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两篇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演讲与辩论》

文档属性

名称 演讲两篇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演讲与辩论》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2-27 16:19: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61张PPT。1.学习根据不同的听众确定演讲内容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提高演讲的针对性。
2.学习演讲的技巧,了解不同的场合需要运用不同的技
巧,体会不同的演讲技巧产生的不同效果。
3.运用本单元文本,尝试演讲,进一步提高演讲能力。《演讲两篇》之一《毕业赠言》是胡适在1929年给中国公学18级毕业生作的演讲。当时18级学生即将大学毕业,作为中国公学校长的胡适针对这种情况谈了“不要抛弃学问”。《告别演说》是蒙哥马利将军对第八集团军的告别,嘱托与希望之情就理所当然地成为这篇演说的重点。
《数学的光彩》用生动形象的语言、鲜活的例证着重介绍了数学的三大特点:抽象性、精确性、应用的极端广泛性,还补充介绍了数学的可想象性、数学作为美的象征等方面的知识,把数学这门学科的特性和神奇力量,活灵活现地展示在人们的面前。《走向社会》是美国当代电视明星亚伦·亚达在美国康涅狄格大学某次毕业典礼上的演说词。演说者以父亲对女儿临别赠言的口吻,设身处地地给即将走向社会的年轻人提出种种忠告和建议。本单元学习演讲的针对性。演讲和表演、作文有很大的区别。演讲是演讲者就人们普遍关注的某种有意义的事物或问题,通过口头语言面对一定场合的听众,直接发表意见的一种社会活动。表演只要演员有精湛的技艺,就能保证演出的成功;作文只要作者有一定的写作能力,也可以写出优美的文章;但是演讲不同,演讲则是演讲者在现场与听众双向交流信息。严格地讲,演讲是演讲者与听众、听众与听众的三角信息交流,演讲者不能以传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情绪为满足,他必须能控制住自己与听众、听众与听众情绪的应和与交流。所以,演讲比表演和作文更需要有明确的针对性。所谓针对性,首先是演讲者提出的问题是听众所关心的问题,评论和论辩要有雄辩的逻辑力量,要能为听众所接受并心悦诚服,这样,才能起到应有的社会效果;其次是要懂得听众有不同的对象和不同的层次,而“公众场合”也有不同的类型,如党团集会、专业性会议、服务性俱乐部、学校、社会团体、宗教团体、各类竞赛场合,演讲时要根据不同场合和不同对象,设计不同的演讲方式。本单元的几篇演讲词都具有这样的特点。“黯然伤魂者,唯别而已矣!”是江淹离别的无奈,“相见时难别亦难”是李商隐离别的苦涩,“杨柳岸,晓风残月”是柳永离别的伤感,“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王勃离别的悲壮,这些都是古人对于离别的理解,那么现代人又是如何看待离别的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胡适的《毕业赠言》和蒙哥马利将军的《告别演说》,领略一下他们的临别赠言!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毕业之际,一则好的留言,让人受用一生。同学间深厚的友谊,分离的愁绪,美好的祝愿,全都牵引着思绪在美妙的往事中细细回味。演讲题目: 【参考讲稿】毕业留言,你留了什么 然而,近日,四川德阳市的邵妈妈在为女儿整理书桌时,无意中看到了女儿的毕业留言册。里面的内容竟让邵妈妈大吃一惊,赠言并不是同学间鼓励和勉励的祝福话语,而是“祝你和××幸福美满”“祝你早日成为天皇巨星”“升官发财可别忘了我”“希望你一颗红心多个爱情”等等一些“另类毕业留言”。邵妈妈向女儿了解后,女儿还表示:现在同学间就流行这些“时髦”赠言,她给其他同学也是这么写的,没什么大不了。由此可见,中学生写出这些与年龄特点不相符合的“另类毕业留言”,并作为值得夸耀的得意之作,在人前卖弄与炫耀是极不可取的。他们并没有认识到,这些看似老练、成熟的留言,其实是一种不符合年龄特征的刻意模仿,算不得真诚的祝福。试想:把原本真诚的毕业留言当成一种游戏,还有什么意义和价值呢?
思维决定行为。作为中学生,有其自身的行为方式和语言表述。如果一味追求成人化和时髦化,结果就会荒唐可笑。那些涉及爱情、婚姻、金钱之类的“成人语言”,只能像“东施效颦”一样博人一笑,不仅起不到真正意义上的鞭策、激励作用,还容易败坏学生间的纯洁友谊,让同学交际功利化。毕业留言该写些什么?一些肤浅、世俗的留言能给同学留下深刻的印象吗?若干年后,这些留言还值得回味吗?看到这些留言,还能够回忆起求学时的美好时光和纯真友谊吗?我认为,那些不需要经典,不需要刻意的发自内心深处深切的呼唤和深情祝福,才是最真最美的留言,你们说是吗?
谢谢大家!1.胡适(1891—1962),汉族,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其中,适与适之之名与字,乃取自当时盛行的达尔文学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典故。安徽绩溪上庄村人。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走近作者胡 适 父亲是胡传,字铁花,官至台湾台东直隶州知州,后因乙未战争离台。胡适1910年考取庚子赔款第二期官费生赴美国留学,于康乃尔大学先读农科,后改读文科,1914年前往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哲学,学于哲学家约翰·杜威。1917年通过哥伦比亚大学博士论文考试,同年夏天回国。胡适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胡适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大文学院院长、辅仁大学教授及董事、中华民国驻美利坚合众国特命全权大使、美国国会图书馆东方部名誉顾问、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士、普林斯顿大学葛思德东方图书馆馆长、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位于台北南港)院长等职。胡适深受赫胥黎与杜威的影响,自称赫胥黎教他怎样怀疑,杜威教他怎样思想。因此胡适毕生宣扬自由主义,是中国自由主义的先驱。提倡怀疑主义,并以《新青年》月刊为阵地,宣传民主、科学。毕生倡言“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言必有证”的治学方法。2.贝纳德·洛·蒙哥马利(1887—1976),英国陆军元帅,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杰出的指挥官之一。著名的阿拉曼战役与“市场花园”计划为其军事生涯的两大杰作。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蒙哥马利曾在法国、比利时战场服役。1920年进入坎伯利参谋学院学习。1934年调任奎塔参谋学院主任教官。1937年起任旅长、师长。蒙哥马利 1941年8月4日,丘吉尔任命贝纳德·洛·蒙哥马利将军为第八集团军司令。蒙哥马利得到丘吉尔的支持,英国的密码破译专家向他提供隆美尔的战术计划的全部概况。1942年8月,蒙哥马利受丘吉尔之命赴北非接管第八集团军。1942年10月23日至11月4日在阿拉曼地区率部与德、意军队激战,挫败德国“沙漠之狐”隆美尔,从而扭转了北非的战局。随后第八集团军与盟军配合于1943年5月在突尼斯全歼北非残敌。阿拉曼战役后,蒙哥马利受封为爵士,并晋升为陆军上将,同时被授予巴斯骑士勋章。1944年6月,蒙哥马利协助艾森豪威尔指挥诺曼底登陆。6月6日指挥盟军进攻诺曼底,取得了诺曼底登陆战役的胜利。9月1日晋升为陆军元帅。此后,率领英国和加拿大部队转战法、比、荷、德。1946年成为嘉德勋爵士并封子爵。1946—1948年任帝国总参谋长。1948—1951年任西欧联盟常设防务机构主席。1951—1958年任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军队副司令。
1958年,蒙哥马利结束了50年的军旅生涯而退休。他是英国历史上服役最久的将领。蒙哥马利始终是一位谨慎、彻底的战略家。他坚持在每次出击以前,在人力、物力上做好充分准备,虽然对于战争来讲,延缓了进程,但却稳妥可靠,并保证了他在部下当中的声威。
1960年和1961年,两次访问中国。1976年3月25日,在英格兰汉普郡奥尔顿逝世。
蒙哥马利著有《回忆录》《通向领导的道路》《战争史》等书。1.《毕业赠言》是胡适在1929年给中国公学18级毕业生所做的演讲。当时18级学生即将大学毕业,作为中国公学校长的胡适应该对他们说些什么,又该如何去说呢?
即将毕业、即将走向社会的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疑问是:上大学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是为了解决“饭碗”问题,还是为了让生命更有意义?大学文凭是否只是“抢饭碗”(蔡元培语)的敲门砖,一旦文凭到手,就意味着万事大吉?背景资料胡适认为,生命的意义是每个人赋予它的。“人生固然如梦,但一生只有这一场做梦的机会”,因此,要想“努力做一个轰轰烈烈像个样子的梦”,而不是“糊糊涂涂懵懵懂懂混过这几十年”光阴(《胡适全集》第3卷),唯一的选择就是不要抛弃学问。胡适很了解当时即将毕业的学生的普遍心态,即认为今后生活的首要任务是“做事”。为此,作为他们的校长,作为一个长者,他做了这篇演讲。2.《告别演说》的演讲背景是:1942年8月至1942年10月,蒙哥马利受丘吉尔之命赴北非接管第八集团军。他率领第八集团军会同同盟国沙漠空军在阿拉曼地区与德、意军队激战,最终挫败德国“沙漠之狐”隆美尔,从而扭转了北非的战局。随后第八集团军与盟军配合,于1943年5月在突尼斯全歼北非残敌。1943年7月,他率领第八集团军参加西西里和意大利南部战役。1944年他奉命调任,转战其他战场。此时尽管沙漠时期的第八集团军已不复存在(因为第50师、第51师和第7装甲师已返回英格兰),但蒙哥马利的战绩、名声和威望却是和第八集团军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要离开这支心爱的部队,他有些恋恋不舍。在12月28日从阿尔及尔亚飞回意大利的飞机上,他满怀深情地写好了对第八集团军的告别文告,并安排在他离任后于1944年1月1日向全体官兵宣读。这篇演说词哀而不伤,充满了军人式的昂扬的激情:有对过去战斗岁月的回顾,有对携手作战屡战屡胜的原因的总结;虽然也有离别的依恋与不舍,但更多的是对战友的感激以及对他们的信任与鼓励;最后水到渠成地提出了对第八集团军的嘱托与希望,并表达了对未来的憧憬和坚定信念。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基础落实jí zǔn zhēnɡ 2.辨析字形yù yú yú yú yù kuì kuì kuì kuì kuì yínɡ yínɡ léi yínɡ (1)功夫·工夫
“功夫”,耗费的时间或精力,也指本领或武术。
“工夫”,指占用的空闲或时间。
(2)旷费·旷废
“旷费”,侧重于浪费,涉及的对象多为时间。如:“旷
费时日”。
“旷废”,侧重于荒废,涉及的对象为学业。如:“旷废
学业”。
(3)终身·终生
“终身”,一辈子,多就切身之事来说。如:“终身大
事”。
“终生”,一生,多指事业。如“奋斗终生”。3.辨析词义提示 演讲者在确定主题、材料、语言的风格时,要充分考虑到听众的情况,对听众的生活阅历、文化修养、心理需求等要进行分析。这样,演讲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听众也才会与演讲者产生共鸣,并认可演讲者的思想观点。要领点拨1.演讲者在演讲时怎样做到“心中有听众”?2.胡适在《毕业赠言》一文中是怎样与毕业生进行交流
的?提示 胡适没有摆学者、教育家的架子,居高临下地教训青年人,也没有讲深奥的道理,而是用大家熟知的事例,用亲切的口语来和毕业生交流。3.演讲时为了应对意外事情的发生,需要及时进行应变调
控。应变调控的情况有哪些?提示 调控的情况大致有三种:一是根据听众的反应做调控,二是根据演讲环境的临时变化做调控,三是根据自己临时产生的灵感做调控。首先梳理全文,在此基础上,初步感受两篇文章在语言风格、情感表达方面的差异,然后在了解文章背景的前提下,比较两篇文章在结构、行文思路、语言运用、称谓等方面的异同,并归纳临别赠言的写作特点,学习写作临别赠言。探究指津提示 第1段开门见山,点明讲话的原因——面对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提出期望。第2段拋出这篇演讲的中心话题:不要拋弃学问。段落中心句是“趁现在年富力强的时候,努力做一种专门学问”。点睛之妙《毕业赠言》这篇演讲的思路是怎样的?第3~6段针对毕业生的不正确想法——工作以后,没有时间、没有条件“做学问”,做了简要分析,阐明了应该做学问的几点理由。胡适认为,所谓没有时间、不具备条件,都不是问题;真正的问题是你如何选择。第5段中,用达尔文的事例作证据,证明即使时间少也能做学问;第6段中,列举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浪费时间的例子,引发听众思考,促使他们作出正确选择。在此基础上,第7~9段表达希望与祝愿。在引用了易卜生“你的最大责任是把你这块材料铸造成器”这句话后,胡适又用形象的比喻语重心长地告诫自己的学生:“学问便是铸器的工具,拋弃了学问便是毁了你们自己。”最后,在一句“再会了!你们的母校眼睁睁地要看你们十年之后成什么器”的期待中收束全文,言简意赅,留下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体味。 这两篇演讲在结构、内容、情感表达上有什么异同?提示 两篇演讲都由“开场白—主干—结尾”三部分构成。两篇文章的开场白都是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在内容与情感上有同有异。内容上:《毕业赠言》侧重于展望未来,表达殷切的希望、美好的祝愿以及提出合理的建议,类似寄语;《告别演说》有回顾过去,也有展望未来,还有嘱托与希望。情感上:《毕业赠言》侧重于以理服人,运用例证、喻证、引证和正反对比论证,针对毕业生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表达一位长者对晚辈的殷殷教诲、谆谆劝诫,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他们前途命运的关心与诚挚的期待;《告别演说》则侧重以情动人,演讲者以共同的经历引发听众的共鸣,以亲切的称谓拉近距离,营造了浓厚的情感氛围。两篇演讲词在情、理方面虽各有侧重,但皆以情感上的朴素、诚挚达到一种打动人心的效果。提示 文章是作者向读者单方面地输出信息,演讲则是演讲者在现场与听众双向交流信息。严格地讲,演讲是演讲者与听众、听众与听众的三角信息交流,演讲者不能仅仅满足于传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情绪,他应该调动自己与听众、听众与听众之间情绪的应和与交流。所以,演讲中的应变调控以及用各种方式调动听众的情感体验,来拉近自己和听众的距离,就显得很重要。我们来看看这两篇演说是如何做的:在三方互动中两篇演讲运用了哪些技巧? (1)人称和称谓,因为是现场演讲,所以都用了“你们”代指听众,第二人称本身就具有亲切、自然、拉近演讲者与听众距离的作用。
《告别演说》中蒙哥马利以“战友”和“朋友”来称呼他的下属,朴实平易,亲切平等,没有高高在上的距离感。在战场上没有官兵之分,有的只是在共同浴血奋战中建立起来的战斗情谊,这样的称谓,让全体官兵想起那段辉煌而艰苦的作战岁月。(2)演讲人偶尔也与听众做直接而简单的交流,多用反问句、设问句,或交流看法,或进行诱导。如《毕业赠言》中第6段,用了一组选择问句,与听众做直接而简短的交流,所列举的都是日常生活中普遍浪费时间的事例,与第5段中达尔文的事例做对比,在反差中鲜明地表达出演讲者的倾向,却没有强加于人的感觉,因为这些都是听众日常看到的现象,因熟视而无睹,现在一经提醒,直接面对诘问产生思考,就较容易接受演讲者的观点。(3)演讲者还对过去共同经历的岁月中的一些片段、场景和胜利原因作总结与回顾。如《告别演说》中有“我们共同作战,从未失败过。我们共同所做的每件事,总是成功的。我知道,这是由于每个官兵忠于职守、全心全意合作的结果……第八集团军之有今天,是你们的功劳,是你们使得它在全世界家喻户晓”。对于第八集团军自赴北非作战起从未失败的战绩,无须过多强调,只是稍加唤起,过去生活的场景、战斗的经历、取得的荣誉……便会像电影回放一样浮现在每一位听众的脑海里。(4)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既不是“训示”,也不是板着面孔说话,《毕业赠言》虽是一篇“临别教诲”,却给人自然亲切之感。演讲者完全是站在学生的角度,为他们的前途做长远的打算和规划。这样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替对方利益着想,当然易于为对方接受。 有人认为胡适先生在这篇演讲中阐述的不是学习和娱乐的关系,你是怎么看的?提示 其实,胡适先生在这篇演讲中阐述的不是学习与娱乐的关系问题,他的态度非常明显,他主张学生在青春年少的时候要多抽些时间学习。在这篇演讲中,“看书,还是打麻将”,是演讲的中心话题,第一句“不要拋弃学问”开门见山,亮出自己的观点,这是一个否定式的判断句,它首先强调了做学问的观点,在语重心长的劝说中,从人生有限的生命对发展的约束、做学问的重要和必要几个方面谈不要拋弃学问。随后又以一个问句发问:“有人说:‘出去做事之后,生活问题亟须解决,哪有工夫去读书?即使要做学问,既没有图书馆,又没有实验室,哪能做学问?’”胡适先生先以两个设问句质疑,把毕业后学生反馈的信息揭示出来,然后以回答问题的方式,从正面陈词,以达尔文的例证,用每天花一点钟看十页有用的书,每年可看三千六百多页书,三十年读十一万页书的假设推理,苦口婆心地劝说1929年中国公学18年级毕业的学生,给他们提供三种形式的生活方式,供学生选择。技法点击短小精悍、语重心长的《毕业赠言》
胡适先生的这篇《毕业赠言》,开门见山,自然紧凑。通篇没有任何刻意的铺垫与起承转合,一开始便亮出了“不要抛弃学问”的主题,使人警醒。接着谈到自己对有些同学将因不研究学问而被时代淘汰的担心,最后通过引用易卜生的名言表达了对学子成器的殷切希望。全文短小精悍,一气呵成,“简约而不简单”,充分显示了一个学者的缜密与严谨。另外,这篇演讲还具有循循善诱、语重心长的特点。首先警示毕业学生“少年是一去不复返的”,让他们趁着年富力强之时抓紧研究点学问,告诫他们不要幻想有了条件再去搞研究,那只会使自己愈加怠惰,最重要的是把握现在,然后又举达尔文的事例和一系列数字,有力地说明了积少成多、聚沙成塔的道理。最后一句“你们的母校眼睁睁地要看你们十年之后成什么器”更是深情依依,令人心悦诚服。作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表达了一位长辈对后代学子的关心与爱护。巧用称谓、以情动人的《告别演说》
蒙哥马利将军的《告别演说》侧重于以情动人,演讲者以共同的经历引发听众的共鸣,以亲切的称谓拉近距离,营造了浓厚的情感氛围。蒙哥马利统率英国第八集团军转战多年,与下属相处融洽,他们是有特殊“关系”的。因此演讲者一上来就点明自己即将离任,把大家带入到即将分别的情境中,演讲中用“不得不遗憾地告诉你们”“思念”“依依不舍”等词语袒露了心底最柔软之处,让人感受到患难兄弟般的离情别意。多年生死与共,临别时心中感慨万端,告别转战南北的战友,告别共同经历过的那些岁月,思之怎不叫每一个人怅惘、留恋?在平等的称呼里,在默契的心灵对话中,内心情感相互激发、碰撞,从而酝酿、交流着“战友”“朋友”关系。此时的“关系”在演讲人主导的这个时空情境里不断触发、暗示,从而引发共鸣,拉近了距离。
胡适认为,生命的意义是每个人赋予它的。“人生固然如梦,但一生只有这一场做梦的机会”,因此,要想“努力做一个轰轰烈烈像个样子的梦”,而不是“糊糊涂涂懵懵懂懂混过这几十年光阴”(《胡适全集》第3卷),唯一的选择就是不要抛弃学问。振聋发聩 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面对这千古疑问,胡适在《毕业赠言》中作出了明确回答。人生苦短,在这短短的一生中,要想留下点什么,这就是读书学习,研究学问。人不能无声无息,毫无作为地度过一生,要使生命有价值,要使自己活出个“样子”,唯有埋头学习。品味: 我的感悟: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首先,我代表全体老师向圆满完成学业,明天就要踏上新的里程的554位毕业学生表示热烈的祝贺,同时向未毕业的同学们问好。经典之窗毕业生典礼上的讲话毕业的同学们,你们经过三年学习,生活和奋斗,大家共同走过了一条闪光的道路,圆满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是可喜可贺的事情,我代表老师向大家表示祝贺,并祝福你们。当然也有的人,未进师范想进师范,进了师范恨师范。有那么两三个人还是睡懒觉大王。人家是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失落寸金容易找,失落光阴无处寻。可他却是一寸光阴一寸铜,寸铜难买瞌睡虫。失落寸铜容易找,瞌睡不睡眼睛红。可能这就是有的人形容的读师范三部曲,一进校时喜欢、激动、热情;后来就是有点无聊、枯燥和厌恶;要出校时,又是悔恨、留念、舍不得。人这个东西真怪,当他拥有的时候,不当一回事;当他失去的时候,才觉得可爱、珍贵,人生难得,毕业生们今天就有这种感觉。
也有几个人认为师范没有念头,这也难怪,事物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有埋头苦干的人,也必然有意志消沉的人。有那么几个人天天沉浸在幻想中,认为假如以前努力一点,不是可以读重点中学考重点大学了吗?假如我家是大老板,不是可以出国去看看吗?假如有个亲戚在组织部,不是可以分个好地方吗?假如长得高一点,好看一点,那么一切都将顺利得多。唉,人生几何啊!
我要说,让这些怨天尤人的,自欺欺人的,于事无补的,卖狗皮膏药的,打肿脸充胖子的,使人意志消沉的“假如”见鬼去吧!换上谦虚与勤奋,拿出拼搏精神来,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社会是个复杂的大集体,人生是本难念的教科书。我们就是要在人生这部大书中寻求更多的东西,实现人生的价值。流水因为受阻而形成美丽的浪花,人生因为挫折才显得更加壮丽。理想的鲜花在坚韧不拔中怒放。胜利的果实给历尽甘苦者品尝。教育锤炼老师的气质,艺术孕育鲜明的形象。文明是世代相传的,斩断历史的做法是错误的。传播文明的老师应该继往开来,推陈出新,把文明的火炬举得更高,燃得更旺。不懂科学教育的人,教育不出科学的人,希望全校的同学们都能够吸取教训,取长补短,使学习、生活、卫生、纪律、文体活动等等方面都百尺竿头,更上一层楼,带副望远镜,再登鹳鹊楼。
同学们,你们都是风华正茂,血气方刚,身体健康,机智聪明的年轻人,勤奋请从今日始,青春为时尚不晚。人生几回伤往事,青山依旧枕寒流。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不怕现在学问浅,就怕意志不坚强。秀才不怕衣衫破,就怕肚里没有货。毕业的同学们,你们就要走了。带着信念与自豪,载着希望与果实。我送大家十六个字:“热情工作,大胆追求,来日方长,好自为之。”同学们,育苗有志闲逸少,润物无声辛劳多。无默默之志无赫赫之功,有灼灼之光有昭昭之明。效春蚕丝出满园锦绣,仿红烛点燃一代心灵,愿把青春许孺子,甘为盛世作人梯。这是赞美老师的几幅对联,说出来,与大家共勉。愿你们用自己青春的心血和汗水,铺开一条闪光的人生之路,谢谢大家! 这是一篇致师范毕业生的演讲,文中采用口语、谚语、俗语,引用诗句、哲言、对联,都有很强的针对性。加之文章多处运用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词赡华美,语言生动,句式整齐,富有气势。既有劝诫,又含殷殷期望,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临别赠言。 赏析: 腹有诗书1.每一本书是一级小阶梯,我每爬上一级,就更脱离牲畜
而上升到人类,更接近美好生活的观念,更热爱这本
书。
——高尔基
2.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追求精确,哲
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
——培根
3.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
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
——蒙田4.读书之于思想犹如运动之于身体。运动使人健壮,读书
使人贤达。
——爱迪生
5.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
——培根
6.知识的根是苦的,但它的果实是甜的。
——歌德
7.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笛卡尔
8.无知是智慧的黑夜。
——西塞罗9.知识就是力量。
——培根
10.腹有诗书气自华。
——苏轼
11.积财千万,无过读书。
——颜之推
12.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于谦
13.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孙洙14.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苏轼
15.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朱熹
16.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陶渊明
17.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孟子
18.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能
长进。
——朱熹黄侃曾与胡适同在北大讲学。在一次宴会上,胡适偶尔谈及墨学,滔滔不绝。黄侃骂道:“现在讲墨学的人,都是些混账王八!”胡适赧然。过了一会儿,黄侃又骂道:“便是适之的尊翁,也是混账王八。”胡适大怒。
黄侃却大笑道:“且息怒,我在试试你。墨子兼爱,是无父也。你今有父,何足以谈论墨学?我不是骂你,不过聊试之耳!”举座哗然大笑。语言风采胡适黄侃轶事黄侃反对胡适提倡白话文。有一次,他在讲课中赞美文言文的高明,举例说:“如胡适的太太死了,他的家人电报必云: ‘你的太太死了!赶快回来啊!’长达11字。而用文言则仅需‘妻丧速归’ 4字即可,只电报费就可省三分之二。”
一次,黄侃对胡适说: “你提倡白话文,不是真心实意!”胡适问他何出此言。黄侃正色回答道:“你要是真心实意提倡白话文,就不应该名叫‘胡适’,而应该名叫‘到哪里去’。”此言一出,他仰天打三个哈哈,不管胡适,扬长而去。华罗庚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曾留学美国,新中国成立后毅然回国,在数学领域颇多建树。一次,他应邀去国外讲学。在人山人海的讲堂上,他这样开场白:“我今天是来‘学讲’的。不是‘讲学’的。”言毕,全场掌声雷动,满堂喝彩。
“讲学”的“学”,意指学术理论,“讲学”就是公开讲述自己的学术理论;“学讲”的“学”,指的是学习,“学讲”即是说自己的理论还不成熟,一边学习一边讲。二者词序一换,意义却迥然不同。华罗庚的这一番妙语开场,将他谦虚和不断进取的求知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讲学与学讲1951年2月,爱因斯坦在美国波士顿麻省综合医院接受最新脑电图检查。研究人员恭请他思考科学问题,以便绘下天才的大脑电波图。
爱因斯坦遵嘱在心里解一元二次方程,指针立刻剧烈上下震荡。研究人员正值欢呼自己有幸目睹绝世天才大脑电波的现场直播,指针忽然趴窝了。研究人员赶紧上前请问他老人家正在思考什么顶级科学问题,让如此精密的仪器都莫测高深。
爱因斯坦回答说:“听见雨声,忽然想起雨鞋忘在家里了。”爱因斯坦的幽默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