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三黑和土地 同步分层作业-(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1 三黑和土地 同步分层作业-(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91.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0-20 21:02: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 三黑和土地
基础巩固
情境一:学习完《21 三黑和土地》后,我会有感情地读诗歌,也能理解诗歌的含义。咱们一起试试看吧!
一、选择题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再现了农民三黑翻地、耙地,累了在地头歇息这些劳动生活场景。
B.诗中透露出“翻身的人儿”对土地的珍视与热爱之情。
C.整首诗散发着浓郁的泥土气息,语言华丽,诗意满满。
D.全诗表现了农民在重新获得土地后的喜悦心情。
2.使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这么松散的地,简直是一张软床。 B.自己种的荞麦已经开花,白霎霎的像片雪。
C.这么好的床,麦籽儿躺下去挺舒服。 D.耙得又平又顺溜,看起来好像妇女们刚梳的头。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我们要爱护脚下的每一寸土地,因为它承载着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希望。
B.我们对土地的认识限于能种庄稼、收粮食,土地能给我们提供食物即可。
C.我们要珍惜每一寸土地,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让土地永远充满生机。
D.“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们要爱惜每一粒米,珍惜农民们的劳动果实,杜绝铺张浪费的行为。
4.下列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歌表现了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们对土地失而复得的喜悦心情。
B.这首诗歌抒发了农民对土地的热爱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C.这首诗歌表现了农民耕作的艰辛。
D.这首诗歌以“三黑和土地”为题,交代了写作对象和内容。
5.对下面的三小节诗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农民一有了土地,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活像旱天的鹅,一见了水就连头带尾巴钻进水里。
A.作者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农民对土地的依恋之情。
B.两个“一……就……”表达了农民拥有土地时的急切心情及喜悦之情。
C.反复强调“恨不得”,突出农民对土地的热爱之情。
D.这三小节表达了农民对土地的好奇心,希望尝一尝土的味道,试一试土的温度。
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们要不断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B.不爱护环境的人,是一种极其恶劣的品质。
C.近几年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又有了改善。
D.经过宣传教育,群众普遍的觉悟提高了。
7.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苏金伞的诗多从大众的生活和语言中取材,又经过个人才华的淘洗和提炼,质朴中伴随着激情诗意。
B.《三黑和土地》讲的是抗战胜利前夕的土地改革运动。
C.《三黑和土地》全诗透露出三黑的无奈与现实的悲凉。
D.《三黑和土地》用词雅致而富有文采,具有黄土地一样坦荡的气质。
8.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指南针、火药、造纸和印刷术一样,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发现。
B.周汝昌先生的代表作《红楼梦新证》,被学术界誉为红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
C.在如何提高课堂效率的问题上,老师听取了广泛同学们的意见。
D.今年母亲节来临之前,学校要求每个同学在母亲节为自己的母亲自制一个充满爱心的礼物,从而在校园内浓郁地营造出感恩母亲的节日氛围。
9.下列句式变换有误的一项是( )
A.山民的几句朴素的话包蕴着意味深长的哲理。(缩句)话包蕴着哲理。
B.这是了不起的奇迹。(改为双重否定句) 这不可能不是了不起的奇迹。
C.这点小事,不能要妈妈担心。改为反问句:这点小事,难道能要妈妈担心吗?
D.爸爸说:“你明天别去玩了,我带你有事去。”(换一种说法,意思不变) 爸爸说,你明天别去玩了,他带你有事去。
10.下列句子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是( )
A.几场春雨过后,娇嫩的笋芽儿像刚出生的小鸡一样露出了头。(比喻)
B.几场春雨过后,娇嫩的笋芽儿伸了个懒腰,从地里钻了出来。(拟人)
C.恨不得把每一块土,都送到舌头上,是咸是甜,自己先来尝一尝。恨不得自己变成一粒种子,躺在土里试一试,看温暖不温暖,合适不合适。(夸张、反复)
D.地翻好,又耙了几遍,耙得又平又顺溜,看起来好像妇女们刚梳的头。(拟人)
二、判断题
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对的打“√ ”,错的打“×”。
11.文中最能概括三黑对土地感情的一句话是“翻身的人儿心里真甜 ”。( )
12.《三黑和土地》写出了三黑翻地、耙地,累了在地头歇息这些农村的劳动生活场景。( )
13.这首诗是诗人苏金伞写的,讲了土地改革运动后,做了土地主人的农民大众那种翻身的喜悦和高涨的劳动热情。 ( )
14.这首诗有着强烈的画面感,三黑赶着毛驴送公粮和在地头歇息是写实的画面,三黑耙地和看闺女是想象的画面。( )
三、填空题
15.按要求回答问题。
(1)农民一有了土地,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活像旱天的鹅,一见了水就连头带尾巴钻进水里。
这一节诗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将 比作 的情景,生动形象地体现出农民对土地的 ,以及重获土地时 、 的心情。
(2)恨不得自己变成一粒种子,躺在土里试一试,看温暖不温暖,合适不合适。
“恨不得”的意思是 。这里是说三黑 。
(3)再买头小毛驴,打完场赶着送公粮;驮着老伴儿看闺女,上东庄。
这句话写的是三黑心里的打算,打算的事情有: ,表达了三黑对 的向往。
16.根据课本内容填空。
(1)本诗描绘了以 为代表的农民重获宝贵土地的情形,表现了农民得到自己的土地后的 和无比的 。
(2)本诗作者是 ,原名 ,著有诗集 、 等。
17.字词闯关。
(1)谎言露( )馅了,他的脸上露( )出了难堪的表情。
(2)散( )漫的孩子在操场上分散( )开来。
(3)他bǎ( )地pá( )得又平又顺溜。
(4)美好的未来在向我们zhāo( )手,zhào( )唤我们不断前进。
18.结合课文内容填空。
我感受到了三黑对土地的满腔热爱。他辛勤耕耘,耙得 ,给麦籽儿准备好床。三黑太爱他的土地了,他浮想联翩:
他想象着麦籽儿
他仿佛看到荞麦
19.写出诗歌写作背景和主题。
《三黑和土地》的作者是( ),从小生活在农村。这首诗写于新中国成立前夕,解放地区开展土地改革运动,中国共产党让劳动人民重新获得宝贵的( )之时。全诗表达了以( )为代表的农民们对( )的热爱,以及拥有了( )后的( )心情。
四、句子训练
按要求写句子。
20.农民把整个生命都投入了土地。(缩句)
21.这么好的床,麦籽儿躺下去挺舒服。(改为反问句)
22.这么松散的土地,简直就是一张软床。(仿写句子)
23.看见自己种的荞麦已经开花,白霎霎的像一片雪。(仿写比喻句)
24.这么松散的地,简直是一张软床,叫人想在上面打滚,想在上面躺一躺。(仿写诗句)
阅读提升
情境二:为了提高同学们对课内阅读理解的能力,请完成下面阅读习题吧!
五、课内阅读
三黑
从来没有睡过这么好的床,
今天准备好了,
叫麦籽儿睡上。
这么好的床,
麦籽儿躺下去挺舒服,
就想发芽,
赶紧钻出来吸些雨露。
三黑耙过地,
坐下来歇一歇。
看见自己种的荞麦已经开花,
白霎霎的像一片雪。
荞麦地里
还有两个蝈蝈儿在叫唤,
吱吱吱……
叫得人心里抓痒痒的好喜欢。
25.在诗中用“ ”画出比喻句,用“﹏﹏﹏”画出拟人句。
26.作者在诗中说三黑“没有睡过的好床”指的是 。
27.诗人听到蝈蝈叫,心里就好喜欢的原因是

28.“从来没睡过这么好的床”一句,有哪些含义?
拓展延伸
情境三:加强课外阅读,注重知识的迁移运用,提升语文素养。
六、课外阅读
狮子和野牛
①傍晚,一群野牛正沿着河岸缓缓地向前行进,全然不知道前方已经是危机四伏——六七头狮子正躲藏在草丛中,等待着它们的到来。有两头野牛带着一头小野牛走在队伍的最前面,欢快地奔跑着。它们离牛群越来越远,却离危险越来越近了。
②突然,埋伏的狮子纷纷跃起,扑向离群的三头野牛。野牛猝不及防,掉头就跑。狮群紧追不舍,其中一头狮子几个腾跃,就将落在最后的小野牛扑进河里。小野牛在河里拼命挣扎,其他的狮子赶来一起咬住它,想把这个战利品拖上岸享用。就在狮群即将如愿以偿的时候,一条巨鳄突然从河里一跃而起,张开血盆大口牢牢地咬住了小野牛的尾巴。这时,狮群和鳄鱼在河里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拉锯战。几个回合下来,鳄鱼寡不敌众,小野牛被群狮拖上了岸。
③可怜的小野牛,也许即将成为狮子的美餐了!但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奇迹发生了:数百头身强力壮的野牛狂奔而来,如风而至,把狮群和小野牛团团围在中间。原来,是离群的两头野牛搬来了救兵。救兵中,一头野牛开始挑战一头狮子,它怒目圆睁,踢跳腾跃,吼声如雷,被挑战的那头狮子先前的威风荡然无存,只能落荒而逃。但是,其他的狮子仍然紧紧地咬住小野牛,不肯松口。众野牛发怒了,它们排成战阵,缩小包围圈,一步步逼近狮子和小野牛。又有一头野牛,对准其中一头狮子猛冲过去,牛角用力一挑,那头狮子就被挑飞到空中,然后狠狠地摔到地上!它惩罚狮子的几个动作干脆利落,一气呵成,使人很难相信它居然是一头食草的野牛!
④紧接着,群牛嘶鸣,声震旷野,野牛向狮子发起总攻了。面对群牛那雷霆万钧的气势,剩下的几头狮子惶恐万状,只得松开口四散逃窜。那头可怜的小野牛挣扎着,摇摇晃晃地回到牛群中,被群牛紧紧地护卫在中间。落荒而逃的狮子,在远处眼巴巴地望着眼前的一切,完全没有了先前的凶悍和霸气。
⑤残阳如血。牛群浩浩荡荡,仍然沿着河岸缓缓前行,犹如一头头黑色的精灵。它们用团结、勇敢和力量,演绎了一场震撼人心的生命之歌!
29.“如愿以偿”的意思是 ,“愿”在文中指 ;“寡不敌众”的意思是 ,“寡”在文中指 。
30.“但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奇迹发生了”,这“奇迹”是
31.读第②段,把小野牛遇袭的过程补充完整。
一头狮子将小野牛扑进河里→( )→( )→狮群与鳄鱼展开拉锯战 →( )。
32.判断,在最正确的说法后面打“√”。
小野牛奇迹逃生的原因是:
(1)小野牛非常机智、勇敢,挣脱了狮子的撕咬。 ( )
(2)一条巨鳄和狮子争夺小野牛,小野牛趁机逃脱。 ( )
(3)两只非常勇猛的野牛和狮子搏斗,救下小野牛。 ( )
(4)是野牛们同仇敌忾、紧密团结,击败了狮子。 ( )
33.读第⑤段,写出你的感受。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黑与土地》这篇课文这篇课文以朴实无华的语言塑造了三黑这一因获得了自己的土地而勤劳耕作,憧憬美好生活的农民形象。主要描述了三黑如何对待土地,表现了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在重新获得土地后的喜悦心情,抒发了农民对土地的热爱和对示来美好生活的憧憬。故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2.C
【详解】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辨析。
A.结合“这么松散的地,简直是一张软床。”可知,把“松散的地”比作了“软床”,故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B.结合“自己种的荞麦已经开花,白霎霎的像片雪。”可知,把“荞麦花”比作了“雪”,故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C.结合“这么好的床,麦籽儿躺下去挺舒服。”中的“躺下去”可知,句中把麦籽儿人格化,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D.结合“耙得又平又顺溜,看起来好像妇女们刚梳的头。”可知,句中把“翻好的地”比作了“妇女们刚梳的头”,故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3.B
【详解】本题考查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三黑与土地》描写了三黑在自己的土地上劳动,他精心照料土地,甚至想象着才耙完的地已经开满荞麦花,三黑和所有农民一样,视土地为生命,在获得土地之后,他将自己的整个生命都投入到土地中去,精心地侍弄它,照料它。他是土地的主人,他想象着这片土地会带给他更多的幸福感和满足感。诗歌塑造了三黑这样一个勤劳的、深切热爱着土地的普通农民形象,表现了他在获得自己的土地之后无边的幸福感,以及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和憧憬。通过课文的学习可知,我们的土地不仅限于能种庄稼、收粮食,它还能承载着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希望,因此我们要爱护脚下每一寸土地,珍惜这每一寸土地,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爱惜每粒米,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让我们的土地永远充满生机。故说法有误的一项是:B。
4.C
【详解】本题考查课文内容理解及思想感情体会。
此题出自课文《三黑和土地》;主要写了三黑获得了土地,他的生活和心理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三黑在自己的土地上劳动,感到那样的幸福和满足。他精心照料土地,甚至想象着才耙完的地已经开满荞麦花,这片土地是属于他的,他是土地的主人,这是自由的滋味。再现了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们重获土地后那种失而复得的喜悦心情,抒发了农民对土地的热爱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采用写实的创作笔法,写出了农民三黑翻地、粑地,累了在地头歇息这些农村的劳动生活场景。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写了“农民一有了土地”之后那种极度喜悦的心情,恨不得尝尝土地的滋味,甚至想变成一粒种子试试土地的温暖,表达了三黑对未来的展望和内心感到的幸福。
综上所述,答案选C。
5.D
【详解】本题考查诗句理解。
“农民一有了土地,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活像旱天的鹅,一见了水就连头带尾巴钻进水里。”出自课文《三黑和土地》,这句话统领全文,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将农民面对土地的那种迫切的心情和扑进土地怀抱的激动地举止表现出来。选项D说法错误,并不是表达了农民对土地的“好奇心”。
6.A
【详解】这道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和掌握能力,学生要根据给出的具体句子去认真分析。
B 病因:搭配不当,“人”和“品质”搭配不当,应去掉“的人”。
C 病因:搭配不当,可将“改善”改为“提高”,或者将“生活水平”改为“生活质量”。
D 病因:语序颠倒,应将“普遍”放在“觉悟”和“提高”之间。
所以选A。
7.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涉及的课文是《三黑与土地》一诗。
A:苏金伞的诗始终保持着朴素无华的风格,争取做到深厚蕴含中透出清新;坚持用生活中的语言写诗,不矫情造作,不故作深奥,使人感到晦涩难懂;坚持现实主义。生活是诗的基础,诗是生活的升华。他的诗从大众的生活和语言中取材,又经过个人才华的淘洗和提炼,质朴中伴随着激情诗意。所以本题说法正确。
B:《三黑与土地》讲的是新中国成立的前夕解放区进行的土地改革。所以本题说法错误。
C:《三黑与土地》展现了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们重获土地后的喜悦之情。所以本题说法错误。
D:《三黑与土地》一诗语言朴实简练,贴切地表现了农民和土地之间的深厚情谊。课文多次巧妙地使用过渡,使文章更加连贯自然。所以本题说法错误。
8.B
【详解】A搭配不当,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印刷术是发明。
C语序颠倒,老师广泛地听取了同学们的意见。
D重复累赘,删除“每个”
故选B。
9.D
【详解】转换句的人称要变,正确的应是:爸爸说,我明天别去玩了,他带我有事去。
10.D
【详解】D项是比喻句,把刚翻好的地比作妇女刚梳的头。
11.√ 12.√ 13.√ 14.×
【解析】11.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翻身的人儿心里真甜”这是课文《三黑和土地》中的一句话。三黑是一个翻身后的农民,面对着获得的土地,他内心充满了热爱。这是对三黑的心理描写,写出他重获土地后的喜悦之情。故题干说法正确。
1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三黑和土地》这首诗歌,写出了农民三黑翻地、耙地,累了在地头歇息这些农村的劳动生活场景,表达了农民得到土地后的喜悦之情。故题干说法正确。
13.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三黑和土地》是诗人苏金伞写的一篇现代诗。本文主要写了农民三黑得到土地后,爱不释手,认真侍弄土地,种上荞麦,等到丰收。表达出了做了土地主人的农民们的那种翻身的喜悦和高涨的劳动热情。故题干说法正确。
14.本题考查对诗歌的赏析。
结合“他又在打算:明年要跟人合伙,把地浇得肥肥的,让庄稼长得更好,收得更多。再买头小毛驴,打完场赶着送公粮;驮着老伴儿看闺女,上东庄。”可知,“三黑”赶着毛驴送公粮是想象的画面,故题干说法有误。
15. 比喻 有了土地的农民的样子 旱天的鹅见了水 迫切渴望和热爱之情 激动 喜悦 急切希望,巴不得 非常迫切地想耕种土地,亲近土地 买头小毛驴、送公粮 、看闺女、上东庄 未来美好生活
【详解】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1)“农民一有了土地,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活像旱天的鹅,一见了水就连头带尾巴钻进水里。”这句话统领全文,句中把“有了土地的农民”比作了“旱天的鹅见了水”,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展现了农民对土地的渴望及热爱、以及扑进土地怀抱的喜悦与激动的心情表现出来了。
(2)“恨不得自己变成一粒种子,躺在土里试一试,看温暖不温暖,合适不合适。”中的“恨不得”的意思是:巴不得、怨恨不能够。说明了三黑迫不及待地想变成一粒种子去试一试这片土地到底好不好。从而突出了三黑非常迫切地想耕种土地,亲近土地的情感。
(3)结合“再买头小毛驴,打完场赶着送公粮;驮着老伴儿看闺女,上东庄。”可知,三黑打算的事情有:买头小毛驴、送公粮、看闺女、上东庄;从而表达了三黑在得到土地的喜悦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16. 三黑 喜悦 自豪 苏金伞 苏鹤田 《窗外》 《鹁鸪鸟》
【详解】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本题选自课文《三黑与土地》,主人翁是三黑。
“农民一有了土地,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活像旱天的鹅,一见了水就连头带尾巴钻进水里。”这句话统领全文,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将农民面对土地的那种迫切的心情和扑进土地怀抱的激动地举止表现出来。
“三黑就是这样地翻着土地。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每一寸土都给翻起,每一块土疙瘩都给细细打碎。”作者运用先概括后具体的写作手法。先概括写出三黑翻地,然后围绕这一层意思,运用简洁的语言从不同角度表现三黑翻地的样子,表达了他对这片土地的珍惜与热爱之情。
“三黑一边耙地,一边想着:翻身的人儿心里真甜。他笑嘻嘻的,连嘴都合不上。地里的蝈蝈儿也叫得更欢。”呼应开头,突出翻身的人儿无比喜悦。
(2)苏金伞(1906-1997),原名苏鹤田,河南睢县人,是中国五四运动以来最杰出的诗人之一,1932年开始发表作品。1946年,《大公报》介绍苏金伞时说:“他的诗讽刺深刻得体,当世无第二人。194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任河南省文联第一届主席,著有诗集《地层下》《窗外》《鹁鸪鸟》《苏金伞诗选》《苏金伞诗文集》等。
17. lòu lù sǎn sàn 把 耙 招 召
【详解】本题考查多音字及看拼音写词语。
我们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和不同的词义来确定读音,我们学习过很多多音字,注意积累,了解它们在什么情况下读什么音。
要认真拼读给出的字音,明确要写的词语,写完后再次检查拼写是否有误。书写时注意字的笔画和笔顺,做到工整、规范、正确。本题笔画较复杂,易写错,需注意。
(1)露:[lù]没有遮蔽或在屋外,露出。[lòu]义同“露(lù)”。用于口语。露馅。
(2)散:[sàn] 分发;分给;散开。[sǎn] 无约束;不密集;松开 ~漫。
(3)他把地耙得又平又顺溜。
(4)美好的未来在向我们招手,召唤我们不断前进。
18. 又平又顺溜 麦籽儿就想发芽,赶紧钻出来吸些雨露。 已经开花,白霎霎的像一片雪。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记忆能力。
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或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文内容,这样在答题时我们才能更准确地写出正确答案。
“这么好的床,麦籽儿躺下去挺舒服,就想发芽,赶紧钻出来吸些雨露。”
“三黑耙过地,坐下来歇一歇。看见自己种的荞麦已经开花,白霎霎的像一片雪。”
19. 苏金伞 土地 三黑 土地 土地 喜悦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黑和土地》是一首现代诗,本文选自《苏金伞诗选》,诗歌通过写三黑获得了土地,他的生活和心理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三黑在自己的土地上劳动,感到那样的幸福和满足。他精心照料土地,甚至想象着才耙完的地已经开满养麦花,这片土地是属于他的,他是土地的主人,这是自由的滋味。本诗再现了以三黑为代表的衣民们重获土地后那种失而复得的喜悦心情。抒发了衣民对土地的热爱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20.农民投入了土地。 21.这么好的床,麦籽儿躺下去怎能不舒服呢? 22.这么美的月夜,简直就是一幅画。 23.原始森林就像是一个性格粗犷的山野大汉。 24.这么平静的湖,简直是一面银镜,叫人想上前照一照,想用手摸一摸。
【解析】20.本题考查缩句。
缩句就是把长句子缩短为只留主干的短句子,并且不能改变原句的主要意思。缩句时,需要把所有的定语、状语、补语都删除。
“把整个生命”和“都”都是修饰词,删除即可。
21.本题考查改写反问句。
先将肯定句中的肯定词(是、能、会等)改为否定词(不是、不能、不会等),或将否定句中的否定词(不是、不能、不会等)改为肯定词(是、能、会等);再在肯定词或否定词前面加上“怎、怎么、难道、岂”等词,最后句尾加上疑问助词“呢、吗”等,句末的句号改为问号。
应将“挺”改为“怎能不”,句尾加“呢”,句号改问号。
22.本题考查仿写句子。
例句是一个比喻句,仿写句式写一个比喻句即可。
示例:这么大的一棵树,简直就是一把遮阳的大伞。
23.本题考查仿写句子。
例句是一个比喻句,用“像”做喻词仿写一个比喻句即可。
示例:一个个小石榴就像一盏盏红灯笼。
24.本题考查仿写诗句。
可以参照例句中的“这么……简直……叫人……想……”的句式来写句子。
示例:这么美的秋天,简直是人间仙境,叫人想去细细欣赏,想去拍照留念。
25.看见自己种的荞麦已经开花,
白霎霎的像一片雪。
麦籽儿躺下去挺舒服,
就想发芽,
赶紧钻出来吸些雨露。 26.耙的松散的土地 27.蝈蝈抓危害荞麦地里的害虫,让荞麦健康生长。 28.一是暗示了作者生活的艰苦,二是表现了作者对土地的热爱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分析】25.本题考查学生对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的掌握。比喻是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通俗易懂;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
仔细阅读文章可知,诗中的比喻句为“看见自己种的荞麦已经开花,白霎霎的像一片雪。”,拟人句为“麦籽儿躺下去挺舒服,就想发芽,赶紧钻出来吸些雨露。”
2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中关键词的理解,学生可联系前后文分析。
根据“今天准备好了,叫麦籽儿睡上。”可知,此处的“床”并非真正的床,而是指土地,是给麦籽儿准备的,所以此处的“好床”就是指耙的松散的土地,有利于麦籽儿生长。
2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分析。
诗中三黑耙地种荞麦,听到蝈蝈在叫,知道蝈蝈能捕食麦田里的害虫,让荞麦健康成长,所以这里面蝈蝈的叫声就是丰收的声音,因此心里就好喜欢。
28.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含义的理解。学生可以结合诗歌主旨分析,也可以抓关键词分析。
由“从没”一词可知,这句话中暗示了作者生活的艰苦,没有土地可耕种,无生活的依靠。另外,这里面的“床”实质上是指耙的松散的土地,所以这句话也表现了作者对土地的热爱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29. 按所希望的那样得到满足,指愿望实现。 把这个战利品拖上岸享用。 人少的敌不过人多的。 指鳄鱼。 30.数百头野牛狂奔而来,把狮群和小野牛围在中间。野牛和狮子奋力搏斗,狮子落荒而逃,小野牛回到了野牛群中。 31. 群狮来咬 鳄鱼咬住小野牛 小野牛被群狮拖上岸 32.(2)√
(3)√
(4)√ 33.团结力量大。或只有团结合作,才能战胜困难。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