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散文诗二首《荷叶母亲》跨学科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散文诗二首《荷叶母亲》跨学科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0-20 19:25: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荷叶·母亲》跨学科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
《荷叶·母亲》这篇文章与2022年的课标要求有着紧密的联系。根据课标,学生在阅读理解中需要培养对文本深层含义的把握能力,这正好体现在对《荷叶·母亲》这篇文章的解读上。文章通过描绘荷叶与母亲之间的象征关系,展现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要求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这种象征手法,并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此外,课标还强调了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这包括了对作品的语言、结构、艺术手法等方面的评价。在《荷叶·母亲》中,作者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细腻的情感描绘,使得文章充满了感染力。学生需要能够欣赏这些艺术手法,并理解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
教材分析
首先,从文章的主题来看,它巧妙地运用了荷叶这一自然元素,将其与母爱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象征意义。荷叶作为夏日的清凉之物,其清新、自然、无私的特点与母爱的特质相吻合,使得文章的主题更加鲜明和生动。
其次,从文章的结构来看,它采用了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手法。作者通过回忆童年时与母亲在荷塘边的生活场景,将母亲对自己的关爱和呵护描绘得淋漓尽致。同时,作者又通过细腻的笔触,抒发了自己对母亲的感激和思念之情,使得文章情感真挚、感人至深。
再次,从文章的语言表达来看,它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生动的描绘,使得文章的语言更加优美和富有感染力。例如,作者通过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荷叶描绘得栩栩如生,同时又将母爱与荷叶相结合,使得母爱的形象更加鲜明和生动。
最后,从文章的教育意义来看,《荷叶·母亲》不仅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更是一篇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教材。它教会了我们要珍惜母爱、感恩母亲,同时也让我们明白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内涵,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学情分析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学生对文章背景知识的掌握情况。这篇文章可能涉及到一些与荷叶、母亲等相关的文化、历史或社会背景,学生是否对这些背景知识有所了解,将直接影响他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其次,我们需要评估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把握能力。文章通过荷叶的形象,寄托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思念和感恩之情。学生是否能够准确理解文章的主旨,将决定他们是否能够真正领会文章的精神内涵。
再次,我们需要关注学生对文章表达方式的感知能力。文章采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生动的描绘手法,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荷叶的美丽和母亲的伟大。学生是否能够感受到这些表达方式所带来的艺术效果,将影响他们对文章的整体评价。
最后,我们还需要考虑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共鸣能力。这篇文章具有浓厚的情感色彩,学生是否能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情感共鸣,将决定他们是否能够深入体验文章所传达的情感力量。
教学分析
一、教学目标
1. 语文学科:
学生能够准确理解《荷叶·母亲》的文本内容,掌握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培养学生阅读散文的能力,学会品味和鉴赏文学作品。
2. 生物学科:
学生能够了解荷叶的生物特性,如生长环境、形态结构等。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界中的生物多样性,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
3. 艺术学科(美术/音乐):
学生能够欣赏与《荷叶·母亲》相关的艺术作品(如画作、音乐),感受艺术作品中表达的母爱主题。
鼓励学生尝试创作与《荷叶·母亲》相关的艺术作品,表达自己对母爱的理解和感受。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
1. 语文学科:
(1)通过朗读、默读、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开篇背景
父亲的朋友送给作者两缸莲花,一缸是红的,一缸是白的,都摆放在院子里。
作者已经有八年没有在院子里看莲花了,但对故乡园院里的红莲记忆犹新。
回忆与场景描述
九年前的一个月夜,作者和祖父在园里乘凉,祖父提到园里最初开三蒂莲时,正好是大家庭中添了三个姊妹的喜庆时刻。
半夜里作者听到繁杂的雨声,早起看到浓阴的天,心情有些烦闷。从窗内往外看,发现白莲已经凋谢,而红莲却盛开在绿叶中间。
雨中情景与情感抒发
窗外雷声大作,大雨倾盆而下,红莲被雨点打得左右欹斜。作者无法下阶去,心情十分不安。
此时,作者看到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下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雨势虽然不减,但红莲却不再摇动。
这一幕让作者深受感动,联想到母亲对子女的呵护与关爱,于是借此景抒发了对母亲保护儿女成长的感激之情。
结尾与主题升华
作者深情地写道:“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这一句话既是对母亲无私爱护的赞美,也是对母爱的深刻感悟和珍惜。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感受到冰心对母爱的深深眷恋和感激之情,以及她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高超艺术手法。
(2)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荷叶·母亲》这篇作品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深沉的表达方式。在修辞手法上,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将荷叶与母亲的形象紧密相连,使得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荷叶的柔美和母亲的慈爱。同时,还运用了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在表达方式上,作者采用了细腻而深情的笔触,通过描绘荷叶与母亲之间的情感纽带,表达了对母爱的深深敬意和感激之情。这种表达方式既符合诗歌的抒情特点,又使得文章情感真挚,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2. 生物学科:
(1)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展示荷叶的生物特性。
荷叶是一种具有独特生物特性的植物部分。它们通常呈圆形或心形,表面具有一层防水蜡质,使水滴能够在上面滚动而不渗透进叶片内部。这种防水特性不仅有助于荷叶保持干燥,还能减少水分蒸发。荷叶的叶脉结构也非常特殊,它们形成了一种复杂的网络,有助于支撑叶片并提供营养传输的通道。此外,荷叶还富含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黄酮类化合物、多糖和生物碱等,这些物质对人体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荷叶还具有较强的抗污染能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净化水质和空气。
(2)组织学生观察荷叶实物或进行户外考察,增强直观感受。
3. 艺术学科:
展示与《荷叶·母亲》相关的艺术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和讨论。
指导学生尝试用绘画、音乐等方式创作自己的作品,表达情感。
三、跨学科融合活动
1. 文学与生物结合:
举办“荷叶·母亲”主题征文比赛,要求学生结合生物学知识,创作一篇关于荷叶和母爱的文章。
2. 艺术与文学结合:
举办“荷叶·母亲”主题艺术展,展示学生创作的绘画、音乐等艺术作品,并进行现场解说和表演。
四、评价方式
1. 语文学科:
通过课堂讨论、作业批改等方式,评价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 生物学科:
通过观察报告、实物展示等方式,评价学生对荷叶生物特性的了解程度。
3. 艺术学科:
通过艺术作品创作和展示,评价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五、教学意义
通过跨学科教学设计,将语文学科、生物学科和艺术学科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在不同的学科领域中加深对《荷叶·母亲》的理解,拓宽知识视野,提高综合素养。同时,通过跨学科融合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增强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六、布置作业
文学赏析
1. 阅读《荷叶·母亲》全文,并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 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意义,如荷叶对母亲的比喻,以及这种比喻所传达的情感。
3. 思考并讨论文章所表达的母爱主题在你的生活中的体现,写一篇感想或评论。
生物观察
1. 观察真实的荷叶和母亲植物(如荷花、莲蓬等),记录它们的生长环境、形态特征和生长过程。
2. 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荷叶和母亲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价值。
3. 绘制一幅荷叶或母亲植物的插画或写生作品,展示你对它们的观察和理解。
艺术创作
1. 根据《荷叶·母亲》的内容和情感,创作一幅与主题相关的绘画或手工艺品。
2. 利用不同的艺术材料和技法,表达你对母爱的感受和理解。
3. 展示你的作品,并向同学们介绍你的创作思路和过程。
七、板书设计
语文视角
1. 文章主旨:
通过荷叶护莲的生动场景,联想到母亲的呵护与关爱,表达了对母爱的赞美和感激。
2. 关键词汇:
荷叶、红莲、母亲、保护、爱
3. 重点段落:
描述荷叶如何倾侧下来,覆盖住红莲,为其遮风挡雨的段落。
科学视角
1. 植物学知识:
荷叶的结构特点:宽大、厚实,具有防水性。
莲花的生长环境:需要充足的水分和阳光。
2. 生物链关系:
荷叶为莲花提供保护,免受风雨的侵袭。
莲花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为水中的生物提供生存环境。
艺术视角
1. 绘画元素:
荷叶的绿色与红莲的红色形成鲜明的对比。
雨水滴落在荷叶上,形成水珠,增加画面的动感。
2. 情感表达:
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荷叶护莲的场景,表达作者对母爱的感激之情。
联系生活
1. 母爱与保护:
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母亲如何保护我们,给予我们关爱。
2. 珍惜与感恩:
引导学生珍惜母亲的付出,学会感恩和回报。
八、教学反思
对于《荷叶·母亲》的跨学科教学反思,我认为首先应当从语文和生物两个学科的角度出发,深入挖掘文本与自然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我尝试将文本中的情感与荷叶的生命周期相结合,让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同时,也对自然界的奥秘有所领悟。
在语文层面,我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分析文本,感受作者笔下的荷叶形象以及母亲与荷叶之间的情感联系。我们共同探讨了作者如何运用修辞手法和丰富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让学生感受到文学的魅力和情感的力量。
在生物层面,我介绍了荷叶的生长环境、生命周期以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我引导学生观察荷叶的形态特征,了解荷叶的生理结构和功能,从而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荷叶与母亲之间的象征意义。
此外,我还尝试将其他学科的知识融入教学中,如地理学科中关于湖泊、河流等水体的知识,以及美术学科中关于色彩、构图等视觉元素的知识。这些跨学科的知识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体系,也让他们更加全面地理解文本和荷叶的形象。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在跨学科知识的整合上,我还需要更加深入地挖掘文本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的学习。同时,我也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和反馈,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