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教学设计】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探索宇宙》 单元教学规划 4.11《太阳系大家族》课时教案(含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大单元教学设计】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探索宇宙》 单元教学规划 4.11《太阳系大家族》课时教案(含练习)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7.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苏教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10-20 22:36: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四单元《探索宇宙》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 苏教版 单元(或主题)名称 探索宇宙
单元主题 《探索宇宙》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的第四单元,旨在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程、重要探测工具、航天器类型及其工作原理,以及中国航天事业的伟大成就,从而激发学生对宇宙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其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能力和责任态度。
课标要求 核心概念 宇宙探索: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史、重要事件及成果。 探测工具:认识望远镜、运载火箭、航天器等探测宇宙的工具及其发展历程。 航天技术:了解航天技术的基本原理、应用及中国航天事业的成就。 学习内容 人类观测太空的历史和观测工具的发展。 运载火箭的基本原理及多级火箭的加速过程。 各种航天器的类型、功能及工作原理。 中国航天事业的重大成就,如“嫦娥工程”等。 学业要求 能够收集、整理并分享关于宇宙探索的资料。 理解并解释望远镜、运载火箭和航天器的基本原理。 认识到科学技术对宇宙探索的推动作用。 体会科学家和宇航员在宇宙探索中的献身精神,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和世界观。
教材分析 本单元由《太阳系大家族》《观察星空》《冲出地球》《探索宇宙》四课组成,内容编排呈递进关系,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探索宇宙空间。第一课侧重于认识太阳系中八大行星的基本特征和排列顺序,通过实践操作建立太阳系模型;第二课则通过观察和描述星空,认识常见星座及其特征;第三课介绍人类冲出地球的历程,体验地球引力对探索太空的阻碍及解决方法;第四课则全面介绍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航天器的类型和作用,以及中国航天事业的成就。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对宇宙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索欲。通过前三节《登月之旅》《太阳系大家族》《看星座》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地球以外的天体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他们的知识体系尚不完善,需要进一步的系统学习和实践探索。此外,六年级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较强,能够较好地完成实验和探究活动。
单元目标 科学观念 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史及重要成果,形成对宇宙的基本认识。 认识到科学技术在宇宙探索中的重要作用,树立科技改变世界的观念。 科学思维 发展模型思维,通过建立太阳系模型等活动,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学会基于所学知识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并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获取信息,解决问题。 探究实践 能够查阅、整理科学资料,用多种方式表达研究结果。 通过实践活动,如观察星空、模拟火箭升空等,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责任态度 体会科学家和宇航员在宇宙探索中的献身精神,形成尊重科学、勇于探索的态度。 认识到航天事业的价值,激发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热爱,培养爱国情怀。
单元结构化活动 活动一:建立太阳系模型 目标:认识太阳系中八大行星的基本特征和排列顺序。 活动:学生分组收集数据,利用材料制作太阳系模型,并展示交流。 活动二:观察星空 目标:认识常见星座及其特征,掌握在星空中辨识北极星的方法。 活动:利用天文望远镜或软件观察星空,记录观察结果,并绘制星座图。 活动三:模拟火箭升空 目标:了解运载火箭的基本原理及多级火箭的加速过程。 活动:学生分组设计并制作模拟火箭,进行升空实验,记录实验数据并分析结果。 活动四:探索航天器 目标:认识各种航天器的类型、功能及工作原理,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成就。 活动:通过查阅资料、观看视频等方式,了解航天器的相关知识;组织讨论会,分享学习成果。
达成评价 围绕课时学习目标 过程性评价: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度、合作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表现。 结果性评价:通过学生提交的模型、观察记录、实验报告等成果,评价其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情感态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讨论发言等,评价其对科学探索的兴趣、态度及价值观的形成情况。
第十一课时《太阳系大家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科学探究能力
学生能够利用观察、实验、推理等科学方法,探索太阳系的基本结构和行星运动规律。
2. 科学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通过案例分析、模型建立等活动,理解太阳系各天体间的相互关系和运动规律。
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提升分析、综合和评价的科学思维能力。
3. 科学素养
激发学生对宇宙科学的兴趣,增强探索未知领域的热情。
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的积累和应用对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性。
4. 责任态度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意识到保护地球和太阳系其他天体环境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活动,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对科学知识的传播和应用负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组成太阳系的主要天体,特别是八大行星的名称、特点及其与太阳的距离远近顺序。
理解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规律,特别是行星公转周期与距离太阳远近的关系。
教学难点
探究行星与太阳系之间距离和行星公转周期的关系,通过模拟实验验证相关理论。
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以及在实验过程中注意细节、减少失误的技巧。
三、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以一段精彩的太阳系探索视频为开场,展示太阳系中各行星的壮丽景象和它们的运动轨迹。随后,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太阳系是什么吗?它有哪些成员?它们是如何运动的?”以此激发学生对太阳系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通过直观的视觉刺激和引人入胜的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后续的教学活动做好铺垫。
(二)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一:太阳系大家庭成员介绍 活动内容:教师介绍太阳系的组成,包括太阳、八大行星、小行星带、彗星等。利用白板资源库展示太阳系的结构图,引导学生观察并认识各成员的位置和特点。 探究活动二:八大行星排序游戏 活动内容:学生分组进行游戏,利用交互式白板拖拽功能,将八大行星的名称按照与太阳的距离远近顺序排列到相应的轨道上。 探究活动三:行星特点大比拼 活动内容:学生利用iPad完成八大行星特点的纠错游戏,通过拍照上传并分享自己的答案,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分析记忆。 探究活动四:建立太阳系模型 活动内容:学生分组,根据提供的数据资料,按比例缩小各天体间的距离和大小,在桌面上用支架和橡皮泥等材料建立太阳系模型。 探究活动五:探究行星公转周期与距离关系 活动内容:学生分组进行模拟实验,利用简单材料(如小球、细线、计时器等)模拟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过程,探究行星公转周期与距离太阳远近的关系。 探究活动六:科技进步与太阳系探索 活动内容:展示科学家通过先进科技手段(如探测器、望远镜等)对太阳系进行探索的成果,引导学生思考科技进步对太阳系研究的重要性。 帮助学生建立对太阳系的初步认识,了解其主要组成成员,为后续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互动中巩固对八大行星位置顺序的记忆,同时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参与感。 通过纠错游戏,加深学生对八大行星特点的理解,同时锻炼他们的观察力和分析力。 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太阳系的辽阔和天体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 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理解行星公转周期与距离太阳远近之间的关系,培养他们的实验设计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通过展示科技成果,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热情和向往,同时培养他们的科技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生活应用 引导学生思考太阳系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利用行星位置预测天文现象、利用太阳能发电等。同时,鼓励学生关注环境保护和太空探索等社会问题。 通过生活应用的引导,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培养他们的应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四)知识总结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太阳系的组成、行星的运动规律、模拟实验的结果等。强调太阳系在人类文明和科学研究中的价值和作用。 通过知识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同时,强调太阳系的重要性和意义,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学习兴趣。
四、作业设计
(一)、填空题:
1. 太阳系中最大的行星是_____。
答案:木星
2. 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_____小时。
答案:8760(或约24小时/天,共365.25天)
3. 距离太阳最近的行星是_____。
答案:水星
太阳系中唯一没有大气层的行星是_____。
答案:水星
(二)、选择题:
1. 下列行星中,哪个不是类地行星?( )
A. 水星 B. 金星 C. 木星 D. 地球
答案:C
2. 太阳系中公转周期最长的行星是( )。
A. 水星 B. 地球 C. 木星 D. 海王星
答案:D
3. 下列哪项不是太阳系的主要组成部分?( )
A. 太阳 B. 流星雨 C. 八大行星 D. 小行星带
答案:B
(三)、判断题:
1. 太阳系中所有行星的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 )
答案:√
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存在生命的行星。( )
答案:√(注:目前已知)
3. 冥王星现在已经被归类为矮行星,不再是行星。( )
答案:√
行星公转周期与其距离太阳的远近无关。( )
答案:×
(四)、简答题:
1. 请简述太阳系的组成。
答案:太阳系主要由太阳、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小行星带、彗星等天体组成。
什么是行星公转周期?它与什么因素有关?
答案:行星公转周期是指行星绕太阳一周所需的时间。它与行星距离太阳的远近有关,一般来说,距离太阳越近的行星公转周期越短,距离太阳越远的行星公转周期越长。
为什么说太阳系对人类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答案:太阳系是人类生存的家园,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已知存在生命的行星。太阳系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宇宙的起源和演化,还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科学探索的广阔空间。同时,太阳系的研究也推动了人类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4. 请列举一项利用太阳能的实例,并简述其原理。
答案:太阳能热水器。其原理是利用集热器将太阳辐射能转化为热能,通过循环系统使水加热。太阳能是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利用太阳能热水器可以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和环境污染。
、实践探究题:
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探究行星公转周期与距离太阳远近的关系。
实验目的:探究行星公转周期与距离太阳远近的关系。
实验材料:小球(代表行星)、细线(代表行星轨道)、计时器、支架等。
实验步骤:
在支架上固定不同长度的细线,代表不同距离的行星轨道。
在每条细线的末端挂上小球,模拟行星。
3. 使用计时器测量每个小球绕支架旋转一周所需的时间(即公转周期)。
4. 记录并比较不同距离下小球的公转周期。
实验结论:通过实验可以得出结论,距离太阳越近的行星公转周期越短,距离太阳越远的行星公转周期越长。这一结论与太阳系中行星运动的实际情况相符合。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