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第1课时)》专家点评
1.教态表现方面。神情自然、态度和蔼,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对教学富有激情,对学生饱含感情。
2.教学难点突破方面。能始终站在学生角度,运用多种有效的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循循善诱,将抽象知识逐一化解,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3.教材处理方面。除了重视分析新学内容和学生已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外,还注重将新学内容作适当拓展延伸,循序渐进,较好地加强了知识之间的衔接,对教材作恰当的重组,体现出教师具备了一定深度的教学思想。
4.学生能力培养方面。关注全体,渗透讨论,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了学生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通过合理设计图表,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通过收集资料整理汇报,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活跃了课堂气氛。
5.板书设计方面。较为传统,稍欠简练美观。
东莞市麻涌镇第一中学 陈荣恩 参评优课《元素(第1课时)》
落实教学反思 实现有效课堂教学
——《元素(第1课时)》教学反思
东莞市麻涌镇第一中学 陈荣恩
摘要:对人教版初中化学第四单元的《元素(第一课时)》进行教学反思。
关键词:元素、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一个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因此,必须及时、认真地写好教学反思。《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的教材内容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其中的《课题2 元素》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部分内容,我根据自身教学特点及学生实际情况将它设计为两个课时讲授,第一课时只讲授元素,第二课时讲授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本节课为第一课时,现从教材处理、教学不足和教学改进三方面进行反思。
一、教材处理
1.直观形象,化解抽象知识
教学要受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和认识特点制约,初中学生知识少,经验也较少,形象思维占优势,抽象思维能力较差,需要一定的直观感性经验作为支持学习的基础。元素概念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比较抽象,更需要利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感知和理解。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运用了以下5点做法来加强直观教学:(1)药品图片。利用学生熟悉的“钙铁锌儿童口服液”和“加碘食盐”图片引入新课,让学生倍感亲切,拉近化学与生活的距离,减少学习的陌生感,。(2)原子构成示意图。通过分别展示氢、碳三种同位素的原子构成示意图,直观形象地把原子内部结构与元素概念联系起来,进而引出元素概念,并继续通过和1H和12C的对比巩固元素概念,较好地突破了教学难点。(3)比喻。比喻具有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树立鲜明生动的直观形象作用。本节课中有两处地方运用了比喻,一是把“元素和原子”比作“人类和人”,说明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而原子既讲种类又讲个数;二是把“一百多种元素可以组成3000多万种物质”比作“用26个英文字母可以组合为无数个英文单词”,说明物质组成的简单性。(4)挂图。挂图可以帮助学生形象、生动、逼真地进行想象和分析,使教者轻松学者省力。在讲授“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时,使用电解水的水分子分解教学挂图,再密切结合适当引导,轻松地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5)分子构成图。在讲授“物质、元素、分子、原子四者的关系”时,课件中分别在水、氢气的旁边标出水分子、氢分子构成图,直观地透视分子的构成,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说出这四者的关系。知识是在感知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通过以上五种直观教学方法,尽最大限度地将“元素”这一抽象知识直观化、形象化,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2.瞻前顾后,加强知识衔接
心理学研究表明,影响学生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在分析教材时,要特别重视分析新学习的内容和学生已学过的内容间有什么联系(本文理解为“瞻前”),与以后的学习内容又有哪些联系(本文理解为“顾后”)。在本节课的处理中我充分利用“瞻前顾后”,较好地加强了知识之间的衔接。其中“瞻前”的处理如下:一是通过复习“原子的构成”引出元素概念;二是通过分析空气中含量最多的两种气体——N2和O2,推出空气中含量最多的两种元素——N和O。“顾后”的处理如下:一是利用“钙铁锌儿童口服液”和“加碘食盐”图片引入新课的同时,简单介绍了“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中的碘元素含量过低或过高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二是在讲授“根据原子核电荷数找出元素名称”时让学生查阅了“元素周期表”。既“瞻前”又“顾后”的处理如下:通过复习“物质、分子、原子的关系”引出“物质、元素、分子、原子四者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拓展延伸到“化学式意义”的知识,并让学生讨论解决了“水分子中含有氢分子吗?”这一教学难题。实践证明,化学知识的学习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知识背景、采用螺旋上升的方式进行。通过“瞻前顾后”,使新知识的学习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之上,并在教学中留有一定的余地,使知识的学习一环扣一环,层次分明,循序渐进,逐步形成完整、系统的知识结构,深刻理解知识间的联系[1]。
3.图表对比,培养学生能力
在学习的初始阶段,学生学习的陈述性知识往往是孤立、零散的,难以迁移和应用。利用图表对比有助于学生形成概念,探讨问题,从而培养一定的学习能力。在本节课中运用图表对比如下:(1)设计表格。分别对“氢、碳的三种同位素的质子数、中子数、电子数”,“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课本第73页讨论”等三处的学习内容设计成表格进行对比,简洁、清晰地帮助学生明确本质、辨析异同。(2)绘制网络图。把“物质、元素、分子、原子四者的关系”绘制成网络图,以H2O、H2、Fe、CO2四种物质对比学习,促进了新旧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二、教学不足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课前的认真备课是为了做好充分准备,但是由于个人能力所限,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会出现不足。反思这节课仍有一些需要改善之处:
1.说话基本功不过硬
(1)存在口头禅。在整节课中我始终有一句口头禅“OK”,在回看录像时我数了一下,竟然超过70次,估算会浪费约1分钟的宝贵课堂时间!(2)语言不够严密。如在讲授“为什么元素概念中没有涉及到电子数”时,只是讲述了“原子相互结合时电子数目会发生一定变化”,但却没有强调“质子数没有发生变化”;又如在“用26个英文字母可以组合为无数个英文单词”作比喻时,本应是“组成”却说成了“构成”。(3)过渡不够流畅。如“了解元素含量→分析元素变化”的过渡语显得哆嗦,若改为“元素在地壳、生物细胞和空气中的含量各有差异,那么在化学反应中它的变化又会是怎样的呢?”就流畅多了。
2.教学设计不严密
(1)没有安排学生课前预习,是导致整节课时间略显仓促的原因之一。(2)在引导学生提出“为什么元素概念中没有涉及到中子数和电子数?”的问题时,其情境创设不够好,导致学生毫无反应。其实没必要这样做,简单介绍一下就可以了。(3)没有强调地壳里各种元素含量是按“质量分数”划分,而不是按“体积分数”划分,学生容易将此知识与空气成分是按“体积分数”划分混淆。(4)板书设计比较传统,欠缺简练美观。
3.评价学生不到位,未鼓励学生大声回答问题,没有做好培养学生胆量与勇气工作。
4.教学理念不前沿,未尽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资源,做好由“扶”到“放”的工作。如在“A、B、C三种原子的质子数、中子数、电子数的分析以及它们归类的依据”的教学中,可以通过设计问题(①A、B、C三种原子的质子数、中子数、电子数分别是多少?②这三种原子质子数、中子数、电子数有何特点?③若把这三种原子归为一类,可以用什么作为依据?),放手让学生通过分组讨论自行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三、教学改进
通过对课堂的教与学、得与失进行必要的梳理,对如何再教这部分内容做些思考,写出“再教设计”,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
1.加强自身学习
本节课体现出我的“说话基本功不过硬”、“教学理念不前沿”等问题,因此在日后的工作中必须提高认识、努力学习、加强研究。例如在“说话”方面,可以通过以听促说、以说促说、以写促说[2]来强化训练,使自己早日练就一副过硬的说功。
2.诱导学生预习
通过创设问题,制造悬念,诱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例如在学习完“课题1 原子的构成”后可创设问题(①在元素概念中为什么说“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②元素的种类由原子中哪种粒子的数目决定?)引领学生预习“课题2 元素”。又如学习完本节课后可创设如下预习问题:①如何从元素中文名称的偏旁知道元素的分类?②元素符号“O”有哪两种意义?“2O”与“O2”各有何意义?其中的“2”又各有何意义?③从元素周期表的一个小方格中可知道哪些信息?
3.利用学生资源
除了在学习“物质、元素、分子、原子四者的关系”时可让学生讨论外,其实在“分析氢和碳的三种同位素引出元素概念、了解元素含量、分析化学反应中元素不变”等三处的教学中也可利用学生这一教学资源,安排学生分组讨论来解决问题,从而更好地实现三维目标。
“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通过教学反思,使我提升了新课程教学理念,超越了原来“狭隘的经验”或“肤浅的认识”,积累了宝贵的教学经验,同时也把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108-109.
[2] 缪徐.在教学和研究中成长[J].化学教学,2010,(2):4-7.
元 素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三单元 课题3
承担学校:东莞市麻涌镇第一中学 授课者:陈荣恩 指导者:傅思权
曾获奖励:2012年获第四届广东省化学教师新课程实施能力大赛二等奖
2012年获东莞市中学化学精品课(录像课)评比一等奖
★教材分析
1.地位作用: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中的“物质构成的奥秘”一级主题旨在帮助学生从微观角度了解物质的构成,理解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而元素则是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认识统一起来的桥梁,是利用“宏观”、“微观”和“符号”三种表征方式来学习与表示化学现象的枢纽。
2.知识联系:元素及其概念与原子的构成、人体健康、元素周期表、化学式意义等都有着紧密联系,可充分挖掘利用它们之间的联系,让新知建立在已知的基础上,并在教学中留有一定余地,使知识的学习一环扣一环,层次分明,循序渐进。
3.教材处理: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部分内容,本教学设计为第1课时,讲授的内容是元素,重难点都是元素的概念,设计思路是“复习原子构成→引出元素概念→巩固元素概念→拓展元素知识→了解元素含量→分析元素变化”。
★学情分析
1.原有基础:学生已有一定生活经验,可用26个英文字母组成无数单词与一百多种元素组成几千万种物质进行类比,这样学生较易接受。前面学生已学习了分子和原子,可以通过原子的内部结构引入元素概念,可以利用“物质、分子、原子”的关系拓展到“化学式意义”相关知识。
2.现有困难:元素概念非常抽象,而且对于“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中的“一类原子”这一定义,在没有同位素知识背景时,学生难以理解。在实际应用中也容易跟原子相混淆,搞不清在分析物质宏观组成时用“元素”,在研究物质微观结构时用“原子”,另外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元素有个数。
★教学法设计
1.突出重点:在设计思路的每一个环节上都紧紧围绕“元素”展开,在课堂时间分配上侧重突出“元素概念”。
2.突破难点:借助氢、碳的三种同位素,利用“原子构成图”把原子的内部结构与元素概念直观有机地结合起来,较好地突破了元素概念中“一类原子”这一教学瓶颈。
3.直观形象:运用多种有效直观形象的教法帮助学生感知和理解,减轻学习负担,激发学习兴趣。
4.瞻前顾后:用已学的原子的构成引出元素概念,合理把知识拓展到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元素周期表、化学式意义。
5.培养能力:通过对比、模仿、讨论、收集资料、整理汇报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时建议:2课时
第1课时
★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原子构成图”了解元素的概念;
(2)通过模仿“物质、分子、原子、元素”关系网络图,认识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构成;
(3)通过查阅资料、推导分析、交流汇报,了解元素在地壳、生物细胞、空气等物质中的含量;
(4)通过图表对比,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比、模仿、归纳等方法主动获取信息;
(2)通过微观想象、分析、对比,认识到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发生变化而元素不发生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碘元素对人体的作用,初步建立用一分为二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看待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2)通过类比,进一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领悟自然界基本组成的简单性;
(3)通过讨论,形成“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的观念,逐步树立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观念;
(4)通过课前查阅资料、课上交流汇报、讨论,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初步养成乐于实践、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元素的概念
难点:元素的概念
★教学组织流程图
★教学过程
环节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查找元素概念
指导阅读,要求学生找出元素概念
阅读课本,找出元素概念。
让学生初步认识元素概念,明确本节课重点学习内容。
复习巩固铺垫
【复习】原子的构成
【副板】
质子数=核电荷数=电子数
【强调】核电荷数由质子数决定。
【回答】原子的构成相关知识(参见“副板”)。
温故知新。
强调核电荷数由质子数决定,为元素概念中的“质子数(即核电荷数)作铺垫。
联系生活引入
【图片】投影“钙铁锌儿童口服液”和“加碘食盐”图片。
【设问】图片中的“钙铁锌”和“碘”指的都是什么?
【简述】碘元素对人体的作用,以及碘的摄入量过低、过高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观看】图片。
【回答】元素。
【倾听】碘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商品包装标签引入,拉近学习距离,了解商品标识中的元素种类、元素对人体的影响,同时也为下册中的“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学习作铺垫。
引出元素概念
【过渡】元素与日常生活有着密切联系,那么它与原子又有何关系呢?
【思考】元素与原子的关系。
过渡到从原子结构上了解元素概念。
【展示】利用氢的三种同位素1H、2H、3H的原子构成图(参见图1),并命名为A、B、C原子,让学生找出它们的质子、中子、电子数目。
【讨论】(1)它们的质子数、中子数、电子数有何异同?(2)若把它们归为一类,你认为可以用哪种粒子的数目作为归类的依据?
(图1)
【回答】相关粒子数目。
【讨论】(1)横比:各自的质子数与电子数一定相等,但不一定与中子数相等;纵比:它们的质子数相等,电子数也相等,中子数不相等。(2)归类依据:质子数(学生或会认为是电子数)。
通过学生自行找出相关粒子数目,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原子构成图”直观地从原子的结构上引出元素概念。
【板书】一、元素
1.概念: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笔记】标注概念中的关键字词。
引出元素概念,通过标注关键词让学生更深刻了解元素概念,知道它是个宏观的概念,是“一类原子的总称”,不讲个数。
【分析】元素概念中的关键字词。
【释疑】A、B、C原子的中子数不同,不以中子数作为归类依据;在“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的学习中我们知道,原子间相互结合时质子数没有发生变化,但是最外层电子的数目却发生得失,所以也不以电子数作为归类的依据。
【思考】为什么元素概念中没有涉及到中子数和电子数?
明确元素是以“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作为分类的依据。
巩固元素概念
【展示】利用碳的三种同位素12C、13C、14C的原子构成图(参见图2),并命名为D、E、F原子,让学生找出它们的质子、中子、电子数目。
(图2)
【回答】相关粒子数目。
通过对比,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巩固元素概念。
【设问】这三种原子能否归为一类,成为同一种元素?为什么?
【回答】能。因为它们的质子数相同。
【对比】通过A、D的原子构成图,分析它们的质子数分别是多少?它们能否成为同一种元素?为什么?
【回答】A、D的质子数分别是1和6。
不能。因为它们的质子数不同。
【归纳】我们将质子数为1的所有原子统称为氢元素,将质子数为6的所有原子统称为碳元素。
【倾听】原子的质子数与元素名称的关系。
引出原子的质子数与元素名称的关系,起到承上启下作用。
简介元素周期表
【设问】怎样根据原子的质子数找出元素名称呢?
【回答】从元素周期表中查找。
为日后学习“元素周期表简介”作铺垫。
【指导阅读】“课本后面附录”的元素周期表。
【查阅】初步了解元素周期表。
【设问】质子数是8的所有原子统称为什么元素?
【回答】氧元素。
巩固元素概念
【小结】(1)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或核电荷数)不同;(2)元素的种类由质子数(或核电荷数)所决定。
【齐读】元素概念及“小结”内容。
巩固元素的概念。
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1、2。
【练习】完成课堂练习1、2。
比较元素与原子
【过渡】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元素的概念是建立在原子的基础上,那么元素与原子的区别、联系是怎样的呢?
【倾听】了解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借助表格进行比较,了解元素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比较】通过设计“元素与原子的比较”表格(参见下表),讲授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元素
原子
定义
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区别
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既讲种类,又讲个数
应用
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
描述分子的微观构成
联系
元素种类由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决定
【板书】2.比较:元素与原子
【过渡】我们学习了元素和原子、元素和物质的关系,在《课题1 分子和原子》中又学习了“物质、分子、原子”的关系,现在有必要把“物质、分子、原子、元素”这四者的关系整合起来,绘制一个完整的关系网络图。
【构思】“物质、分子、原子、元素”的关系网络图。
利用关系网络图,直观地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为日后学习“化学式的意义”作铺垫。
通过讨论,培养学生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边导边板】
3.拓展:物质、分子、原子、元素的关系
【导练】以水(H2O)、氢气(H2)、铁(Fe)为例,引导学生模仿说出这三种物质各自的关系网络图。
【导论】水分子中含有氢分子吗?
【模仿】说出这三种物质各自关系网络图。
【讨论】结论:水分子中不含有氢分子,含有的是氢原子(和氧原子)。
课堂练习
【巩固】以二氧化碳(CO2)作为练习,巩固关系网络图。
【课堂练习】3。
【巩固】加深对关系网络图的了解。
【练习】完成课堂练习3。
巩固“物质、分子、原子、元素”的关系。
了解元素含量
【过渡】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的一百多种元素在地壳、生物细胞、空气中的含量分别是怎样的呢?
【回答】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前四种元素是:氧、硅、铝、铁。
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前三种元素是:氧、碳、氢。
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前两种元素是:氮、氧。
了解地壳、生物细胞、空气中一些元素的含量;
结合课本中的图片和资料卡片,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通过分析空气中氮气、氧气的组成及含量,推出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前两种元素是氮、氧,培养学生的推导分析能力。
【指导阅读】课本第60页“图3-17”、“资料卡片”。
【推导】空气中氮气约占78%,氧气约占21%,那么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前两种元素是什么?
【板书】4.含量
(1)地壳中:氧>硅>铝>铁;
(2)生物细胞中:氧>碳>氢;
(3)空气中:氮>氧。
分析元素变化
【过渡】元素在地壳、生物细胞和空气中的含量各有差异,那么在化学反应中它会发生改变吗?
【分析】在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种类改变,元素种类不变,原子种类也不变。
通过微观想象、分析、对比,使学生认识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发生变化,元素种类没有发生变化,原子种类也没有发生变化,形成“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的观念。
【讨论】结合课本第59页“讨论”,设计表格 (参见下表),引导学生讨论。
化学反应
S + O2
SO2
H2O2
H2O + O2
反应前后分子种类
反应前后元素种类
得出结论
【板书】5.变化: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4。
【练习】完成课堂练习4。
逐步树立崇尚科学、反对迷信观念。
总结课堂知识
【引导总结】引导学生结合黑板上的板书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找出重难点。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找出重难点。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找出重难点。
课件15张PPT。课 题 2 元 素元素A原子B原子C原子一、元素
1、元素是具有相同 (即 )的
一类原子的 。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总称注:不是电子数、中子数101111121E原子F原子D原子666676686A原子D原子(1)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核电荷数(或质子数)不同例如:所有核电荷数为1的原子总称为氢元素。
所有核电荷数为6的原子总称为碳元素。(2)元素的种类由核电荷数(或质子数)所决定注:一、元素
1、元素是具有相同 (即 )的
一类原子的 。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总称注:不是电子数、中子数课堂练习[1] 元素的种类由 决定;
不同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 不同。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电荷数/质子数[2] 氢元素和碳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 )
A. 中子数不同 B. 核电荷数不同
C. 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D. 元素符号不同 B2、元素与原子的比较核电荷数质子数总称化学变化只不既又描述物质宏观的组成描述分子的微观构成质子数3、物质、元素、分子、原子四者的关系氢元素氧元素水
(H2O)氢原子
氧原子水分子1个水分子2个氢原子
1个氧原子氢元素氢气
(H2)氢原子氢气分子1个氢气分子2个氢原子水分子中含有氢气分子吗?2个氢元素1个氧元素×2个氢元素×3、物质、元素、分子、原子四者的关系氢元素氧元素水
(H2O)氢原子
氧原子水分子1个水分子2个氢原子
1个氧原子铁元素铁
(Fe)铁原子二氧化碳
(CO2)[3] 二氧化碳(CO2)是由( )
A、1个碳元素和2个氧元素组成的
B、碳原子和氧分子构成的
C、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D、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的课堂练习C地壳中:生物细胞中:氧>硅>铝>铁氧>碳>氢空气中:氮>氧谐音:养 闺 女 贴谐音:氧 探 亲H2OH2、O2H、OH、OS、O2SO2S、OS、O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发生了变化,而元素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种类也没有改变)[4] 小青同学认为,选用合适的催化剂,通过化学反应可直接把水转变成汽油,从而解决能源紧缺问题。你同意这个观点吗?并简要说明理由。(温馨提示:汽油中含有碳、氢、氧元素)
。课堂练习不同意。因为汽油中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水中只含氢、氧两种元素而不含碳元素,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所以不同意题中观点。感谢指导练习
【课堂练习】
1.氧元素和镁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 )
A.中子数不同 B.元素符号不同 C.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D.核电荷数不同
2.有四种原子,其质子数、中子数和电子数,如下表所示:
粒子
质子数
中子数
电子数
甲
1
0
1
乙
6
6
6
丙
6
8
6
丁
8
8
8
则属于同种元素的原子是( )
A.甲和乙 B.乙和丙 C.丙和丁 D.甲和丁
3.二氧化碳(CO2)是由( )
A、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B、1个碳元素和2个氧元素组成的
C、碳原子和氧分子构成的 D、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的
4.小青同学认为,选用合适的催化剂,通过化学反应可把水直接转变成汽油,从而解决能源紧缺问题。你同意这个观点吗?并简要说明理由。(温馨提示:汽油中含有碳、氢、氧元素)
。
答案:1.D 2.B 3.A 4.不同意。因为汽油中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水中只含氢、氧两种元素而不含碳元素,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不能把水直接转变成汽油,所以不同意题中观点。
【课后作业】
1.科学家发现某些原子具有放射性,即原子能自动地放射出一些固定的粒子。当一种元素的原子甲经过放射变化后,结果变成了另一种元素的原子乙。据此推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一定是放射了中子 B.甲和乙的相对原子质量一定相等
C.甲和乙的质子数一定相等 D.甲一定是放射了质子
2.以下对O2、CO2、SO2、H2O2四种物质组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都含有两个氧原子 B.都含有一个氧分子
C.都含有氧元素 D.都含有两种元素
3.“瘦肉精”学名盐酸克伦特罗(化学符号为:C12H18Cl2N2O),是一种非常廉价的药品,对于减少脂肪增加瘦肉作用非常好。“瘦肉精”让猪的单位经济价值提升不少,但它有很危险的副作用,轻则导致心律不整,严重一点就会导致心脏病。根据以上信息,请问“瘦肉精”中共含有 种元素,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C﹕H﹕Cl﹕N﹕O = ,它的1个分子中共含有 个原子。
4.液化石油气是家庭常用燃气之一,小丽同学想探究液化石油气中含有的元素种类,进行了以下实验,请你参考下表中的信息,帮她完成探究报告。
实验操作与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在空气中点燃该气体,然后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而冷的烧杯。
。
该气体燃烧后有H2O生成。
迅速倒转烧杯,向烧杯内注入少量的 ,振荡。
。
该气体燃烧后有CO2生成。
通过以上探究,小丽同学最终得出结论:液化石油气中一定含有 元素和 元素,可能含有 元素。
5.下面是某饮料有限公司生产的营养快线包装标签的一部分(500mL/瓶):
(1)根据这个包装标签说明,其中的“钠”、“钙”、“磷”等是指( )
A.离子 B.元素 C.原子 D.分子
(2)请写出你所知道的该营养快线中的元素: 。
(3)一个人每天喝一瓶该营养快线,若全部吸收,则理论上可补多少克钙元素?(请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1.D 2.C 3.五(或填5);12﹕18﹕2﹕2﹕1;35
4.
实验操作与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烧杯内壁出现水雾
澄清石灰水
澄清石灰水变白色浑浊
液化石油气中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5.(1)B (2)碳、氢、氧、钠、钙、磷、钾、锌(或C、H、O、Na、Ca、P、K、Zn)
(3)解: 答:理论上可补0.15g钙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