千家诗》主要描写了什么内容?
3.《千家诗》中引用的诗句能否颠倒?为什么?
4.找出第4段中描写春夏秋冬四季的诗句。
品味往事
1.作者说“编织我童年美丽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家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它吸引我什么?
2.《千家诗》主要描写了什么内容?
1.“祖国的大地山川气象万千,家乡的山山水水也美丽非凡,一年之中风光流转,阴晴雨雪,丽日蓝天,风云变幻”在这本书中都有反映,让我觉得美不胜收。
2.主要歌咏祖国的风物,按春夏秋冬时序编排。
品味往事
3.《千家诗》中引用的诗句能否颠倒?为什么?
4.找出第4段中描写春夏秋冬四季的诗句。
3.不能。课文在引用这类诗句时依次为我们展现了春夏秋冬的风光。这样写符合大自然的演化时序,切合人们的感受习惯。
4.春:万紫千红总是春 春城无处不飞花
夏:绿树阴浓夏日长 五月榴花照眼明
秋: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冬: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合作探究
阅读3—5自然段思考:
1.作者回忆的几件往事都与什么有关?童年时代可写的往事很多,作者为什么要独独选择这几件往事?
2.你能从作者的“依依往事”中探寻到她成长的源头吗?
3.思考:首尾两个自然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合作探究
1.作者回忆的几件往事都与什么有关?童年时代可写的往事很多,作者为什么要独独选择这几件往事?
与读书(画)有关。因为正是读书,编织了“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开阔了“我”的眼界,给“我”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对自然、对生活、对家乡、对祖国的情感),使“我”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正因为这样,“我”才对学生时代有关读书(画)这些往事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了依依之情。
合作探究
2.你能从作者的“依依往事”中探寻到她成长的源头吗?
3.思考:首尾两个自然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2.少年时代多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
3.首:开篇点题,提到依依往事,引起下文。
尾:篇末点题,再次强调回忆美好的往事对“我”的激
励作用,总结全文,照应开头。
品味语言
好的文章往往通过通过一些精彩的语句来表达情感,你觉得文中哪些词语用的准确,哪些语句最精彩,最能打动你的心,最能引起你的联想?
反复吟读,说说你的理由。
品味语言
1.用词:
例1: 第1自然段的“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一句中“搜索枯肠”一词用得好,形象地表现了许多事情竭力思索都想不起来,也衬托出文中所写的几件事留给作者的印象之深刻。
例2:第2自然段的“雄伟险峻”和“烟波浩淼”用得好,分别写出了梁山和水泊的特点。
品味语言
1.用词:
例3:第4自然段的“风光流转,阴晴雨雪,丽日蓝天,风云变幻”这些词把变化多端的自然美景概括地描写出来了。
例4:第5自然段的“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一句中“凝注”一词用得好,形象准确地描绘出老师在朗诵时那激动的心情、专注的神态。
品味语言
2.修辞举例:
⑴比喻修辞
例: “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一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读书给自己带来的快乐比作“编织我童年美丽生活花环”;把读书的益智作用,形象地描绘成“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表达了作者对书的喜爱之情。
品味语言
2.修辞举例:
对比修辞:故意把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说明,这种修辞手法叫对比,也叫对照。
例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
有对比修辞的成语:口蜜腹剑 口是心非 虎头蛇尾 好逸恶劳 阳奉阴违 南辕北辙 外强中干 吃一堑长一智 挂羊头卖狗肉
品味语言
文中的对比及作用:
第1段:“不少事情已经模糊”与“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与“至今记忆犹新”;
——突出这几件事对自己的深远影响。
第2段:“一幅极普通的画”与“竟百看不厌”;
“那时读《水浒传》……津津有味”与“……但形象去不如那时鲜明”;
——突出小时候读《水浒传》形象鲜明。
第3段:“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与“让人看不上眼”
——显示了石印本《千家诗》的魅力。
写作手法
写人通常要注重描写,这样才能更好地表现人物风貌,请大家认真品读文中对老师讲课的情状的描写,找出它们描写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并说说这样描写的作用。
共同之处:都是初中老师的国文课,讲的内容都是抒情诗,诗词的作者都是爱国诗人,讲课老师都采用诵读,让学生深受感染。
不同之处:
一个是国文老师,一个是代课的国文老师;所讲内容是一古一今;
讲课情状,一个是情溢于胸,一个是情满双眸;
这样写,充分展现了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对于开启心智、陶冶情感、培养兴趣所起的重要作用。
课堂总结
课文通过“我”对初中求学生涯中一些往事的回忆,抒写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深情,并告诉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