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语文园地三
任务一:交流平台
任务二:词句段运用
任务三:日积月累
任务一
交流平台
1、观察两幅图,找出其中的不同点。
2、找出四处不同点,举手最快者优先回答。
游戏:找不同
找不同,很多时候是考验我们的观察能力。观察细致、有序,就能抓住图片细节,快速找出不同。
观察是有方法的,在学习本单元的课文时,我们发现作者就是运用不同的观察方法才写出了这么生动有趣的文章。
读“交流平台”中的句子,圈一圈表现作者连续细致观察的词句,想一想作者观察的方法。
它用前足扒土,还用钳子似的大颚搬掉较大的土块。它用强有力的后足踏地。后腿上有两排锯,用它们将泥土推到后面,倾斜地铺开。
只有进行细致的观察,才能写得准确。
①细致观察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作者不但观察细致,还连续观察了一段时间。
②连续观察
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这就是蟋蟀的平台。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观察不仅要用眼睛看,还要用耳朵听,用心想。
③调动感官
观察
细致观察
连续观察
看
听
想
方法总结
我们要留心观察生活中的事物,观察要细致,还要连续观察它的变化;在观察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调动感官,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心去想。
任务二
词句段运用
这单元我们研读了《蟋蟀的住宅》,了解了《燕子窝》,你还知道其他动物的家吗?谁来说一说鸟的家称作什么?
鸟的家是“鸟窝”,也可以叫“鸟巢”
狗 鼠 鸟 猪 马 鱼 牛 虎
窝 洞 巢 圈 塘 厩 穴 棚
连一连,为下面的动物找到家。
狗的家叫窝,老鼠居住的地方叫洞,鸟儿栖息的地方是巢·······这些说法约定俗成,还是另有原因?
狗窝
鸟巢
鼠洞
鸟巢
“巢”字篆书
“巢”字楷书
“巢”字的部件、结构、形体跟现实生活中的鸟“巢”非常相像。汉字作为最古老的文字,有些是根据具体事物的外形演化而来的。在汉字的创造演变过程中,沉淀着古代造字者长期细致观察的心血。
仔细观察,进一步了解狗窝、鼠洞、鸟窝、猪圈、马厩、鱼塘、牛棚、虎穴……
猪圈
“口”大口框,把“窝”的四周团团围住
“圈”
仔细观察,进一步了解狗窝、鼠洞、鸟窝、猪圈、马厩、鱼塘、牛棚、虎穴……
小得只能容得下“一只”
鼠洞
“洞”
①同一种动物的住所,有不同的表达,
②不同的动物住所的表达也可能是相同的。
马厩
牛棚
鱼塘
虎穴
在写文章的时候,关键的词语能使我们更加准确地把握文意,请看下面的两组句子,注意标红的字,体会每组句子意思的不同。
注意标红的词语,对比每组句子意思的不同。
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变成灰色。
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
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
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变成灰色。
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使句子的意思保持不变,“逐渐”一词可不可去掉?
“逐渐”一词写出了爬山虎的脚由绿变成灰的渐变过程,准确地描述了变化之慢、变化之小。
逐渐
使句子的意思保持不变,“逐渐”一词可不可去掉?
9寸等于30厘米,在9寸前加上“最多”,准确地写出了蟋蟀住宅的大小。
最多
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
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
写出了爬山虎的脚变化的过程缓慢。
写出了蟋蟀住宅的大小。
“逐渐”写出了爬山虎的脚变化的过程缓慢,“最多”写出了蟋蟀住宅的大小,这些都是经过作者细致观察后,深思熟虑的表达。
细致观察
逐渐
最多
任务三
日积月累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些谚语。边读边思考:这些谚语有什么特点?
◎立了秋,把扇丢。
◎二八月,乱穿衣。
◎夏雨少,秋霜早。
◎八月里来雁门开,雁儿脚上带霜来。
◎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
◎八月暖,九月温,十月还有小阳春。
①通俗易懂,朗朗上口
②都是气象谚语,是老百姓观察发现的天气变化的规律。
◎立了秋,把扇丢。
◎二八月,乱穿衣。
◎夏雨少,秋霜早。
◎八月里来雁门开,雁儿脚上带霜来。
◎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
◎八月暖,九月温,十月还有小阳春。
想一想:人们是如何观察发现这些现象的?
①观察的时间
②身体的感觉
我们的老祖宗也是很会运用观察的本领,用眼睛看,用身体感知,通过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发现了气象上一些规律,编成谚语告知后人,造福子孙后代。这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请自由背诵,
积累这些谚语。
课堂小结
调动身体的多种感官去连续细致地观察身边的事物,才能把文章写具体、写生动。
①多种感官连续细致地观察
在观察的基础上,选用恰当的词语,可以使文章的表达更加准确。
②选用恰当的词语进行表达
在平时生活中,要多留心仔细观察身边的事物,相信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③留心仔细观察身边的事物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语文园地三
[教学目标]
1.能结合阅读体验,交流连续细致观察的好处,逐步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语文要素】
2.能正确搭配动物和它的“家”,知道动物的“家”有不同的说法。
3.通过比较句子,体会表达的准确性。【语文要素】
4.积累与秋天有关的气象谚语。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比较句子,体会表达的准确性。
2.积累与秋天有关的气象谚语。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能结合阅读体验,交流连续细致观察的好处,逐步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重点)
2.能正确搭配动物和它的“家”,知道动物的“家”有不同的说法。(重点)
一、交流平台:观察的方法
1.引导学生回顾课文,说说本单元课文中让自己印象深刻的表达、准确生动的语句,以及从中感受到的作者进行连续细致观察的表现。
2.出示“交流平台”的三个例句,朗读句子,交流其中有哪些作者连续细致观察的表现。
(1)如,第二个例句有对爬山虎的脚的变化的观察;第三个例句,不仅观察了蟋蟀住宅外部的特点,还倾听了蟋蟀的歌声。
(2)阅读泡泡框中的提示,体会连续细致观察的好处。
3.迁移运用。鼓励学生留心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并及时记录下来,为自己的习作积累丰富的素材。
二、词句段运用:为动物找家
1.谈话:在这单元我们研读了蟋蟀的住宅,了解了燕子窝,你还知道其他动物的家吗?谁来说一说鸟的家称作什么?
学生自由说。
教师点评:根据大家的回答,我们知道了鸟的家,可以叫鸟窝,也可以叫鸟巢。语言表达具有多样性,同一个事物可以有不同的叫法。
根据示例,让学生初步感知动物的“家”有不同的表达。
2.结合生活实际、借助图片或视频感知“圈、厩、棚”等动物的住所。
(1)将不同动物和它的“家”用线连起来。
(2)让学生尝试连线,在交流汇报中体会表达的丰富性。注意有些词语的搭配是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如,“厩”只能与“马”搭配组成“马厩”一词,“狗”的住所只能称为“狗窝”而非“狗洞”(狗洞指的是供狗进出的通道)。
3.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说说更多类似的词语,并鼓励积累、运用。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比较句子,体会表达的准确性。(重点)
2.积累与秋天有关的气象谚语。(难点)
一、词句段运用:体会表达的准确性
1.初步感知每组句子意思的不同。
(1)(课件出示两组句子)采用师生、同桌、男女生合作等多种形式朗读句子,说说加点词语的意思。
(2)深入思考,句子加上加点词语后,意思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读句子,讨论,并交流。教师及时进行评价。
师总结并出示课件:
“逐渐”一词写出了爬山虎的脚是一点儿一点儿变成灰色的,而不是一下子变成灰色的。这个词语让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准确。
“最多”一词,说明隧道最深有九寸,从中能够体会到作者一定经过反复观察,甚至是测量才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作者的观察是耐心而又细致的。
2.在充分感知和理解的基础上,再次整体朗读。读“逐渐”时可通过拉长语音,感受时间推移的过程;读“最多”时可加重语气,体会对蟋蟀住宅描写的精准。从而体会意思的不同,以及表达的准确性。
3.放手让学生在本单元学过的课文中找出这样表达准确的句子,通过品读,感受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
二、日积月累:与秋天有关的气象谚语
1.(课件出示谚语)先引导学生自读,在此基础上采用多种形式的读,体会谚语短小精练、朗朗上口的特点。
2.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说对谚语的理解,在学生思考、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相机进行讲解。同时感受先民善于观察、善于总结的品质。
(1)立了秋,把扇丢:立秋以后,天气转凉,不再需要用扇子。
(2)二八月,乱穿衣:形容初春和初秋时天气冷热多变,人们穿衣服没有一定之规,有的人捂得严实,有的人则穿着轻薄。
(3)夏雨少,秋霜早:如果夏天的雨水少,秋天的霜期就会提前。
(4)八月里来雁门开,雁儿脚上带霜来:到了农历八月份,大雁就开始向南飞去,大雁一旦南飞,就表示要下霜了。
(5)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每下一场秋雨,天气就会变冷一些,下了多场秋雨后天气就冷得该穿棉袄了。
(6)八月暖,九月温,十月还有小阳春:长江中下游地区,在农历八九月还很暖和,甚至十月天气还温暖如春,俗称“小阳春”。
3.学生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积累谚语。
4.拓展其他气象谚语,丰富积累。
如,(1)春雨贵如油,点滴无白流。(2)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