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3.1 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课件31张PPT+教案+练习等9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3.1 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课件31张PPT+教案+练习等9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6-02-27 18:11:46

文档简介

《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学情分析
淄川区罗村中学 王允东
本节内容主要是让学生认识自然资源,并学会区分可再生和非可再生资源,树立节约资源、爱护环境的意识,对我国的资源现状能建立客观的认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能力。
此节内容较为具体,本节课的教学紧密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教学时注重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其自身的体验,从身边的以及联想到事物和现象出发,进行归纳和总结,回归到课堂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上。在展示图片的同时,注重了与课本图片和数字的有机结合,既能掌握学习目标知识又能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节课始终围绕地理课标中的课程目标,积极打造高效合作课堂。根据教材内容,其中我设计了相关内容和大量的正反面生活实例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认清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人均少的现状,帮助学生形成和节约自然资源的意识。
《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效果分析
淄川区罗村中学 王允东
本节课通过一系列自主学习的问题,使学生在主动思考、讨论及比较分析各地理要素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获得了新的知识。这种方式简单、直观、启发效果好,同时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增强了学生进行合作的能力。本节课通过富有吸引力的教学过程,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以达到新的课程标准要求,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是本堂课的闪光点,让学生在进行回答前,使他们了解要解决的问题和要求,包括小组的合作性、完成思考的独立性,培养善于发现新问题以及交流时的表达能力,对其他小组陈述的大胆质疑等。
本节课始终注重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能力及分析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注重了读图分析法的应用,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课堂气氛活跃,生生交流、师生交流顺畅,主导与主体作用体现充分,学习检测效果良好,根据教材内容,其中我设计了相关内容和大量的正反面生活实例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认清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人均少的现状,帮助学生形成和节约自然资源的意识。整节课还注重了渗透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以提高学生学习地理兴趣指数,效果较好达到了预期。
《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教学设计
淄川区罗村中学 王允东
本节课紧密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主要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讨论、评价回答的方式,让学生举例说明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区别。对应该条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认识什么是自然资源,并能够根据自然资源特征区分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同时能正确认识我国的自然资源现状,树立节约和保护自然资源的行为意识。
本节课还通过一系列自主学习的问题,使学生在主动思考、讨论及比较分析大量的生活实例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获得了新的知识。这种方式简单、直观、启发效果好,同时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增强了学生进行合作的能力。本节课通过富有吸引力的教学过程,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以达到课程标准要求,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是本堂课的闪光点,让学生在进行回答前,使他们了解要解决的问题和要求,包括小组的合作性、完成思考的独立性,培养善于发现新问题以及交流时的表达能力,对其他小组陈述的大胆质疑等。
本节课还注重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能力及分析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注重了读图分析法的应用,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课堂气氛活跃,生生交流、师生交流顺畅,主导与主体作用体现充分,学习检测效果良好。
课件31张PPT。 淄川区罗村中学 王允东第 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第一节 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厚德博学创新 正真尚美远志 土地提供粮食 厚德博学创新 正真尚美远志 海洋提供鱼类 厚德博学创新 正真尚美远志 森林提供木材 厚德博学创新 正真尚美远志 石油提供动力 厚德博学创新 正真尚美远志
收获1、自然资源的定义:
①存在于自然界中,②能被人类所利用的气候、水、土地、森林、矿产等资源,都是自然资源,它们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
: 厚德博学创新 正真尚美远志收获2、由此可知:自然资源的种类自然资源主要包括: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以及海洋资源等。
厚德博学创新 正真尚美远志耕
地放
牧土地资源 厚德博学创新 正真尚美远志灌溉
发电水资源 厚德博学创新 正真尚美远志矿产资源采 煤炼钢 厚德博学创新 正真尚美远志羚羊火烈鸟生物资源 厚德博学创新 正真尚美远志木材纸 张森林资源 厚德博学创新 正真尚美远志海上石油平台晒制海盐海洋资源 厚德博学创新 正真尚美远志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气候资源 厚德博学创新 正真尚美远志
思考:
1、书、电脑和地核中的金属是自然资源吗?为什么?
2、自然资源与人类关系十分密切,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
自然资源会被用尽吗? 厚德博学创新 正真尚美远志 下列两组资源各有什么特点?
A组:.阳光、水、森林、土地资源
阳光可以永续利用;水可以循环利用;森林可以再生利用;土地可以重复利用;
B组:.石油、煤、铁矿资源
这些资源是在特定的地质条件下,经过相当长 的时间才形成的,用完之后,就难以形成。

问题探究 厚德博学创新 正真尚美远志
收获3、自然资源的分类:

可再生资源、非可再生资源。
小结:对可再生资源,要促使其循环再生利用,即合理利用;对非可再生资源要节约使用,发展替代能源。
厚德博学创新 正真尚美远志CCB练一练
1、下列几种物质中不属于自然资源的是( )
A、矿产 B、电灯 C、土地 D、森林
2、下列几种自然资源中属于不可再生的资源( )
A、土地资源 B、水资源
C、矿产资源 D、森林资源
3、下列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的是( )
A、铁矿石 B、稀土 C、水资源 D、煤矿天然宝石水泥羊毛衫东北虎煤油皮革农村沼气阳光太阳能潮汐能风 能地热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厚德博学创新 正真尚美远志领土面积:  世界第三
探明矿产储量:世界第三
耕地面积:  世界第四
河流径流量: 世界第六
森林面积:  世界第六以上数字说明什么?自然资源总量丰富部分自然资源总量合作探究: 厚德博学创新 正真尚美远志部分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以上数字又说明什么?
中国人均土地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3,
中国人均耕地面积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
中国人均矿产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1/2,
中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
中国人均林木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5。
自然资源人均不足合作探究: 厚德博学创新 正真尚美远志收获4、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点:
我国土地总面积居世界第3位
我国已探明矿产储量居世界第3位
我国耕地总面积居世界第4位
我国河流年径流量居世界第6位
我国森林总面积居世界第6位总量
丰富地大物博 厚德博学创新 正真尚美远志
人均土地占有量相当于世界人均值的1/3
人均矿产占有量相当于世界人均值的1/5
人均耕地占有量相当于世界人均值的1/3
人均河流年径流量相当于世界人均值的1/4
人均森林占有量相当于世界人均值的1/5
人均
占有量
不足地大物薄 厚德博学创新 正真尚美远志
①水土流失严重。世界之首
②土地荒漠化面积扩大。
③森林资源日益减少。
④草场资源普遍超载。
⑤乱占耕地。收获5、我国自然资源存在的问题: 厚德博学创新 正真尚美远志黄河济南段断流抢水喝 厚德博学创新 正真尚美远志乱砍滥伐土地荒漠化 厚德博学创新 正真尚美远志水被抽干了水污染积极行动起来-----
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
节约和保护资源建设节约型社会 应从“小”做起
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节约每一张纸、一度电、一滴水、一粒米……不要小看我们身边这些不起眼的小事,如果人人都把节约资源意识渗透至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13亿人将会创造惊人的数字,对建设节约型社会将会做出巨大贡献! 厚德博学创新 正真尚美远志祝同学们:学习进步谢谢!!!《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教材分析
淄川区罗村中学 王允东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是:掌握地理的基础知识,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课标中明确指出了三级目标的达成,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节课始终围绕地理课标中的课程目标,积极打造高效合作课堂。根据教材内容,其中我设计了相关内容和大量的正反面生活实例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认清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人均少的现状,帮助学生形成和节约自然资源的意识。
本节内容从什么是自然资源、自然资源的分类及特点、我国的自然资源概况等三个方面进行介绍。对于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材设计了两组美工示意图,分别对其进行举例说明,帮助学生结合实例理解,而非停留在概念层面上。对于我国自然资源状况的概括,教材列举了几类资源的总量和人均占有量在世界中的位置,我在课件中也设计了从“地大物博”到“地大物薄”,让学生充分理解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在其中我还大胆引用了视频歌曲《我爱你中国》,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从而渗透着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以调动学生学习地理兴趣,效果较好达到了预期。
《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观评记录
淄川区罗村中学 王允东
罗村中学研磨小组评课记录
时 间
2015年4月23日
地 点
一楼教导处
参加评课人员
安丰华、陈田铭、陈晓娟、马新山、牟学栋、司伟旗






安丰华:本节教学目标明确,重点难点突出,教学设计合理,条理清晰,能体现学生自主学习。
陈田铭: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充足,时间利用分配恰当。
陈晓娟:学生合作、互动效果较好、合作探究过程气氛活跃,教师从旁鼓励指导恰当到位。
马新山:教师专业素养较高,重点难点突出,及时的表扬与鼓励学生。
牟学栋:课堂气氛活跃、学习目标基本完成,课堂检测效果较好,大多数学生掌握本节学习课内容。
司伟旗:本节课教师能够引领学生通过读图分析问题,特别是结合生活实例讲解、探讨及解决问题,突出了地理学科特点及学习生活中的地理,效果明显。
罗村中学研磨小组观察记录
观测点
负责人员
观测要点记录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
安丰华
教学目标明确,重点难点突出,教学设计合理。
学生自主学习
陈田铭
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充足,利用处分。
学生的倾听、互动
合作、探究
陈晓娟
学生合作、互动效果较好、合作探究过程气氛活跃,小组长起到好的带头作用。
教师个人素养
对重难点的突破和对学生的评价
马新山
教师专业素养较高,重点难点突出,及时的表扬与鼓励学生。
目标达成度
牟学栋
课堂气氛活跃、学习目标基本完成,检测巩固效果较好。大多数学生掌握本节学习课内容。
课堂教学效果
司伟旗
本节课教师能够引领学生通过读图分析问题,特别是结合生活实例讲解、探讨及解决问题,突出了地理学科特点及学习生活中的地理,效果明显。
《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测评练习
淄川区罗村中学 王允东
一、单选题:
1、下列几种物质中不属于自然资源的是( )
A、矿产 B、电灯 C、土地 D、森林
2、下列几种自然资源中属于不可再生的资源( )
A、土地资源 B、水资源
C、矿产资源 D、森林资源
3、下列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的是( )
A、铁矿石 B、稀土 C、水资源 D、煤矿
4、下列自然资源中属于可再生资源的是( )
A、铁矿 B、石墨 C、石油 D土地
5、下列自然资源中属于非可再生资源的是( )
A、煤炭 B、水 C、阳光 D、生物
6、关于我国在自然资源方面的国情正确的是( )
A、矿产丰富,种类齐全;
B、利用得当,破坏和浪费很少;
C、耕地面积居世界前列,超过世界人均水平;
D、对自然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少
7、黄河断流、土地荒漠化等现象说明( )
A、可再生资源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B、自然资源可以随意利用,不用保护
C、非可再生资源不能利用,只能保护
D、可再生资源如果不合理利用,就可能失去其可再生性
8、某学校开展了“多用电子贺卡”、“不购买一次性消费品”等活动,主要目的是( )
A、发挥网络优势 B、保护森林资源
C、节约开支 D、保护水资源
二、判断题(正确的填A,错误的填B)
1、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是总量丰富,人均充足( )
2、控制人口、计划生育与人均占有量紧密相关( )
3、我国地大物博,可以随意利用自然资源( )
4、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
5、我国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煤炭资源的生长( )
《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课后反思
淄川区罗村中学 王允东
本节课通过一系列自主学习的问题,使学生在主动思考、讨论及比较分析各地理要素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获得了新的知识。这种方式简单、直观、启发效果好,同时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增强了学生进行合作的能力。本节课通过富有吸引力的教学过程,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以达到新的课程标准要求,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是本堂课的闪光点,让学生在进行回答前,使他们了解要解决的问题和要求,包括小组的合作性、完成思考的独立性,培养善于发现新问题以及交流时的表达能力,对其他小组陈述的大胆质疑等。
本节课还注重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能力及分析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注重了读图分析法的应用,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课堂气氛活跃,生生交流、师生交流顺畅,主导与主体作用体现充分,学习检测效果良好。
《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课标分析
淄川区罗村中学 王允东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是:掌握地理的基础知识,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课标中明确指出了三级目标的达成,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节课紧密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主要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讨论、评价回答的方式,让学生举例说明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区别。对应该条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认识什么是自然资源,并能够根据自然资源特征区分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同时能正确认识我国的自然资源现状,树立节约和保护自然资源的行为意识。
本节课还通过一系列自主学习的问题,使学生在主动思考、讨论及比较分析各地理要素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获得了新的知识。这种方式简单、直观、启发效果好,同时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增强了学生进行合作的能力。本节课通过富有吸引力的教学过程,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以达到新的课程标准要求,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是本堂课的闪光点,让学生在进行回答前,使他们了解要解决的问题和要求,包括小组的合作性、完成思考的独立性,培养善于发现新问题以及交流时的表达能力,对其他小组陈述的大胆质疑等。
本节课,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能力及分析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注重了读图分析法的应用,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课堂气氛活跃,生生交流、师生交流顺畅,主导与主体作用体现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