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纪念白求恩》跨学科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纪念白求恩》跨学科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0-20 19:29: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纪念白求恩》跨学科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
首先,从阅读能力的角度来看,《纪念白求恩》要求学生能够默读感知,了解白求恩其人其事其精神,这符合2022课标中“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的要求。同时,课文的学习还要求学生能够理清文章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这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感知能力。
其次,在表达与交流方面,《纪念白求恩》通过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展现了白求恩的崇高精神,这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夹叙夹议写法的范例。此外,课文还涉及了对比手法和正面、侧面相结合介绍人物的方法,以及成语等语言知识的运用,这些都有助于学生提升表达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再者,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来看,《纪念白求恩》不仅要求学生理解白求恩的崇高精神,还引导学生追求道德修养的更高境界,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这与2022课标中“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的,以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综合构建素养型课程目标体系”的要求相契合,旨在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和高尚道德情操。
教材分析
《纪念白求恩》这篇文章,作为一篇经典的教材文本,其深刻的教育意义和文学价值不言而喻。全文以白求恩同志的生平事迹和卓越贡献为线索,通过生动的叙述和深刻的议论,展现了白求恩大夫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以及他对工作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的热忱。
首先,从文章结构上看,作者采用了夹叙夹议的写法,既介绍了白求恩的生平事迹,又通过议论表达了对白求恩精神的赞美和推崇。这种写法使得文章既有故事性,又有思想性,易于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其次,文章的语言风格朴实无华,却饱含深情。作者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和复杂的修辞,而是用平实的语言,将白求恩大夫的崇高精神和伟大品质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语言风格不仅符合文章的主题和基调,也使得文章更加贴近读者的心灵,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再者,文章所传达的思想内容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教育价值。在当今社会,我们仍然需要弘扬白求恩大夫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对工作极端负责、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热忱的精神。这种精神不仅是医务工作者应该具备的职业道德,也是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该追求的人生境界。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这种精神的重要性,并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加以践行。
最后,从教学角度来看,《纪念白求恩》这篇文章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教学范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多种方式,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思想内容,感受白求恩大夫的崇高精神和伟大品质。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践行这种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
学情分析
在进行《纪念白求恩》这篇课文的学情分析时,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背景、知识储备、兴趣点以及可能遇到的学习难点。首先,这篇文章是一篇纪念性文章,它以其深刻的情感和崇高的主题,向学生们展示了白求恩大夫无私奉献、救死扶伤的国际主义精神。
从学生的知识储备来看,他们可能已经接触过一些类似的英雄人物故事,对于人物传记或纪念性文章有一定的阅读基础。但这篇文章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对一个人物的简单介绍,更是通过具体的事例和生动的语言,展现了白求恩大夫的高尚品质和精神风貌。因此,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深入文本,感受作者的情感,理解文章的主旨。
在兴趣点方面,学生们通常对英雄人物的故事充满好奇和敬仰。白求恩大夫作为一个外国友人,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和牺牲,无疑会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同时,文章中的生动描写和感人故事,也会引发学生的共鸣和思考。
然而,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也可能会遇到一些难点。例如,文章中的一些专业术语和时代背景可能对他们来说比较陌生,需要老师进行必要的讲解和补充。另外,由于文章篇幅较长,学生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阅读和理解,这也可能对他们的学习造成一定的压力。
因此,在教授《纪念白求恩》这篇课文时,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情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他们深入文本,感受作者的情感,理解文章的主旨,从而真正领悟到白求恩大夫的崇高精神和伟大品质。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1. 语文学科: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和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与文本鉴赏能力。
2. 历史学科:通过白求恩的事迹,了解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增强学生的历史意识与民族自豪感。
3. 道德与法治学科:探讨白求恩精神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责任感和使命感。
4. 信息技术学科:运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进行信息搜集、整理与分析,提升信息素养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流程
导入环节
情境创设:利用视频短片或图片展示抗日战争时期的艰苦环境,引导学生思考在这样的背景下,白求恩为何会选择来到中国,并如何贡献自己的力量。
问题引导:提出“白求恩是谁?”“他为什么会来到中国?”“他做了哪些事情?”等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语文学科探究
1.阅读感知: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注关键信息,理解文章大意。
《纪念白求恩》是毛泽东在1939年12月21日为纪念白求恩写的悼念文章。文章深情回顾了白求恩同志来华帮助中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的经历,并对他无私奉献、英勇牺牲的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
白求恩同志,作为加拿大共产党员和著名的胸外科医生,五十多岁时毅然决然地接受了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投身到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他带着医疗队转战多个战场,冒着枪林弹雨,在极端艰难的环境下救治了大批伤病员,展现了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和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文章中,毛泽东高度赞扬了白求恩同志的三种精神:一是国际主义精神,他作为一个外国人,却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自己的事业,这种跨越国界的爱与奉献令人动容;二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他对待工作极端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热忱,这种无私与热情成为了后来者学习的楷模;三是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作为医生,他不断钻研医术,提高治疗水平,为八路军医务系统树立了榜样。
毛泽东在文章中号召全党向白求恩同志学习,学习他那种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并指出这种精神对于每一个共产党员都是至关重要的。他强调,只有具备了这种精神,才能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此外,文章还通过对比手法,将白求恩同志的高尚品质与一些自私自利、拈轻怕重的人进行了鲜明对比,进一步突出了白求恩精神的伟大和可贵。
2.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白求恩的品格特征,如国际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对技术精益求精等,并尝试从文中找出具体事例加以说明。
白求恩的品格特征体现在他无私的国际主义精神、崇高的医德、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以及对技术精益求精的严谨态度上。他远渡重洋,来到中国,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服务,展现了他超越国界的医者仁心。他对待工作极其认真,对技术精益求精,从不敷衍了事,这种专业精神令人钦佩。同时,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总是把病人的健康放在第一位,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去拯救他人,这种崇高的医德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楷模。白求恩的品格特征,不仅仅是他个人的光荣,更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3. 情感升华:通过朗读、角色扮演等形式,深入体会文章中的情感色彩,感受白求恩精神的伟大与崇高。
历史学科拓展
1.历史背景介绍:教师简要介绍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包括国际形势、中国战场的情况等,帮助学生理解白求恩来华的历史必然性。
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复杂而多变,涉及国际形势和中国战场的多方面情况。以下是对这一时期的简要概述:
国际形势: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世界被划分为两大阵营:同盟国和轴心国。中国作为同盟国的一员,与苏联、美国等国家共同抵抗轴心国的侵略。
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发动了全面的侵略战争,试图建立其在亚洲的霸权,这引发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命运的关注和支持。
中国战场的情况: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进行了长期的、艰苦卓绝的抵抗。这场战争不仅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正义之战,也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卫国战争。
中国军队在多个战役中与日军展开了殊死搏斗,包括淞沪会战、平型关战役、台儿庄战役等。这些战役中,中国军民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也展现出了顽强的抗战精神。
随着战争的持续,中国战场逐渐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之一,中国的抗日力量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和援助。
最终,在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这是中国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2.历史对比:引导学生将白求恩的故事与其他国际友人或英雄人物进行对比,分析他们共同的精神追求与不同点。
道德与法治学科融合
1.价值引领:结合当前社会热点或学生生活实际,探讨白求恩精神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如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培养社会责任感等。
白求恩精神,这一跨越时代的宝贵财富,在当代社会依然闪耀着璀璨的光芒,其意义和价值深远而广泛。
它首先体现为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当今这个物质丰富但精神需求日益凸显的时代,白求恩那种不计个人得失,全身心投入到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行为中,为我们树立了崇高的道德标杆。它鼓励我们在追求个人价值的同时,不忘回馈社会,用我们的知识和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
白求恩精神还蕴含着勇于担当、敢于挑战的品质。面对困难和挑战,白求恩从未退缩,他始终坚守在医疗一线,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责任与担当。这种精神在当今社会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它激励我们在面对挑战时能够勇往直前,不畏艰难,以积极的态度和坚定的信念去克服一切困难,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共同进步。
此外,白求恩精神还强调了国际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他跨越国界,来到中国,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医疗卫生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这种超越国界、种族和文化的精神,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更加显得珍贵。它提醒我们要有更加开阔的视野和胸怀,关注全球范围内的和平与发展问题,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自己的力量。
2.案例分析:选取一些体现白求恩精神的现代人物或事件作为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加深对白求恩精神的理解与认同。
信息技术学科应用
1.信息搜集:布置任务,要求学生利用互联网搜集关于白求恩的更多资料,如生平事迹、后人评价、纪念活动等。
2.多媒体展示:鼓励学生制作PPT、视频或海报等多媒体作品,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和对白求恩精神的理解。
3.网络交流:在班级微信群或论坛中开展线上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感悟,促进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
布置作业
首先,从医学视角出发,学生可以研究白求恩医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医疗贡献。通过查阅历史资料,了解他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将先进的医疗技术和知识带到中国,挽救了许多战士和民众的生命。同时,也可以探讨白求恩医生的医学思想、医德医风,以及他对医学事业的执着追求和无私奉献精神。
其次,从历史学角度,学生可以探究白求恩医生来华的背景和动机。了解国际主义精神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是如何体现的,以及白求恩医生的选择对于中加两国乃至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此外,还可以分析白求恩医生在中国的工作经历如何影响了他的个人成长和世界观的形成。
在文学领域,学生可以深入研读《纪念白求恩》这篇文章,体会其语言风格、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通过对比其他同类题材的文学作品,分析这篇文章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创作相关主题的文学作品,如诗歌、散文等,以表达对白求恩医生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此外,从道德伦理角度,学生可以思考白求恩医生的行为所体现出的高尚品质和道德情操。通过讨论和反思,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学会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选择和担当。
板书设计
中心主题:
纪念白求恩
语文学科角度:
标题解析
标题:“纪念白求恩”直接点明文章主旨,表达对白求恩的崇高敬意和深切怀念。
修辞手法:直抒胸臆,简洁明了。
文章结构
引言:简述白求恩的生平及来华背景,引出纪念的缘由。
主体:通过具体事例展现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结论: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精神,强调其深远意义。
语言特色
生动具体:通过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鲜活。
情感真挚:字里行间透露出对白求恩的敬仰之情。
对比手法:通过与其他人的对比,突出白求恩的高尚品质。
历史学科角度:
时代背景
国际局势:二战期间,国际主义援助的重要性。
中国抗战:白求恩来华支援的背景,中国抗日战争的艰苦环境。
历史意义
国际友谊:白求恩的援助加深了中加两国人民的友谊。
精神传承:白求恩精神成为中华民族抗战精神的一部分,激励后人。
生物医学学科角度:
医学贡献
医疗技术:白求恩在战地医疗、外科手术等方面的创新与实践。
医学教育:培养了中国一大批优秀医护人员,推动了中国现代医学的发展。
医学伦理
人道主义:白求恩在极端条件下坚持救死扶伤,体现了医学的人道主义精神。
职业精神:对医术的精益求精,对病人的无私奉献,树立了医学界的典范。
思政学科角度:
价值观引领
国际主义:强调个人对全人类的责任感,跨越国界的关爱与合作。
集体主义:白求恩将个人利益置于集体利益之下,体现了集体主义精神。
道德教育
无私奉献:教育学生学习白求恩的无私奉献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
责任感:培养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勇于担当,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意识。
教学反思
在《纪念白求恩》这篇课文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了跨学科教学的魅力与挑战。这篇课文不仅是一篇纪念伟大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的悼念文章,更蕴含了丰富的历史、医学、人文精神等多方面的教育资源。通过跨学科教学,我试图打破传统学科壁垒,让学生在更广阔的视野下理解和感悟文本。
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引入了历史背景的介绍,通过讲述抗日战争时期的艰苦卓绝和中国人民的英勇抗争,为学生构建了一个宏观的历史框架。这样,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白求恩大夫为何会选择来到中国,以及他在中国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同时,我也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激发他们对国家、民族和时代的责任感。
在医学方面,我结合白求恩大夫的专业背景,简要介绍了他的医学成就和医德风范。通过讲述他如何不辞辛劳地救治伤员,如何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医疗工作,学生被白求恩大夫的敬业精神和人道主义情怀深深打动。我也借此机会,引导学生关注医学伦理和医德建设,培养他们的职业素养和人文关怀。
在人文精神方面,我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本中的思想内涵和情感价值。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多种方式,学生不仅感受到了白求恩大夫的崇高品质和伟大精神,也学会了如何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我鼓励他们从白求恩大夫身上汲取力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然而,在跨学科教学的实践中,我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比如,如何平衡不同学科内容的教学时间?如何确保各学科内容之间的有机联系和相互渗透?如何评估跨学科教学的效果?这些问题都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