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同步训练

文档属性

名称 杨振宁: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同步训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2-27 16:24: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杨振宁: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同步练习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底蕴(yùn)     胆略(lüè)
负笈(jí) 光明磊落(lěi)
B.纨袴(wán) 造诣(yì)
散射(sǎn) 艰难竭蹶(juě)
C.契机(qì) 不啻(chì)
精髓(suǐ) 一语中的(dí)
D.隽永(juàn) 跻身(jī)
迸射(bèn) 真知灼见(zhuó)
解析 B项,“蹶”应读“jué”;C项,“的”应读“dì”;D项,“迸”应读“bèn
ɡ”。
答案 A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3分)
A.合璧  涵养  颁奖  名列前矛
B.繁琐  秘诀  夯实  举一反三
C.麾下  辩论  栋粱  因材施教
D.窘相  安祥  贪婪  按步就班
解析 A项,“矛”应写为“茅”;C项,“粱”应写为“梁”;D项,“祥”应
写为“详”,“步”应写为“部”。
答案 B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3分)
A.在埃尔逊实验室的两年里,他的动手能力捉襟见肘,暴露了他这方面的不足,
被同事们传为笑谈。
B.那木匠便故意装成莫衷一是的神气,仍然坐在高凳上玩他的车盘,正眼也不看
我地说:“不成,不成,要打得赌点输赢!”
C.至于一代宗师费米,杨振宁通过耳濡目染,也深受其影响。
D.有干鱼同酸菜,用钵头装满放在门前柜台上,引诱主顾上门,意思好像是说:
“吃我,随便吃我,好吃!”每次我总仔细看看,真所谓“过屠门而大嚼”,也
过了瘾。
解析 A项,捉襟见肘:拉一拉衣襟,就露出臂肘。形容衣服破烂。比喻顾此失彼,
穷于应付。B项,莫衷一是:不能决定哪个是对的。形容意见分歧,没有一致的看
法。不合语境,应换成“无动于衷”。C项,耳濡目染:濡,沾湿;染,沾染。耳
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D项,过屠门而大嚼:屠门,
肉店。比喻心里想而得不到手,只好用不切实际的办法来安慰自己。
答案 B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①使用语言,不仅要用得对,在语法上不出毛病,而且要力求用得好,要有艺术性,
有感染力,这就要讲究运用语言的艺术,也就是要讲究一点修辞。
②有意用不符合语法常规的办法取得某种修辞效果是许可的,然而这只是偶一为之,
并且要有些特定的条件。
③如果语言不符合语法,说都说不通,就没有什么好的修辞可言。
④语言是用来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感情的。
⑤好的修辞,必然是符合语法规律的。
A.④①⑤③② B.④③⑤①②
C.⑤②①④③ D.⑤③④①②
解析 ④句是点明说明对象“语言”,是句段的总起句,放在开头;①紧承第④句,
说明语言的运用需要“讲究一点修辞”;⑤句承接前句说明“好的修辞”的条件是
“符合语法规律的”;③ 句从反面说明“语言不符合语法”“就没有什么好的
修辞可言”;②句补充说明,针对“有意用不符合语法常规的办法”的特例,指出
这种情况是有条件的。因此,正确的顺序为④①⑤③②。
答案 A
5.概括下面一段文字中反映的主要现象及其原因。(不超过30个字)(5分)
在过去的25年里,美国耶鲁大学的历史一直是头号热门专业。史景迁的中国史课年年几百人上,已经成了传奇。英语专业在90年代前半期就是第二热门的专业,后来才被经济学超出。耶鲁的经济学,是高度理论化的人文学科,不是实用学科。在哈佛大学,前四大热门专业,第一是社会科学,第二是生物,第三是英语,第四是心理学。普林斯顿传统的五大专业是政治学、经济学、历史、英语和国际关系,46%的学生集中在这五大专业。这些美国的精英大学培养的是未来的领袖,要把握大方向,其训练当然必须宏观,不能一天到晚坐在那里学数钱算账。这些精英学校,大部分学生出身于中高产阶层,父母受教育程度很高,对大学有充分的理解:大学主要是一种精神经历,上大学的最基本目标,是培养兴趣、发现自己、认识世界、反省人类最基本的价值;度过了这样的4年人生,再想实际问题也不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解答时要涉及“美国精英大学”“人文学
科”“热门专业”“发展方向”“父母理解”五个要点。
答案 发展方向与父母理解(或培养意图与家庭意愿)使美国精英大学人文学科成热
门。
阅读与鉴赏
一、课内精读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6~8题。
作为一个世界瞩目的科学家,人们都关注着他成功的原因。在这方面,确实有许多宝贵的东西值得我们去探究。
抓住机遇,追随名师。杨振宁自己曾这样感慨过:“我回想一下我念物理,做研究工作,做教师的经验,我觉得我是非常非常幸运的。在绝大多数和我同年岁的人都有着种种困难和遭遇的时候,我却有很好的老师,很好的合作者,很好的学生。而且在物理学界以外有很多很多的朋友。”这是杨振宁平实而谦虚的总结。
的确,杨振宁家学渊源,他是幸运的;就读西南联大阶段,虽遇国难当头,但因此接受了中国许多最著名学者的授业解惑。这些教授时至今日都还是中国科学界、知识界的风流人物。名教授所站位置在巅峰之上,也就给杨振宁带来了高起点。他一生的研究内容、研究风格和作风始终没有偏离他在西南联大时所形成和确立的方向,是王竹溪、吴大猷、张文裕这些名教授领着他奠定物理学发展的基础的。当他赴美留学后,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不在美国,因此,大量的各国科学家流向美国。像费米、泰勒等都是在本国受到迫害而离开自己的国家的。他们在美国得到了重视和发展,费米成为原子弹的开山祖,泰勒则被称为“氢弹之父”。杨振宁直接在这些誉满全球的大师的麾下,周围又有一批优秀的青年共同学习,确是幸运之至。
中国有句古话:“名师出高徒。”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保罗·萨缪尔森也这样说过:“我可以告诉你们,怎样才能获得诺贝尔奖,秘诀之一就是有名师的指点。”它说明一个年轻人初踏上科学征途时,得到名师指点的重要性。据统计,在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名单中,因师徒关系而获奖者的比例占40%以上,跟前辈诺贝尔奖获得者学习过比没有学习过的人获奖时间提前了七年。
名师之所以能对高徒起指点作用,就在于名师的指导可以使年轻人在攀登科学高峰时缩短路程。因为名师是站在科学发展最前沿,他们能随时了解变化着的科学研究的新形势并能掌握研究的新方向。同时名师能及时地掌握该学科领域中新的情报信息,做出前瞻性的预测,对相邻的学科关系也看得清楚。
然而,杨振宁并非简单地面对机遇,从杨振宁的人生经历中,我们可看到他孜孜不倦、奋力追求的历程。杨振宁以高二同等学力报考西南联大获得成功,报读硕士研究生、报考留美博士生顺利通过,这都包含了他平时的勤奋、刻苦及对学习的付出。杨振宁刚到美国,连费米的面也见不着,但他矢志不渝,以拜费米为师为既定目的。他“踏破铁鞋”去寻找,终于如愿以偿,跻身于名师门下,饱受学界泰斗的熏陶。对一般人来说,能去到美国,在普林斯顿这样的名牌大学学习,也该心满意足了;何况新来乍到,人生地不熟,语言不相通,亲人全都远在万里之外,要实现追随名师的目标,又该遭遇多大困难。但是,“机遇只垂青于那些不断追求它的人”。杨振宁没有等候,他不懈地争取、努力。这种事例在杨振宁的一生中是屡见不鲜的。因此,良好的机遇和环境,好的老师,杨振宁都靠自己去把握,去争取。与其说杨振宁碰上了好机遇,不如说杨振宁争取和抓住了好机遇。抓住机遇,追随名师,这才是杨振宁成为幸运儿的重要原因。
6.从杨振宁成功的例子来看,我们应怎样看待名师的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要结合杨振宁的亲身经历和感受来解答,可以参照第5段整合出答案。
答案 名师能对学生起指点作用,可以使年轻人在攀登科学高峰时缩短路程。因为名师是站在科学发展最前沿,能随时了解变化着的科学研究的新形势并能掌握研究的新方向。同时名师能及时地掌握该学科领域中新的情报信息,具有预见眼光,对相邻的学科关系也看得清楚。
7.作者为什么说杨振宁是幸运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整合文章的重要信息的能力,认真阅读语段,根据原文内容归
纳出来。
答案 ①良好的家学渊源,让他从小受到当时最好的教育;②就读西南联大阶段,遇到了当时的中国许多最著名学者教授,他们为他传知解惑,给他带来高起点。③到美国后,跻身于名师门下,饱受学界泰斗的熏陶。
8.语段末尾,作者说:“机遇只垂青于那些不断追求它的人。”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
的?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是一道开放题,应该围绕“机遇与成功”的关系展开,可以从正反两方面
回答,有了机遇就要善于把握,没有条件就要创造条件,努力探寻成功的途径。
答案 “机遇”主要指机会、境遇。好的时代提供给我们的机遇是很多的。对我们学生而言,父母、学校、社会给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这就是一个良好的机遇,如果我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将美好的学习时光浪费掉,错过这次机遇,以后这样的机会就难再有了。有时,机遇是自己努力赢得的,比如一位同学,他有聪明才智,有坚韧不拔的毅力,有持之以恒的信念,他由原来的“后进”变为“先进”,他就会为自己赢得更多更上一层楼的机会,最终他会学有所成。反之,无论自己先天条件如何优越,别人为你提供如何好的学习环境,如果自己不努力,再好的机遇也不会光顾你,最终只有两手空空。因此说,机遇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的,天上不会掉馅饼,“机遇只垂青于那些不断追求它的人”。
二、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数学奇才华罗庚
无论研究数学中的哪一个分支,华罗庚总能抓住中心问题,并力求在方法上有所创新。他反对将数学割裂开来,永远只搞一个小分支或其中的一个小题目,而对别的东西不闻不问。他将这种做法形容为“画地为牢”。他曾多次告诫学生:“我们不是玩弄整数,数论跟其他分支是有密切关系的。”在《数论导引》中,华罗庚首先强调的就是数学的整体性与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1945年,尽管华罗庚已经是世界数论界的领袖学者之一,但他并不满足,决心中断他的数论研究,另起炉灶。关于他改变自己研究方向的主要原因,正如他以后多次说的,“假如我当时不改行,大概再写几篇数论文章,我的数学生命也就结束了,但改行了就不一样了”。“在研究数学时,选准方向拼命进攻固然很重要,但退却有时也很重要。善于退却,把握住退却的时机,这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他的改行,实际上是其治学之道“宽、专、漫”中的“漫”,即他在揣熟弄通的分支附近,扩大眼界,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转到另一个分支,使自己的专业知识“漫”到其他领域。这样,原来的知识在新的领域还有用,选择的范围就会越来越大。他一直认为,从解析数论中“漫”出来是他一生研究数学的得意之笔。
对于我国数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华罗庚认为,主要出在太注意方法而忽略了原则。一个数学问题往往要教十几种方法,其实只要一种就够了。学会一种方法,别的自然可以想到。在数学方法上,一种毛病是不少老师不愿意改作业,许多题目自己在黑板上演算一遍,让学生照抄了事;另一种毛病是不愿当堂答复学生的问题,这一种态度最坏。华罗庚上课时,对学生提的任何问题总要在课堂上答复,认为这样可以训练学生如何去“想”。有时实在解决不了,他也很坦白地告诉学生,他要回去继续想,而不是只顾面子,使问题解决得模模糊糊。他还讲到“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读书方法:“譬如我们读一本书,厚厚的一本,加上自己的注解,就会愈读愈厚,我们知道的东西也就‘由薄到厚’了。但这还只是接受和记忆的过程,读书并不是到此为止。‘由厚到薄’是消化、提炼的过程,即把那些学到的东西,经过咀嚼、消化,融会贯通,提炼出关键性的问题来。”
1979年3月底,华罗庚应英国伯明翰大学邀请,去英国讲学,历时八个月,其间还应邀到荷兰、法国与西德访问了一个多月。7月下旬,“解析数论会议”在英国达勒姆召开,华罗庚应邀参加,他的学生王元与潘承洞也参加了。王元代表华罗庚和他自己做了“数论在近似分析中的应用”的大会报告,潘承洞做了“新中值公式及其应用”的大会报告。一些白发苍苍的数学家用“突出的成就”、“很高的水平”等评语,赞扬中国数学家在研究解析数论方面所作的努力,并向华罗庚表示祝贺。
通过对欧洲的访问,华罗庚深刻领悟到“班门弄斧”这个成语是要人隐讳缺点,不要暴露,不如改成“弄斧必到班门”。他每到一个地方去演讲,必讲对方最拿手的东西,其目的就是希望得到帮助与指数。他形象地说:“你要耍斧头就要敢于到鲁班那儿去耍,如果他说你有缺点,一指点,我下回就好一点了;他如果点点头,就说明我们的工作有相当成绩。”在《数论导引》的序言里,华罗庚曾把搞数学比作下棋,号召大家找高手下,即与大数学家去较量。1982年,在淮南煤矿的一次演讲中,华罗庚还将“观棋不语真君子,落子无悔大丈夫”改成“观棋不语非君子,落子有悔大丈夫”。意思是说,当你看到别人搞的东西有毛病时,一定要指出来,当你发现自己搞的东西有毛病时,一定要及时修正,这才是“真君子”与“大丈夫”。可见,华罗庚的这些想法是一脉相承的。
(摘编自王元《华罗庚》)
9.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华罗庚认为,研究数学如果把它割裂开来,只研究某个分支或其中一个小题目,
不考虑“左邻右舍”,就无异于“画地为牢”。
B.在华罗庚看来,研究数学选定一个方向深入钻研很重要,但也要善于把握进退
时机,该退却的时候就应该及时退却。
C.王元与潘承洞在国际数论学术会议上,报告了他们各自在解析数论方面取得的
最新研究成果,受到与会代表的好评。
D.通过对欧洲的访问,华罗庚深刻认识到,只有得到国外数学界“鲁班”的指点
与肯定,才能达到“耍斧头”的最高境界。
E.本文撷取华罗庚的若干人生片断,描写了他刻苦自学成才、研究数学的传奇经
历,表现了一位杰出数学家的重要成就和贡献。
解析 D.华罗庚到欧洲访问是希望得到帮助和指教,而非达到“耍斧头”的最高
境界。E.文中并未描写华罗庚刻苦自学成才、研究数学的传奇经历。故D、E两项
对文章内容曲解并无中生有。C项只是细节有误,文中王元代表华罗庚和他自己做
了大会报告。
答案 AB
10.从解析数论中“漫”出来是华罗庚一生研究数学的得意之笔,这是什么原因?请简
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从文中第二段中进行整合分析。
答案 ①他的数论研究已经达到真正的高水平;②原有的研究领域已无发展空间,
改行可使他的选择范围越来越大;③由此及彼,自然“漫”出,使他的数学生命焕
发光彩。
11.华罗庚的数学教学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请简要说明。(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从文中第一、二、三段进行整合分析。
答案 ①不仅注重方法,更注重原则;②重视改作业和回答学生问题,启发深入思
考;③教给学生“从薄到厚”“从厚到薄”的读书方法。
12.“班门弄斧”、“观棋不语真君子,落子无悔大丈夫”都是具有广泛影响并流传至
今的熟语,华罗庚却从另一个角度翻出新意。对此,你认为华罗庚的改动有没有道理?
请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是开放式探究性题目,是对考生综合能力的考查,做此类题目,要遵从如
下基本思路:①联系文章内容;②结合现实,合理拓展;③服从客观公正的评价原
则。
答案 观点一:有道理。华罗庚的改动很有创造性。①“弄斧必到班门”,敢于与
高手过招,才能得到帮助与指教,提高自己;②“观棋不语非君子”,发现别人的
研究有不足,应主动指出来;③“落子有悔大丈夫”,发现自己的研究有缺点,也
一定要及时改正。
观点二:没有道理。华罗庚的改动会造成对这些熟语的误解。①“班门弄斧”只是
告诫人们不要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善于藏拙,才能扬长避短;②比赛场上,必须
尊重棋手,“观棋不语真君子”;③遵守比赛规则,“落子无悔大丈夫”。
观点三:两种说法都有道理,但又都有特定的适用范围。①为人做事,切忌“班门
弄斧”;求知问学,“弄斧必到班门”;②赛场观战,“观棋不语真君子”;乐于
助人,“观棋不语非君子”;③弈棋对决,“落子无悔大丈夫”;知错即改,“落
子有悔大丈夫”。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