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论语》十二章 同步课件(共41张PPT)-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论语》十二章 同步课件(共41张PPT)-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0-19 14:04: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1张PPT)
11 《论语十二章》
学习目标
1.了解孔子基本信息及生平经历等,了解《论语》相关的文学常识。
2.能够借助注释、关键词等初步了解课文含义,正确理解《论语》十二章的内容,克服畏难情绪,进行自主阅读。
3.进一步熟悉文言文,体会其与现代文的不同特点。掌握一些句式和重点词语。
文体知识
《论语》: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一共20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属语录体。
作者简介
(公元前551—公元前479)
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者,被后世尊称为“圣人”。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曾长期聚徒讲学,开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传说有弟子三千人,通六艺者72人。
  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
方法指导
初读课文,清楚流畅
清楚
流畅
读音准确
句读分明
语句流利
音韵铿锵
字词积累
《论(lún)语》 不亦说(yuè)乎 人不知而不愠(yùn )
三省(xǐnɡ)吾身 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 传(chuán)不习乎
吾十有(yòu)五而志于学 不逾(yú)矩 可以为(wéi)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wǎnɡ) 思而不学则殆(dài)一箪(dān)食
知之者不如好(hào)之者 曲肱(ɡōnɡ)而枕之 博学而笃(dǔ)志
lún
yuè
yùn
xǐnɡ
wèi
chuán
yòu

wéi
wǎnɡ
dài
dān
hào
ɡōnɡ

读准节奏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读准节奏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方法指导
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1.字字会解释:利用注释 利用工具书
利用已学知识 推测意思
2.句句会翻译:字字落实 连词成句
调整语句 适当增删
注意句式
疏通文意
合作译一译:四人一小组,边读边口译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弄懂重点实词、句子的含义。
疏通文意
1.子曰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2.学而时习之按时;温习
3.不亦说乎同“悦”,愉快 ;常用语表示委婉的反问
4.人不知而不愠生气,恼怒
5.不亦君子乎指有才德的人
6.吾日三省吾身每天;泛指多次
7.为人谋而不忠乎竭尽自己的心力
8.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诚信
9.传不习乎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10.三十而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11.四十而不惑迷惑,疑惑
12.五十而知天命上天的旨意。命,命令
疏通文意
13.六十而耳顺指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14.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越过;法度
15.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文中指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16.思而不学则殆疑惑
17.人不堪其忧能忍受
1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的人;喜爱,爱好
19.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为快乐
20.曲肱而枕之胳膊上从肩到肘的部分,这里指胳膊
21.必有我师焉兼词,于此,在其中
22.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方面,优点
23.子在川上曰河边。川,河流
24.仁在其中矣仁德
疏通文意
24.仁在其中矣仁德
25.逝者如斯夫往、离去;这,指河水
26.不舍昼夜止息或停止
27.三军可夺帅也指军队;改变
28.匹夫不可夺志也平民中的男子,泛指平民百姓
29.博学而笃志坚定
30.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31.饭疏食吃;粗粮
32.不义而富且贵正当
3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4.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5.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方法指导
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翻译小贴士(积累拓展五)
① 留——国号、年号、地名、人名等可以保留,直接使用;
② 替——用现代汉语双音节词替换古代汉语单音节词;
③ 调——调整语序,使其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④ 补——补充省略部分,使意思完整;
⑤ 删——删去无实在意义的词,不译。
疏通文意
第一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翻译:孔子说:“学习了然后按时温习,不也是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有道德修养的人吗?”
疏通文意
翻译:孔子说:“学习了然后按时温习,不也是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有道德修养的人吗?”
第1句讲
第2句讲
第3句讲
不断温习,方能牢固,学习之乐;
学习方法
远道而来,切磋促进,人生之乐。
学习乐趣
自求长进,不怨他人,提高修养。
个人修养
疏通文意
第二章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
wèì
翻译:曾参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守信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
我们从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人要学会“自省”。
疏通文意
第三章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就能有所成就,四十岁就能掌握了知识而不致迷惑,五十岁就能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就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就能随心所欲,又不越过法度。
疏通文意
段解:孔子自述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
我们从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道德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循序渐进,方能达到。
疏通文意
第四章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温习学过的知识,就能从中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凭借这个做老师了。
段解:强调学习的关键要思考,要“知新”。
疏通文意
第五章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疑惑。
段解: 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学习和思考相结合,才能有所得。
疏通文意
第六章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dān
安贫乐道
翻译:孔子说:“颜回的品质多么高尚啊!一竹筐饭,一瓢凉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那种困苦,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多么高尚啊,颜回!”
疏通文意
第七章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懂得某种学问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把研究这种学问作为快乐的人。”
段解:这里,孔子强调了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有了浓厚的兴趣,我们才会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去努力。孔子在这里没有具体指懂得什么,看来是泛指,包括学问、技艺等。孔子正是这一点的身体力行者,孔子听《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即为明证。
疏通文意
本章阐述了学习态度:以学习为快乐。
这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
顶真。
讲学习的三个层次:知、好、乐,层层推进,使说理更加透彻,令人信服。
疏通文意
第八章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曲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段解:道德修养。不义之财不能取,提倡“安贫乐道”的精神。
疏通文意
第九章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选取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段解:学习态度。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缺点。
疏通文意
第十章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翻译: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流逝,日夜不停。”
段解:学习态度。教育弟子要珍惜时间。
疏通文意
第十一章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翻译: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改变其主帅;平民百姓的志向却是不能改变的。”
段解:道德修养。一个人应该坚定信念,矢志不渝。
疏通文意
第十二章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翻译:子夏说:“广泛学习且能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并且思考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段解:求仁的途径。子夏认为:博学、笃志、切问、近思,是修身的重要途径。
理解文意
一、学习方法: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第一章)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第四章)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第五章)
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第十二章)
理解文意
二、学习态度:
1.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第六章)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第七章)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第九章)
4.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第十章)
理解文意
三、修身做人: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第一章)
2.吾日三省吾身(第二章)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不逾矩(第三章)
4.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第六章)
5.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第八章)
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第十一章)
通假字
1.不亦说乎
说:同“悦”,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同“又”,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古今异义词
1.有朋自远方来
古:志同道合的人
今:朋友
2.不亦君子乎
古:指有才德的人
今: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3.吾日三省吾身
古:泛指多次
今:数词,三
4.可以为师矣
古:可以凭借
今:表示可能、许可
7.匹夫不可夺志也
古:平民百姓
今: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古今异义词
8.博学而笃志
古:广博地学习
今:指学识、知识的渊博
6.饭疏食饮水
古:冷水
今: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
5.饭疏食饮水
古:粗劣
今:疏通、疏散、稀疏
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
时:名词做状语,按时
2.吾日三省吾身
日:名词做状语,每日
3.温故而知新
故、新: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旧的知识、新的体会
词类活用
4.传不习乎
传:动词活用为名词,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5.饭疏食饮水
饭:名词活用为动词,吃饭
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乐
特殊句式
一、省略句:
1.可以为师矣。(“以”后面省略代词“之”)
2.其不善者而改之。(句首省略动词“择”)
3.人不知而不愠。(“知”后面省略代词“之”)
二、判断句:
1.贤哉,回也!
2.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课堂小结
语录体散文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它或是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是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都比较短小简约,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但文字隽永,言近旨远,辞约意丰。《论语》这种在对话中说理的形式,直接影响了先秦说理散文以及后世《世说新语》之类的轶事小说,乃至禅宗和宋明理学的《语录》。
1.不亦乐乎:原义是“不也是很快乐吗?现常表示达到极点。
《论语》十二章中的成语:
2.温故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也指回
忆过去,认识现在。
3.三十而立:三十岁便能够独立做事情。指人开始走向成熟。
4.不舍昼夜:不分白天和黑夜,夜以继日。
5.逝者如斯:时光像河水一样流逝,日夜不停。
6.匹夫不可夺志:即使对一个普通人,也不能随意改变他的志向。
形容意志坚定,不可动摇。
7.择善而从:采纳正确的意见或选择好的方法加以实行。
8.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能做我老
师的人。形容谦虚好学。
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
《论语》是两千多年前的典籍,我们今天学习它,有怎样的意义
首先,《论语》中包含着许多超越特定时代的内容,如本课所选的各章,有的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有的提出个人修养的要求,在今天都是可以借鉴的,对我们的学习、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次,《论语》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上长期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典籍之一。学习《论语》,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本国的文化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