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教学设计】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探索宇宙》 单元教学规划 4.14《探索宇宙》课时教案(含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大单元教学设计】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探索宇宙》 单元教学规划 4.14《探索宇宙》课时教案(含练习)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6.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苏教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10-20 22:43: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四单元《探索宇宙》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 苏教版 单元(或主题)名称 探索宇宙
单元主题 《探索宇宙》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的第四单元,旨在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程、重要探测工具、航天器类型及其工作原理,以及中国航天事业的伟大成就,从而激发学生对宇宙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其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能力和责任态度。
课标要求 核心概念 宇宙探索: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史、重要事件及成果。 探测工具:认识望远镜、运载火箭、航天器等探测宇宙的工具及其发展历程。 航天技术:了解航天技术的基本原理、应用及中国航天事业的成就。 学习内容 人类观测太空的历史和观测工具的发展。 运载火箭的基本原理及多级火箭的加速过程。 各种航天器的类型、功能及工作原理。 中国航天事业的重大成就,如“嫦娥工程”等。 学业要求 能够收集、整理并分享关于宇宙探索的资料。 理解并解释望远镜、运载火箭和航天器的基本原理。 认识到科学技术对宇宙探索的推动作用。 体会科学家和宇航员在宇宙探索中的献身精神,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和世界观。
教材分析 本单元由《太阳系大家族》《观察星空》《冲出地球》《探索宇宙》四课组成,内容编排呈递进关系,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探索宇宙空间。第一课侧重于认识太阳系中八大行星的基本特征和排列顺序,通过实践操作建立太阳系模型;第二课则通过观察和描述星空,认识常见星座及其特征;第三课介绍人类冲出地球的历程,体验地球引力对探索太空的阻碍及解决方法;第四课则全面介绍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航天器的类型和作用,以及中国航天事业的成就。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对宇宙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索欲。通过前三节《登月之旅》《太阳系大家族》《看星座》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地球以外的天体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他们的知识体系尚不完善,需要进一步的系统学习和实践探索。此外,六年级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较强,能够较好地完成实验和探究活动。
单元目标 科学观念 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史及重要成果,形成对宇宙的基本认识。 认识到科学技术在宇宙探索中的重要作用,树立科技改变世界的观念。 科学思维 发展模型思维,通过建立太阳系模型等活动,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学会基于所学知识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并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获取信息,解决问题。 探究实践 能够查阅、整理科学资料,用多种方式表达研究结果。 通过实践活动,如观察星空、模拟火箭升空等,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责任态度 体会科学家和宇航员在宇宙探索中的献身精神,形成尊重科学、勇于探索的态度。 认识到航天事业的价值,激发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热爱,培养爱国情怀。
单元结构化活动 活动一:建立太阳系模型 目标:认识太阳系中八大行星的基本特征和排列顺序。 活动:学生分组收集数据,利用材料制作太阳系模型,并展示交流。 活动二:观察星空 目标:认识常见星座及其特征,掌握在星空中辨识北极星的方法。 活动:利用天文望远镜或软件观察星空,记录观察结果,并绘制星座图。 活动三:模拟火箭升空 目标:了解运载火箭的基本原理及多级火箭的加速过程。 活动:学生分组设计并制作模拟火箭,进行升空实验,记录实验数据并分析结果。 活动四:探索航天器 目标:认识各种航天器的类型、功能及工作原理,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成就。 活动:通过查阅资料、观看视频等方式,了解航天器的相关知识;组织讨论会,分享学习成果。
达成评价 围绕课时学习目标 过程性评价: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度、合作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表现。 结果性评价:通过学生提交的模型、观察记录、实验报告等成果,评价其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情感态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讨论发言等,评价其对科学探索的兴趣、态度及价值观的形成情况。
第十四课时《探索宇宙》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科学探究能力
学生能够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及现状,掌握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
2. 科学思维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学生能够理解宇宙的结构、运动规律及人类对太空的认识过程,发展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3. 科学素养
学生能够认识到航天事业的价值,了解重要的探测工具和技术,树立正确的宇宙观和科学观。
4.责任态度
通过了解探索太空的英雄事迹和航天事业的艰辛,学生能够培养勇于探索、不畏艰难的精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通过梳理从古至今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让学生理解科学技术在推动宇宙探索中的重要作用。
认识重要的探测工具和技术:介绍望远镜、运载火箭、航天器等探测工具和技术,让学生了解它们的原理和应用。
难点
理解逐级加速火箭如何摆脱地球引力:通过讲解火箭的发射原理和逐级加速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的物理概念。
利用数据、文字、图表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和表达能力,使其能够清晰、准确地表达探究过程和结果。
三、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导入内容:播放一段关于宇宙探索的短视频,展示璀璨的星空、神秘的星系和壮观的宇宙景象,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兴趣和好奇心。 通过直观的视觉体验,引导学生进入探索宇宙的主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1:认识宇宙结构 活动内容:观看银河系视频资料,了解银河系的形状、大小和组成;学习光年单位,理解宇宙空间的大尺度。 探究活动2:了解恒星的一生 活动内容:观看恒星运动变化视频资料,了解恒星从形成到衰亡的演化过程;讨论恒星对宇宙的影响和意义。 探究活动3:介绍现代望远镜 活动内容:展示天文望远镜、射电望远镜和哈勃太空望远镜的图片和视频资料,介绍它们的功能和特点。 探究活动4:探究运载火箭 活动内容:自读课文,小组交流火箭的发展史和多级火箭的结构及发射过程;制作多级火箭模型并观察其发射现象。 探究活动5:熟悉各种航天器 活动内容:多媒体展示人造卫星、宇宙飞船、行星探测器等航天器的图片和视频资料;组织学生介绍课前收集的有关图片和资料。 探究活动6:了解探索太空的英雄 活动内容:介绍宇航员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等的事迹;讨论探索宇宙的价值和意义。 让学生初步认识宇宙的结构和规模,建立宇宙系统的概念,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动态演示,帮助学生理解恒星的生命周期和宇宙的动态变化,增强对宇宙的认识。 让学生了解现代观测工具的发展和应用,认识到科技在推动宇宙探索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实践活动和动手操作,加深学生对运载火箭的理解,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让学生了解各种航天器的种类和功能,认识到航天技术在人类探索宇宙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具体的人物和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探索未知的热情,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生活应用 引导学生思考航天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卫星导航、气象预报、通信技术等。 让学生认识到航天技术不仅服务于科学研究,还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增强他们对航天事业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四)知识总结 回顾本课所学内容,包括宇宙的结构、恒星的生命周期、现代观测工具、运载火箭和航天器以及探索太空的英雄等。 帮助学生梳理和巩固本课所学知识,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四、作业设计
(一)、填空题
1. 银河系由( )组成的恒星集团,大约由( )恒星组成。答案:许许多多恒星、1000亿—2000亿颗
2. 光年是计量( )的单位,1光年等于( )。
答案:恒星间距离、94608亿千米
3. 火箭能够摆脱地球引力飞向太空的关键是( )。
答案:逐级加速
4.哈勃太空望远镜能够观测到( )外的天体。
答案:140亿光年
(二)、选择题
1. 下列哪项不是现代望远镜的类型?(C)
A. 天文望远镜 B.射电望远镜 C. 显微镜 D. 哈勃太空望远镜
2. 光年是指什么?(B)
A. 光的速度 B. 光在一年中所走的距离
C. 时间的单位 D. 距离的单位但非光年
3. 下列哪项不是航天器的类型?(A)
A. 飞机 B. 人造卫星 C. 宇宙飞船 D. 航天飞机
(三)、判断题
1. 恒星都会经历从形成到衰亡的演化过程。(√)
2. 银河系是宇宙中唯一的星系。(×)
3. 运载火箭的速度达到每秒7.9千米时就能摆脱地球引力。(×)
4. 哈勃太空望远镜是在地面上观测宇宙的。(×)
(四)、简答题1. 简述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
答案:人类对宇宙的认识经历了从肉眼观察、使用望远镜观测到发射航天器进行深空探测的过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和全面。
2. 运载火箭是如何摆脱地球引力的?
答案:运载火箭通过逐级加速的方式逐渐提高速度,当速度达到每秒7.9千米(即第一宇宙速度)时,就能摆脱地球引力飞向太空。
3. 航天器在宇宙探索中有哪些重要作用?
答案:航天器在宇宙探索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包括观测宇宙、进行科学实验、探测其他天体、建立空间站等。它们为人类提供了更多的宇宙信息和资源,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4.简述一个你熟悉的探索太空的英雄及其事迹。
答案(示例):杨利伟是中国首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他乘坐神舟五号飞船成功进入太空并安全返回地面,实现了中国载人航天的历史性突破。他的事迹激励了无数中国人探索未知、勇攀高峰的热情和信心。
(五)、实践探究题
题目:设计并制作一个简易的火箭模型,并观察其发射过程。
材料准备:长形气球、圆形气球、去底纸杯、细绳等。
2. 制作步骤:
将长形气球充气并打结;
将圆形气球套在长形气球的一端并用细绳固定;
将去底纸杯固定在长形气球的另一端作为发射台;
用手捏住圆形气球并快速放开,观察火箭模型的发射过程。
3. 观察记录:记录火箭模型的发射高度、速度和时间等参数;观察并分析发射过程中的物理现象和原理。
4. 总结反思:总结制作和发射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反思如何改进火箭模型以提高发射效果;思考火箭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前景。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