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必须三:五人墓碑记教学案预习探究拓展案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必须三:五人墓碑记教学案预习探究拓展案无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2-27 19:58:38

文档简介

《五人墓碑记》课后拓展案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文本内容复习(B层)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
A、蓼(liǎo)洲 溷(hùn)藩 阉(yān)党 曷(hé)故
B、废祠(cí) 傫(léi)然 冏卿(qīng) 湮(yāng)没
C、皦皦(jiǎo) 猝(cù)发 逡(qūn)巡 缙(jìn)绅
D、赀(zī)财 缇(tí)骑 户牖(yǒu) 社稷(jì)
2、下列短语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旌其所为 表彰 B、众不能堪 忍受
C、蹈死不顾 踏上 D、矫诏纷出 匡正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B、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
C、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D、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志于户牖之下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激于义而死焉 去今之墓而葬焉
B、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私人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C、发其志士之悲哉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
D、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 然五人之当刑也
5、下列句子,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
B、激昂于大义,蹈死不顾
C、不能容于远近
D、显荣于身后
二、类文阅读(B层)
顺昌好为德于乡,有冤抑及郡中大利害,辄为所司陈说;以故士民德顺昌甚。
及闻逮者至,众咸愤怒,号冤者塞道。至开读日,不期而集者数万人,咸执香为周吏部乞命。诸生文震亨、杨廷枢、王节、刘羽翰等前谒一鹭及巡按御史徐吉,请以民情上闻。旗尉厉声骂曰:“东厂逮人,鼠辈敢尔!”大呼:“囚安在?”手掷锒铛于地,声琅然。众益愤,曰:“始吾以为天子命,乃东厂耶!”蜂拥大呼,势如山崩。旗尉东西窜,众纵横殴击,毙一人,余负重伤,逾垣走。
一鹭飞章告变。东厂刺事者言吴人尽反,谋断水道,劫漕舟。忠贤大惧。已而一鹭言缚得倡乱者颜佩韦、马杰、沈扬、杨念如、周文元等,乱已定,忠贤乃安。然自是缇骑不出国门矣。 ——《明史·周顺昌传》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抶而仆之。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周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中匿于溷藩以免。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伟、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五人墓碑记》
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前谒一鹭及巡按御史徐吉 拜见 B、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表率
C、以故士民德顺昌甚 品行,道德 D、按诛五人 查究
7、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1)以故士民德顺昌甚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
(2)咸执香为周吏部乞命 为之声义
A、两个“以”意思不同,两个“为”意思也不同。
B、两个“以”意思相同,两个“为”意思也相同。
C、两个“以”意思不同,两个“为”意思相同。
D、两个“以”意思相同,两个“为”意思不同。
8、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苏州人民自发斗争场面的是:( )
①以故士民德顺昌甚 ②及闻逮者至,众咸愤怒,号冤者塞道
③蜂拥大呼,势如山崩 ④旗尉东西窜,众纵横殴击,毙一人,余负重伤,逾垣走
⑤东厂刺事者言吴人尽反,谋断水道,劫漕舟 ⑥已而一鹭言缚得倡乱者颜佩韦、马杰、沈扬、杨念如、周文元等,乱已定,忠贤乃安
A、①③⑤ B、 ①⑤⑥ C、 ②③④ D、②④⑥
9、下列对文陈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节选自明朝政府官方编写的史书,是惩办了魏忠贤后,明朝统治者为了褒扬周顺昌的美德而作的人物传记。
B、周顺昌能够体察民情,关心百姓疾苦,常为百姓着想,所以深得苏州百姓的爱戴,以至当朝廷奉皇帝的旨意捉拿周顺昌时,老百姓自发聚集起来,为他呼冤叫屈。
C、苏州百姓之所以最终群体抗暴,击毙旗尉,走上起义的道路,是因为看不惯旗尉的狗仗人势,目中无人。
D、虽然苏州百姓的这次抗暴斗争失败了,但它对遏制魏忠贤对进步人士的迫害起了积极的作用,意义是深远的。
10、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闻逮者至,众咸愤怒,号冤者塞道。
(2)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课内探究案
班级: 姓名: 学号: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学习运用对比表现中心思想的方法和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认识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体会作者关于死生价值的阐述。
一、预习检查
投影答案(字音),学生自我订正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把握思路(A层)
(一)自由诵读,筛选信息回答下列问题(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归纳、概括):
1、本文记述的是哪五个人的事?在文中第几段出现的?他们的身份如何?
2、他们为何而死?后人为什么要为他们修墓、立碑? 作者对这五人的态度是什么?
(二)文本研讨(B层)
1、课文一、二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2、课文三、四段叙述了苏州市民抗暴斗争的经过,体现出五义士的什么精神
3、课文五、六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作者怎么高度评价五人之死的重大意义的?
三、合作探究(B层)
本文主要通过对比表现中心思想,文中共用了几处对比来突出五位烈士为正义英勇牺牲的精神的?
四、有效训练(B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众不能堪,抶而仆之。 抶:击,笞击
B.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按:按照(法律)
C.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 训:教诲,训诫
D.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 暴:显露
2、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 ②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B.①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②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C.①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②敛赀财以送其行。
D.①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 ②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3、下列与例句中的加点词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A.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B.亦以明死生之大
C.斯固百世之遇也 D.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者在这篇碑记中记述和歌颂了苏州市民不畏强暴、不怕牺牲、敢于向恶势力进行斗争的英勇事迹,热情歌颂了周顺昌等五位义士仗义抗暴,至死不屈的英勇行为。
B.张溥在本文中不但生动地记述了斗争的过程,肯定了斗争的重大意义和不朽功绩,而且特别强调“匹夫之有重于社稷”。
C.“四方之士”,“过而拜且泣”,“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是为了表现对“五人”的同情、仰慕和学习的崇高感情,号召人们向“五人”学习,继续跟阉党余孽作斗争,这也正是张溥写此文的目的
D.巧妙地运用对比,夹叙夹议,叙议结合,使得文章事、理、情交融并茂,不仅有很强的说服力,而且有很强的感染力。
知识树:《五人墓碑记》课前预习案
班级: 姓名: 学号:
预习目标
1、了解碑记类文体常识、作者及时代背景。
2、整体感知,把握思路,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一、文学常识(A层)
(一)张溥(1602~1641)字天如,号西铭,明代文学家。明末太仓人。崇祯四年进士,天启年间曾在家乡组织“应社”,崇祯时组织“复社”,批评朝政。
张溥自幼勤学,《明史·文苑传》言之:“所读书必手抄,抄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如是者六、七始已。”故名其书斋曰“七录斋”。
(二)周顺昌,号蓼洲,明天吴县人。为人正直、清廉,关心民间疾苦,由于不满于阉党当道,曾痛骂阉党,被革职。返乡时,只有“行李一肩,都门叹为稀有”,罢官后,阉党仍不罢手,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原应天巡抚周起元被罢官时,周顺昌曾作文送他,其中有斥责阉党的话。后来魏忠贤的爪牙与别人勾结,追弹周起元,把周顺昌也带了进去。因此被逮捕。至京,虽被拷得体无完肤,仍痛骂魏如故,后死于狱中,四十三岁,到崇祯元年才得昭雪。
(三)碑记,又称碑志,原是刻在石碑上,以叙事记行、歌功颂德为内容的一种文体。 而专以纪念死者、刻于坟前墓道的碑记称墓碑或墓志。从写法上看,碑记是一种叙述兼议论的文体。
二、时代背景(A层)
明代万历、天启年间,统治阶级内部斗争十分激烈。皇帝昏庸,不理朝政,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专横跋扈,排斥异己,一般正直的士大夫皆蒙其害。
天启六年(1626年)在苏州的东林党人周顺昌因指责魏忠贤而被逮捕,激起了苏州人民久积的义愤,与差吏发生了武斗,打死了两名官差。事后,在这一事件中英勇斗争的五人,挺身自投,从容就义。这件事后,不到一年崇祯皇帝即位,阉党败势,魏忠贤畏罪自缢。苏州人民毁掉魏忠贤生前的祠堂,并在那里筑墓重新安葬了五人,并立碑以为纪念。作者就为此写了碑记。
三、读准字音(A层)
张溥( ) 蓼( )洲  旌( )其所为 皦皦( )  
敛赀( ) 缇骑( ) 抶( )而仆之 溷藩( )  
傫( )然 投缳( ) 暴( ) 于朝廷
户牖( ) 詈( ) 冏( )卿
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重点词语(A层)
1、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
2、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
3、则噪而相逐( )
4、其疾病而死( )
5、按诛五人( )
6、颜色不少变( )
7、且矫诏纷出( )
8、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
9、斯固百世之遇也( )
五、翻译重点语句(A层)
1、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
2、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六、思考(A层)
本文主体部分共六段,可分为三个层次,请仔细阅读全文,概括每个层次的意思,并思考其所运用的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
通过预习,你还有哪些疑难问题,请写在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