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蔺相如列传
班级: 姓名: 学号: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积累“负”“徒”“引”“顾”“以”“乃”等一词多义。
3.积累写作素材。
课前预习案
一、文学常识(A层)
司马迁,字 ,夏阳(陕西)人,太史令司马谈之子。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其父司马谈也是西汉史学家、思想家,官至太史令。
司马迁早年遍游南北,考察风俗,采集资料。名山大川壮其气,古迹佚事富其闻。后继父任职太史令,得以阅读国家所藏图书。其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发奋完成所著史书。人称《太史公书》,后称《史记》。
《史记》,我国第一部 体 史。记载了上起传说的黄帝,下迄汉武帝,共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共130篇,分为 , , , , 。本纪,用以叙述帝王事迹,世家,记述五侯和特殊人物事迹;列传,叙帝王以外重要人物事迹;书,用以记载各朝典章制度;表,用以统系年代、人物、大事等。《史记》是我国正史二十四史的第一部,它既是历史巨著,又是文学巨著,其人物传记开我国史传文学的先河。它是古代散文史上的一座丰碑,给后人以无穷的启示和深远的影响,被鲁迅先生誉为 “ , 。”
二、时代背景
战国后期,七雄纷争,秦国最强,楚国,赵国比秦弱而强于他国。当时秦主要力量用于对付楚国,所以对赵国虽不时欺压蚕食,但还抽不出主要力量进攻赵国。蔺相如这位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利用了这种有利形势,机智勇敢地进行外交斗争,不畏强秦而胜利地维护了赵国的尊严和主权。
三、识记加点字字音(A层)
缪贤( ) 舍人( ) 汤镬( ) 渑池( ) 缻( ) 睨柱( ) 佯狂( ) 刎颈( ) 列观( ) 倨( ) 不怿( )
四、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A层)
臣愿奉璧前往
召有司案图
拜送书于庭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
设九宾于廷
五、重点字词积累(B层)
1、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2、相如因持璧却立
3、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4、大王必欲急臣
5、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 6、如因而厚遇之
7、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 8、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9、秦王竟酒 10、臣等不肖,请辞去
11、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12、求人可使报秦者
13、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予赵城 14、徒慕君之高义也
六、词类活用(B层)
1、完璧归赵 2、舍相如广成传舍
3、宁许以负秦曲 4、乃前曰
5、臣乃敢上璧 6、左右欲刃相如
7、间至赵矣 8、且庸人尚羞之
9、卒廷见相如 10、大王必欲急臣
11、毕礼而归之 12、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七、名句默写
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2、顾吾念之, , 。
3、吾所以为此者, 。
课堂探究案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预习检查:背诵最后一段。
二、自主学习:(A层)
(一)古今异义
1、璧有瑕,请指示王
2、指从此以往十五城
3、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4、廉颇宣言曰
5、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6、相如前进缻
7、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8、明年复攻赵
9、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二)特殊句式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 而君幸于赵王
3、君何以知燕王 4、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5、求人可使报秦者 6、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7 、拜送书于庭 8、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三、合作探究:(C层)
(一)一词多义
1、负
①秦贪,负其强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 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
2、引
①引赵使者蔺相如 ②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③相如引车避匿 ④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3、徒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③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 ④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⑤然陈涉翁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⑥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4、顾
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 ②顾吾念之
③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⑤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 ⑥三顾茅庐
5、孰
①惟大王与群臣孰计之 ②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6、以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 ⑧ 今以秦之强先割十五都予赵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徒以吾两人在也
⑥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⑦赵王以为贤大夫
7、因
①相如因持璧却立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③不如因而厚遇之
8、乃
①今君乃亡赵走燕 ②臣乃敢上璧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
四、当堂练习:翻译下列句子。B层)
1.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2.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3、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徒慕君之高义也。
4、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5、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6、秦王恐其破壁,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课后拓展案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基础知识(A层)
1.选出加点字的意思和例句相同的一项( )
例句:“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
A.春风不度玉门关 B.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C.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D.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2.选出加点字的意思和例句相同的一项,例句:“相如因持璧却立”( )
A.敌不敢至,虽至必却 B.王者不却众庶
C.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D.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3.下列加点字词类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
A.舍相如广成传舍 B.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C.左右欲刃相如 D.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4.加点词都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①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②璧有瑕,请指示王
③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④决负约不偿城
⑤未尝有坚明约束者 ⑥明年复攻赵
⑦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⑧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
A.③④ B.④⑧ C.⑥⑧ D.③⑥
5.对“之”和“而”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
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③而相如廷叱之
②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④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B层)
商君者,名鞅,姓公孙氏。公孙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语数日不厌。以卫鞅为左庶子,卒定变法之令。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不便者以千数。
(1)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
译文:
(2)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译文:
(3)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不便者以千数。
译文:
补充:
课文素材积累
(一)从蔺相如方面着想
1.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诗)
蔺相如虽只是宦者令缪贤的舍人,一个普通门客,但当国家有难,需要他效力的时候,他义无返顾,慷慨呈辞:“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绝不推脱。后来,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会中,他出色地完成了使命,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2.好马还要伯乐荐
蔺相如在缪贤门下做门客时,已经表现出不凡的智慧。比如,有一次缪贤曾因犯罪,想投奔燕王。蔺相如以他高屋建瓴的分析,成功地劝缪贤放弃了这一想法,最后使缪贤获得了赵王的原谅。好马还要伯乐荐。要不是后来缪贤的荐举,蔺相如这匹好马也许就会一辈子湮没无闻,更谈不上后来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会中的成功。
3.勇敢加智慧,无往而不胜
当第一次与秦王交锋的时候,蔺相如以其临危不乱、处变不惊的镇定和智慧,从秦王手里巧妙地夺回璧玉,并派人机智地送回赵国。然后,蔺相如又凭借其凛然不可侵犯的正气和视死如归的勇敢精神,向秦王郑重表示,“请就汤镬”。在渑池会上,当秦王不肯为赵王击缶时,蔺相如先是柔中带刚,不卑不亢,“跪请秦王”,遭到秦王拒绝后,又以五步之内“颈血溅大王”的拼命之势逼使秦王乖乖就范。最后,当秦之群臣提出“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辱赵时,蔺相如棋高一着,智胜一筹,对之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将秦之威风扫得一干二净。在这两场外交斗争中,蔺相如的勇敢和智慧就像鸟的两只翅膀,助他穿云破雾,翱翔长空。
(二)从廉颇方面着想
1.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当廉颇得知蔺相如的官位超过他的时候,心里十分不服,发誓一定要当面羞辱相如。相如以国家大局为重,“每朝时,常称病”,一旦“望见相如”,也是“引车避匿”。同时,还向受了委屈的舍人晓之以理,说明“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的道理。廉颇闻之,终于被相如“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的高风亮节所感动。最后,他放下大将军的架子,亲自到相如门前负荆请罪,与相如成为生死之交。
此段材料还可从不同角度论证不同的道理,如从廉颇的角度论证“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从蔺相如角度论证“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等等。
2.不要以出身论人
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会中立了大功后,被赵王拜为上卿,地位超过了廉颇。廉颇对此颇不服气,其中的另一条理由就是,蔺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依照廉颇的看法,一个人出身卑贱,就应该永远卑贱,一个人以前是贼也就永远是贼了,这种观点显然是十分错误的。遗憾的是,长期以来人们却一直都恪守着这一观念不放。比如,过去几十年里,我们不是一直奉行只有“根正苗红”的贫下中农才有资格被推荐上大学、招工招聘等这一十分荒谬的“出身论”吗?
(三)从蔺相如和廉颇两方面同时着想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团结才有力量。家和不被外人欺。
当秦王要与赵王会于西河外渑池时,赵王畏惧不去。廉颇与蔺相如一起商量着说对赵王说:“如果大王不去,就表明赵国弱小胆怯了”。在渑池会上,蔺相如与秦王针锋相对,迫使秦王为赵王击缶,并对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使其“终不能加胜于赵”,而此时在军事上“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在这里,蔺相如的文(外交)与廉颇的“武”(军事)可谓配合默契,相得益彰,强大的秦国最终也“不敢加兵于赵”。否则,“两虎共斗”,则“其势不俱生”,赵国就会遭致重大损失。
此段材料还可论证“军事和外交同样重要,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的道理。
(四)、从缪贤方面着想
甘当伯乐,为国荐才
蔺相如在缪贤手下做门客时,已经表现得有胆有识。后来,赵得和氏璧,秦想以十五城诈取璧。赵因国力弱小陷入给与不给的两难处境,“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在这个关键时刻,正是缪贤毫无保留地及时向赵王举荐了蔺相如,最终才有了蔺相如完璧归赵,为国立功的卓越表现。
最值得赞赏的是,缪贤那种心底无私,为国荐才,为国分忧,不计个人安危的可贵品质。缪贤把蔺相如推荐给赵王,赵王让他代表赵国出使秦国,此行的结果是难以预料的。因为此去责任重大,不确定的因素甚多,假如蔺相如不但没有换回秦国的城池,连“天下所共传的”的和氏璧也被秦国夺去了,辱没了赵国的威名,赵王一怒之下,恐怕不只是杀了蔺相如一人了事,连缪贤也将会因推荐庸才之过而受到牵连。这些缪贤当时不是没有想过的,然而他并不惧怕,他识才敢用,信任相如,置个人安危于不顾,毅然把蔺相如推荐到赵王面前。若非出于对国事的关心,又怎么能做到呢?
反观今天的某些单位部门,当国家需要人的时候,他们不但不积极荐举,相反却以种种理由和借口,大搞地方保护主义和本位主义,对单位人才实行关、卡、扣、留。比较起来,缪贤甘当伯乐、推贤进士的举动,不是很值得我们学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