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讲 氮及其化合物
【课时训练】
A级(练考点 过基础)
1.(2023·海口联考)下列关于氮及其化合物的探究,结论和解释正确的是( )
选项 操作和现象 结论和解释
A 铜丝溶解于稀HNO3中,生成无色气体 金属能与强酸反应置换出氢气
B NH3能与热的氧化铜反应产生红色物质 NH3有还原性
C N2与H2混合加热不反应 N的非金属性弱
D NO2被NaOH溶液吸收 NO2是酸性氧化物
答案:B
解析:铜丝溶解于稀HNO3中,生成硝酸铜、NO、水,无色气体为NO,不会生成氢气,A错误;NH3能与热的氧化铜反应产生红色物质,原理是3CuO+2NH3N2+3Cu+3H2O,说明氨气具有还原性,B正确;N2与H2混合,在催化剂、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氨气,没有催化剂时,加热反应速率慢,生成物的含量少,但不能说明N的非金属性弱,C错误;NO2被NaOH溶液吸收,生成硝酸钠、亚硝酸钠和水,发生歧化反应,体现NO2的氧化性和还原性,没有体现酸性,D错误。
2.(2023·深圳模拟)含氮化合物的反应具有多样性。下列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书写错误的是( )
A.将少量浓氨水滴入盛有CaO的烧瓶中制备NH3:NH3·H2O+CaO===Ca(OH)2+NH3↑
B.将Cu丝伸入装有稀硝酸的试管中:Cu+2HNO3===Cu(NO3)2+H2↑
C.浓硝酸受热分解:4H++4NO2↑+O2↑+2H2O
D.镁条在N2中燃烧:3Mg+N2Mg3N2
答案:B
解析:将少量浓氨水滴入盛有CaO的烧瓶中,氧化钙与氨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和氨气:NH3·H2O+CaO===Ca(OH)2+NH3↑,A正确;将Cu丝伸入装有稀硝酸的试管中:+2NO↑+4H2O,B错误;浓硝酸受热分解生成二氧化氮、水和氧气:4H++ 4NO2↑+O2↑+2H2O,C正确;镁条在N2中燃烧生成氮化镁:3Mg+N2Mg3N2,D正确。
3.(双选)利用如图装置进行NH3的制备及性质探究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使用A装置制备NH3时,分液漏斗中应盛放浓氨水,利用了氨水的碱性弱于NaOH的性质
B.装置B中盛放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打开K2,关闭K1,可证明NH3为碱性气体
C.利用C装置模拟侯氏制碱法时,可将a和c连接
D.将a和d连接验证NH3与Cu2+的配位能力强于H2O与Cu2+的
答案:BD
解析:一水合氨分解产生NH3和H2O,碱石灰吸水且放热促使该反应正向进行,有利于氨气的逸出,A错误;氨气极易溶于水,为了防止倒吸,从b口通入NH3,C错误;CuSO4溶液中存在四水合铜离子,通入氨气后溶液变成深蓝色,即产生了四氨合铜离子,即NH3与Cu2+的配位能力强于H2O与Cu2+的,D正确。
4.(双选)氮及其化合物的价-类二维图如下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可加热氯化铵固体制取X
B.从物质类别角度分析,P和Z都属于酸性氧化物
C.X转化为Q的过程不属于氮的固定
D.浓的Y溶液保存在棕色试剂瓶中,并置于冷暗处
答案:CD
解析:根据化合价以及所属物质类别可知,X为NH3,Q为NO,Z为NO2,P为N2O5,Y为HNO3,W为NH3·H2O。直接加热氯化铵固体分解生成的HCl又会和氨气反应生成氯化铵,需加热氯化铵和氢氧化钙的混合物制取NH3,A错误;Z为NO2,NO2与碱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两种盐,故NO2不是酸性氧化物,B错误;氮的固定是指将游离态的氮转化为化合态,X转化为Q的过程是一种化合态转化为另一种化合态,不属于氮的固定,C正确;浓硝酸见光易分解,需保存在棕色试剂瓶中,并置于冷暗处,D正确。
B级(练能力 过素养)
5.(2023·无锡二模)煤燃烧时,烟气中NO含量随温度和氧气含量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燃煤过程中发生了氮的固定
B.燃煤温度越高,NO污染越重
C.含氧量越高越容易生成NO
D.煤燃烧不影响自然界氮循环
答案:D
解析:燃煤过程中氮气转化为一氧化氮,发生了氮的固定,A正确;由图可知,随着温度升高,一氧化氮的含量升高,污染加重,B正确;由图可知,从下到上氧气浓度升高,一氧化氮含量升高,则含氧量越高越容易生成NO,C正确;由图可知,煤燃烧时将氮气转化为一氧化氮,污染环境,影响了氮循环,D错误。
6.(2023·扬州联考)NH3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可用于某些配合物的制备,如NiSO4溶于氨水形成SO4。液氨可以微弱电离出和,NH3中的一个H原子若被—NH2取代可形成N2H4(联氨),若被—OH取代则可形成NH2OH(羟胺)。NH3经过转化可形成N2、NO、NO2、N2O4(无色)、HNO3等。N2H4与NO2反应有气体生成,同时放出大量热。下列化学反应的表示错误的是( )
A.向硫酸镍中通入过量氨气:Ni2++6NH3·H2O===[Ni(NH3)6]2++6H2O
B.氨气的燃烧热:4NH3(g)+3O2(g)===2N2(g)+6H2O(g) ΔH=-1526 kJ·mol-1
C.向稀硝酸中加入过量铁粉:+2NO↑+4H2O
D.硫酸铵溶液和氢氧化钡溶液反应:+Ba2++2OH-===BaSO4↓+2NH3·H2O
答案:B
解析:根据信息NiSO4溶于氨水形成[Ni(NH3)6]SO4,则向硫酸镍中通入过量氨气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Ni2++6NH3·H2O===[Ni(NH3)6]2++6H2O,A正确;燃烧热是指1 mol纯净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氧化物时放出的热量,B错误;稀硝酸和过量的铁粉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一氧化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Fe+8HNO3===3Fe(NO3)2+2NO↑+4H2O,C正确;硫酸铵溶液和氢氧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和氨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Ba2++2OH-===BaSO4↓+2NH3·H2O,D正确。
7.(2023·重庆检测)某实验小组探究NiO能否催化NO和CO反应生成无毒物质。已知:①Ni、Fe的氢氧化物化学性质相似;②2NO(g)+2CO(g) N2(g)+2CO2(g) ΔH<0。现采用如下两个装置完成探究实验(夹持装置略去)。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从理论上推断,高温有利于NO(g)与CO(g)反应生成N2(g)和CO2(g)的反应自发进行
B.在空气中加热Ni(OH)2可制备NiO
C.打开装置1中气球,通过观察气体是否变为红棕色判断是否生成N2
D.若以上实验证明NiO能够成功催化该反应,且固体A是Ni2O3,则装置2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i2O3+CO 2NiO+CO2
答案:D
解析:2NO(g)+2CO(g) N2(g)+2CO2(g)为熵减的放热反应,即ΔH<0、ΔS<0,当反应的ΔG=ΔH-TΔS<0时,反应能自发进行,因此若要使ΔG<0,则T应尽量小,即低温有利于反应自发进行,A错误;Ni、Fe的氢氧化物化学性质相似,Fe(OH)2具有还原性,能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因此在空气中加热Ni(OH)2会得到+3价Ni的化合物,B错误;打开装置1中气球,若气体由无色变为红棕色,则说明生成NO2气体,气球中有NO气体,遇到试管中的氧气会被氧化为NO2,故无法确定是否有N2生成,C错误;若实验证明NiO能够成功催化该反应,且固体A是Ni2O3,则Ni2O3为整个反应过程的中间产物,装置2中CO将Ni2O3还原为Ni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i2O3+CO 2NiO+CO2,D正确。
C级(冲刺·“双一流”)
8.(2023·淮南一模)某化学实验小组为了探究氨气的性质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实验一:探究氨气的溶解性
氨气具有强刺激性气味,会污染空气。实验小组经过多次尝试,最终将氨气的制备、收集、检验和喷泉实验组合为一体,设计出如图装置。
(1)写出气体发生装置仪器A中产生氨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
(2)仪器B的名称为________,为了保证喷泉实验的良好效果,B中可以装入的试剂为________。
(3)实验时,打开K2,关闭K3,打开K1,将注射器中的浓氨水注入A中开始制备和收集氨气。已知仪器C中放入的是滴有酚酞溶液的湿棉花,则仪器C的作用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不拆除装置的前提下,引发喷泉的操作是____________。
实验二:探究氨气的还原性
已知: Cu2O 为红色固体,在酸性溶液中不稳定: Cu2O+H2SO4===Cu+CuSO4+H2O。
(4)装置G用于制备氨气,仪器的连接顺序为e→f→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i。装置H的作用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开始前应先通一段时间的N2,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反应结束后装置F中的氧化铜完全反应生成红色固体,为了探究红色固体的成分,进行了如下实验:取15.6 g红色固体于烧杯中,加入足量稀硫酸充分搅拌、静置、过滤、洗涤、干燥、称重,得9.6 g固体。则红色固体的成分及其物质的量为________。
答案:(1)CaO+NH3·H2O===Ca(OH)2+NH3↑(或CaO+H2O===Ca(OH)2、NH3·H2O===NH3↑+H2O)
(2)球形干燥管 碱石灰
(3)吸收并检验氨气,防止氨气直接排入空气中 关闭K1和K2,打开K3
(4)a b c d g h(或a b c d h g) 作安全瓶,防倒吸 排尽装置内的空气或氧气(合理即可)
(5)Cu2O和Cu各0.075 mol(或Cu2O 0.075 mol,Cu 0.075 mol)
解析:(1)A中产生氨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NH3 H2O===Ca(OH)2 +NH3↑(或 CaO+H2O===Ca(OH)2、NH3 H2O ===NH3↑+H2O)。(2)仪器B的名称为球形干燥管,为了保证喷泉实验的良好效果,B中可以放入的试剂为碱石灰,对氨气进行干燥。(3)C中放入滴有酚酞溶液的湿棉花,作用为吸收并检验氨气,防止氨气直接排入空气中,污染大气。在不拆除装置的前提下,引发喷泉的操作是关闭K1和K2,打开K3。(4)分析实验装置,装置G用于制备氨气,E用于干燥氨气,氨气和CuO在F中发生反应,然后接H,H起到安全瓶的作用,最后用I进行尾气吸收,则仪器的链接顺序为e→f→a→b→c→d→g→h(或a→b→c→d→h→g)→i。装置H的作用是作安全瓶,防倒吸。实验开始前应先通一段时间的N2,其目的是排尽装置内的空气或氧气,防止空气中氧气等的干扰。(5)所得固体为Cu,物质的量为=0.15 mol;过程中发生反应Cu2O+H2SO4===Cu+CuSO4+H2O,每摩尔Cu2O与稀硫酸反应前后质量损失80 g,根据反应前后损失的质量为15.6 g-9.6 g=6 g,则参加反应的Cu2O的物质的量为=0.075 mol,生成Cu的物质的量为0.075 mol,所以原固体中Cu2O的物质的量为0.075 mol,Cu物质的量为=0.075 mol,故Cu2O和Cu的物质的量均为0.075 mol。第4讲 氮及其化合物
【课时训练】
A级(练考点 过基础)
1.(2023·海口联考)下列关于氮及其化合物的探究,结论和解释正确的是( )
选项 操作和现象 结论和解释
A 铜丝溶解于稀HNO3中,生成无色气体 金属能与强酸反应置换出氢气
B NH3能与热的氧化铜反应产生红色物质 NH3有还原性
C N2与H2混合加热不反应 N的非金属性弱
D NO2被NaOH溶液吸收 NO2是酸性氧化物
2.(2023·深圳模拟)含氮化合物的反应具有多样性。下列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书写错误的是( )
A.将少量浓氨水滴入盛有CaO的烧瓶中制备NH3:NH3·H2O+CaO===Ca(OH)2+NH3↑
B.将Cu丝伸入装有稀硝酸的试管中:Cu+2HNO3===Cu(NO3)2+H2↑
C.浓硝酸受热分解:4H++4NO2↑+O2↑+2H2O
D.镁条在N2中燃烧:3Mg+N2Mg3N2
3.(双选)利用如图装置进行NH3的制备及性质探究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使用A装置制备NH3时,分液漏斗中应盛放浓氨水,利用了氨水的碱性弱于NaOH的性质
B.装置B中盛放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打开K2,关闭K1,可证明NH3为碱性气体
C.利用C装置模拟侯氏制碱法时,可将a和c连接
D.将a和d连接验证NH3与Cu2+的配位能力强于H2O与Cu2+的
4.(双选)氮及其化合物的价-类二维图如下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可加热氯化铵固体制取X
B.从物质类别角度分析,P和Z都属于酸性氧化物
C.X转化为Q的过程不属于氮的固定
D.浓的Y溶液保存在棕色试剂瓶中,并置于冷暗处
B级(练能力 过素养)
5.(2023·无锡二模)煤燃烧时,烟气中NO含量随温度和氧气含量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燃煤过程中发生了氮的固定
B.燃煤温度越高,NO污染越重
C.含氧量越高越容易生成NO
D.煤燃烧不影响自然界氮循环
6.(2023·扬州联考)NH3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可用于某些配合物的制备,如NiSO4溶于氨水形成SO4。液氨可以微弱电离出和,NH3中的一个H原子若被—NH2取代可形成N2H4(联氨),若被—OH取代则可形成NH2OH(羟胺)。NH3经过转化可形成N2、NO、NO2、N2O4(无色)、HNO3等。N2H4与NO2反应有气体生成,同时放出大量热。下列化学反应的表示错误的是( )
A.向硫酸镍中通入过量氨气:Ni2++6NH3·H2O===[Ni(NH3)6]2++6H2O
B.氨气的燃烧热:4NH3(g)+3O2(g)===2N2(g)+6H2O(g) ΔH=-1526 kJ·mol-1
C.向稀硝酸中加入过量铁粉:+2NO↑+4H2O
D.硫酸铵溶液和氢氧化钡溶液反应:+Ba2++2OH-===BaSO4↓+2NH3·H2O
7.(2023·重庆检测)某实验小组探究NiO能否催化NO和CO反应生成无毒物质。已知:①Ni、Fe的氢氧化物化学性质相似;②2NO(g)+2CO(g) N2(g)+2CO2(g) ΔH<0。现采用如下两个装置完成探究实验(夹持装置略去)。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从理论上推断,高温有利于NO(g)与CO(g)反应生成N2(g)和CO2(g)的反应自发进行
B.在空气中加热Ni(OH)2可制备NiO
C.打开装置1中气球,通过观察气体是否变为红棕色判断是否生成N2
D.若以上实验证明NiO能够成功催化该反应,且固体A是Ni2O3,则装置2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i2O3+CO 2NiO+CO2
C级(冲刺·“双一流”)
8.(2023·淮南一模)某化学实验小组为了探究氨气的性质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实验一:探究氨气的溶解性
氨气具有强刺激性气味,会污染空气。实验小组经过多次尝试,最终将氨气的制备、收集、检验和喷泉实验组合为一体,设计出如图装置。
(1)写出气体发生装置仪器A中产生氨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
(2)仪器B的名称为________,为了保证喷泉实验的良好效果,B中可以装入的试剂为________。
(3)实验时,打开K2,关闭K3,打开K1,将注射器中的浓氨水注入A中开始制备和收集氨气。已知仪器C中放入的是滴有酚酞溶液的湿棉花,则仪器C的作用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不拆除装置的前提下,引发喷泉的操作是____________。
实验二:探究氨气的还原性
已知: Cu2O 为红色固体,在酸性溶液中不稳定: Cu2O+H2SO4===Cu+CuSO4+H2O。
(4)装置G用于制备氨气,仪器的连接顺序为e→f→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i。装置H的作用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开始前应先通一段时间的N2,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反应结束后装置F中的氧化铜完全反应生成红色固体,为了探究红色固体的成分,进行了如下实验:取15.6 g红色固体于烧杯中,加入足量稀硫酸充分搅拌、静置、过滤、洗涤、干燥、称重,得9.6 g固体。则红色固体的成分及其物质的量为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