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梅岭三章》跨学科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梅岭三章》跨学科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0-20 19:30: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梅岭三章》跨学科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
《梅岭三章》是陈毅元帅在1936年冬天,被国民党军队围困于梅山时创作的三首七言绝句组诗。这组诗不仅体现了陈毅元帅坚定的革命信念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还蕴含了深厚的革命情感和崇高的革命理想。将这组诗与2022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2022课标”)的要求相结合,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从语文素养的培养角度来看,《梅岭三章》作为经典的文学作品,其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力具有重要意义。2022课标强调核心素养的培养,包括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和文化自信等方面。通过学习和鉴赏《梅岭三章》,学生可以深刻感受到诗歌中蕴含的革命情感和英雄主义精神,从而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和人文情怀。
其次,从教学内容和要求的角度来看,《梅岭三章》作为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课文,其教学要求与2022课标中的相关要求紧密相连。根据课标要求,学生需要“领略作者的情思,触摸时代的脉搏,受到精神的感染和美的熏陶”。在《梅岭三章》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的情感、理解诗歌的哲理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意义,从而领略到作者坚定的革命信念和英雄气概。
此外,从教学方法和策略的角度来看,《梅岭三章》的教学也可以与2022课标中的相关要求相结合。课标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在《梅岭三章》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诵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等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义。
教材分析
《梅岭三章》是一首具有深厚历史背景和丰富情感内涵的诗歌,它在教材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首诗由陈毅元帅在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所写,不仅展现了革命者坚定不移的信仰和视死如归的豪情,还深刻反映了中国革命历程中的艰难与辉煌。
首先,从文学价值来看,《梅岭三章》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学生。诗歌采用了古典诗词的形式,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每一章都独立成篇,却又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能够感受到诗歌的音韵美、节奏美,还能够领略到革命者那种超越生死的壮志豪情。
其次,从历史教育角度来看,《梅岭三章》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它不仅是陈毅元帅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中国革命历程中一个生动而真实的写照。通过这首诗,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革命者在面对生死考验时所展现出的坚定信念和英勇精神,进而对中国革命历史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此外,《梅岭三章》还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它表达了革命者对共产主义事业的无限忠诚和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心。这种精神力量对于当代学生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它鼓励学生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保持坚定的信念和积极向上的态度,勇于担当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学情分析
首先,学生可能对诗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背景了解不足。陈毅同志在梅山被围困的情境、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以及革命战争中的种种挑战,这些都是学生需要预先了解的历史背景。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资料、图片展示以及生动的讲述,帮助学生构建起这些历史事件的框架,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其次,学生在文学鉴赏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组诗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设问、用典、借代等,这些手法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也增加了学生理解的难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小组讨论和师生交流等方式,深入品味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此外,学生对革命精神的理解和感悟也是学情分析的重要方面。这组诗不仅表达了陈毅同志面对生死考验时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也展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理想和信仰不懈奋斗的伟大情怀。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的革命精神内涵、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以及探讨革命理想的现实意义等方式,加深学生对革命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分析
一、教学目标
1. 语文学科目标:
深入理解《梅岭三章》的诗歌内容,体会作者陈毅在革命困境中的坚定信念与豪迈情怀。
赏析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提高古典诗词鉴赏能力。
学习并背诵全诗,积累经典诗词素材。
2. 历史学科目标:
了解《梅岭三章》创作的历史背景,包括长征时期的历史事件、陈毅的生平及贡献。
分析诗歌中反映的历史信息,如革命精神、战争苦难等,增强历史意识和时代感。
通过历史与文学的结合,加深对革命先烈英勇无畏精神的理解与敬仰。
3. 思政学科目标: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通过诗歌学习,感受革命先烈的爱国情怀和牺牲精神。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习陈毅等革命前辈在逆境中坚持信念、勇于斗争的精神。
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励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
1. 教学内容整合:
语文学科:精读《梅岭三章》,分析诗歌结构、意象、修辞手法等。
历史学科:介绍长征时期的历史背景,特别是与陈毅相关的历史事件。
思政学科:结合诗歌内容,探讨革命精神、爱国情怀等思政主题。
2. 教学方法设计:
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展示长征时期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历史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背景。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诗歌中的关键意象、情感表达等,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和深度交流。
跨学科融合法:在历史课堂上引入诗歌分析,在思政课堂上结合诗歌探讨思政主题,实现三科的有机融合。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通过一段关于长征时期的视频或图片展示,激发学生兴趣,引入《梅岭三章》的学习。
2. 语文学科学习(20分钟)
(1)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梅岭三章》的韵律美,如同一曲悲壮激昂的交响乐章,在字里行间悠扬回荡。其美,首先体现在音韵的和谐上。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押韵手法,使得每一章的句尾都如同珠落玉盘,清脆悦耳,又似江河奔腾,气势磅礴。这些韵脚不仅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还使得整首诗在诵读时更加流畅自然,易于引起读者的共鸣。
再者,诗歌的平仄搭配也极为讲究。在《梅岭三章》中,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汉语的声调变化,通过平仄的交替与对仗,营造出一种抑扬顿挫、节奏鲜明的美感。这种美感不仅体现在单句之内,更贯穿于整首诗的结构之中,使得全诗在韵律上达到了高度的统一与和谐。
此外,诗歌的韵律美还体现在其语言的凝练与意象的丰富上。诗人以简洁明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将个人的豪情壮志与国家的兴亡盛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些画面与情感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境界,让人在品味诗歌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厚意蕴和强烈情感。
(2)分析诗歌结构,理解各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
《梅岭三章》的诗歌结构巧妙而富有层次,整组诗由三首七言绝句构成,既可以独立成章,又能连章成篇,主题上前后呼应,内容上相对统一。全诗围绕“断头”这一核心意象展开,通过“追怀往昔”、“审视当下”和“展望未来”三个角度,层层递进,表达了作者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崇高的精神追求。
第一首诗以设问开篇,直接触及灵魂深处,面对生死考验,诗人以“创业艰难百战多”回应,展现了革命历程的艰辛与不易。随后,诗人以“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的豪迈誓言,表达了自己即使牺牲也要继续战斗的决心,以及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
第二首诗则回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斗争历程,通过“南国烽烟正十年”的描绘,展现了革命斗争的波澜壮阔。诗人以“此头须向国门悬”的悲壮誓言,表达了自己对党的事业至死不渝的忠诚,并激励战友们继续奋斗,用胜利的消息来祭奠自己。
第三首诗则进一步升华了主题,诗人以“投身革命即为家”的坚定信念,表达了自己对革命事业的无限热爱和献身精神。他坚信“血雨腥风应有涯”,反动派对人民的血腥屠杀终将结束,人民终将获得解放。最后,诗人以“人间遍种自由花”的美好愿景,激励人们前赴后继,为人民解放这一崇高事业而奋斗。
整组诗结构紧凑、逻辑严密、情感真挚、寓意深长。每一首诗都独立成章,但又在主题上相互呼应,共同构成了一幅壮丽的革命画卷。诗人以诗言志、以诗传情,用诗歌的形式表达了自己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和崇高精神追求。
(3)赏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梅岭三章》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极为丰富,使得诗歌具有深厚的内涵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在意象方面,诗中运用了多个具有象征意义的词汇,如“断头”、“旌旗”、“阎罗”、“烽烟”、“自由花”等。其中,“断头”象征着诗人面临生死考验的决绝与无畏;“旌旗”原指旗帜,这里借代指部队,象征着革命力量的集结与壮大;“阎罗”原指阎罗王,这里比喻反动派,表达了诗人对敌人的痛恨与斗争到底的决心;“烽烟”原指古代边境的报警烟火,这里借代指战争,反映了当时国内革命战争的激烈与残酷;“自由花”则是虚构的花名,借喻革命理想,象征着革命成功后人民解放、自由幸福的生活。
在修辞手法上,诗中运用了设问、借代、比喻、用典等多种手法。首句“断头今日意如何?”以设问开篇,总领全诗,引人深思。接着,“旌旗十万斩阎罗”一句中,“旌旗”借代部队,“阎罗”比喻反动派,既形象生动又寓意深刻。此外,“取义成仁今日事”一句借用典故,将“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道德标准与革命理想相结合,表达了诗人为真理和正义而英勇牺牲的高尚情操。同时,“自由花”作为借喻手法,将革命理想具象化为一种美好的事物,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3. 历史学科补充(15分钟)
(1)介绍长征时期的历史背景,特别是与陈毅相关的历史事件。
长征时期的历史背景极其复杂且深刻,这一时期正值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的时刻,抗日救亡成为全民族最紧迫的任务。在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下,对共产党控制的农村地区进行了多次围剿,迫使红军不得不进行战略转移。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在王明的“左倾”错误指导下失败,红军主力被迫长征,这是一次决定中国命运的革命力量的战略大转移。
在这一历史背景下,陈毅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领导人之一,也经历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虽然陈毅并未直接参与长征,但他在南方坚持游击战争,为红军的战略转移和抗日救亡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长征前的一个半月,陈毅在战场上身负重伤,无法随红军主力长征。他奉命留下来与项英一道坚持根据地斗争,负责军事工作。在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中,陈毅展现了卓越的领导才能和坚韧不拔的革命精神。他多次面临生死考验,但始终坚定信念,带领游击队在南方坚持斗争,为红军的战略转移和抗日救亡事业保存了革命的火种。
此外,陈毅在游击战争中还积极与人民群众建立紧密联系,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他深入群众,了解民情,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和爱戴。这种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关系,为红军在长征中战胜艰难险阻提供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2)分析诗歌中反映的历史信息,如革命精神、战争苦难等。
《梅岭三章》是中国共产党人陈毅在1936年冬天,被国民党四十六师围困于广东和江西交界的梅岭时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这组诗不仅展现了陈毅在危难之际的坚定信念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也成为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后人勇往直前。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而陈毅因腿部负伤,奉命留下与项英等同志组成中共苏区中央分局,并担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办事处主任。他们领导留下的红军和游击队,在主力红军战略转移后,坚持斗争,分散突围,辗转南方八省进行游击战争。这一时期,敌人对留守南方的红军实施了残酷的军事清剿和经济封锁,企图将红军困死、饿死。然而,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陈毅和项英等人仍然坚持斗争,展现了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和顽强意志。
1936年冬天,陈毅在梅岭被敌人围困了20多天。在这段时间里,他昼伏草丛、夜间转移,与敌人周旋。在生死未卜的危急关头,陈毅写下了《梅岭三章》。这组诗以激昂的笔调抒发了他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和坚定信念,同时也表达了他对战友和后来者的殷切期望。诗中“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等句,更是展现了他视死如归、革命到底的英雄气概。
《梅岭三章》不仅是陈毅个人革命生涯的写照,也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真实体现。这组诗以其深邃的思想内容、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高尚的革命情操,成为了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它激励着人们铭记历史、珍惜和平、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4. 思政学科拓展(15分钟)
(1)结合诗歌内容,探讨革命精神、爱国情怀等思政主题。
(2)引导学生思考个人与国家、民族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5. 小组讨论与分享(15分钟)
(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某个方面(如意象、情感、历史背景等),并准备分享。
(2)每组选派代表进行分享,其他同学进行点评和补充。
6. 总结(5分钟)
总结本课学习要点,强调跨学科融合的重要性。
四、布置作业
语文学科:诗歌鉴赏与创作
目标:
深入理解《梅岭三章》的文学价值,包括其历史背景、作者情感、艺术特色等。
学习并实践古典诗歌的鉴赏方法,提高文学素养。
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尝试模仿或创新性地撰写诗歌。
活动设计:
1. 历史背景研究:分组搜集并整理陈毅将军创作《梅岭三章》时的历史背景资料,制作PPT或海报进行展示。
2. 诗歌朗诵与解析:组织班级诗歌朗诵会,每组选取一章进行朗诵,并分享对该章节主题、意象、修辞手法的理解。
3. 诗歌创作工坊:引导学生根据《梅岭三章》的风格或主题,创作一首现代诗或古典诗,表达个人情感或社会观察。
历史学科:革命精神传承
目标:
通过《梅岭三章》的学习,了解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革命精神,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活动设计:
1. 革命故事分享会:鼓励学生搜集与《梅岭三章》相关的革命故事或人物传记,进行口头分享或编写短文。
2. 红色旅游考察:如条件允许,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革命遗址或纪念馆,亲身体验革命历史。
3. 革命精神讨论会:围绕《梅岭三章》所体现的革命精神,如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等,展开小组讨论,撰写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学科:数字故事创作
目标:
融合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
通过数字故事创作,加深学生对《梅岭三章》及其历史背景的理解。
活动设计:
1. 多媒体素材搜集: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与《梅岭三章》相关的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素材。
2. 数字故事制作:使用视频编辑软件(如iMovie、剪映等)或在线平台(如Educreations、Kahoot!等),将搜集到的素材与诗歌朗诵、解说词等结合,创作一部关于《梅岭三章》的数字故事。
3. 展示与分享:在班级或学校范围内展示学生的数字故事作品,鼓励相互学习和交流。
五、板书设计
中心主题:
《梅岭三章》的文学与历史价值
左侧(文学角度)
1. 诗词鉴赏
语言特色:分析陈毅将军如何运用简练有力的语言,表达革命豪情。
意象解析:“断头今日意如何?”中的“断头”意象,象征革命者视死如归的精神。
修辞手法:探讨诗中比喻、设问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效果。
2. 文学背景
创作背景:简述陈毅将军在梅岭被围困时的历史背景,理解诗作的即时性。
作者生平:介绍陈毅将军的生平事迹,理解其革命思想对诗作的影响。
中间(跨学科连接)
1. 文学与历史的交融
历史事件的文学再现:分析《梅岭三章》如何以文学形式再现红军长征的艰难岁月。
文学对历史的记录:讨论诗作作为历史文献的价值,记录革命者的精神风貌。
2. 诗词中的地理元素
梅岭的地理位置:在地图上标注梅岭位置,探讨地理环境对诗作创作的影响。
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感的结合:分析诗中如何将梅岭的自然景观与革命者的情感相结合。
右侧(历史与地理角度)
1. 历史事件
红军长征:概述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过程及意义,特别是与《梅岭三章》相关的部分。
陈毅的军事生涯:介绍陈毅在长征及后续革命斗争中的重要作用和贡献。
2. 地理知识
地形地貌:简述梅岭地区的地形地貌特征,及其对红军行动的影响。
区域文化:探讨梅岭地区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这种背景如何影响诗作的文化内涵。
底部(总结与拓展)
1. 总结
跨学科价值:总结《梅岭三章》在文学、历史、地理等多方面的价值。
思想内涵:强调诗作所传达的革命精神和爱国情怀。
2. 拓展思考
当代启示:探讨《梅岭三章》对当代青少年的启示,如坚韧不拔、爱国情怀等。
跨学科学习:鼓励学生在学习中注重跨学科联系,培养综合素养。
六、教学反思
《梅岭三章》的跨学科教学反思,是一次对经典文学与现代教学理念深度融合的探索之旅。这首诗篇,以其深邃的情感、壮烈的意境,不仅触动了学生们的心灵,也为我们跨学科教学的实践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广阔的舞台。
在教学过程中,我尝试将语文与历史、地理、音乐等多个学科相融合,力求让学生们在多维度的学习体验中,更全面地理解和感受《梅岭三章》的深刻内涵。例如,通过历史背景的介绍,学生们能够了解到陈毅元帅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所展现出的坚定信念和英雄气概;通过地理知识的融入,学生们仿佛置身于梅岭那险峻的山岭之间,感受到了诗人“断头今日意如何”的悲壮情怀;而通过音乐的渲染,学生们在激昂的旋律中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诗歌所传达的不屈精神和爱国情怀。
这样的跨学科教学方式,不仅丰富了课堂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它促进了学生们综合素养的提升。学生们在跨学科的学习中,学会了如何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这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然,在跨学科教学的实践中,我也遇到了一些挑战和困难。比如,如何更好地平衡各学科之间的比重,避免出现“喧宾夺主”的情况;如何设计合理的教学环节,确保跨学科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以及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充分展现跨学科教学的魅力和价值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