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内能拓展提升 单元练习 (含解析) 2024-2025学年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十三章内能拓展提升 单元练习 (含解析) 2024-2025学年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1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4-10-19 19:21: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十三章内能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8小题,共16分。
1.如图所示,在炎热的夏季,救治中暑病人的方法是将病人放在阴凉通风处,在头上敷冷的湿毛巾。下列解释最合理的一项是( )
A. 病人中暑是因为体内具有的内能比其他人大
B. 放在阴凉通风处即利用热传递的方法减少内能,降低体表温度
C. 敷上冷的湿毛巾是利用做功的方法降低人体内能
D. 上述两种做法都是为了减少人体含有的热量
2.如图所示是用相同的电加热器加热甲、乙两种液体两个烧杯完全相同的过程中,液体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根据图象,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若甲、乙是等质量的不同液体,则甲的比热容较大
B. 若甲、乙是质量不等的同种液体,则甲的质量较大
C. 若甲、乙是等质量的不同液体,则加热相同时间,乙吸收的热量较少
D. 无论甲、乙质量和种类是否相同,加热相同时间,乙的质量和比热容的乘积较大
3.甲、乙两种物质的初温分别是和。它们的比热容之比为,质量之比为,吸收了相同的热量,最终甲的温度是,则乙最终温度是( )
A. B. C. D.
4.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瑰宝,有的优美词句还与物理知识有着联系,下列词句与对应的物理知识叙述正确的是( )
A. “清寒小雪前”,雪的温度很低,它的内能为零
B. “沙暖睡鸳鸯”,同水相比,沙的比热容大一些
C. “春江水暖鸭先知”,“鸭先知”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实现的
D. “大地阳和暖气生”,大地内能的增加是太阳通过做功的方式实现的
5.2022年9月19日,中国疾控中心公布了中国大陆首例输入性猴痘病例相关信息。如图是在电子显微镜下猴痘病毒的照片,该病毒直径在200nm左右,可通过飞沫传播。下列说法确的是( )
A. 病毒是分子,可以用肉眼直接看到
B. 构成飞沫的分子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
C. 猴痘病毒随飞沫在空中的传播属于分子热运动
D. 健康人佩戴口罩可预防感染,是因为口罩材料的分子之间没有空隙
6.用细线把很干净的玻璃板吊在弹簧测力计的下面,记住测力计的读数。使玻璃板水平接触水面,然后稍稍用力向上拉玻璃板,如图所示,则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
A. 不变,因为玻璃板重力不变
B. 变大,因为玻璃板沾水变重了
C. 变小,因为玻璃板受到了浮力作用
D. 变大,因为玻璃板与水的接触面之间存在分子引力
7.炎炎夏日,小梅来到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她发现,在这里白天的风常常从海面吹向陆地,而每到夜晚风却从陆地吹向海面。她利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进行分析,并画出陆地和海面之间空气流动情况的示意图,如图所示。形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海水的密度小于沙石的密度 B. 海水的密度大于沙石的密度
C. 海水的比热容小于沙石的比热容 D. 海水的比热容大于沙石的比热容
8.下列四种现象中,不能用分子热运动解释的是( )
A. 向杯中的水里撒一些糖,水会变甜
B. 走过炒栗子的店铺时,能闻到炒栗子的香味
C. 冬季取暖时,室内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
D. 长期堆在墙角的煤被清理后,发现白墙变黑了
二、多选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6分。
9.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两杯水温度相同,内能也一定相同
B. 热量总是从内能多的物体向内能少的物体传递
C. 由于水的比热容大,工厂里的冷却塔通常用水作为冷却物质
D. 质量、初温相同的水和煤油放出相同热量后,水的温度高于煤油的温度
10.用壶烧水,水沸腾时,水蒸气会把壶盖顶起。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水蒸气对壶盖做功,水蒸气的内能减少 B. 壶盖对水蒸气做功,水蒸气的内能增加
C. 水蒸气对壶盖做功,壶盖的内能增加 D. 水蒸气对壶盖做功,壶盖的机械能增加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12分。
11.如图所示是冷水与热水混合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甲、乙通过__________的方式改变内能,假设在这一过程中没有热量损失,冷水质量为400 g,热水质量为200 g,则热水放出的热量为__________已知。
12.如图所示,在气体扩散的实验中,玻璃板下方的瓶子装二氧化氮气体密度比空气大,上方的瓶子装空气,这样做的目的是排除重力对实验的影响;抽掉玻璃板后,两个瓶子中的气体将混合在一起,最后颜色变得均匀。这个现象说明气体的分子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如图所示,用气筒向装有少量水的烧瓶内用力打气,压缩瓶内气体,气体的内能会________选填“增大”或“减小”。向瓶中继续打气,气体膨胀对外________,将塞子顶起,伴随的能量转化是气体的部分内能转化为塞子的________。
塞子跳起时,会看到瓶内出现白雾,这是由于瓶内气体对外做功,内能________,温度降低,瓶内水蒸气________形成小水滴。
14.
一些物质的比热容
物质 比热容 物质 比热容
水 铝
酒精 干泥土 约
煤油 铁、钢
冰 铜
色拉油 水银
沙石 约 铅
分析上表可知:
水的比热容较________选填“大”或“小”。
不同的物质,比热容一般________选填“相同”或“不同”。
同种物质的比热容与物质所处的________有关。
15.填空说明下列过程中机械能和内能之间的转化情况。
用砂轮磨刀时有火星:________转化为________;
压缩气体,使气体的温度升高:________转化为________;
火箭点火开始升空:________转化为________;
古人钻木取火:________转化为________。
16.观察下图,阅读说明,并回答问题。
上下两个瓶中分别装有空气和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抽掉两瓶中间的玻璃板后,经过几分钟,两种气体就均匀混合在一起了。 在烧杯中装一些水,水下面注入一些硫酸铜溶液。经过一个星期或更长的一段时间,两种液体就均匀混合在一起了。 把磨得很光的铅块和金块紧压在一起,在室温下放置五年后,再将它们分开,可以看到它们互相渗入约1 mm深。
上述三个事实可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24分。
17.某班同学利用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水和煤油的吸热能力。
在图甲中除了所给的实验器材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有天平和_______。加热过程中,水和煤油吸收热量的多少是通过_______________来判断的。
实验中第1、2两个小组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实验组别 液体 质量 初温 末温 加热时间
1 水 200 25 40
煤油 200 25 40
2 水 200 25 40 12
煤油 200 25 40
通过分析实验数据,能够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乙是第1组同学绘制的“吸收热量-时间”和“温度-时间”图像,能正确描述该实验真实情况的图像是_______填序号。
使质量相同的水升高相同的温度,加热时间应该相同,但1、2两组的同学在交流实验数据时发现:第1小组的加热时间明显偏长,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两组同学对图甲的装置进行了改进,将分别装有水和煤油的试管放在同一个烧杯中用水加热,如图丙所示,而不是用两个酒精灯分别加热,这样做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小明想了解热水在图1的哪个杯子中降温更快,他往两杯子中倒入等质量热水,同时开始计时,测得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2。
由图2可推测______杯选填“甲”“乙”中的热水先降温至。
______杯选填“甲”“乙”中的水在放出的热量较多,依据是______。
是什么因素造成了两杯热水降温快慢的不同?小明猜想可能是两杯子开口散热面积的不同和杯身散热的不同。请设计实验探究热水降温快慢与玻璃杯开口大小是否有关。写出实验步骤已提供足量热水,从图3中自选器材。
实验步骤:______。
19.如图所示,把一个薄壁金属管固定在支架上,管中装一些酒精,然后用软木塞塞紧。用皮条缠绕在金属管上,迅速来回拉动皮条,过一会儿看到软木塞被顶开。根据实验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来回拉动皮条,使金属管的温度升高,这是通过___________的方式改变物体内能的。
酒精温度升高,这是通过___________的方式改变物体内能的。
酒精蒸气将木塞顶开的过程,酒精蒸气的内能___________选填“增大”或“减小”,转化为木塞的___________选填“机械”或“内”能。
酒精蒸气将木塞顶开时,金属管口出现的“白气”是___________选填“汽化”或“液化”现象。
20.实验方案:用相同的电加热器给等质量的水和食用油加热。
①方案一:使水和食用油升高相同的温度,通过比较吸收热量的多少,即________________,判断吸热能力的强弱。加热时间越长,吸热能力越强
②方案二:使水和食用油加热相同的时间,通过比较________________判断吸热能力的强弱。温度变化越小,吸热能力越强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是该实验的部分器材。为了取相同质量的水和食用油,我们需要选用的器材是________;为了测量水和食用油升高的温度,我们需要选用的器材是________;为了比较加热时间的长短,我们需要选用的器材是________。
实验步骤
①用天平称取质量相同的水和食用油,分别装入相同的烧杯中;
②用温度计测出水和食用油的初温;
③把两个规格相同的电加热器分别放入水和食用油中,接通电源开始加热,同时计时;
④分别记录水和食用油升高相同温度时所用的时间。
实验分析:质量相同的水和食用油,升高相同的温度,水加热的时间________,说明水吸收的热量________。
实验结论:不同物质,在质量相同、升高相同的温度时,吸收的热量________;吸收热量多的物质,吸热能力________,吸收热量少的物质,吸热能力________。
评估交流
①实验中选用相同的热源对物质进行加热的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温度计在使用时,应当使它的玻璃泡________在被测液体中,且不要接触容器底部和侧壁。
③如果升高相同的温度,要减少加热的时间,可采取的做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控制水和食用油的质量和变化的温度相同,观察加热时间的长短,比较出水和食用油的吸热本领,应用的物理研究方法是________法;通过加热时间的长短反映吸收热量的多少,加热时间越长,吸收的热量越多,应用的物理研究方法是________法。
五、计算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32分。
21.如图a所示,A、B是两个完全相同的容器底部安装规格相同的加热器,加热器所产生热量的可以被容器中的液体吸收,已知加热器每秒放出1000J的热量。现将甲、乙两种液体分别倒入A、B容器中,其中甲液体的比热容为让两个加热器同时开始工作,60s后同时停止加热,然后立即将质量为的合金球迅速放入乙液体中不计热损失,它们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b所示。
加热60s,乙液体吸收的热量为多少
甲液体的质量为多少
合金球的比热容为多少
22.把一质量为50g的某金属球在的炉火中加热足够长的时间,然后迅速投入100g的初温为的某种液体中,达热平衡后金属球的温度变为。已知金属球的比热容为,不计热量的损失。
求此过程中,金属球放出的热量;
求该液体的比热容;
若该液体再吸收的热量,求该液体的末温。在标准大气压下
23.有两个相同的烧杯,烧杯①中装有水,烧杯②中装有酒精,若用相同的加热器给它们分别加热,根据加热时间与其对应上升到的温度,绘制出如图所示的图象。假如加热器放出的热量全部被液体吸收,求:
加热,水吸收的热量。
电加热器放出的热量。
酒精的比热容。
24.食物也是一种“燃料”,释放化学能的过程不断地发生在人体内,提供细胞组织所需的能量。人体摄入的能量营养师常称之为热量过多或过少,都有损于健康。
某种油炸食品,每100 g可提供的能量约为,假设这些能量全部被质量为5 kg、温度为的水吸收,可使这些水的温度升高到多少摄氏度?
如果上述这些能量全部用于克服重力做功,则能把多少千克的物体提升10 m?取
六、综合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
25.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风寒温度
人们都有这样的体验:走在街上,感觉冷暖刚好适宜,这时突然起了一阵大风,顿时感觉周身寒冷,这就是风寒效应。风寒效应会影响人们对冷的感觉,导致人体感觉的温度与温度计所测环境温度有明显的差别。原来,人体的主要散热部位是皮肤,通过皮肤红外辐射、接触传导热量、冷热空气对流和汗液蒸发等方式散热。当无风时,在人体皮肤和周围空气之间,有一个比较稳定的空气层,由于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可以起到保温作用;当刮风时,稳定的空气保温层不断被新来的冷空气所代替,并把热量带走。风速越大,人体散失的热量越快、越多,人也就感觉越寒冷。科学家提出用风寒温度描述刮风时人体皮肤感觉的温度,并通过大量实验找出了风寒温度和风速的关系,下表是在气温为时,风寒温度和风速的关系。
风速 0 10 20 30 40
风寒温度 6 4 2 0
下列例子主要是哪种散热方式使人感觉更寒冷的。选填字母
①吹风时人感觉更寒冷:___________;
②冬天用手摸铁杆时手感觉更寒冷:___________。
A.辐射 传导 对流 汗液蒸发
利用表格给出的数据在图中画出风寒温度-风速图象。
根据所给数据,用T表示风寒温度,t表示气温,v表示风速,请你写出三者关系的表达式:___________。
当气温为、风速为时,风寒温度为___________,地面上的水___________选填“会”或“不会”结冰。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解:A、病人中暑是因为体温高,体温高,内能不一定大,故A错误;
B、放在通风处,空气会带走人的一部分热量,是利用热传递的方法减少内能,降低体表温度,故B正确;
C、敷上冷的湿毛巾,湿毛巾会吸收热量,是利用热传递的方法降低人体内能,故C错误;
D、热量是一个过程量,不能说含有多少热量,故D错误。
故选:B。
内能的大小与温度、质量、状态等因素有关;
改变内能的方法有两种:做功和热传递;
热量是一个过程量。
本题考查了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改变内能的方法,属于基础题。
2.【答案】D
【解析】用相同的电加热器加热相同的时间,甲、乙两种液体吸收的热量相同。根据公式可知,加热时间相同,液体吸收的热量相同,若液体的质量相同,则温度的变化量越大,比热容越小,由图可知,加热相同时间,甲液体的温度变化量大于乙液体的温度变化量,因此甲的比热容较小,故 A错误;根据公式可知,若甲、乙是同种液体,两液体的比热容相同,加热相同时间时吸以的热量相同,则温度的变化量越大,质量越小,由图可知,加热相同时间,甲液体的温度变化量大于乙液体的温度变化量,因此甲液体的质量较小,故 B错误;用相同的电加热器加热相同的时间,甲、乙两种液体吸收的热量相同,故 C错误;根据公式可得,加热时间相同时,两液体吸收的热量相同,由图可知,加热相同时间,甲液体的温度变化量大于乙液体的温度变化量,所以乙液体的质量和比热容的乘积较大,故 D正确。
3.【答案】B
【解析】解:
由题意可知,,,;
由可得,甲、乙两物质升高的温度之比:,
由于甲的温度升高了,所以乙的温度应该升高,即乙的最终温度为。选B。
4.【答案】C
【解析】一切物体在任何温度下都有内能,雪的温度虽然很低,但是仍然具有内能,故A错误;相同质量的水和沙子相比,吸收相同的热量,由于水的比热容较大,所以水温升高幅度较小,因此水温较低;而沙石比热容小于水的,所以沙滩升温幅度较大,因此沙滩温度较高,导致“沙暖睡鸳鸯”,故 B错误;大地吸收热量,内能增加,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实现的,故 D错误。
5.【答案】B
【解析】A.通常人们以为单位来量度分子。而病毒的直径
比分子要大得多,所以病毒不是分子,但用肉眼也无法直接看到,故A错误;
B.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及斥力,分子间距较大时,表现为引力,分子间距较小时,表现为斥力,故B正确;
C.猴痘病毒不是分子,其随飞沫在空中的传播不是分子热运动,而是机械运动,故C错误;
D.佩戴口罩可预防感染,是因为口罩可过滤病毒,而分子间存在间距,物质的状态不同,其分子的间距不同,故D错误。
故选B。
6.【答案】D
【解析】【分析】
根据实验现象及分子动理论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进行解答。
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分子间的作用力的了解和应用,是一道基础题。
【解答】
因为玻璃和水接触在一起,并且玻璃分子和水分子间的距离在引力作用的范围内,故水分子和玻璃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故向上拉玻璃板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将变大,不是因为沾水,故ABC错、D正确。
故选D。
7.【答案】D
【解析】质量相同的水和沙石吸收相同的热量,水的温度变化低于沙石的温度变化,是因为水的比热容大于沙石的比热容;在相同的日晒情况下,沙石上方的空气温度会升得较快,其密度也变得较小而上升,海面上温度较低密度较大的空气会补充过来,从而形成海面吹向陆地的风,而晚上,沙石上方的空气温度下降得较快,其密度也变得较大而下降,海面上温度下降慢且温度较高、密度较小、空气上升,陆地的空气会补充过来,从而形成陆地吹向海面的风,故D符合题意.
8.【答案】C
【解析】A.往杯中的水里撒一些糖,水会变甜,是糖分子扩散到水中,扩散表明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不符合题意.
B.走到炒栗子的店铺附近,能够闻到炒栗子的香味,是栗子的香味分子扩散到空气中,扩散表明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不符合题意.
C.冬季取暖时,室内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这是对流现象,可把空气看做宏观物体,这是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即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该现象不属于分子热运动.符合题意.
D.长期堆在墙角的煤被清理后,发现白墙变黑了,是煤分子扩散到墙里面,扩散表明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不符合题意.
9.【答案】CD
【解析】A.内能与物体的质量、状态、温度有关,所以两杯水的温度相同,如果质量不同,内能也不同,A错误;
B.热量总是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高温物体的内能不一定大,低温物体的内能不一定小,所以B错误;
C.由于水的比热容较大,所以相同质量的水和其他物质相比,升高相同的温度时,水吸热多,冷却效果好,所以用水作为冷却物质,C正确;
D.根据公式,质量相同的水和煤油放出相同热量后,,,而,相同,所以,D正确
10.【答案】AD
【解析】水蒸气将壶盖顶起,水蒸气对壶盖做正功,水蒸气的内能减少,壶盖的机械能增加,故AD正确
11.【答案】热传递
【解析】将冷水与热水混合后,热水放热温度降低,冷水吸热温度升高,所以甲、乙通过热传递的方式使内能发生变化;热水的质量为,由图可知,热水的初温为、末温为,,热水放出的热量为。
12.【答案】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扩散现象。
同物体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
【解答】
把二氧化氮放在下面是为了避免重力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两个瓶中的气体会混合在一起,最后颜色变得均匀,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规则运动。
13.【答案】增大;做功;机械能; 减小;液化。
【解析】解:
瓶子里装有一些水,用力打气,在瓶塞未跳起前,压缩瓶内的气体做功,瓶内气体的内能增加;继续打气,当瓶塞跳起时,瓶内气体对瓶塞做功,气体的部分内能转化为塞子的机械能;
当瓶塞跳起时,瓶内气体的内能减少,温度降低,使瓶内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出现白雾.
故答案为:增大;做功;机械能; 减小;液化。
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对物体做功、热传递.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对物体做功,可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物体对外做功,可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
掌握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物体内能变化可能温度变化,也可能是物态变化.
14.【答案】大 不同 状态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了比热容的相关知识,是一道基础题,难度不大。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决定于物质的种类和状态。不同的物质比热容一般不同,同种物质状态改变,比热容也发生改变。【解答】
由表格数据知:水的比热容较大;
由表格数据知: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一般不相同;
水和冰是水的两种状态,比热容是不相同的,所以物质的比热容与物质的状态有关。
15.【答案】机械能;内能 机械能;内能 内能;机械能 机械能;内能
【解析】用砂轮磨刀时有火星时,压缩气体都是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火箭点火开始升空和古人钻木取火,都是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16.【答案】固体、液体、气体之间都能发生扩散;或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或物质分子之间有间隙
气体扩散最快或固体扩散最慢

【解析】略
17.【答案】停表 加热时间长短 质量相同的水和煤油升高相同温度,吸收的热量不同或质量相同的水和煤油升高相同温度,水吸收的热量多酒精灯的火焰大小不同 在相同时间内水和煤油吸收的热量相同
【解析】根据转换法,水和煤油吸收热量的多少是通过加热时间的长短来判断的,故还用到停表。通过分析实验数据,能够得出的结论是质量相同的水和煤油升高相同温度,吸收的热量不同或质量相同的水和煤油升高相同温度,水吸收的热量多。加热时间相同,则吸收的热量也相同,故A、B错误;由表中数据知,加热相同时间,水温度升高得少,故C正确,D错误。第1小组的加热时间明显偏长的原因可能是酒精灯的火焰比第2组的小。将分别装有水和煤油的试管放在同一个烧杯中用水加热的好处是在相同时间内使水和煤油吸收的热量相同。
18.【答案】乙;
乙;在内,甲杯水降低的温度小于乙杯水降低的温度,即,甲乙杯中水的质量相同,根据可知,,即乙杯水放出的热量多;
①将玻璃杯A、B外表面都包上隔热材料;
②将玻璃杯A、B中倒入质量和初温相等的热水;
③用温度计测出两杯热水的温度 ;
④用温度计每隔五分钟记录玻璃杯A、B中水的温度,重复5次,记录对应的温度,填入下表:

A
B
⑤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解析】解:由图2图象可知,乙杯中水的温度比甲杯中水的温度下降得快,因此乙杯中的热水先降温至。
由图2可知,在内,甲杯水降低的温度小于乙杯水降低的温度,即,甲乙杯中水的质量相同,根据可知,,即乙杯水放出的热量多;
根据控制变量法可知,探究热水降温快慢与玻璃杯开口大小是否有关,应控制水的质量和初温相同以及杯身的散热相同,只改变杯口的大小,
因此选择的器材如下:隔热材料、温度计、玻璃杯A、B各一个,停表,
实验步骤如下:
①将玻璃杯A、B外表面都包上隔热材料;
②将玻璃杯A、B中倒入质量和初温相等的热水;
③用温度计测出两杯热水的温度 ;
④用温度计每隔五分钟记录玻璃杯A、B中水的温度,重复5次,记录对应的温度,填入下表:

A
B
⑤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故答案为:乙;
乙;在内,甲杯水降低的温度小于乙杯水降低的温度,即,甲乙杯中水的质量相同,根据可知,,即乙杯水放出的热量多;
①将玻璃杯A、B外表面都包上隔热材料;
②将玻璃杯A、B中倒入质量和初温相等的热水;
③用温度计测出两杯热水的温度 ;
④用温度计每隔五分钟记录玻璃杯A、B中水的温度,重复5次,记录对应的温度,填入下表:

A
B
⑤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根据图2图象两者的温度变化趋势分析解答;
根据图2图象分析出两者温度的变化,根据分析解答;
根据控制变量法可知,探究热水降温快慢与玻璃杯开口大小是否有关,应控制水的质量和初温相同以及杯身的散热相同,只改变杯口的大小,据此选择器材设计实验方案。
本题探究热水在哪个杯子中降温更快,考查控制变量法的应用和实验方案的设计。
19.【答案】做功;
热传递;
减少;机械;
液化
【解析】【分析】
此题结合实例考查了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要会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分析解答,是中考的热点。
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有做功和热传递:做功是能量的转化过程,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大;
热传递是能量的转移,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
利用内能做功,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放热。
【解答】
拉动绳子克服摩擦力做功,是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这是通过做功方式改变金属管内能;
其能量转化过程与内燃机中的压缩冲程相同;
酒精吸收热量,内能增加,温度升高,这是通过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
塞子被酒精蒸汽顶出,是筒内酒精蒸气膨胀对塞子做功,酒精蒸气内能转化为木塞的机械能。
酒精蒸气将木塞顶开时,酒精蒸气对木塞做功,内能减少,温度降低,一部分蒸气发生液化,变成液态,所以管口出现的“白气”。
故答案为:做功;热传递;减少;机械;液化。
20.【答案】①加热时间长短 ②升高的温度
天平 温度计 停表
较长 较多
不同 强 弱
①保证相同时间内物质吸收的热量相同 ②浸没 ③减小水和食用油的质量 ④控制变量 转换

【解析】【分析】
本题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考查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的应用和比较吸热能力的方法,为热学中的重要实验。
使用相同的加热器通过加热时间的长短来比较吸热多少,这种方法叫转换法;
比较物质吸热能力的2种方法:
①使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吸收的热量即比较加热时间,吸收热量多的吸热能力强;
②使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即加热相同的时间,比较温度的变化,温度变化小的吸热能力强;
【解答】
解:用相同的电加热器给等质量的水和食用油加热,相同时间物质内吸收的热量相同;
①方案一:使水和食用油升高相同的温度,通过比较通过比较吸收热量的多少,即加热时间来判断吸热能力的强弱;
②方案二;使水和食用油加热相同的时间,吸收相同的热量,通过比较升高的温度来判断吸热能力的强弱;
为了“取相同质量的水和食用油”,需要用天平测量物质的质量;为了测量水和食用油升高的温度,我们需要选用的器材是温度计;为了比较加热时间的长短,我们需要选用的器材是秒表;
实验分析:质量相同的水和食用油,升高相同的温度,水加热的时间较长,说明水吸收的热量较多;
不同物质,在质量相同、升高相同的温度时,吸收的热量不同;吸收热量多的物质,吸热能力强,吸收热量少的物质,吸热能力弱;
①实验中选用相同的热源对物质进行加热的目的是保证相同时间内物质吸收的热量相同;
②温度计在使用时,应当使它的玻璃泡浸没在被测液体中,且不要接触容器底部和侧壁。
③如果升高相同的温度,要减少加热的时间,可采取的做法是减小水和食用油的质量。
④控制水和食用油的质量和变化的温度相同,观察加热时间的长短,比较出水和食用油的吸热本领,应用的物理研究方法是控制变量法;通过加热时间的长短反映吸收热量的多少,加热时间越长,吸收的热量越多,应用的物理研究方法是转换法。
故答案为:
①加热时间长短 ②升高的温度
天平 温度计 停表
较长 较多
不同 强 弱
①保证相同时间内物质吸收的热量相同 ②浸没 ③减小水和食用油的质量 ④控制变量 转换
21.【答案】

【解析】因加热器每秒放出1000J的热量,则加热器加热60 s放出的热量:,因为加热器所产生热量的可以被容器中的液体吸收,所以,加热60 s乙液体吸收的热量:
同理可得,加热器加热20s放出的热量:,这段时间内甲液体吸收的热量,则根据得,甲液体的质量:
加热60s乙液体吸收的热量,乙液体温度升高,所以根据可得,乙液体的比热容与其质量的乘积:,将质量为的合金球迅速放入乙液体中,达到热平衡时,乙液体温度降低,则乙液体放出的热量:",由于没有热量损失,所以合金球吸收的热量”",则合金球的比热容。
22.【答案】 从开始投入水中到热平衡的过程中,金属球放出的热量
根据可得,该液体的比热容
若该液体再吸收的热量,则该液体升高的温度,所以在标准大气压下该液体的末温。

【解析】略
23.【答案】解:,,
加热5分钟时水温为,
水吸收热量为:

不计热损失,所以电加热器放出的热量,
电加热器放出的热量:

酒精在内吸收的热量:

由得:
酒精的比热容:

答:加热,水吸收的热量是;
电加热器放出的热量是;
酒精的比热容是。
【解析】从图象中找出水的初温和末温,根据公求出水在内吸收的热量,即电加热器放出的热量;
电加热器放出的热量除以5,即可得出每分钟放出的热量;
因为是相同的电加热器,所以可以求出酒精在内吸收的热量,根据公式求出酒精的比热容。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图象的理解和热量计算公式的理解和掌握,能够正确从图象中找出有关信息来进行计算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24.【答案】解:每100g可提供的能量约为,假设这些能量全部被水吸收,则,
根据公式,则水升高到的温度。
如果上述这些能量全部用于克服重力做功,则,
根据得

答:某种油炸食品,每100g可提供的能量约为,假设这些能量全部被质量为5kg、温度为的水吸收,可使这些水的温度升高到85摄氏度;
如果上述这些能量全部用于克服重力做功,则能把千克的物体提升10m。
【解析】根据公式的变形式计算水升高到的温度。
根据公式的变形式计算物体的质量。
本题考查比热容和功的有关计算,难度不大,要熟练掌握相关公式。
25.【答案】;B;;;;不会
【解析】解:
①吹风时,人周围的冷热空气产生对流,是通过对流这种散热方式使人感觉更寒冷,故选C。
②用手摸铁杆时,热量由手传递给铁杆,是通过热传导这种散热方式使人感觉更寒冷,故选B;
根据表中实验数据在坐标系内描出对应点,然后作出图象,如图所示。
由题意和图象可知,当气温t一定时,风寒温度T与风速v成一次函数关系,
设关系式为,
将、代入关系式可得:;
把、代入关系式解得:,
则关系式为;或或
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风速每增加,温度会降低,则风速每增加,温度会降低,故气温为,风速为时,风寒温度为,不到水的凝固点,地面不会结冰。
故答案为:;B;如上图所示;;;不会。
根据题目所提供的信息分析散热方式;
由图表中数据分析可得,风速越大,风寒温度越低,描点作图即可;
根据表中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三者关系的表达式。
查出风寒温度,根据结冰的条件分析答题。
本题属于信息给予题目,认真阅读题目所给信息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