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北固山下》跨学科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
1. 诵读要求:《次北固山下》作为新课标要求背诵的篇目之一,其教学目标之一是要求学生能够准确、有感情地诵读。这与课标中提出的“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的要求相契合。
2. 积累与感悟:《次北固山下》的教案也强调了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诗歌内容,即识记。同时,通过感悟诗歌的写作手法和所抒发的感情,达到课标中“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的目标。
3. 审美鉴赏:《次北固山下》教案中提到的“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以及“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主题”,符合课标中对“欣赏、审美鉴赏诗词意境、语言、情感方面美之所在”的要求。
教材分析
一、诗文背景与作者介绍
《次北固山下》是唐代诗人王湾的作品。王湾,洛阳人,生卒年不详,但其诗歌成就却广为人知。这首诗是王湾在旅途中停泊于北固山下时所作,通过描绘旅途中的所见所感,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思念。
二、诗文内容与特点
1. 内容概述:诗歌描绘了诗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时,看到的潮平岸阔、风正帆悬的壮丽景象,以及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自然变化。同时,诗人也借此表达了自己对时光流逝、人生短暂的感慨以及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 语言特点:王湾的诗歌语言简练而富有表现力,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形象的比喻,将自然景色和诗人的情感融为一体。诗中的“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等句,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色的壮美,也寓意着诗人内心的宽广和豁达。
3. 情感表达: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和对亲人的牵挂。通过描绘旅途中的所见所感,诗人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自然景色之中,使诗歌更具感染力和艺术魅力。
三、教材价值与意义
1. 传承中华文化:《次北固山下》作为一首经典的古典诗文,其传承和弘扬了中华文化的精髓。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诗歌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通过学习《次北固山下》,学生可以感受到诗歌的美感和艺术魅力,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3. 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通过学习中华文化的经典诗文,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华文化的历史底蕴和精神内涵,从而增强自己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学情分析
一、学习背景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初中阶段的起始阶段,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包括基本的字词积累、阅读理解能力以及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然而,对于古代诗歌这种文学形式,他们可能还缺乏深入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二、兴趣点
七年级的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对文学作品也有一定的兴趣。他们喜欢通过文学作品了解不同的时代背景、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次北固山下》这首诗描绘的是诗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的景色以及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其意境优美、语言流畅,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
三、学习需求
1. 知识与技能:学生需要掌握诗歌的基本结构和语言特点,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意境和韵味。同时,他们还需要学会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朗读、感悟、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诗歌鉴赏和创作,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次北固山下》,学生需要领略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提高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同时,他们还需要学会关注生活、关注自然、关注家乡,培养自己的家国情怀和人文情怀。
教学分析
一、教学目标
1. 语文学科:
理解和欣赏《次北固山下》中的文学价值和意境,掌握五言律诗的基本特点和表达方式。
分析诗人王湾的思乡情感及其在诗歌中的表达,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2. 美术学科:
引导学生根据诗歌内容,创作与诗歌意境相符的绘画作品,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
3. 地理学科:
结合诗歌中的地理元素(如北固山、长江等),介绍相关地理知识,增进学生对中国地理文化的了解。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
1. 导入(5分钟)
(1)展示北固山及其周边环境的图片,引发学生兴趣。
(2)简要介绍王湾的生平和《次北固山下》的创作背景。
王湾的生平
基本信息:王湾(693年-751年),号为德,是唐代诗人,出生于洛阳(今河南洛阳)。
仕途经历:
玄宗先天年间(约712年),王湾进士及第,并被授予荥阳县主簿的职位。
后因编书有功,被推荐并参与了集部的编撰辑集工作,书成后,被任命为洛阳尉。
在开元五年(约717年),他参与了昭文馆学士马怀素主持的校正群籍工作,并因此与元行冲等人合作编撰了《群书四部录》200卷。
王湾在开元十七年后去世,其一生词翰早著,但遗作不多。
文学成就:王湾以诗歌著称,现存诗10首,其中最著名的为《次北固山下》。
《次北固山下》的创作背景
时间:此诗是王湾在先天年间或开元初年游历江南时所作。
地点:北固山位于今江苏镇江北,三面临水,倚长江而立。王湾在游历过程中,于北固山下停泊,被周围的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所触动,创作了此诗。
情感:此诗不仅描绘了冬末春初的壮丽景色,还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通过描绘“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等景象,表现了作者对时光流逝、人生变迁的感慨。
影响:此诗中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得到了当时的宰相张说的极度赞赏,并被亲自书写悬挂于宰相政事堂上,成为文人学士学习的典范。这两句诗中表现的壮阔高朗的景象,对盛唐诗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 文学鉴赏(15分钟)
(1)朗读诗歌,指导学生注意节奏、韵律和停顿。
《次北固山下》是唐代诗人王湾的一首五言律诗,以下是对其节奏、韵律和停顿的详细分析:
节奏划分: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这种节奏划分遵循了五言律诗的基本规律,即每句五个字,通常划分为两个或三个音步。
韵律:
这首诗押的是“下平一先”韵。押韵的词有:前、悬、年、边。
首句仄起不押韵,而后三句都押韵,这种押韵方式增加了诗歌的音乐美感和节奏感。
停顿划分: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在五言律诗中,停顿通常出现在句子中间,以划分句子的音步和节奏。在《次北固山下》中,停顿的划分不仅符合五言律诗的基本规律,还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表达手法,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次北固山下》是唐代诗人王湾的一首五言律诗,其中蕴含的意象、情感以及表达手法都极具特色。
首先,从意象的角度来看,这首诗描绘了北固山下冬末春初的壮丽景色。诗人通过“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自然景象,展现了江南水乡的宁静与秀美。同时,“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诗更是将时间与空间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时空意象,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广阔而深邃的宇宙之中。
在情感方面,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诗人通过描绘北固山下的景色,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眷恋。诗中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两句更是直接表达了诗人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希望能够早日回到故乡的渴望。
在表达手法上,这首诗采用了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诗人将自然景色与内心情感融为一体,通过描绘景物来表达情感,使情感更加真实、自然。同时,这首诗还运用了对比、象征等修辞手法,如“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诗,通过对比新旧交替的自然现象,象征了人生无常、时光易逝的哲理。此外,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如“潮平两岸阔”中的“阔”字,既描绘了江面的宽阔,又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开阔与豁达。
(3)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探讨诗人如何表达思乡之情。
景色描写:诗人通过对北固山下冬末春初的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景色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宁静而辽阔的氛围。这种对美景的细致刻画,实际上是为了反衬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对仗工整:全诗在句式结构上使用了对仗手法,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等,这种工整的句式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也加深了诗人情感的表达。
情感抒发:诗人在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中直接抒发了自己的思乡之情。通过询问家书何时能送达,以及希望北归的大雁能将家书带到洛阳,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和家人的深深思念。
情感共鸣: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和情感的直接抒发,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的思乡之情,产生共鸣。同时,通过引用北归的大雁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使得诗歌的情感表达更加生动和深刻。
3. 美术创作(20分钟)
(1)引导学生根据诗歌内容,构思绘画作品的主题和构图。
(2)提供绘画材料和工具,让学生自由创作。
(3)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4. 地理知识拓展(10分钟)
(1)结合诗歌中的地理元素,介绍北固山、长江等地理知识。
北固山
地理位置
北固山位于江苏镇江,地处东经和北纬的具体位置未详细提及。
它是镇江三山名胜之一,与金山、焦山成犄角之势,三山鼎立。
命名由来
由于北固山北临长江,形势险固,因此得名“北固山”。
历史与文化
北固山以险峻著称,因三国时期“甘露寺刘备招亲”的故事而名扬千古。
山上亭台楼阁、山石涧道等名胜古迹,都与三国时期孙刘联姻等历史传说有关。
甘露寺位于北固山巅,相传始建于三国东吴甘露元年(公元265年),是游人寻访三国遗迹的向往之地。
自然环境
北固山高55.2米,长约200米,山壁陡峭,形势险固。
它属于海洋性气候,兼有暖温带和北亚热带气候特征,一年四季分明,气候宜人。
景点与建筑
著名景点包括老君殿、观音殿、江声阁、凤凰池、多景楼等。
山上还有一座铁塔,系唐卫公李德裕于宝历元年(825年)所建,现经修整为四层,约8米高。
长江
地理位置
长江位于中国中部,干流自西而东横贯中国中部,流经11个省级行政区,包括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四川省、云南省、重庆市、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江苏省、上海市。
流域与长度
长江流域面积达180万平方公里。
全长6397公里,是世界第三长的河流,仅次于非洲的尼罗河和南美洲的亚马逊河。
气候特点
长江流域地跨热带、亚热带和暖温带,大部分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中下游地区年平均气温16~18℃,夏季最高气温达40℃左右,冬季最低气温在零下4℃左右。
文化意义
长江是中国最重要的河流之一,对中国的经济、文化和历史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长江文化是中国南方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黄河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的基础。
(2)展示相关地图和图片,帮助学生建立地理空间概念。
(3)小组讨论:分享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感受,探讨地理文化与文学作品的联系。
5. 总结与展示(5分钟)
学生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并简单介绍创作思路和过程。
教师总结本次跨学科教学的收获和体会,强调跨学科学习的重要性和意义。
三、教学评价
1. 文学鉴赏: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 美术创作:评价学生的绘画作品是否符合诗歌意境,是否具有创造力和艺术表现力。
3. 地理知识: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问答,评价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四、布置作业
1. 语文篇
(1)朗读并背诵《次北固山下》,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撰写一篇赏析文章。
2. 地理篇
(1)查找北固山的地理位置,绘制简单的地理示意图。
(2)了解北固山的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等,撰写一篇关于北固山的地理报告。
3. 历史篇
(1)查阅唐代历史文化资料,了解唐代社会的文化特点、政治经济状况等。
(2)查找作者王湾的生平事迹,了解他的创作背景和创作风格。
4. 美术篇
(1)根据诗歌中的描绘,绘制出北固山下的山水景色。
(2)结合历史背景和作者生平,为画作添加适当的注解或背景故事。
五、板书设计
文学与地理
1. 地理背景:
北固山:位于今江苏镇江,三面临水,倚长江而立。
地图示意:展示北固山的地理位置和周边环境。
2. 文学描绘: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描绘诗人乘船行于绿水青山之间的情景。
文学与历史
1. 历史背景:
王湾:唐代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一生“尝往来吴楚间”,受到江南山水和吴中诗风的影响。
2. 文学反映:
诗中描绘了冬末春初时,北固山下潮平岸阔、残夜归雁的景象,反映了当时江南的自然风光和诗人的心境。
文学与美学
1. 意境分析: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描绘了一幅太阳从海平面升起、春天在旧年中悄然到来的壮美画面。
画面示意:通过插画或图片展示这一意境。
2. 情感体会:
诗人通过描写自然景色,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情感表达:通过诗人的情感表达,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的情感之美。
文学与跨学科思考
1. 地理与文学:
探讨地理环境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如北固山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如何影响王湾的诗歌创作。
2. 历史与文学:
分析王湾的生活经历和历史背景如何塑造他的诗歌风格和主题。
3. 美学与文学:
探讨诗歌中的意境美、情感美如何与文学的其他方面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
六、教学反思
1. 教学内容整合不够紧密:在跨学科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在整合教学内容时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有时,我过于强调某一学科的内容,而忽视了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导致学生在理解上存在困难。
2. 教学方法单一: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了讲授法进行教学,缺乏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3. 跨学科合作不够充分:跨学科教学需要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紧密合作。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与其他学科教师的合作还不够充分,导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衔接不够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