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2-27 16:14: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 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传记的人物和选材
1.人物的时代性和代表性。
传记里的人物都是某时代某领域较突出的人物。
2.选材的真实性和典型性。
传记的材料较翔实,作者从传主的繁杂经历中选取典型的事例,来表现传主的人格特点,有较强的说服力。
3.选文兼具史实性与文学性。
传记属于纪实性作品,要求记述的事实是客观存在的、准确的、真实的。
任何已经成为过去的历史是不可能全面复现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任何对历史的叙述,也只能是相对真实的描述。传记允许作者对个别细节、某些场景进行符合时代环境的合理的有限度的想象,以便丰富、生动地描绘人物,凸现人物特性,使之显得有血有肉,增加作品的可读性与感染力。
文学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选材典型,详略得当。
(2)叙行录言,重视细节。
(3)首尾照应、巧用修辞、叙议结合、正侧相映、对比突出等。
(4)引用是传记常用的表现手法,如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它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
一、语基练习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弄堂(nònɡ)       门闩(shuān)
瞿秋白(qú)    踌躇(chóu chú)
B.削皮(xiāo) 勉强(qiánɡ)
咳嗽(ké sou) 水门汀(tīnɡ)
C.豌豆(wān) 混浊(hùn)
间断(jiàn) 苋菜(xiàn cài)
D.茎叶(jīnɡ) 揩拭(kāi)
校样(xiào) 嘈杂(cáo zá)
解析:A项,“弄”应读“lònɡ”;B项,“强”应读“qiǎnɡ”;D项,“校”应读“jiào”。
答案:C
2.下面句子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如何管孩子,在中国的传统中,向来都是家庭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内政”,他人不容置疑。有句歇后语道:“下雨天打孩子——闲着也是闲着”,家长闲得手痒痒,都可以拿收拾孩子来解闷,家长忙一点,把孩子放在家里,似乎也无可厚非。总之不关别人的事。此外,也的确有很多家长,还在为温饱而奔波,孩子只能“穷养”,把孩子独自留在家中,也是常见的事情。
A.不容置疑
B.下雨天打孩子——闲着也是闲着
C.无可厚非
D.奔波
解析:A项,不容置疑,不允许有什么怀疑,表示论证严密,无可怀疑。此处意思为不允许别人插嘴说话,应为“不容置喙”。
答案: A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鲁迅先生的晚年,仍然精力充沛,充满高昂的斗志,手握一支“金不换”,写了许多富有激情的作品。
B.不少研究鲁迅先生的资料表明:鲁迅先生越到晚年,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奋斗的思想就越来越更加明确,更加坚定。
C.鲁迅的小说充满了无穷的艺术魅力。这种魅力是从他对人、对生活的入木三分的描写和对人内在微妙心理的细致入微的刻画带来的。
D.鲁迅先生同情下层群众,他所描写的主要是孔乙己、华老栓、阿Q、祥林嫂等这样一些最普通人的最普通的悲剧故事。
解析:A项,主谓搭配不当,应改为“晚年的鲁 ( http: / / www.21cnjy.com )迅先生”;B项,成分赘余,应去掉“越来越”。C项,介词结构不完整,应为“从……中”,在“画”后加“中”。
答案:D
4.依次填入下列文段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语意连贯、音节和谐的一组是(  )
在整个鲁迅杂文中,可以见到 ( http: / / www.21cnjy.com )所有文学修辞手法的运用、语言的驱使已达到出神入化之境。或幽默或讽刺,____________________;或反语或双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白如话而不涉粗俗,汪洋恣肆而不少含蓄;畅达不伤于繁冗,简练不流于晦涩;时而委婉曲折,时而尖刻峻峭……
①则随其行文需要而用
②经常发出各式各样的笑声
③成语典故信手拈掇
④中外文化任其驱遣
A.②①③④ B.②①④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③
解析:根据“幽默或讽刺”可选出“笑声”与之对应;③“成语典故”与④“中外文化”相联系,且③放于④前。据此可得出答案为A项。
答案:A
二、探索阅读
(一)课内巩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8题。
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
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使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鲁迅先生不大注意人的衣裳,他说:“谁穿什么衣裳我看不见的……”
鲁迅先生生病,刚好了一点儿,窗子开着,他坐在躺椅上,抽着烟,那天我穿着新奇的火红的上衣,很宽的袖子。
鲁迅先生说:“这天气闷热起来,这就是梅雨天。”他把他装在象牙烟嘴上的香烟,又用手装得紧一点,往下又说了别的。
许先生忙着家务跑来跑去,也没有对我的衣裳加以鉴赏。
于是我说:“周先生,我的衣裳漂亮不漂亮?”
鲁迅先生从上往下看了一眼:“不大漂亮。”
过了一会儿又接着说:“你的裙子配的颜色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对,并不是红上衣不好看。各种颜色都是好看的,红上衣要配红裙子,不然就是黑裙子,咖啡色的就不行了;这两种颜色放在一起很混浊……你没看到外国人在街上走的吗?绝没有下边穿一件绿裙子,上边穿一件紫上衣,也没有穿一件红裙子而后穿一件白上衣的……”
鲁迅先生就在躺椅上看着我:“你这裙子是咖啡色的,还带格子,颜色混浊得很,所以把红衣裳也弄得不漂亮了。”
“……人瘦不要穿黑衣裳,人胖不要穿 ( http: / / www.21cnjy.com )白衣裳;脚长的女人一定要穿黑鞋子,脚短就一定要穿白鞋子;方格子的衣裳胖人不能穿,但比横格子的还好,横格子的,胖人穿上,就把胖子更往两边裂着,更横宽了,胖子要穿竖条子的,竖的使人显得长,横的使人显得宽……”
那天鲁迅先生很有兴致,把我一双短筒 ( http: / / www.21cnjy.com )靴子也略略批评一下,说我的短靴是军人穿的,因为靴子的前后都有一条线织的拉手,这拉手据鲁迅先生说是放在裤子下边的……
我说:“周先生,为什么那靴子我穿了多久了而不告诉我,怎么现在才想起来呢?现在我不是不穿了吗?我穿的这不是另外的鞋吗?”
“你不穿我才说的,你穿的时候,一说你该不穿了。”
那天下午要赴一个宴会去,我要许先生给我找一点儿布条或绸条束一束头发。许先生拿来了米色的绿色的还有桃红色的。经我和许先生共同选定的是米色的。为着取笑,把那桃红色的,许先生举起来放在我的头发上,并且许先生很开心地说着:
“好看吧!多漂亮!”
我也非常得意,很规矩又顽皮地在等着鲁迅先生往这边看我们。
鲁迅先生这一看,他就生气了,他的眼皮往下一放向我们这边看着。
“不要那样装饰她……”
许先生有点儿窘了。
我也安静下来。
鲁迅先生在北平教书时,从不发脾气,但常常好用这种眼光看人。许先生常跟我讲,她在女师大读书时,周先生在课堂上,一生气就用眼睛往下一掠,看着她们。这种眼光鲁迅先生在记范爱农先生的文字里曾自己述说过,而谁曾接触过这种眼光的人就会感到一个旷代的全智者的催逼。
我开始问:“周先生怎么也晓得女人穿衣裳的这些事情呢?”
“看过书的,关于美学的。”
“什么时候看的……”
“大概是在日本读书的时候……”
“买的书吗?”
“不一定是买的,也许是从什么地方抓到就看的……”
“看了有趣味吗?”
“随便看看……”
“周先生看这书做什么?”
“……”没有回答。好像难以回答。
许先生在旁说:“周先生什么书都看的。”
5.概括说明作者在选文中回忆了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情?这些事情的共同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事情:鲁迅先生笑的神态;鲁 ( http: / / www.21cnjy.com )迅先生走路的特征;鲁迅先生对“我”穿着的议论;鲁迅先生对“我”头饰的否定及“我”对鲁迅先生关于“女人穿衣裳”问题的提问。
共同点:它们的共同点,那就是为我们展现了鲁迅先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一面。
6.结合具体内容,说说选文刻画鲁迅先生的形象运用了哪些手法?写出了鲁迅先生怎样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前两件事是对生活细节描写,后面的三件事主要是对鲁迅先生的语言描写。从这些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先生除了具有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的一面外,还有热爱生活、懂得生活、富有情感的一面,表现了他开朗、真诚、直率、细腻等性格特征。
7.画线的语段运用了怎样的叙事方法?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插叙。这段插叙突出了鲁迅先生一贯的认真、严肃而又不失平和的性格特点,从而使鲁迅先生的形象更加丰满。
8.联系《一面》一文,说说读了选文,你对鲁迅先生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一面》着重表现了鲁迅先生平易近人,热情关怀、支持进步文学青年的高尚品格;而本文则着重表现了鲁迅先生热爱生活,对人真诚、坦率,富有情趣的内心世界。由此,我们可以获得对作为常人的鲁迅先生的了解,从而认识到鲁迅是伟大的,他具有“横眉冷对千夫指”的一面;鲁迅又是平常的,他也有“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的一面。
(二)课外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朦胧的敬慕
——悼念鲁迅先生
萧 乾
①也许有人比我更怕死,我却不相信有比 ( http: / / www.21cnjy.com )我再怕看死人的了。走在街上,我从没有胆子向寿衣铺里望望。夜半,即便从很远很远地方飘来的僧器或诵经声,也必害得我用棉被厚厚包起头来,直像那是什么符咒一样。
②我曾见过三位死人,在我的记忆中,他们 ( http: / / www.21cnjy.com )都将是我永不会忘记的。而且,我还该陈说我都例外地不曾害怕过:一个黄昏,我的母亲死在我的怀抱里;小学时代,曾排着队去中央公园社稷堂瞻仰过孙中山先生的遗体;最近,在鲁迅先生灵前,我守了两天灵。
③扶着那绛色帷幔,职务使我看见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数千张陌生的但是诚笃的脸,一个个脚跟都像坠了铅球,那么轻又那么沉重地向灵堂踱。低垂的头,低垂的手,低垂的眉眼和心。待踱到灵堂中央,冥冥中似有什么使他们肃然驻足了。敬慕和哀悼如一双按住的手,他们的身子皆极自然地屈下了。然后噙了一汪眼泪,用手巾堵着嘴,仓皇地奔了出来。
④最感人的莫如一群小学生的吊唁。在那近三十位小吊客中间,我特别留意一个衣服褴褛、腿下微跛的,他肋下夹着的画册和石板说明了是刚刚放学,如今正是回家或在街头玩耍的时候,然而他却结伴迢迢跑到了这里。那个微跛的孩子,一拐一拐地,一直来到灵前,两只颇清秀的眼睛直直地凝视着鲁迅先生的遗体,然后,又放下肋下的画册,深深地鞠躬。我不信作了那么些纪念周,他还不知道“三鞠躬”的礼数,然而,当我数到第三次以后,他仍向下屈着小小腰身,他一连鞠了七个躬才红涨着脸,也红涨着眼睛,走出灵堂。
⑤如果稍换一个情况,我将忍不住笑出来的,然而,我那时是用极大的崇敬心情替他掀开帷幔,一直目送他走下殡仪馆的台阶。
⑥那个背影唤起我一点回忆。十多年前一个 ( http: / / www.21cnjy.com )傍晚,如一切贪爱窗外景色的孩子一样,四点钟以后的时间对我变了滋味,换成鲜艳颜色。然而我放下了玩具,和同伴沿着朱色皇城走好长好长一段路去瞻仰一位“民国缔造者”的遗体。空着的肚皮充满着的一半是对“尸骸”的恐惧,一半是对“伟大”的钦仰。我们跨进那座御花园的大门时,紫禁城角的太阳已向下沉落了。我喘着气向陌生的大人打听路线,好容易才攀了一道高大石阶,在花圈花篮的簇拥中,我看到安息着的孙中山先生。
⑦——我记得,当时我的心一点也没有跳!
⑧我们环着那铜棺走了一圈,又蹑着脚步走了出来。
⑨抬头,紫禁城角的太阳已经沉落下去了。我似 ( http: / / www.21cnjy.com )乎打了一个冷颤,然而,除了模糊的“伟大”,我并没有摸清死的是什么人。只是冥冥中,一种超乎孩子胸膛容量的哀戚或尊敬感觉使塞在我喉咙间,我赶不掉它。
⑩归途,我们放洋画的袋子里, ( http: / / www.21cnjy.com )每人都塞了一条传单:有工人发的,大学生发的,有国民党的,共产党的,说明孙先生的生平和抱负(这些我曾保留到六年前,直到一个朋友将我寄存的最珍贵的东西,如小学生时代的作文本,全当作烂纸卖掉了)。当时我们其实一点也不懂,但是当孙传芳乱批三民主义,张作霖满街捉革命党时,我却私下藏了一本《孙中山传》。
伟大的人格也许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这力量在茫然无知的孩子心灵上时常比成人更深刻,更恒久。
我不知道如果鲁迅先生这时醒转过来,他将会怎样热烈地抱起那个微跛的孩子。
1936年10月,上海
(原载《中流》1936年第1卷第5期)
9.“朦胧的敬慕”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本文通过哪几个事例来表现“朦胧的敬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朦胧的敬慕”在文中是孩子对伟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的模糊的敬慕。②文中通过三个事例来表现对“伟人”的“朦胧的敬慕”:微跛的小孩吊唁鲁迅先生;“我”瞻仰“民国缔造者”孙中山先生的遗体;“我”珍藏有关孙中山先生的资料。
10.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并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篇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 http: / / www.21cnjy.com )。①②段总写作者对死人的不同心理感受。③~⑩段分写:其中③~⑤段写作者为鲁迅守灵的所见所感,⑥~⑩段写作者回忆幼时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时的所见所感及对自己的深远影响。 ~ 两段总结全文,点明主题,照应标题。
11.这是一篇悼念鲁迅先生的文章,作者却用了大量笔墨回忆十多年前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等有关情况。这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衬托。用孙中山先生的伟大人格衬托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用作者孩提时代对孙中山先生的“敬慕”衬托“微跛的孩子”对鲁迅先生的“敬慕”。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