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上8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 教案
[教材简析]
《登鹳雀楼》是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的第8课,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上鹳雀楼后根据自己的所见有感而发,写下的一首名诗。其中的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蕴含“站得高,看得远”的深刻哲理,成为传诵千古的佳句。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这节课学生要通过读、想、议、画、比、写等形式,主动地探求知识,进入古诗的意境。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全程积极参与,在探究活动中达到自悟自得。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指导、观察、讨论、交流
学习方法:朗读法、小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媒体说明]
资源类型内容作用
图片 文中插图 激发兴趣,引入课文
文本古诗 呈现内容、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理解诗题。
同学们,我们祖国风景优美的地方可多了,有一泻千里的庐山瀑布,挺拔险峻的黄山,风光秀丽的日月潭,还有很多风景优美的地方。
今天,我们就跟随小导游,去山西永济市玩-玩。(出示鹤雀楼图片)它是我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这有一种样子像仙鹤一样的鸟山叫"“鹳雀“喜欢在上面休息,所以它有一个很美的名字,叫“鹳雀楼”。
唐代有一位叫王之涣的诗人登上了鹳雀楼留下了千古名篇《登鹳楼》板书“登”。
指名读诗题.读好节奏。了解诗人。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 诗人王之涣登上鹤崔楼见到怎样的景象呢 我们一起跟随情景朗读感受
2.初读古诗
(1)出示读书要求。
(2)学生自读古诗,同桌互读。
(3)指名提高要求读诗。
(4)学习生字。
①开火车读字。
②说说生字中哪些读音需要注意。
③学生交流生字识记方法。
字源识字“依”:“依”的甲骨文构形为人穿着衣服的样子,人靠着衣服取暖,可以看作是一种依靠,因此“依”字有了“依靠、挨着”的意思。
④指导书写“尽”。
三、再读诗句,画出节奏。
1.引导学生读诗,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 师生合作读。
四、品读诗句,想象画面.
1.学习第一句诗。
(1)出示读诗要求:
找到诗中描写颜色的词:
找到诗中描写的景物:
(2)学习第一行诗:
①百日”指什么?(傍晚落山时的太阳)
②“依“太阳下沉时是怎样的 (紧挨着西山)
③“尽“是消失
(3)登上鹳雀楼向下望,你看到了什么?(学习第二行诗)
看图说说黄河水是怎样流入大海?
(4)引读:诗人站在鹳雀楼上.远运望去,夕阳紧紧依傍着西山落下,近处波涛汹涌的黄江水奔流到海,不觉吟出一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5)引言,看着这样壮观的景象,诗人在想什么
2.学习第二句诗
(1)读第二句诗,找出古诗中的数量词:
(2)帮助学生理解:欲、穷、千里目。
(3)诗人想看见很远很远所有的美景,他踮起脚,伸长脖子,使劲地向远处看,可是怎么都看不到,怎么办呢?
①再登上一层楼就能看得更远了。
②为什么要更上一层楼?(因为站得高看得远)
(4)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我们站在哪里能看见西乡城的全景?(出示图片)
(5)迁移运用。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千古名句,不仅用在登楼上,还可以用在学习、生活等地方,用来鼓励自己或他人。
①一学期结束了,我希望好朋友不断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绩,用诗句鼓励他,愿他学习: 。
②想要自己变得更优秀时,就对自己说一句“ ”来激励自己。
五、总结合文,拓展延伸:
1.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
2.听歌曲《<登鹳雀楼》。
3.出示边塞诗《凉州词》
六、作业:
1.根据诗意展开想象,把想象中的画面画下来。
2.积累王之涣的诗。
课堂小结:
是啊,不管什么人,不管做什么事,都需要更上一层楼,都需要在做一番努力!今天,我们更上一层楼,明天我们就会有更多的收获!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诗,读出这句诗的理解和感受吧!
[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
王之涣
欲穷 依山尽
更上 入海流
站得高 看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