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上13桥 优秀教学设计
单元解读
本单元选编了中外作家各具特色的三篇小说,这些小说都以现实生活为题材,刻画了普通人物在面临困境时闪现的人性光辉。《桥》塑造了一位党支部书记在山洪暴发时舍己为人、不徇私情的光辉形象,《穷人》赞美了穷苦渔民桑娜夫妇善良、美好的心灵,《金色的鱼钩》则刻画了红军长征过草地时,一位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老班长形象。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这是本套教材第一次以单元的方式引导学生接触小说。通过五年来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打下通过语言、动作、心理来理解人物形象的基础,这次专门编排小说单元,旨在引导学生感受情节推进和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发挥想象,创编生活故事”,与本单元的阅读要素有一定的联系。从小说阅读,到自己创编故事,让学生经历由阅读到表达的过程,既加深学生对小说基本特点的理解,又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
本单元还安排了“快乐读书吧”栏目,推荐阅读《童年》《小英雄雨来》和《爱的教育》。这三本小说讲述的都是成长的故事,不仅主题贴近学生的阅读心理,在阅读方法上也紧扣单元的语文要素,可以培养学生迁移运用课内阅读学到的方法,养成自主阅读的好习惯。
教材分析
《桥》是一篇微型小说,叙述了一位村党支部面对暴发的山洪,以自己的威信、忠于职守的信念和沉稳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之桥。在党性面前,他一视同仁,要求同是党员的儿子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在人性面前,他又推儿子先走,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他用一位共产党员的信念和一个父亲的爱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小说篇幅虽短,但情节跌宕起伏,冲突不断。课文的语言形式也很有特点。一是短句多,自然段也极为简短,多以一两个短句组成,形成急促、紧张的节奏,让人在朗读时产生顿挫、紧迫之感。环境描写营造出一种死亡步步逼近的危机感,也为下文人物的牺牲埋下伏笔,也为人物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光辉形象作了背景铺垫。
教学目标
1.通过老支书的神态、语言、动作感受人物形象。
2.能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初步体会这些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3.关注结尾,体会情节安排的巧妙。
教学重难点
通过老支书的神态、语言、动作感受人物形象;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初步体会这些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复习回顾 进入文本
1.上节课我们走进了小说单元,还记得小说应该怎样去读吗?(出示语文要素)这句话中,还包含着小说的三要素,它们分别是——情节、环境、人物。小说中那鲜明的人物形象,曲折的故事情节,典型的环境描写,让我们百读不厌。
2.上节课我们初读了《桥》,这是一篇微型小说,故事虽短,却感人至深,并成功塑造了一个鲜明的人物形象,他就是——老支书。那就让我们先来走进老支书吧!
板块二 关注人物 感知形象
1.出示学习任务:用横线画出老支书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结合相关情节,并思考:这是一位怎样的老支书?
预设一: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①生交流并说感受,并带着自己的理解朗读。
②此刻,乱哄哄的人们看见老汉,又是怎么做的呢?这位老汉平时在全村人心里是一位怎样的人?
③这个有威严、镇定自若的老汉,此刻就像——一座山。你觉得这个比喻怎样?
小结:此刻,慌乱逃生的人们看到老汉,就像是看到了一座山,一座威严不可撼动的大山,一座坚实无比的靠山,看到他就看到了生的希望。
④指导朗读“他像一座山”。
⑤让我们带着对老汉的敬重,一起来读这段话。
过渡语:故事的主人公,就这样,出场了。这是一场与死神的博弈,老汉是怎么做的呢?
预设二: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面!”
①指导朗读。注意,这声音虽沙哑,却是——喊出来的,而且要保证让所有村民都能听得到,声音要有穿透力。指名读,齐读。
②老汉为什么要这样要求村民呢?
③危急关头,老汉迅速做出了这样的抉择,此时,老汉在你心中留下的印象是?
④老汉的这道命令,还包括对谁的要求?对党员的要求是?出示习总书记说的话,理解老汉要求“党员排在后边”。
⑤生齐读。
过渡语:可是也有人对这抉择心存不满,有人喊了一声——(学生)“党员也是人”,老汉冷冷地说——(学生)“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
预设三: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
①你觉得老汉说这句话的目的是什么?
②指名读,齐读,读出老汉的冷峻。
过渡语:老汉的这两句话其实都包含了对党员的同一个要求,那就是——党员排在后边。所以,当他看到前面队伍里居然还有一名党员时,他是怎么做的呢?
预设四: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①有没有同学关注到老汉的一系列动作,从中你体会到什么呢?指名读,读出老汉的愤怒。
②老汉愤怒起来是什么样的?谁来谈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③老汉为什么这么凶?指名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④齐读,读出老汉的铁面无私。
过渡语:随着时间的推移,洪水更加肆虐。此时,洪水已经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木桥前也只剩下他和小伙子,老汉又做出了怎样的抉择呢?
预设五: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①此刻,仅有的一丝生的希望,老汉选择把自己的儿子——推上木桥,这一推,让你对老汉有没有一种新的认识呢?
②谁来饱含深情地读好这段话?
③可是,在此之前,老汉可是把他从队伍中“揪”了出来呀,这一“揪”一“推”,矛盾吗?
明确:这一“揪”一“推”并不矛盾,既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徇私情的好支书,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爱子心切的好父亲。
④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老汉最后的抉择吧!
2.朗读人物言行
灾难面前,村民们慌乱逃生,而老支书心系百姓、忠于职守,镇定指挥人们撤离。为了村民有更多生的希望,他舍己为人、舍儿为民,他和他的儿子用自己的生命筑起一座桥,一座跨越洪水、跨越死亡的生命之桥。让我们带着对老汉的认识,再来读读这些句子吧。
①生齐读描写老汉的语句。
小结:优秀的作家,总是会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让人物的形象逐渐变得丰满,逐渐在我们心中立了起来。
出示: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 排到后面去!”
老汉凶得像只豹子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板块三 关注环境 体会作用
过渡语:会读书的你,一定发现了,作者除了写人,作者还花费了很多笔墨描写环境,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那就让我们来看看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吧?
出示任务:默读课文,用波浪线画出描写雨、洪水和桥的句子。
1.师生合作,读好环境描写部分。
2.你觉得哪些字或词让你感触最深?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假如当时你也在现场,你会有怎样的感觉?
小结:是呀,这些扣人心弦的环境描写,营造出一种紧张、恐怖的氛围,使我们的心紧紧地揪着,不自觉担心起小说中的人物命运。
4.男女生合作读,女生来读环境描写,男生读与老汉相关的语句。
5.现在你觉得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什么帮助吗?
小结:“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环境越危险,人物形象越鲜明。恶劣的环境描写,不仅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还塑造了老支书这样一位优秀共产党员的形象。
出示:
雨: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洪水: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木桥: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的呻吟。
突然,那木桥轰的一声塌了。
板块四 关注结尾 品味情节
1.出示课文结尾。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
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
她来祭奠两个人。
她丈夫和她儿子。”
①为什么作者最后才点明他们的关系?在第15段作者直接写“从队伍里揪出他的儿子”多好呀,这样的结尾好在哪?
小结:这就是情节安排的巧妙之处,作者在结尾处这样安排情节,既出人意料,细细想来,又在情理之中,给人带来强烈的震撼,老汉在我们心中的印象又高大许多。简短的故事、鲜明的形象、出人意料的结尾,这就是微型小说的三大特点。
评价:
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则才能够得上神圣
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格才称得上伟大
也许正是那种以群体利益至上的原则,把他人的生命凌驾于自己之上的人格,才能触及“神圣”和“伟大"吧!
----谈歌【作家,河北省作协副主席】
板块五 走出课文 走进生活
1.小说读到这里,不禁要问。老汉这样的人,在我们生活中真的会有吗?
出示单元人文主题:小说大多是虚构的,却又有生活的影子。
2.走出桥,走进生活,你会遇到许许多多的老汉。
燃灯校长张桂梅、烈火英雄杨科璋、抗疫英雄钟南山……这些英雄不是披着铠甲而来,却遇到困难挺身而出。正是因为有无数这样的“老汉”在我们身边,当灾难来临,无助的人们,才能与这些神圣而伟大的灵魂相逢,那就是人——应有的模样。
作业设计:
推荐阅读《玉米的馨香》
理一理 故事情节
读-读 环境描写
品一品 人物形象
板书设计
13桥
情节 环境 人物
好支书 好父亲
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