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有些孤独,其实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些无法回避的元素,我们要成长,就不能不与这些孤独结伴而行。
——曹文轩
孤独之旅
曹文轩
曹文轩,1954年1月出生于江苏盐城,中国儿童文学作家。197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并留校任教。任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2016年4月4日,曹文轩获“国际安徒生奖”,这也是中国作家首次获此殊荣。代表作《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根鸟》《青铜葵花》《红瓦》等。本文选自长篇小说《草房子》。
作家作品
《草房子》是一部关于少年成长的长篇小说。小说以一座建在“草房子”里的学校为背景,写了男孩桑桑终身难忘的六年小学生活。他亲眼目睹或参与了 一连串看似寻常但又催人泪下的事件。描绘了几个孩子读书、生活、成长的历程,既弥漫着艰辛与苦痛,又闪烁着人性的光芒。
凹地 雍 掺杂
胆怯 撅 给予
觅食 撩逗
āo
yōnɡ
chān
qiè
juē
jǐ yǔ
mì
liáo
读准字音
厚实:丰富;富裕。
嬉闹:嬉笑打闹。
撩逗:挑逗;招惹。
茫然: 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驱除:赶走;除掉。
乖巧:①机灵。②(言行等)合人心意;讨人喜欢。
一落千丈:形容地位、景况、声誉等下降得很厉害。
歇斯底里: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
词语集注
少年杜小康。
远离家乡,孤独偏僻的芦苇荡。
贫困失学后,在孤独艰苦的环境中和父亲一起去放鸭,经受磨难,逐渐成熟、坚强。
1.默读课文,找出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
环境:
情节:
任务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开端(1):家道中落,随父放鸭。
发展(2-27):芦苇滩上,开始放鸭。
高潮(28-49):雨夜寻鸭,坚强长大。
结局(50-52):鸭子下蛋,惊喜成熟。
故事情节:
成 熟
刚刚出发时:
到达芦荡时:
成
长
之
旅
芦荡安顿后:
住段时间后:
雨后天晴时:
不成熟
杜小康
茫然、恐惧
害怕、胆怯
孤独、单调
不再忽然地恐慌
长大、坚强
2.根据故事情节,概括杜小康成长的心路历程。
任务二:合作探究,品味孤独
1.从文中画出体现孤独的词句,并说说你从这些语句段中,读出了杜小康怎样的孤独。
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了的感觉。
面对无边无际的芦苇荡,小康产生了害怕孤独的感觉。
杜小康摇摇头:“还是分头去找吧。”说完,就又走了。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
时间一久,再面对天空的一片浮云,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再面对这一缕炊烟,就不会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对陌生环境的不适,被沉重的孤独感所替代。生活贫乏,害怕孤独,又无法逃避。
总结出杜小康经历的孤独。
1.面对自然环境的恐惧
2.情感世界的孤独
(失去交流的环境)
3.对未来迷茫前途的恐惧
离开村庄,来到无比宽阔却又神秘莫测的大自然
离开学校,没有同学
远离人群
与父亲没有共同语言
漫漫放鸭路没有尽头
2.让我们继续跟住杜小康,来感受他的孤独.孤独压得杜小康喘不过气来,但是,他面对孤独表现出来的不会总是害怕,也不仅仅是接受,或者消解,后来,他战胜了孤独,并学会了享受孤独,你从文中哪些描写哪些语句中能看出来 请用这样的句式来表达:
请用这样的句式表达:
我从________(词/句子)看出了杜小康已经战胜孤独,因为________。
(提示:可以从人物的心理,语言,行为描写、环境描写等方面去探究)
后来,他的人生遭遇了更多更大的磨难,比如后来,所有的鸭子都没有了,鸭蛋也泡汤了,父亲又病倒了。但他却变得越来越坦然,越来越坚强了。回家的几个月后,他甚至不带一丝卑微地在自己曾经就读的“油麻地小学”门口摆起了地摊,这些变化使得油麻地小学的校长桑乔说出了这么一句话:“日后,油麻地最有出息的孩子,也许就是杜小康!”
3.根据理解,说说文中的杜小康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①他是一个不怕困难,越磨炼越坚强的孩子。
②他是一个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孩子。
③他是一个碰到困难不退缩,遇到委屈不怨天尤人,遭到挫折不颓唐,积极地面对一切挑战的坚强的孩子。
课文有关自然环境的描写很出色,请找出几处,并说说这样的环境描写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起什么作用。
任务三:语言赏析,环境描写
鸭群
芦苇荡
暴风雨
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扇面形,奋力向前推进,同时,造成了一个扇面形水流。每只鸭子本身,又有着自己用身体分开的小扇面形水流。它们在大扇面形水流之中,织成了似乎很有规律性的花纹。
鸭 群
作者以白描的手法,反复写“扇面形水流”来渲染画面的单调,船头重复的也永远是单调的水声。文章用单调的表象让人来体会人物内心世界的孤寂。句中的水流的“急促有力”表现了船行速度之快,又衬托了父子俩孤寂与单调的心情。
鸭群是小康最亲密的伙伴,总结鸭群与成长的关系。
鸭们不管,它们只要有水就行,水就是它们永远的故乡。它们开始觅食。觅食之后,忽然有了兴致,就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没有其他声音,天地又如此空旷,因此,这叫声既显得寂寞,又使人感到振奋。
反衬:“鸭们”的无忧无虑反衬了父子的茫然孤寂。“鸭们”可以随遇而安,而父子俩不能,他们只能在不断地前行中寻找他们的归宿,这种漂泊与停留只能一次次勾起他们对家的怀念。
鸭们十分乖巧。也正是在夜幕下的大水上,它们才忽然觉得自己已成了无家的漂游者了。它们将主人的船团团围住,唯恐自己与这条唯一能使它们感到还有依托的小船分开。
采用拟人手法,表现鸭们的乖巧,间接体现杜小康此时的心态,用鸭们的表现来反衬人物好奇、孤寂、恐惧的心理。
鸭们也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鸭。它们的羽毛开始变得鲜亮,并且变得稠密,一滴水也不能泼进了。公鸭们变得更加漂亮,深浅不一样的蓝羽、紫羽,在阳光下犹如软缎一样闪闪发光。
比喻:写公鸭们更加漂亮,是用公鸭暗喻杜小康,赞美他羽翼丰满、长大成人、光彩照人。以鸭喻人,移情于物,相辅相成,两相映衬,浑然一体。鸭群的成长壮大暗示杜小康的成长、成熟。
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
芦 荡
把“芦苇”比作“浪潮”,把“芦荡”比作“大山”,写出了芦荡的宽广厚重。芦荡愈幽深繁茂愈反衬出小船的孤小,杜小康那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才愈加真切,生动地表现了陌生环境带给杜小康的压抑、沉重心理。
这才是真正的芦荡。是杜小康从未见过的芦荡。到达这里时,已是傍晚。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了的感觉。他望着父亲,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芦苇荡的无边无际,渲染出一种沉重而压抑的氛围,反衬出人的卑微与渺小,烘托出杜小康的害怕和胆怯。
芦 荡
(24)这里的气味,倒是很好闻的。万顷芦苇,且又是在夏季青森森一片时,空气里满是清香。芦苇丛中还有一种不知名的香草,一缕一缕地掺杂在芦叶的清香里,使杜小康不时地去用劲儿嗅着。
(25)水边的芦叶里,飞着无数萤火虫。
(33)再面对着浩浩荡荡的芦苇……就不会再忽然地恐慌起来了。
芦荡在杜小康眼里开始展现出它的静谧与迷人,体现着杜小康渐渐平静安定的内心,虽然依然惶恐,但在慢慢适应这种环境,从最开始的抗拒与恐惧到不知不觉的融入,暗示他正在逐渐成长。
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最恶劣的一个天气。一大早,天就阴沉下来。天黑,河水也黑,芦苇荡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过来,不一会儿,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枝芦苇被风折断的咔嚓声。
这段环境描写虚实结合,运用拟人和比喻,既写出了暴风雨来临时阴沉的景象,渲染了紧张恐怖的氛围,也烘托出人物内心极度的恐惧。同时,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使故事陡生波澜,为下文“找鸭子”做铺垫,也预示着杜小康将经受一次成长的洗礼,烘托出杜小康成人般的勇气与坚强。
暴风雨
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 杜小康长这么大,还从未见过蓝成这样的天空。而月亮又是那么地明亮。
烘托出主人公经历暴风雨洗礼后轻松、喜悦和平静的心情。
风雨中搏斗,成长的环境,造就勇气和坚强的性格。
小结:
鸭群陪伴、助力并折射杜小康的成长过程
芦苇荡见证人物心理变化过程
暴风雨提供人物成长的舞台
面对芦荡:
成长
害怕胆怯
不再恐慌
可怕
搏斗
本文自然环境描写为人物的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和舞台。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起到了烘托心情、渲染气氛、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本文通过写少年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而失学,随父背井离乡到偏远芦荡放鸭的故事,高度赞扬了杜小康在生活上能吃苦、在精神上耐得住孤独寂寞的顽强毅力,揭示了人生需要在艰苦的条件下历练,需要在孤寂中磨练这一道理。
小说主旨
作者选用“孤独之旅”作为文章的题目有何用意?
一语双关,既指杜小康随父亲放鸭过程中所产生的寂寞、恐慌之感,又指杜小康心灵的成长过程,点明了人需要在孤寂中磨炼才能不断成长的主旨。
惶恐、软弱
坚强、成熟
心灵的成长
孤独之旅
每个人的成长道路,或多或少都感受过孤独,请以“我的孤独”为话题,写下你的感受。
有些孤独,其实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些无法回避的元素。我们要成长,就不能不与这些孤独结伴而行。
——曹文轩
课后练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