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教学设计】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探索宇宙》 单元教学规划 4.13《冲出地球》课时教案(含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大单元教学设计】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探索宇宙》 单元教学规划 4.13《冲出地球》课时教案(含练习)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8.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苏教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10-20 22:40: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四单元《探索宇宙》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 苏教版 单元(或主题)名称 探索宇宙
单元主题 《探索宇宙》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的第四单元,旨在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程、重要探测工具、航天器类型及其工作原理,以及中国航天事业的伟大成就,从而激发学生对宇宙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其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能力和责任态度。
课标要求 核心概念 宇宙探索: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史、重要事件及成果。 探测工具:认识望远镜、运载火箭、航天器等探测宇宙的工具及其发展历程。 航天技术:了解航天技术的基本原理、应用及中国航天事业的成就。 学习内容 人类观测太空的历史和观测工具的发展。 运载火箭的基本原理及多级火箭的加速过程。 各种航天器的类型、功能及工作原理。 中国航天事业的重大成就,如“嫦娥工程”等。 学业要求 能够收集、整理并分享关于宇宙探索的资料。 理解并解释望远镜、运载火箭和航天器的基本原理。 认识到科学技术对宇宙探索的推动作用。 体会科学家和宇航员在宇宙探索中的献身精神,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和世界观。
教材分析 本单元由《太阳系大家族》《观察星空》《冲出地球》《探索宇宙》四课组成,内容编排呈递进关系,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探索宇宙空间。第一课侧重于认识太阳系中八大行星的基本特征和排列顺序,通过实践操作建立太阳系模型;第二课则通过观察和描述星空,认识常见星座及其特征;第三课介绍人类冲出地球的历程,体验地球引力对探索太空的阻碍及解决方法;第四课则全面介绍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航天器的类型和作用,以及中国航天事业的成就。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对宇宙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索欲。通过前三节《登月之旅》《太阳系大家族》《看星座》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地球以外的天体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他们的知识体系尚不完善,需要进一步的系统学习和实践探索。此外,六年级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较强,能够较好地完成实验和探究活动。
单元目标 科学观念 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史及重要成果,形成对宇宙的基本认识。 认识到科学技术在宇宙探索中的重要作用,树立科技改变世界的观念。 科学思维 发展模型思维,通过建立太阳系模型等活动,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学会基于所学知识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并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获取信息,解决问题。 探究实践 能够查阅、整理科学资料,用多种方式表达研究结果。 通过实践活动,如观察星空、模拟火箭升空等,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责任态度 体会科学家和宇航员在宇宙探索中的献身精神,形成尊重科学、勇于探索的态度。 认识到航天事业的价值,激发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热爱,培养爱国情怀。
单元结构化活动 活动一:建立太阳系模型 目标:认识太阳系中八大行星的基本特征和排列顺序。 活动:学生分组收集数据,利用材料制作太阳系模型,并展示交流。 活动二:观察星空 目标:认识常见星座及其特征,掌握在星空中辨识北极星的方法。 活动:利用天文望远镜或软件观察星空,记录观察结果,并绘制星座图。 活动三:模拟火箭升空 目标:了解运载火箭的基本原理及多级火箭的加速过程。 活动:学生分组设计并制作模拟火箭,进行升空实验,记录实验数据并分析结果。 活动四:探索航天器 目标:认识各种航天器的类型、功能及工作原理,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成就。 活动:通过查阅资料、观看视频等方式,了解航天器的相关知识;组织讨论会,分享学习成果。
达成评价 围绕课时学习目标 过程性评价: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度、合作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表现。 结果性评价:通过学生提交的模型、观察记录、实验报告等成果,评价其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情感态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讨论发言等,评价其对科学探索的兴趣、态度及价值观的形成情况。
第十三课时《冲出地球》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科学探究能力
目标:培养学生基于所学知识,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调查、案例分析等方式获取事物信息,表述探究结果的能力。
具体表现: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知识,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设计并实施实验,记录和分析数据,最终得出结论并表达。
2. 科学思维能力
目标:提升学生从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思考科学问题的能力。
具体表现:学生能够理解宇宙飞船、火箭等科学装置的基本原理,分析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过程,理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性。
3. 科学素养
目标: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包括对科学知识的了解、科学方法的掌握和科学态度的培养。
具体表现:学生能够了解望远镜、火箭等科学工具的发展历程,理解物体冲出地球需要足够速度的科学原理,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4. 责任态度
目标: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关注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具体表现:学生能够认识到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性,理解科技进步带来的挑战与机遇,思考如何在未来科技发展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人类冲出地球的历程:让学生了解人类从古代到现代探索太空的历史,特别是中国在这方面的贡献。
宇宙飞船和火箭的基本原理:掌握宇宙飞船和火箭的基本概念和组成部分,理解其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
物体冲出地球需要足够大的速度:理解这一科学原理,并能够通过实验或案例分析进行验证。
科技发展的社会影响:引导学生思考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的双重影响,培养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播放我国神州十二号载人飞船成功飞天的视频,激发学生兴趣。 提问引导:提问学生“你们知道宇宙飞船是什么吗?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引发学生思考。 通过时事热点引入,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兴趣和好奇心。 引导思考: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关注宇宙飞船与人类生活的联系,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一:了解望远镜的发展历史 活动步骤: 1. 展示伽利略望远镜、哈勃空间望远镜、射电望远镜和中国天眼的图片。 2. 介绍望远镜的发展历程及其在科学探索中的作用。 3. 学生分组讨论望远镜对人类探索宇宙的重要性。 探究活动二:人类冲出地球的实践 活动步骤: 1. 介绍中国古代的万户和他的飞行器,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 2.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中国古代火箭和现代火箭的发展历程。 3. 学生分组讨论火箭在人类探索宇宙中的作用。 探究活动三:体验地球引力 活动步骤: 1. 准备沙袋、小球、羽毛等材料。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体在地球引力作用下的运动路径。 3. 讨论实验结果,理解地球引力的概念。 探究活动四:了解宇宙飞船和火箭的基本原理 活动步骤: 1. 展示宇宙飞船和火箭的图片或视频片段。 2. 讲解宇宙飞船和火箭的基本概念和组成部分。 3. 学生分组讨论宇宙飞船和火箭的工作原理。 探究活动五:案例分析——典型宇宙飞船 活动步骤: 1. 选择几个典型的宇宙飞船案例进行分析。 2.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 3. 学生分组讨论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 探究活动六:未来展望——宇宙飞船的改进与发展 活动步骤: 1. 学生分组讨论宇宙飞船的未来发展或改进方向。 2. 提出创新性的想法或建议。 3. 小组代表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知识掌握:让学生了解望远镜的发展历程及其在科学探索中的重要性。 思维拓展: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历史回顾:让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特别是中国在这方面的贡献。 科学理解:通过讨论理解火箭在冲出地球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直观感受: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地球引力的存在。 理解概念:通过实验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地球引力的概念。 知识掌握:让学生了解宇宙飞船和火箭的基本概念和组成部分。 理解原理:通过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宇宙飞船和火箭的工作原理。 深入理解: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宇宙飞船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宇宙飞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影响。 培养创新: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提出创新性的想法和建议。 合作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生活应用 科技产品: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科技产品,如卫星通信、导航系统等,理解它们与宇宙探索的联系。 环境保护:讨论宇宙探索对环境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科技进步的同时保护环境。 联系实际: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社会责任:培养学生关注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感,思考科技进步与环境保护的平衡。
(四)知识总结 望远镜的发展历史:从伽利略望远镜到现代射电望远镜,人类观测宇宙的技术不断进步。 人类冲出地球的历程:从中国古代的万户到现代火箭技术,人类实现了冲出地球的梦想。 宇宙飞船和火箭的基本原理:理解宇宙飞船和火箭的基本概念和组成部分,掌握其工作原理。 地球引力的概念:通过实验和讨论理解地球引力的存在和作用。 系统回顾:帮助学生系统回顾本单元所学知识,巩固记忆。 总结提升:通过总结提升学生的归纳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作业设计
(一)、填空题
1. 望远镜的发明者是( )
答案:伽利略
2.中国天眼的正式名称是( )
答案: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
3.火箭的工作原理是( )
答案:火箭依靠发动机喷射工质产生的反作用力向前推进。
4.第一宇宙速度是( )
答案:7.9千米/秒(大致值)
、选择题
以下( )不是望远镜的类型?
伽利略望远镜 B. 显微镜 C. 哈勃空间望远镜 D. 射电望远镜
答案:B
2. 中国古代哪位人物是第一个尝试利用火箭飞天的人?
A. 祖冲之 B. 万户 C. 张衡 D. 毕昇
答案:B
3. 火箭冲出地球需要的主要条件是?
A. 足够的燃料 B. 足够的速度 C. 足够的推力 D. 足够的重量
答案:B
(三)、判断题
1. 望远镜的发明对人类探索宇宙没有重要作用。()
答案:×
2. 地球引力是使物体落到地面上的力。()
答案:√
3. 火箭的工作原理与喷气式飞机相同。()
答案:×
4. 人类已经实现了在太空自由飞行的梦想。()
答案:√
(四)、简答题
1. 简述望远镜的发展历程。
答案:望远镜的发展历程从伽利略望远镜开始,逐渐发展到哈勃空间望远镜和射电望远镜等现代望远镜。这些望远镜的发明和改进,极大地推动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进程。
2. 为什么火箭能够冲出地球?
答案:火箭能够冲出地球是因为它们能够产生足够的推力,使物体获得足够大的速度,从而克服地球引力,进入宇宙空间。
3. 中国天眼在宇宙探索中有什么重要作用?
答案:中国天眼(FAST)是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它在宇宙探索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能够接收和测量天体发射的无线电波,帮助人类获取更多的宇宙信息,推动天文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4. 简述人类冲出地球的历史过程。
答案:人类冲出地球的历史过程可以追溯到古代,如中国明朝的万户尝试利用火箭飞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逐渐掌握了火箭技术,并成功实现了冲出地球的梦想。现代火箭技术使得人类能够在太空自由飞行,进行各种科学实验和探测任务。
(五)、实践探究题
设计一个简单的纸火箭实验,并观察其飞行高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实验步骤:
1. 准备纸筒、橡皮筋、纸火箭等材料。
2. 制作纸火箭,并安装在纸筒上。
3. 用不同大小的拉力拉紧橡皮筋,然后松手让纸火箭飞行。
4. 观察并记录纸火箭的飞行高度。
5. 分析拉力大小对纸火箭飞行高度的影响。
实验报告:
学生需要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实验数据、实验分析和实验结论等内容。通过实验报告,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和科学表达能力。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