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
人教版化学上册 第三单元
适用年级:九年级 作者:余琼芳 单位:东莞市麻涌镇第一中学
★教材分析及教材处理
自本课题开始,学生将从化学认识物质的角度,对微观世界进行一系列探究活动,从建立物质的微粒观,及初步形成“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永恒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本课题是继前面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开始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转向微观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构成,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本人对本课题是这样划分的,共分2个课时,第1课时学习“一、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重点是帮助学生建立物质的微粒观,并能从微观角度解释一些生活现象;第2课时学习“二、分子可以分为原子”,是在第1课时的基础上,深入探究分子在物理变化、化学变化中的变化情况,得出化学变化的本质是因为“分子分开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从而得出分子、原子的概念,并为第五单元的质量守恒定律作好铺垫。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质的性质、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等,在初二物理也学习了物质的三态变化、物质的热胀冷缩等相关知识,这为学习本节内容做了知识的铺垫。但分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观粒子,在此之前学生只有一些微观现象的肤浅认识,所以学生学起来往往感到难以理解。我校是一所乡镇中学,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学生由于刚开始接触化学,尤其对化学实验兴趣十分浓厚,但因学习基础较差,知识面较窄,对这些抽象知识的学习有一定的困难,并存在畏难情绪,故要借助更多的实验及生活事例来辅助学生理解。
★课时建议:2课时
第1课时
★本节学习内容分析
本节课从“喷香水”的形式创设情境,引入物质的分子微粒观,然后结合“闻花香”、“湿衣晾干”等常见的生活现象及苯分子、硅原子的图片说明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存在,形成物质的微粒观。在介绍“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时,主要通过直观的数据展示,让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体会到分子的微小;而“分子总在不断运动”主要结合课本实验及品红在冷水、热水中的扩散速度对比,从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分子的运动状态及影响因素;通过“100mL水+100mL酒精<200mL”及“气体与液体推压对比”实验,让学生形象地感受到“分子间有间隔”,从而引导学生学会利用分子、原子的特性解释一些生活现象,让化学与生活更好地结合起来。
★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设计
本节课设计的教学模式主要是创设情境、进行实验探究和引导启发的方式,吸引学生的参与,用“喷香水”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的方式掌握分子的三大特性;通过图片观察、联系生活现象等形式,引导学生观察,训练学生思维,并让学生主动总结出宏观与微观世界的相互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三种微粒构成;
⑵认识分子的三大特性;
⑶能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日常生活现象。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感知和体验,让学生形成物质的微粒观;
⑵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⑶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感知物质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让学生建立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⑵通过演艺展示,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⑶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1、认识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2、认识分子的三大特性;
3、利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一些生活现象。
★教学难点
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和变化。
★教具准备
电脑、实物投影仪、投影机、相关实验器材等。
★本节课的设计思路
本节课依照最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思想,紧扣学生的认知特点,根据实际创设补充了一些实验,让本节课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帮助学生理解相关内容;结合日常生活现象,让学生比较轻松地理解了物质的微观构成,并能运用粒子观去解释这些生活现象。
★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教学过程
环节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
【课前自测】巩固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纯净物和混合物,某些物质的分子构成及分子的运动性。
审题并回答问题,个别回答并评价。
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
导入新课
【新课导入】在课室里面喷洒香水,并问题引入新课。
感受并回答问题
以生活事实引起学生的思考,感受分子运动的存在。
物质的微粒观
【图片展示】展示苯分子和硅原子的图片。
观察分析并表达
让学生从图片中感知分子和原子的真实存在。
展示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离子,并举例子说明。
记忆和理解并做好笔记
让学生了解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做笔记加深印象。
【图片展示】展示水分子、氧分子、氢分子的图片,说明分子由原子构成。
观察并理解,回答问题。
以图片直观的方式让学生感知分子由原子构成,加深理解。
【演艺挑战】要求男同学代表氧原子,女同学代表氢原子,由部分学生组合成水分子、氧分子、氢分子。
按要求组合成水分子、氧分子、氢分子。
以表演的方式让学生加深原子如何构成分子。
【课堂巩固】进行课堂巩固练习并评价。
回答问题和评价
通过讲练结合的方式巩固学生所学。
分子的三大特性
展示一个水分子的真实质量和一滴水中的水分子个数(用数据表示)并得出分子的第一个特性。
观察并感知“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的结论。
让学生从夸张的数字中感知分子的特性并加深理解。
【实验演示】演示探究实验:分子的运动现象,得出分子的第二个特性。
观察实验现象并感知“分子总在不断运动”的结论。
以实验这种直观的方式让学生感知“分子总在不断运动”的结论。
【实验演示】分别向装有冷水和热水的两个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
观察实验现象并感知“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的结论。
以实验这种直观的方式让学生感知“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的结论。
【典故】一个箱子装满石头后,还能装下一桶沙子,然后还可以再装下一桶水。
感悟典故的哲理及思考感知物质间有间隔。
渗透德育教育,引起学生思考感知物质与物质间有间隔,并联想到分子与分子间是否也存在间隔?
【实验演示】100mL水+100mL酒精,总体积是否=200mL?得出分子的第三个特性。
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得出“分子之间有间隔”的结论。
以实验这种直观的方式让学生感知“分子之间有间隔”的结论。
【问题思考】有什么方法可以让被压瘪的乒乓球回复原状?你知道利用的是什么原理吗?
讨论并回答问题
通过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加深理解分子间有间隔的结论。
【体验实验】让学生推压两支注射器中的空气和水,对比其难易程度。
个别学生体验实验过程并表达结果
通过实验给学生直接体验压缩气体和液体的难易程度。
【思考讨论】为什么空气比水更加容易压缩?如果压缩铁块,难度又会怎么样?得出什么结论?
讨论并得出结论:分子间有间隔:气态>液态>固态
通过讨论得出结论,加深学生印象。
【图片展示】展示固态、液态、气态三种分子间隔的比较模拟图片。
观察并感知固态、液态、气态三种分子间的间隔情况。
以直观的方式让学生感知三种分子间的间隔情况,加深印象。
巩固练习
【课堂巩固】进行课堂巩固练习并评价。
回答问题并评价
让学生巩固新知,进一步巩固分子的三大特性。
总结
总结本节课内容
回忆本节课内容
进一步巩固所学
【具体教学过程(含学案)】
【课前自测】
1、下列民间制作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佛山剪纸 B.潮州木雕 C.信宜竹编 D.客家米酒
2、日常生活中的下列变化,其中一种与其余三种类别不同的是( )
A.冰雪消融 B.鸡蛋发臭 C.烟花爆炸 D.粮食霉变
3、如下物质属于混合物的___________,属于纯净物的是____________。(均填序号)
①空气 ②冰水混合物 ③液氧 ④糖水
4、在初二物理中学习到:水是由许多微小的________构成,酒精是由许多微小的________构成;这些微粒总在作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D;2、A;3、①④;②③;4、水分子;酒精分子;无规则运动。)
【新课导入】
在教室里面喷洒香水……
(营造香水分子扩散的情景)
【提问】
同学们,你们闻到什么气味呢?为什么能闻得到呢?你看得见它的存在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
香水味;香水分子扩散过来;看不见,因为它们很小。
【提问】
生活中还有哪些例子可以说明分子的存在呢?
【学生回答】
闻到花香、闻到炒菜的香味、湿衣服晒干……
【引入新课】
一、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图片展示】
苯分子图像、最小的汉字(硅原子图)。
【思考讨论】
同种物质的分子相同吗?分子之间还有空隙吗?所有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吗?
【结论】
学生与教师共同得出结论:同种物质的分子相同;分子之间还有间隔;不是所有物质都由分子构成。
【教师讲解】
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三种微粒构成的。
(为下来的课作铺垫)
【举例】
水由许多水分子构成;铁由许多铁原子构成;食盐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
【图片展示】
模型图:水分子、氧分子、氢分子。
【教师解释】
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1个氧分子由2个氧原子构成;1个氢分子由2个氢原子构成。
【讨论】
分子与原子是什么样的关系?
【学生回答】
分子都是由原子构成的。
【演艺挑战】
由男同学表示氧原子,女同学表示氢原子,请每小组派几名学生组合展示出你看到过的水分子、氧分子、氢分子的模型。
【学生展示】
学生上台展示出各种分子模型。
【课堂练习】
1、下列模型中属于过氧化氢(H2O2)分子的是( )
A. B. C. D.
2、一个二氧化碳分子(CO2)由______个______原子和______个_______原子构成。
【教师展示】
一个水分子的质量:3×10-26Kg(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3Kg);一滴水中的水分子数量:1.67×1021个(如果10亿人来数,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3万多年才能数完。)
【提问】
从上面的数据说明了分子的什么特性?
【讨论回答】
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板书)
【实验演示】
初中化学上册P49探究“分子运动现象”。
【结论】
分子总在不断运动
(板书)
【实验连线】
分别向装有冷水和热水的两个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观察现象。
【学生观察】
学生观察现象并比较两个烧杯中品红的扩散速度有什么不同。
【结论】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板书)
【引用典故】
一个箱子装满石头后,还能装下一桶沙子,然后还可以再装下一桶水。
【教师引导】
这个故事告诫我们要学会利用零碎时间,但从物质观的角度却反映出物质与物质之间有间隔,那么,在微观世界的分子与分子之间是否也有同样的情况(有间隔)呢?
【实验连线】
教师演示:100mL水+100mL酒精<200mL。
【结论】
分子之间有间隔。
(板书)
【问题思考】
你有什么方法可以让被压瘪的乒乓球回复原状?你知道利用的是什么原理吗?
【学生回答】
用热水烫;受热时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实验连线】
让学生亲身体验:推压两支注射器中的空气和水,对比其难易程度。
【思考讨论】
为什么空气比水更加容易压缩?如果压缩铁块,难度又会怎么样呢?你得出什么结论?
【结论】
(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结论)分子间的间隔:气态>液态>固态。(板书)
【图片展示】
物质“三态”中分子间隔比较图。
【课堂练习】
1、大树菠萝是湛江特产,它是世界上最重的水果。切开大树菠萝闻到阵阵果香,原因是( )
A.分子在不断运动 B.分子很大 C.分子之间有间隔 D.分子分解成原子
2、下列现象用分子的相关知识解释不正确的是( )
A.石油气经加压后贮存在钢罐中,说明分子间有间隔。
B.水冷却成冰后体积变大,说明分子的大小发生了改变。
C.湿衣服在太阳下晾晒干得快,说明分子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
D.湿布抹过的桌面不久后变干,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3、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下列生活中的现象,其解释不合理的是( )
A.50mL水与50mL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mL——分子之间有间隔。
B.八月桂花香——分子在不断运动。
C.1滴水中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分子很小。
D.水结成冰——分子停止运动。
4、回答下列问题:
右图中A烧杯装有浓氨水,B烧杯内是滴加了几滴酚酞溶液的蒸馏水。过一会儿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实验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A 2、B 3、D 4、A中的酚酞溶液变红;分子在不断运动。)
【总结】
学完本课你应该知道: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三种微粒构成的;
2、知道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不断运动;分子之间有间隔;
3、能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日常生活现象。
【课后作业】
1.请用分子、原子的性质解释下列现象:
⑴40ml水与40mL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80mL,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水蒸气凝固成水,体积变小了,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闻到茉莉花香,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夏天时自行车车胎容易爆胎,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酒精温度计能够测量温度,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⑹一滴水中分子的数目大约有1.67×1021个,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固体碘受热升华,下列关于此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碘分子质量变大 B.碘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C.碘分子体积变小 D.碘分子运动速率不变
3. 下列对一些现象或事实解释不正确的是( )
序号 现象或事实 解释
A 洒在地面上的酒会使房间充满酒味 分子在不断运动
B 白糖能溶于水 分子之间有间隔
C 物质的热胀冷缩 分子或原子的大小随温度改变而改变
D 一滴水中约有1.67×1021个分子 分子的体积很小
4. 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下列生活中的现象,其解释不合理的是()
A .50ml水与50mL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mL—分子之间有间隔
B 八月桂花飘香—分子在不停的运动
C 1滴水中约含有1.67×1021个水分子——分子很小
D 水结成冰——分子停止运动
5.回答下列问题:
右图中A烧杯装有浓氨水,B烧杯内是滴加了几滴酚酞溶液的蒸馏水。过一会儿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实验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用“”和“”表示不同元素 的原子,下列微观示意图能表示纯净物的是 ( )
7. 下图中 “●”表示碳原子,“○”表示氧原子
A B C D
其中表示混合物的是 (填图的编号),B图表示 (填物质名称),B与C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D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用“”和“”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下列微观示意图能表示混合物的是 ( )
(答案:1、⑴分子之间有间隔⑵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⑶分子在不断运动⑷温度升高,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⑸分子之间有间隔⑹分子的体积很小 2、B 3、C 4、D 5、A中的酚酞溶液变红;分子在不断运动6、B 7、A,氧气,氧气+一氧化碳 二氧化碳 8、B)
★板书设计
一、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分子、原子、离子。
二、分子的特性: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总在不断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3、分子之间有间隔:气态>液态>固态
课件29张PPT。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三种微粒构成 2、认识分子的三大特性 3、能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日常生活现象 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1、认识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教学重点:2、认识分子的三大特性 3、利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一些生活现象 。教学难点: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和变化 课前自测1、下列民间制作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佛山剪纸 B.潮州木雕
C.信宜竹编 D.客家米酒 2、日常生活中的下列变化,其中一种与其余三种类别不同的是( )
A.冰雪消融 B.鸡蛋发臭
C.烟花爆炸 D.粮食霉变 DA3、如下物质属于混合物的是_________,属于纯净物的是_________。(均填序号)
①空气 ②冰水混合物 ③液氧 ④糖水 4、在初二物理中学习到:水是由许多微小的________构成,酒精是由许多微小的__________构成;这些微粒总在作____________________。 ①④②③水分子酒精分子无规则运动课前自测新课导入在课室里面喷洒香水……同学们,你们闻到什么气味呢?为什么能闻得到呢?你看得见它的存在吗?为什么? 生活中还有哪些例子可以说明分子的存在呢? 引入新课一、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图片展示苯分子移走硅原子得到最小的汉字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三种微粒构成的。 重要结论:举例水由许多水分子构成;铁由许多铁原子构成;食盐由许多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 图片展示:分子模型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1个氧分子由2个氧原子构成 1个氢分子由2个氢原子构成 分子与原子是什么样的关系? 我知道:分子都是由原子构成的 演艺挑战由男同学表示氧原子,女同学表示氢原子,请每小组派几名学生组合展示出你看到过的水分子、氧分子、氢分子的模型。 课堂巩固1、下列模型中属于过氧化氢(H2O2)分子的是( ) C A. B. C. D.2、一个二氧化碳分子(CO2)由______个______原子和______个_______原子构成。 课堂巩固1碳2氧你知道一个水分子的质量吗?3×10-26Kg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3Kg 说明分子有什么特性?分子的质量很小你知道一滴水中的分子个数吗?1.67×1021个 如果10亿人来数,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3万多年才能数完。 说明分子有什么特性?分子的体积很小综合: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实验演示初中化学上册P49探究“分子运动现象”。 结论:分子总在不断运动 实验演示分别向装有冷水和热水的两个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观察现象。 结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一个箱子装满石头后,还能装下一桶沙子,然后还可以再装下一桶水。 典故这个故事告诫我们要学会利用零碎时间,但从物质观的角度却反映出物质与物质之间有间隔,那么,在微观世界的分子与分子之间是否也有同样的情况(有间隔)呢? 实验演示100mL水+100mL酒精总体积是否=200mL ?100mL水+100mL酒精<200mL 结论:分子之间有间隔 问题思考思考:你有什么方法可以让被压瘪的乒乓球回复原状?你知道利用的是什么原理吗? 用热水烫受热时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体验实验学生体验:推压两支注射器中的空气和水,对比其难易程度。 思考讨论:为什么空气比水更加容易压缩?如果压缩铁块,难度又会怎么样呢?你得出什么结论? 结论:分子间有间隔:气态>液态>固态 图片展示固态液态气态物质“三态”中分子间隔比较 固态液态气态课堂巩固1、大树菠萝是湛江特产,它是世界上最重的水果。切开大树菠萝闻到阵阵果香,原因是( )
A.分子在不断运动 B.分子很大
C.分子之间有间隔 D.分子分解成原子 A2、下列现象用分子的相关知识解释不正确的是( )
A.石油气经加压后贮存在钢罐中,说明分子间有间隔。
B.水冷却成冰后体积变大,说明分子的大小发生了改变。
C.湿衣服在太阳下晾晒干得快,说明分子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
D.湿布抹过的桌面不久后变干,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课堂巩固B课堂巩固3、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下列生活中的现象,其解释不合理的是( )
A.50mL水与50mL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mL——分子之间有间隔。
B.八月桂花香——分子在不断运动。
C.1滴水中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分子很小。
D.水结成冰——分子停止运动。 D4、回答下列问题:右图中A烧杯装有浓氨水,B烧杯内是滴加了几滴酚酞溶液的蒸馏水。过一会儿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本实验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
A中的酚酞溶液变红分子在不断运动学完本课你应该知道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三种微粒构成的。 2、知道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不断运动;分子之间有间隔。 3、能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日常生活现象 课后作业作业:见作业文档教学反思
本节课能很好地完成本课内容:物质的分子、原子、离子的微粒观及分子的粒子性、间隔性三大特性,学生掌握情况良好,参与意识强,课堂气氛活跃。
本节课比较成功的地方有:
1、重、难点突出,课堂气氛活跃。
2、将学生生活经验融进课堂,化抽象为形象,降低学习难度。
3、能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主人翁。
4、习题设计量适中,难易度合适。
本节课有待改进的地方有:
1、课件与实验衔接不够熟练。
2、学生上台演艺时胆量欠足,不够放松。
3、语言过于啰嗦,过于随意,不够简洁。
4、对内向生的关注度不够。
改进措施:
1、多搭建学生展示平台,增加学生表现机会,锻炼学生胆量。
2、结合演示实验进行规范操作和规范语言。
3、设计问题或设计实验要针对不同性格不同水平的学生,力求让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力争每位学生在课堂上都能轻松愉快获取知识。
名师点评(麻涌一中 傅思权)
本节课通过创设情境、进行实验探究和引导启发的方式,吸引学生的参与,用“喷香水”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通过演艺过程加深理解分子由原子构成,通过亲身体验的方式掌握分子的三大特性;通过图片观察、联系生活现象等形式,引导学生观察,训练学生思维,并让学生主动总结出宏观与微观世界的相互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总体来说,本节课重点突出,有效解决教材难点,内容充实,联系生活,讲练结合,是一节质量较好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