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回忆我的母亲》跨学科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回忆我的母亲》跨学科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0-20 19:57: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回忆我的母亲》跨学科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
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2022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回忆我的母亲》正是这方面的典范。文章通过朱德总司令对母亲勤劳、善良、坚韧等优秀品质的深情回忆,展现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激发了学生对亲情的珍视与感恩之情。同时,母亲对革命事业的默默支持也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怀和革命精神。
2. 阅读能力的培养
课标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阅读能力,能够理解和分析文本内容。《回忆我的母亲》以其质朴无华的语言和丰富的情感内涵,为学生提供了锻炼阅读能力的良好素材。学生需要仔细阅读文本,理解母亲的形象特点,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深情与敬意,从而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写作能力的培养
文章在写作手法上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方式,通过典型事例和细节描写刻画了母亲的形象,语言平实质朴却饱含深情。这些特点对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可以从文章中学习如何选取典型事例、如何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等写作技巧,进而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4. 核心素养的发展
2022课标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方面。《回忆我的母亲》在这些方面都有所体现。通过阅读文本,学生可以学习语言的运用和表达;通过分析和理解文本内容,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感受文本中的情感和美,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同时,文章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革命精神,有助于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
教材分析
文章在结构上,以时间为顺序,以母亲“勤劳一生”为主线,精心选取了多个典型事例来展现母亲的优秀品质。这些事例从作者小时候母亲在家庭中的辛勤付出,到母亲支持作者参加革命,再到母亲在艰难时期独立支撑家庭,每一个细节都生动刻画了母亲勤劳、坚韧、慈爱、宽厚仁慈的形象。
从教学角度来看,《回忆我的母亲》不仅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和德育的宝贵教材。通过这篇文章,学生可以学习到如何通过具体事例和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如何以时间为顺序组织材料来构建文章结构,以及如何运用质朴无华的语言来表达真挚深沉的情感。
此外,文章还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人文价值。它让学生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和无私,引导学生思考家庭、亲情和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同时,文章也展示了革命先辈的崇高精神和坚定信念,激励着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因此,《回忆我的母亲》是一篇具有深刻教育意义和丰富人文内涵的教材文本,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具有重要作用。
学情分析
《回忆我的母亲》是一篇由朱德同志撰写的深情回忆性散文,主要回忆了他母亲平凡而伟大的一生。在进行这篇文章的学情分析时,我们需要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特定学习背景和特点。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一个逐渐成熟和独立思考的阶段,他们已经开始形成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和观点。对于《回忆我的母亲》这样的经典散文,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能够初步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和情感表达。然而,由于他们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有限,他们可能难以全面、深入地理解文章中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复杂情感。
在学情分析中,我们需要特别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 阅读理解能力: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基本理解文章的字面意思。然而,对于文章中的细节描写、情感表达以及深层含义,他们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启发。
2. 情感体验能力:由于文章涉及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崇敬之情,七年级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情感体验能力,才能深刻感受到文章中的情感氛围。教师可以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章中的情感。
3. 批判性思维能力:虽然七年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还在发展中,但教师可以通过引导他们分析文章中的典型事例和细节描写,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例如,让学生思考母亲的形象如何影响了作者的一生,以及作者如何通过具体事例来展现母亲的品质等。
4. 写作能力:在学习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关注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让学生仿写、续写或写读后感等方式,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分析
一、教学目标
语文学科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理解文章内容,掌握作者通过具体事例展现母亲形象的写作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文本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深情,激发学生对亲情的珍惜与感恩之情。
历史学科目标:
1. 历史背景认知:了解文章创作的历史背景,理解时代对母亲角色和家庭观念的影响。
2. 历史价值观培养:通过分析母亲在特定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理解母爱的伟大与无私,培养尊重历史、珍视家庭的情感。
艺术学科目标:
1. 审美体验:通过朗读、角色扮演等活动,体验文章中蕴含的情感美,提高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
2. 创作实践:引导学生以“我心中的母亲”为主题,进行绘画、诗歌或短剧创作,表达个人情感。
二、教学内容
语文学科内容:
(1) 精读《回忆我的母亲》全文,分析文章结构、语言特点、人物形象。
《回忆我的母亲》这篇文章在结构上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部分,每个部分都承载着不同的内容和情感。以下是对这三个部分的详细分析:
第一部分(第1段)
内容概述:
此部分主要是作者对母亲逝世的沉痛悼念,并引出对母亲一生的回忆。开篇即点明主题,以深情的笔触表达了对母亲离世的悲痛之情,同时奠定了全文怀念与回忆的基调。
作用与特点:
情感基调:通过沉痛的悼念,营造了一种庄重而深情的氛围,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结构作用:作为全篇的开头,此部分不仅引出了回忆的内容,还总领了全文,使后续对母亲的回忆有了明确的中心。
第二部分(第2—15段)
内容概述:
这一部分是文章的主体,详细回忆了母亲一生的主要事迹,并歌颂了她的美德。作者通过具体的事例,如母亲的勤劳、节俭、善良、坚强等品质,展现了母亲作为一位普通农村妇女的伟大形象。
层次划分:
第一层次(第2—7段):主要叙述在贫苦的家境里,母亲所表现出的高贵品质。通过母亲辛勤劳动、操持家务、抚养子女等具体事例,展现了她的勤劳与坚韧。
第二层次(第8—15段):则突破家庭的范围,从更广阔的背景上写出母亲的贡献与影响。例如,母亲在支持革命、帮助邻里等方面的行为,进一步体现了她的伟大与无私。
作用与特点:
丰富内容:通过具体而生动的事例,使母亲的形象更加丰满和立体。
深化主题:在叙述母亲事迹的同时,也歌颂了她的美德,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第三部分(第16—17段)
内容概述:
此部分是在前文具体叙述的基础上,作者转而以抒情的笔触来表达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之情,并表达了自己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作者深情地回顾了母亲的一生,表达了对母亲无尽的感激与敬仰。
作用与特点:
情感升华:通过深情的怀念与表达,使文章的情感得到了升华,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对母亲的深深爱意。
总结全文:作为全文的结尾部分,此部分不仅总结了前文的内容,还点明了文章的主旨与情感。
《回忆我的母亲》这篇文章的语言特点主要表现在质朴无华、真挚深沉上。全文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过分热情的抒情,但却在平静的叙述中流露出真挚而深沉的情感。作者以平实朴素的语言,描绘出母亲勤劳朴实、任劳任怨的形象,字里行间都透露出对母亲的敬爱和怀念之情。
具体来说,文章中的语言十分质朴、简洁,直陈其事,直表其情,没有过多的修饰和雕琢。例如,描述母亲勤劳的片段时,作者通过“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等具体的细节,生动展现了母亲的勤劳形象。同时,文章中的过渡衔接也十分自然紧密,使得全文脉络清晰,读者能够清晰地把握文章的结构和情节发展。
在《回忆我的母亲》这篇文章中,母亲的形象被描绘得生动而深刻。她是一位勤劳聪慧、坚强不屈、识大体且顾大局的伟大劳动妇女。
首先,母亲的勤劳聪慧令人钦佩。她不仅身体高大结实,而且终日忙碌,从煮饭、种田、种菜、喂猪、养蚕到纺棉花,无一不精通。她的双手仿佛有神奇的力量,能够创造出家庭所需的各种物资。即使在晚年,她仍然不辍劳作,尤其喜欢纺棉,这种对劳动的热爱和执着令人感动。
其次,母亲的坚强不屈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面对地主的欺压和家庭的困境时,她从未灰心丧气,反而更加坚定了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决心。她用自己的行动教会了我如何面对困难,如何保持一颗坚强的心。
此外,母亲还是一位识大体、顾大局的人。她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即使生活再艰难,也要节衣缩食供我上学,希望我能够成为支撑门户的读书人,不再受乡间豪绅地主的欺压。她的这种远见卓识和无私奉献精神让我深感敬佩。
最后,母亲的性格和蔼、宽厚仁慈也是她形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她从未打骂过我们,也从未与任何人吵过架,总是以一颗宽容的心去对待身边的人和事。这种和蔼可亲的性格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也让我们学会了如何与人相处。
(2)讨论作者如何通过具体事例展现母亲勤劳、善良、坚韧等品质。
在《回忆我的母亲》这篇文章中,母亲的形象通过一系列生动具体的事例得以鲜活地展现。她以勤劳的双手,不仅在清晨的曙光中便开始了一天的劳作,从田间耕作到家中琐事,无一不亲力亲为。无论是播种、收割,还是洗衣、做饭,她总是默默承担,从不言苦。这份勤劳,如同大地般厚重,滋养了全家人的生活。
母亲的善良,则体现在她对周围人的关怀与帮助上。每当邻里遇到困难,她总是第一个伸出援手,无论是物质上的接济,还是精神上的慰藉,她都慷慨给予。她的善良如同温暖的阳光,照亮了别人的心房,也赢得了大家的尊敬与爱戴。
而母亲的坚韧,更是令人动容。在面对生活的种种艰辛与挑战时,她从未有过丝毫的退缩与抱怨。无论是家庭的贫困、疾病的侵袭,还是外界的误解与压力,她都以一颗坚强的心,默默地承受着,并努力寻找着解决的办法。她的坚韧,如同磐石般稳固,支撑着整个家庭走过了无数的风风雨雨。
通过这些具体的事例,母亲勤劳、善良、坚韧等品质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也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光辉的榜样。
历史学科内容:
(1)介绍文章创作的历史背景,包括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变化。
《回忆我的母亲》是朱德同志在20世纪,特别是在其母亲钟太夫人去世后,怀着深切悲痛和怀念之情创作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这篇散文不仅是对母亲一生的追忆,也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复杂变化。
在社会层面,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重苦难之中,广大农民生活在贫困与压迫之下。朱德同志的家庭作为佃农,世代为地主耕种,家境贫苦,这反映了当时农民阶级的普遍困境。同时,文章中也描述了农民在自然灾害面前的无力与挣扎,如四川的连年旱灾导致农民饥饿、破产,这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动荡与不安。
在政治方面,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新旧交替的动荡时期。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但并未彻底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随后,各种政治力量纷纷登场,中国陷入了军阀混战、列强干涉的混乱局面。朱德同志在文章中提到的自己参加新军和同盟会,以及后来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经历,都反映了当时中国政治斗争的激烈与复杂。
经济方面,当时的中国经济落后,农业生产力低下,农民生活困苦。朱德同志在文章中详细描述了母亲勤劳节俭、辛勤劳作的一生,以及家庭在贫困中勉强维持生计的艰难。这既是对母亲高尚品德的颂扬,也是对当时中国经济落后、农民生活困苦现状的真实写照。
(2)分析这些变化如何影响母亲在家庭和社会中的角色定位。
艺术学科内容:
(1)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文章中的情感波动和节奏变化。
(2)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再现文章中的情景,加深对人物性格和情感的理解。
(3)开展艺术创作活动,鼓励学生以不同形式表达对母亲的爱与感激。
三、教学方法
语文学科方法:
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分析法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历史学科方法: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展示历史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构建历史情境。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历史背景的理解和对母亲角色的看法。
艺术学科方法:
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等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实施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分组进行艺术创作,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评价
语文学科评价:
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参与度等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特别关注学生能否准确理解文章内容,掌握写作手法,并能用自己的话进行复述和评价。
历史学科评价:
通过学生分享的历史背景知识和对母亲角色的看法来评价其历史认知能力和价值观形成情况。
关注学生能否将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家庭观。
艺术学科评价:
通过观察学生的艺术创作过程和成果来评价其艺术感知能力和创作能力。
关注学生能否在作品中表达个人情感和思想,以及作品的创意和美感。
五、布置作业
语文学科
1. 文本分析与解读
任务描述:阅读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深入分析文章中的情感表达、人物形象塑造以及语言特点。
学习目标:
理解文章主题,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情感。
分析母亲的形象特征,探讨其对作者成长的影响。
学习并鉴赏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表达。
2. 创意写作
任务描述:以“我心中的母亲”为题,写一篇散文或记叙文,借鉴《回忆我的母亲》中的写作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对母亲的理解。
学习目标:
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特别是情感表达和细节描写的能力。
引导学生关注家庭情感,增进对母亲的感恩之心。
历史学科
1. 时代背景研究
任务描述:结合历史资料,研究《回忆我的母亲》所处的时代背景,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和家庭生活。
学习目标:
加深学生对历史的理解,认识历史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理解文章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关系,增强对文本的深入理解。
2. 人物对比与分析
任务描述:选取与朱德同时代的其他人物(如毛泽东、周恩来等)的母亲,进行简要的对比与分析,探讨她们在家庭和社会中的角色与贡献。
学习目标:
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了解不同人物的成长背景。
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深化对历史人物及其家庭的理解。
心理学科
1. 亲子关系探讨
任务描述:结合心理学原理,探讨《回忆我的母亲》中母子关系的特点,分析其对作者性格形成和人生选择的影响。
学习目标:
引导学生关注亲子关系的重要性,理解其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学习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文本中的情感与行为。
2. 情感共鸣与表达
任务描述:组织一次小组讨论或分享会,让学生分享自己与母亲之间的感人故事或情感经历,探讨如何更好地表达对母亲的爱与感激。
学习目标:
增强学生的情感共鸣能力,促进同学间的相互理解和支持。
鼓励学生勇敢表达自己的情感,增进与母亲的沟通与交流。
艺术学科
1. 创意绘画
任务描述:根据《回忆我的母亲》中的某个场景或人物形象,创作一幅绘画作品,展现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
学习目标:
培养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
通过绘画表达个人情感和对文本的理解。
2. 音乐创作或配乐
任务描述(选做):为《回忆我的母亲》的某个段落或整篇文章创作背景音乐或选取合适的音乐进行配乐,营造相应的情感氛围。
学习目标:
培养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和审美能力。
通过音乐增强文本的情感表达效果,深化对文本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
语文学科
主题思想:
歌颂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强不屈的优秀品质。
表达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感激之情。
关键段落:
挑选文中描述母亲勤劳、坚韧的段落进行详细解读。
分析母亲对“我”成长的影响及教育意义。
修辞手法:
列举文中使用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并解释其作用。
探讨这些手法如何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历史学科
时代背景:
简要介绍文章创作的时代背景,如社会环境、家庭状况等。
分析这些背景因素对作者及母亲生活的影响。
历史人物关联:
探讨文中母亲形象与当时社会普遍女性形象的异同。
若有历史名人或事件与母亲经历相似,可进行简要对比。
心理学科
情感分析:
分析作者对母亲情感的复杂性,如怀念、感激、愧疚等。
探讨这些情感如何影响作者的写作风格和文章主题。
性格塑造:
从心理学角度解读母亲的性格特点,如勤劳、坚韧、乐观等。
分析这些性格特点对“我”成长过程的积极影响。
艺术学科
文学意象:
挖掘文中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如“灯光下的针线活”等。
分析这些意象如何深化文章主题,增强艺术感染力。
创作手法:
探讨作者在叙述母亲故事时采用的叙事技巧,如倒叙、插叙等。
分析这些手法如何使文章结构紧凑,情节引人入胜。
跨学科整合
综合应用:
结合语文学科中的修辞手法和历史学科中的时代背景,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和社会价值。
运用心理学知识解读作者情感与母亲性格对文章主题的深化作用。
借助艺术学科中的文学意象和创作手法,提升对文章整体美感的欣赏能力。
思维拓展:
引导学生思考:在现代社会中,如何传承和弘扬母亲身上的优秀品质?
鼓励学生结合个人经历,撰写一篇关于自己母亲的短文,尝试运用跨学科知识进行分析和表达。
七、教学反思
在深入反思《回忆我的母亲》这篇课文的跨学科教学过程中,我深感这是一次将文学情感、历史背景与家庭教育等多领域知识巧妙融合的尝试。通过这篇文章的讲授,我不仅引导学生们领略了母爱的伟大与深沉,还促使他们跨越学科界限,思考个人成长、社会变迁与家庭责任之间的内在联系。
首先,在文学层面上,我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本中的情感表达与语言艺术。我们共同分析了朱德同志如何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母亲的勤劳、善良与坚韧,以及这些品质如何在他的人生道路上留下深刻的烙印。这一过程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也让他们学会了如何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情感共鸣来打动读者。
同时,我也将历史教育融入其中,简要介绍了文章所处的时代背景,即中国社会的动荡与变革。学生们了解到,在那个充满挑战的年代,母亲的默默付出不仅是家庭稳定的基石,更是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力量。这样的讲解不仅丰富了他们的历史知识,也让他们更加珍惜和平年代的幸福生活,并思考自己能为社会做些什么。
此外,我还鼓励学生从家庭教育的角度出发,思考母亲的教育方式对他们自身成长的影响。我们讨论了什么是真正的爱,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种爱。通过分享自己的故事和感受,学生们逐渐意识到,母爱不仅仅是物质上的给予,更是精神上的滋养和指引。他们开始反思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和责任,并思考如何以实际行动来回报母亲的养育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