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上8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 课堂实录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创新思维。通过鲜明的图画入手,创设情景,营造气氛,主动探求知识,采用直观教学、情境教学等形式 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语文课程标准》 也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图文结合,不断理解文字传达的意境。最后通过有感情地朗诵,渐入佳境,在读中思、在读中想、读中悟,直至最后融情于景,感悟其哲理。
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写“尽、层”等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理解意思。
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绘的画面,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理解意思。
难点:品味诗句、想象画面、感受意境。
教学过程
板块一:知诗人,理解诗题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国庆节你去旅游吗?今天老师带领未出门的同学们去一座楼看一看。(出示图片)鹳雀楼。介绍地理位置。
师:为什么叫鹳雀楼呢?仔细观察这两个字,我们发现里面都有一个——
生:都有一个隹。
师:含有隹的字,大多与鸟有关。
2、介绍鹳雀楼 鹳雀呀,特别喜欢成群地栖息在高楼上,所以这座楼就得名——“鹳雀楼”。鹳雀楼呀,本来不是很出名,直到唐代有个诗人,名叫王之涣,写了一首诗而名扬四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3、齐读课题 你知道登鹳雀楼是什么意思吗?
生:登就是登上。
师:看,(出示图片)所以在这里,我们要停顿一下,读课题。
板块二:读诗句,感受节奏
1、借助拼音读古诗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跟着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欣赏美丽的风景吧!请同学们对照拼音,把古诗读两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教师巡视)师:许多同学的习惯很好,读好以后就端正地举起了小手!
2、认读生字我能行 请看大屏幕,这些生字你会读了吗?生字点名读,带读。词语带拼音、去拼音读。开火车读词语。(指名读)不仅读的字正腔圆,而且声音也很响亮,为你点赞。
3、划停顿读好节奏 古人呀,把读诗称为吟诗,吟诗时读正确还不够,还要把握好停顿和语调的变化,才能把诗吟得美。请同学们听录音朗读,一边听,一边对照大屏幕画出停顿。(播放录音)现在谁想来当个小诗人,吟诗给我们听?(指名读)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读出节奏美和音韵美。(齐读)
板块三 品诗句,想象画面
1、品读第 1、2句。
(1)圈一圈。人们常说啊,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人把登上鹳雀楼看到的景色写成了一句诗,你知道是哪一句吗?请同学们一起读读古诗的1、2句,找到诗中描写的景物,圈画出来。
交流后出示:白日、山、黄河。
(2)说一说。此时,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将会看到怎样的画面呢?(学生自由交流)
相机教学生字“依、尽”。
提示:你有什么办法记住依字?
生:衣服的衣加一个单人旁。(出示图片)“尽”就是消失的意思,太阳快落山了,快要看不见了;“白日”为什么画成红色的 (这里的“白日”指明亮的太阳,不是白颜色的。)
诗人看到了落日,还看到了什么?生:黄河!师:你去过黄河吗?鹳雀楼就坐落在黄河边,我们跟着视频来看看黄河。
师:黄河水滚滚东流,那么壮观,流到哪里呢?
生:大海里。
师:入海流就是——流入大海。滔滔黄河水朝着大海的方向汹涌奔流,多么壮观啊!你能把这种壮观的景象读出来吗?(生齐读)
(3)借助插图理解古诗。你们看,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沉下去,滔滔黄河水朝着大海的方向汹涌奔流。这就是“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2.品读第 3、4句。
(1)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这样壮丽迷人的景色,不禁想看到更多更美的景色,于是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出示诗句,指名朗读。
(2) 识记“欲、穷”。
①识记“欲”:我们在语文园地学过了---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欲”是左右结构的字,意思是想要。
②识记“穷”(出示图片)感悟词义。
(3) 感悟道理:诗人想要把所有的美景全部都看完,可是怎么都看不到,
怎么办呢
小结: 原来啊,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4) 联系生活 诗人说——(齐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于是我们懂得了,站得越高,看到的风景越多、越美。这就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句式训练:同学们最近的字写得非常漂亮,得了学校比赛一等奖,此时老师想对你说:____
当你被评为“三好学生”时,老师希望你继续努力,老师会对你说:________
当我们想要自己变得更优秀时,就对自己说:______
不管是做人,还是做事,我们都要更上一层楼。
3.背诵古诗。配乐做手势舞。
板块四 写生字,指导书写
今天,我们争取在书写方面更上一层楼。
指导写“尽、层”。
(1)出示田字格中的范字,指名认读。
(2)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3)教师范写。
(4) 注意坐姿、握笔姿势,学生描红、展示。
真正能走出去讲课的教师,粉笔字,简笔画,有感情朗读必须能拿得出手,这是一个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功。
板块五:背古诗,拓展知识
1、介绍王之涣及他的作品。
2、随堂练习。
课堂总结
《登鹳雀楼》描写了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的壮美山川和所感,向我们揭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
所见
所感
教学反思
古诗词教学,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诗句的理解是重点,因此我在备课时从图片开始入手,利用“白日”“山”"黄河"三个景物的意象进行描述,穿插一些图片、视频调动多种感官视觉的效果,充分让孩子们在朗读中感受,在以朗读为基调,在品读语言中领悟诗情,让学生学会去独立思考,发挥想象的空间,在理解诗歌意境后读出气势,为今后读诗文想象画面打下基础。
不足之处:准备以诗词朗诵想象画面为主线,以字理识字为暗线,双线进行,在实际教学中,还是感到心有力而不足。字理我以“依”和“穷”为例,学生会看,但不够勇敢地能说出来,我在引导时,有些牵强附会,差强人意。虽然听课老师感觉上没有什么异样,但置身其中,还是明显地感觉到节奏过于快了些,课堂全局把握还欠缺了些。在设计时需要多磨合一会,也许仓促的两晚准备急躁了些。
哲人说: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永远在教学的路上奔跑,心向往之,毫不退缩,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