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七章:7.2 尿液的形成与排出课件+教案+练习+评课(9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北京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七章:7.2 尿液的形成与排出课件+教案+练习+评课(9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6-02-27 18:51:18

文档简介

初一年级的学生对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有初步认识,但是对肾脏的结构尤其是肾单位的结构以及肾脏是怎样形成尿液的尚不清楚;学生已经学会使用放大镜、解剖器,尝试过一些观察活动,但是还不够熟练,缺少一定的方法;对生物学实验有兴趣、充满期待。
教师对教材的分析到位,教学准备充分,教学设计环节中也充分体现了学生为本的主体作用,利用多种教学方式从多方面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自主导学课堂高效,教学目标达成度高。 课堂教学能够按照预期的设想完成学习目标,多数同学能够积极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全体同学积极参与。教学设计很美妙,过程清晰,注重学生的探究能力,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实用性强,学习效果好;设计合理,教材分析到位,重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学资源丰富而且有针对性,图片、视频、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学习能力,提高学生泌尿意识,小组学习、讨论积极,提高了小组学习的效率。初步推断出各结构相对应的功能,认同肾单位是肾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设计简洁清晰,突出学生自身经验;拓展延伸环节,体现了知识服务于生活,生物来源于生活。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教学设计环环相扣,体现新课标的理念,符合新课改主题,是新课改大环境下的优秀案例。
作者姓名
卢春艳
学校
陈庄中学
学科
生物
年级/班级
初二
教材版本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课时名称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
上课时间
1课时
学生人数
57
单元背景
《尿的形成和排出》是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物质的运输,人体代谢之后,再进一步让学生知道代谢废物的排出,从而保证健康的生活。为了学生能更好的掌握本节内容,编者按泌尿系统的组成、尿的形成、尿的排出和汗液的形成与排出四个部分进行编写。在生活中,学生对尿的形成和排出这一生理现象虽熟悉,但对尿是怎样在肾脏中形成还不清楚,尤其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学生更是不了解,因此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形成尿液的过程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同时,本节内容也能使学生领悟到排泄这一生理过程是人体内保持清洁、使生命充满生机活力等美好状态的前提。
课时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七年级生物上册第四单元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学生在学习了血液的知识之后,自然要想到代谢废物的排出的途径,以及尿液形成的器官——肾脏,因此本节课的出现适时恰当,合情合理。
学情分析
1、心理和生理特征:从年龄特征来看,七年级学生平均年龄12岁,他们学习生物已经有一年多的时间,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基础,他们思维活跃,敢于质疑和讨论,对于生物学这门课充满兴趣。
2、知识现状: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人体的营养、消化、物质的运输之后,针对人体内废物如何排出而安排的。在生活中,学生对尿的形成和排出这一生理现象虽熟悉,但对尿是怎样在肾脏中形成还不清楚,尤其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学生更是不了解。
3、知识障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差异会产生不同层次的学习成果和不同的学习体会,特别是在理解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是一个动态连续的过程时,对于七年级的部分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要借助课件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认识。
学习目标
(1)明了人体废物的排出途径及排泄与排遗的区别。
(2)描述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各个器官的功能。
(3)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的过程。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尿的形成过程和排尿的意义。
教学难点:通过对肾脏内部结构特点和肾小球、肾小囊壁的过滤作用及肾小管重吸收作用的分析,体会尿的形成与血液循环的关系。
教学过程(可续行)
学习活动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教学评价及技术应用
导入新课
思考问题,回答问题。
复习提问:
?1.血液的循环有什么作用和意义?
?
2.那细胞产生的废物都有哪些?那么其中的二氧化碳是通过什么方式排出的?
3你还知道哪些排出废物的方式?
?引出课题:尿液的形成和排出
提问引入
?
复习旧知识,产生新问题,
准备建构新知识。使知识前后联系,成为连续的知识体系。?
泌尿系统的组成:
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
观察泌尿系统的图片,思考:
泌尿系统主要由哪些器官组成?并回答问题。
多媒体展示泌尿系统组成图片,以问题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片,通过阅读课本说出泌尿系统的组成。
启用学生主观能动性,自学课本这一部分主动获取较简单的知识,体现生本理念,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肾脏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肾单位,由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等部分组成
观看图片,阅读课本,小组合作,认识肾单位,肾小球,肾小管各部分的结构,并能回答图片序号所标结构名称。
出示图片,让学生通过自己阅读课本这部分内容,找出图片中所标序号的各部分结构名称。
启用学生主观能动性,自学课本这一部分主动获取较简单的知识,体现生本理念,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尿液的形成过程
观看各种动画以及图示,了解尿液的形成分为肾小球的过滤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两个过程,并能通过血液,原尿,尿液三种成分的比较,更深刻的了解肾小球和肾小管在尿液形成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参与多种形式掌握知识。
1 提供肾小球的工作动画,解释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区分血液进出肾小球后成分的变化,以及过滤后形成的混合液体为原尿。
从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都是动脉入手,引导学生思考在肾小球内的毛细血管球处,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
2提供肾小管的重吸收示意图,通过解释肾小管的结构特点,来解析肾小管的重吸收过程,使学生区分原尿与尿液的成分差异。
3出示一个完整的尿液形成的动画来总起来给学生展示尿液形成的过程,把尿液形成的两个过程总体呈现。
4以填图的形式出示尿液形成的过程总体图,让学生在记忆巩固之后尝试填写。
5以文字填空的形式让学生说出尿液形成过程,是学生基本上掌握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
6总结尿液形成过程

1通过动画和示意图,让学生更直观的认识和了解尿液形成的过程,及肾脏各部分的工作原理。效果更好。
2先分再合,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
3用多媒体多种形式呈现同一知识,构建学生知识的立体思维印象,高效课堂,当堂清,减轻学生课外负担。
尿的排出过程
思考,回答,得出尿液排出的途径。并思考膀胱在排尿过程中的作用的具体体现,得出尿液形成是连续的而排出却是间歇的。
出示“我要尿尿”图片,让学生联系自身经验,并出示尿液形成的动画,让学生总结尿液排出过程。并强调膀胱的作用。
以生活图片入手,容易吸引学生眼球,抓住学生思维,使其联系生活实际思考问题,主动获得知识。
小结
思考,回忆。
你收获了什么?
总结本节课
练习
思考,回答课件上的练习
1.一个小男孩在公园撒了一泡尿,过了一会儿,尿的旁边出现了很多的蚂蚁,可能是肾的哪个部位出现了病症?
2.如果某人的尿样中检查出了蛋白质和红细胞,如果是肾有疾病,可能是哪个部位发生了病变?
3.如果某人的尿量增多,如果是肾有疾病,可能是哪个部位发生了病变?
。。。。。。
出示练习题,并根据学生的反馈做出总结。
学以致用
点评
本节课的动画对本届课的教学意义重大,以后要多及使用。
第一节尿液的形成和排出
陈庄中学
卢春艳
2015/12/24
课件21张PPT。
第一节 尿的形成与排出1、描述泌尿系统的组成。
2、通过识图,知道肾单位、肾小
体和肾小球之间的关系
3、概述尿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4、描述肾脏的结构和肾单位的组
成及功能。学习目标泌尿系统的组成肾脏(形成尿液)(输送尿液)(暂时贮存尿液)(排出尿液)1膀胱234输尿管尿道与肾脏相连的管道有哪些?肾动脉肾静脉输尿管每个肾脏中大约有100多万个肾单位!肾的结构肾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肾单位肾




构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肾

位123
出球小动脉入球小动脉肾小球肾小囊壁肾小囊腔血管球肾小球:进出都是动脉葡萄糖无机盐水尿酸尿素原尿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一.肾小球的过滤作用血细胞
大分子蛋白质血细胞水葡萄糖无机盐蛋白质尿素
葡萄糖
无机盐
一部分水
尿素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二 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水和无机盐、尿素形成尿液(终尿)原尿:
葡萄糖
一部分水
无机盐
尿素对人体有用的物质:
全部葡萄糖
大部分水(99%)
部分无机盐
被重吸收,重返血液剩下的物质:尿是怎样形成的?尿是怎样形成的?说一说血液原尿尿液大部分
全部
部分水、葡萄糖、
无机盐、蛋白质、
血细胞和尿素血液原尿 、 。 水 、
葡萄糖糖、
无机盐 。 水分、
无机盐、
尿素 水分、无机盐、
葡萄糖、尿素A过程B过程尿液血细胞大分子蛋白质1.尿液形成过程:
1)肾小球的_ __作用:
① 和 不能滤过。
② 、 、 、 能滤过。
③被滤过的物质到 中形成 .
2)肾小管的___作用:
①重新吸收全部的 、大部分 部分 。
②剩下物质由 流出,形成尿液(终尿)。通过观察你能填出下表吗?(有用 “√”表示,没有用“ X”表示)√ √√ √√√√√√√√√√XXXXX2.如果某人的尿样中检查出了蛋白质和红细胞,如果是肾有疾病,可能是哪个部位发生了病变?3.如果某人的尿量增多,如果是肾有疾病,可能是哪个部位发生了病变?肾小球肾小管通透性变大1.一个小男孩在公园撒了一泡尿,过了一会儿,尿的旁边出现了很多的蚂蚁,可能是肾的哪个部位出现了病症?肾小管 请你来诊断三、尿液的排出肾脏感动中国·2004年度人物:
田世国
1. 肾单位是由( )组成的
A.肾小球和肾小囊 
B.肾小球和肾小管
C.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 
D.皮质和髓质
C2. 在泌尿系统的下列结构中,从尿液形成到
尿液排出的器官依次是( )
A.肾脏、膀胱、输尿管、尿道
B.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
C.输尿管、尿道、肾脏、膀胱
D.膀胱、输尿管、肾脏、尿道
B 3.下列血管中,两端都是毛细血管网的是( )

A入球小动脉
B出球小动脉
C肺动脉
D肺静脉B你收获了什么?本节课是北京版初中生物教材第二册第七章《生物的排泄》第二节《人体内尿液的形成与排出》的第一课时。课标的要求是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功能、肾脏的结构、肾单位的结构。这些内容是人体内尿液形成与排出的结构基础,具有重要作用。
观评记录
组织者于国防?????????????????记录人?卢春艳??????
研修主题
第一节尿液的形成和排出
主持人
于国防
参与教师
全校生物教师
研修时间及地点
小会议室?
活动过程记录
1、卢春艳老师授课
2、评课探讨交流
3、反思修改
活动小结
通过卢老师的授课和大家评课,对《第一节尿液的形成和排出》的教学设计,进行修改和完善。通过大家的相互交流、讨论如何设计好这一节课,让更高效率进入生物课堂教学。
?
?????评课意见:学目标制订全面、具体、适宜,课堂上尽快地接触重点内容,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得到保证,重点知识和技能得到巩固和强化。教学思路设计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合学生实际。课的结构是结构严谨、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时间分配合理,密度适中,效率高。教学效率高,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学生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进步。知识、能力、思想情操目标达成。有效利用40分钟,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性高,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学生负担合理。
有个别地方需要修改:
1 导入换掉田世国事迹,因为后来说此人社会影响不好,所以认为换掉更好。换成承上启下的导入方式,从上节课血液循环的意义入手。
2 加一个尿液形成过程的总结的文字呈现,落实知识点。
3 讲解尿液排出时,加将膀胱的作用的渗透。并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4加大练习力度,学以致用。
5 让学生谈收获。并生成新的问题,引出下节内容,让学生对下节生物课产生期待。
评课者:全体生物教师??
第一节 尿的形成和排出练习
1.下列现象不属于排泄的是
A.通过肛门将粪便排出体外 B.通过尿道将尿液排出体外
C.通过汗腺将多余水分排出体外 D.通过呼吸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2.农民将人排出的尿液收集起来,经处理后浇在菜地里,能加快菜苗的生长。这主要是因为尿液的成分中含有( )
A尿素 B水 C 无机盐 D葡萄糖
3.人体形成尿液的器官是( )
A.肾脏 B.肝脏 C.输尿管 D.膀胱
4.肾脏的主要功能是形成尿液,它在人体内的位置是( )
A.腹腔后壁、脊柱两侧 B.胸腔,左右各一个
C.胸腔中部偏左、左右两肺之间 D.腹腔的上方偏右
5.肾脏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 )
A.肾小球 B.肾小囊 C.肾小管 D.肾单位
6.人体内,连接肾脏和膀胱的结构是( )
A.肾小管  B.输尿管  C.尿道  D.出球小动脉
7.与尿液形成无关的结构是( )
A.肾小球 B.肾小囊 C.肾小管 D.尿道
8.剧烈运动时,运动员表现为满脸通红,大汗淋漓,这体现了皮肤的功能是( )
A.保护和排泄 B.排泄和调节体温
C.排泄和感受外界刺激 D.保护和感受外界刺激
9.具有两条以上排泄途径的代谢终产物有( )
A.二氧化碳、水、无机盐 B.尿素、葡萄糖、无机盐
C.尿素、无机盐、二氧化碳 D.水、尿素、无机盐
10.农民将人尿收集起来,加水后浇在菜地里,能加快菜苗的生长。请问:正常尿液的成分中不含下列何种物质( )
A. 尿素 B.水 C.无机盐 D.葡萄糖
11.泌尿系统最主要的器官是( )
A.尿道 B.输尿管 C.膀胱 D.肾脏
12.
13.在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中的液体分别是
A.原尿、动脉血、尿液 B.动脉血、原尿、尿液
C.静脉血、原尿、尿液 D.动脉血、尿液、原尿
14.肾动脉和肾静脉中的血液成分相比较,肾静脉的血液中( )
A.氧少,尿素等废物少 B.氧少,尿素等废物多
C.氧多,尿素等废物少 D.氧多,尿素等废物多
15.下图是原尿流经肾小管形成尿液的过程中,某种物质的浓度变化示意图,据图判断该物质是
A.水 B.无机盐
C.葡萄糖 D.尿素
16.(2009·江门学业考)右图表示尿液形成过程中,尿素含量变化的曲线,其中纵轴代表尿素含量的变化,AB段表示 ( )
A.肾单位 B.肾小囊 C.肾小管 D.肾小球
17.流出肾脏的血液成分与流入肾脏的血液成分相比,其特点是( )A.氧气增加,尿素减少 B.二氧化碳减少,尿素增加C.氧气减少,尿素增加 D.二氧化碳增加,尿素减少18.健康人尿液的形成过程中,有关原尿和终尿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尿含大分子蛋白质,终尿内不含 B. 终尿中尿素的浓度比原尿高
C.原尿和终尿都含有葡萄糖 D.等量的原尿和终尿含有等量的无机盐
19.右下图是肾小管内某种物质的浓度变化曲线示意图,该物质是 ( )
A.水 B.无机盐 C.葡萄糖 D.尿素
20.小李发现自己的小便发红,去医院验尿发现其中有红细胞、蛋白质等,据此你推断小李病变的部位可能是 ( )
A.肾小体 B.肾小囊 C.肾小球 D.肾小管
21.右图表示的是血液流经某器官X后一些成分的变化情况,据此推测
该器官为( )
A.肺 B.肾脏 C.肝脏 D.心脏
22.某病人每天的排尿次数和尿量都比正常人多,可能是哪种结构发生
病变所致( )
A.肾小管 B.肾小球 C.肾动脉 D.肾小囊
23.原尿与尿液在成分上相差很大,其主要原因是( )
A.肾小管有滤过作用 B.肾小管有重新吸收作用
C.收集管有收集尿液的作用 D.膀胱有贮尿的作用
24.健康人每天形成的原尿约有150升,而每天排出的尿液却只有1.5升左右,这是由于 ( )
A.肾小球和肾小囊壁的滤过作用 B.汗腺排出汗液
C.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D.膀胱对尿液的贮存
25.取某健康人肾动脉中的血浆、肾小囊腔中的原尿和肾盂中的尿液进行分析,得到如下数据。请分析这些数据,回答问题:
液体
主要成份
血浆(g/L)
原尿(g/L)
尿液(g/L)

930
970
950
蛋白质
80
微量
0
葡萄糖
1.0
1.0
0
无机盐
9.0
9.0
11.0
尿 素
0.3
0.3
1.8
(1)从表格数据可以得知,尿液中的主要成分是?????? ?。
(2)比较血浆和原尿的成分,可以看出肾小球有?????? ??作用。
(3)原尿中含有的葡萄糖在尿液中却没有,是因为肾小管的?????? 作用。
26.(2010·南京中考)人体生命活动中产生的废物,主要通过泌尿系统排出体外。每天应该喝足量的水,以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请根据泌尿系统组成示意图和表l中的相关信息回答:
表1:血浆、原尿和尿液部分成分比较(单位:g/L)
成分
样本一
样本二
样本三
蛋白质
80.0
0.0
0.3
葡萄糖
1.0
0.0
1.0
尿素
0.3
18.0
0.3
(1)图6中,①所示结构的功能是 。
(2)图6中,②所示结构的名称是 。
(3)根据表l中的数据可以判断样本 为尿液,它可以暂时贮存在膀胱中。一旦有尿意,应及时排出。
(4)当人体内 分泌不足时,血糖浓度会明显升高,其尿液中可能会检测出葡萄糖。
答案:1-5 AAAAD 6-10 BDBDD 11.D
12. A――a B――c C――b D――d
13-15 BAC 16-20 CDBCC 21-24 BABC
25. (1)水 (2)过滤(或滤过) (3)重吸收
26.(1)形成尿液 (2)输尿管 (3)样本二 (4)胰岛素
第一节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基本上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对尿液的形成和排出有了非常深刻的了解和认识。练习题也起到了很好的画龙点睛的作用。尤其是多种形式的呈现同一知识,能使学生非常好的非常牢固的掌握本节知识点,非常好的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以后教学过程中还应多加运用,另外,就是多个动画的使用,是本来复杂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易懂。本节课的PPT也花费了我很大的精力,但功夫不负有心人,效果不错。
“尿的形成过程”微观而抽象,学生很难理解,我把它设计成观察、分析课。从观察认识肾脏结构、观察分析肾单位的组成以及分布、 观察血液流经肾单位的动态过程到得出结论,都由学生参与。同时采用了对比分析、动静结合的方法,把微观的变成宏观,把抽象的变成具体,帮助学生在参与中感悟,在感悟中理解,在理解中体会。给学生提供广阔的参与空间,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相信这节课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本节课使我感到遗憾的是,一开始的导入使用的人物,后来各种表现社会影响不好,所以不是很完美,如果再设计,要换掉导入。还有就是小组合作利用的可能不是很够,但考虑本节课的知识特点,不用小组合作影响不是很大。如果在反复学习尿液形成的过程的时候,能稍加控制点时间,可能会更好。
(一)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泌尿系统的组成图,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通过用放大镜观察肾脏的横剖和纵剖结构,能够识别肾脏的结构并说出各部分结构特点。
3.通过观察肾单位结构图,能够识别肾单位的结构。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泌尿系统的组成、肾脏的结构、肾单位的结构等活动,培养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通过解剖新鲜猪肾,培养实验能力及小组合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分析肾脏的特点及功能,体会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适应。
2.通过对尿毒症及肾移植等社会现状的了解,能够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关注社会、关注健康的意识。
其中,从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该知识点在教材中的前后联系来看,泌尿系统是人体内代谢废物排出的主要途径,而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是肾脏,在明确了肾脏的结构与功能的基础上,才能学习尿液的形成与排出,因此“肾脏的结构”确定为教学重点。由于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较弱,肾单位的各部分结构特点和彼此间的关系微观抽象,学生学习比较困难。因此难点定为肾单位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