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必须三:烛之武预习探究拓展案有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必须三:烛之武预习探究拓展案有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2-27 20:00:44

文档简介

烛之武退秦师
课前预习案
班级: 姓名: 学号: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
2.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
3. 感受烛之武以国事为重,勇于担当的精神。
课前预习案
一、文学常识——《左传》(A层)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史,相传为 末年鲁国史官 所作,又称《 》《 》。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解说《春秋》而作,故又称作“春秋三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同时也是杰出的历史散文。
主要记载了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起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止200多个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面貌,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的很有价值的文献。同时它又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不仅创造了多样的缜密的篇章结构、富有魅力的文学语言,而且描绘了一系列人物形象。作者还善于以委曲尽致的笔调来描写复杂的战争事件,又有娓娓动听的外交辞令。整部《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画长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的社会历史面貌。
二、背景简介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是楚国大败。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仍未感化晋国。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攻郑呢?因为当时秦国也要争夺霸权,也需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欲望,于是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在大兵压境的情况下,郑文公自知不是秦晋的敌手,所以便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烛之武利用秦晋两国之间的利害冲突,终于说服了秦穆公,解除了郑国的危险。
三、初读扫清障碍(A层)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汜( )南  佚( )之狐  夜缒( )而出  共( )其乏困  
阙( )秦 秦伯说( )  逢( )孙
2、解释词义
⑴且贰于楚也 ⑵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⑶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⑷是寡人之过也
⑸郑既知亡也 ⑹焉用亡郑以陪邻
⑺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⑻ 朝济而夕设版焉
⑼夫晋,何厌之有 ⑽又欲肆其西封
⑾ 将焉取之 ⑿ 阙秦以利晋
⒀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⒁ 因人之力而敝之
⒂ 失其所与 ⒃ 亦去之
3.通假字
(1)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2)秦伯说
(3)失其所与,不知
(4)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4.中国古代史书体例
1、编年体 :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2、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3、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4、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5、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以上几种体例是按照不同标准分的,实际上同一史书按照不同标准可同时归入不同体例。如《三国志》属纪传体、国别体、断代史。
“二十四史”中“前四史”是指《史记》(汉司马迁)、《汉书》(汉班固)、《后汉书》(南朝宋范晔)、《三国志》(晋陈寿),都属纪传体史书。烛之武退秦师
课后拓展案
班级: 姓名: 学号: 面批:
一、基础知识(A层)
1.对下列句中“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②是寡人之过也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④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⑤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⑥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A.①③④/②⑥/⑤ B.①②/③⑥/④⑤  
C.①④/②③⑥/⑤ D.①⑤/②⑥/③④
2.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 ( )
A.以其无利于晋 B.君知其难也
C.又欲肆其西封 D.吾其还也
3.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B.既东封郑 又欲肆其西封
C.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D.若不阙秦 阙秦以利晋
4.“何厌之有?”是宾语前置句,下列各句也是宾语前置句,在句法特点上与它相同的一项是( )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②古之人莫余欺也  ③大王来何操 
④而欲赴秦军,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⑤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
A.②⑤      B.①②④ C.①④     D.②③⑤
二、积累总结(B层)
5.为下列每组句子的加点词选择恰当的解释(把答案的序号写在句中的括号里)。
(1)师:①古代二千五百人为一师。泛指军队。②老师。③效法,学习。
A.师( )必退 B.三人行必有我师( )
C.齐师( )伐我 D.良师( )益友
(2)辞:①言辞。②告诉,致辞。③推辞、推托。④告别,离别。
A.辞( )曰:“臣之壮也……” B.旦辞( )爷娘去
C.义正辞( )严 D.义不容辞( )
6.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以其无礼于晋 B.以其无礼于晋
吾祖死于是 扶苏以数谏故
C.许之 D. 吾其还也
高可二黍许 吾视其辙乱
三、课外拓展
顾成,字景韶,其先湘谭人。祖父业操舟,往来江、淮间,遂家江都。成少魁岸,膂力绝人,善马槊,文其身以自异。太祖渡江,来归,以勇选为帐前亲兵,擎盖出入。尝从上出,舟胶于沙,成负舟而行。从攻镇江,与勇士十人转斗入城,被执,十人皆死。成跃起断缚,仆持刀者,脱归。导众攻城,克之,授百户。大小数十战,皆有功,进坚城卫指挥佥缚。从伐蜀,攻罗江,擒元帅以下二十余人,进降汉州。蜀平,改成都后卫。洪武六年,擒重庆妖贼王元保。
八年调守贵州。时群蛮叛服不常,成连岁出兵,悉平之。已,从颍川侯傅友德征云南,为前锋,首克普定,留成列栅以守。蛮数万来攻,成出栅,手杀数十百人,贼退走。余贼犹在南城,成斩所俘而纵其一,曰:”吾夜二鼓来杀汝。”夜二鼓,吹角鸣砲,贼闻悉走,获器 甲无算。进指挥使。诸蛮隶普定者悉平。十七年,平阿黑、螺蛳等十余寨。明年奏罢普定府,析其地为三州、六长官司。进贵州都指挥同知。有告其受赇及儹用玉器等物者,以久劳不问。二十九年迁右军都督佥事,佩征南将军印。会何福讨水西蛮,斩其酋居宗必登。明年,西堡、沧浪诸寨蛮乱,成遣指挥陆秉与其子统分道讨平之。成在贵州凡十余年,讨平诸苗洞寨以百数,皆诛其渠魁,抚绥余众。恩信大布,蛮人帖服。是年二月,召还京。
建文元年,为左军都督,从耿炳文御燕师。战真定,被执。燕王解其缚曰:“此天以尔授我也!”送北平,辅世子居守。南军围城,防御、调度一听于成。燕王即位,论功,封镇远侯,食禄千五百石,予世券。命仍镇贵州。
成性忠谨,涉猎书史。始居北平,多效谋画,然终不肯将兵,赐兵器亦不受。再镇贵州,屡平播州、都匀诸叛蛮,威镇南中,土人立生祠祀焉。其被召至京也,命辅太子监国。成顿首言:“太子仁明,廷臣皆贤,辅导之事非愚臣所及,请归备蛮。“时群小谋夺嫡,太子不自安。成入辞文华殿,因曰:“殿下但当竭诚孝敬,孳孳恤民。万事在天,小人不足措意。”十二年五月卒,年八十有五。赠夏国公,谥武毅。 (选自《明史.列传第三十二》)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克普定 克:攻下 B.有告其受赇 赇:贿赂
C.以久劳不问 问:询问 D.战定真,被执 执:捉住
8.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体现顾成作战英勇的一项是
①文其身以自异 ②攻罗江,擒元帅以下二十余人 ③手杀数十百人,贼退走④夜二鼓,吹角鸣砲,贼闻悉走 ⑤从耿炳文御燕师,战真定 ⑥威镇南中,土人立生祠祀焉
A.②③④ B.①⑤⑥ C.②④⑤ D.②④⑥
9.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渡过长江,顾成归顺,被选为帐前亲兵,为太祖出人撑举华盖。 B.攻打镇江的时候,顾成和十名勇士转战人城,被俘,十人都被杀死,只有顾成挣断绑绳,杀死持刀的仆人,逃脱回来。
C.有一次,顾成故意放走了一个俘虏;告诉他夜晚二更去杀死他们,二更时,只吹号角放砲,就把贼人全都吓得逃走。
D.顾成镇守贵州十几年,恩威并用,用兵之中,兼用劝谕,以至当地人为他建生祠来祭祀。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皆诛其渠魁,抚绥余众。恩信大布,蛮人帖服。(4分)
(2)始居北平,多效谋画,然终不肯将兵,赐兵器亦不受。(3分)一、文学常识——《左传》(A层)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史,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又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解说《春秋》而作,故又称作"春秋三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同时也是杰出的历史散文。主要记载了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起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止200多个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面貌,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的很有价值的文献。同时它又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不仅创造了多样的缜密的篇章结构、富有魅力的文学语言,而且描绘了一系列人物形象。作者还善于以委曲尽致的笔调来描写复杂的战争事件,又有娓娓动听的外交辞令。整部《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画长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的社会历史面貌。
二、背景简介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是楚国大败。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仍未感化晋国。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攻郑呢?因为当时秦国也要争夺霸权,也需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欲望,于是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在大兵压境的情况下,郑文公自知不是秦晋的敌手,所以便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烛之武利用秦晋两国之间的利害冲突,终于说服了秦穆公,解除了郑国的危险。
假期自主学习材料(十三)答案
1、注音略
2、解释词语:
(1)从属二主(2)秦军(3)尚且(4)这(5)已经(6)怎么、哪里(7)给予(8)渡河(9)满足(10)延伸,扩张(13)如果没有(14)依靠(15)结交、亲附(16)离开
3、通假字
(共,同"供"。供给。句意是:秦国的外交使臣经过郑国,郑国可以供给他们所缺少的物资粮秣等物。)(说,同"悦"。句意是:秦穆公听了很高兴。)(知,同"智"。句意是:失掉了盟国,是不聪明的。)(已,同矣,句末语气词)
4、古今异义
(执事,执行事务的人,对对方的尊称,今指掌管某项工作的人)
(东道主,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指请客的主人)
(行李,出使的人。今常用于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箱子、网篮等。)
(夫人,一个代词"夫"与名词"人"表达:"那个人"之意。今常为一词,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5、词类活用
(1)军,名词作动词,驻扎。(2)夜,名词作状语,在晚上(3)亡,使动用法,使……灭亡(4)鄙,名词的意动用法,把……作为边邑(5)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6)名词活用作状语在早上,在傍晚(7)东,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面 封,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成为疆界(8)名词作动词,结为联盟(9)敝,形容词作动词,损害。(10)退,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
6、一词多义
之:(代词,指阙秦以利晋)(代词,代秦军)(助词"的")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动词,到)
其(他的,代词)(表希望的语气副词)(郑国,代词)(表反问的语气助词,难道)(表推测的语气助词,大概)
以(拿,介词) (用,介词)(因,介词)
鄙(边远的地方)(边境)(浅陋)
若(似乎,好像)(如果)(你)
焉(代词,它)( 疑问副词,怎么、哪里)(代词,哪里)(语气助词,啊)
7、(1)——(3)为状语后置(4)省略句,省略介词“于”且也是状语后置(5)省略句,省略宾语“之”(6)宾语前置句
四、整体感知:题目中的“退”是使动用法,全文以烛之武说退秦军为中心展开。烛之武劝说秦穆公的一段话,其中以“阙秦以利晋”最为关键。“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几句是从事理上说的,秦、郑相隔遥远,晋、郑却是近邻,因此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对秦国不但无利,反而因“邻之厚”而显得秦国的力量就薄弱了。他又陈说了保留郑国对秦国的种种好处,可谓诱之以利。秦国于是退兵,还留下人来帮助郑国保卫国家。秦晋联盟瓦解。
附课文译文
(僖公三十年)九月十日,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晋文公落难时候,曾经过郑国,不受礼待)并且从属于晋国的同时又从属于楚国。(郑伯有晋盟在先,又不肯专一事晋,犹生结楚之心。)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郑国大夫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干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别的国家把远地作为(秦国的)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做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晋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他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何时才能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侵损秦国,将从哪里得到它所贪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很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子犯请求袭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代替整齐,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撤离了郑国。
假期自主学习材料(十四)答案
二、合作探究:
1、原因是郑“无礼于晋,且贰于楚”。这可能不是真正的原因,而只是借口。真正的原因是灭掉郑国,占其土地。也正是这一原因,秦国担心一时吃亏,撤军而去。
2、这段文字看似闲笔,却有重要作用
(1)交代了烛之武的境况:是一个不被重用的老臣
(2)委婉地批评郑伯不能用人,但在关键时刻,作为国君尚能接受劝谏,诚恳自责。
(3)点明烛之武深明大义,以国家为重,不计个人得失。
3、见预习案整体感知
三、精讲点拨
观点一、志士.
烛之武的外交才能通过佚之狐的话得到了充分的肯定."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一个"退"字,尽显烛之武的才华.由于长期未被重用,烛之武满腹牢骚与委屈溢于言辞,以至于以"老矣,无能为也已"来推辞.但郑伯的一番诚意和对国家形势与个人利益关系的透彻分析,最终感动了他,他决心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使秦师.这足以说明他是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观点二、勇士.
两方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师,成败难料.烛之武"夜缒而出",勇入秦营,其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冒险精神也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
观点三、辩士.
烛之武在到了秦营之后,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而谈.他先论说灭亡郑国对秦国有害无益,只是增加了邻国(晋国).然后承诺,保存郑国将会对秦国大有好处,"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这是郑国请求秦国退兵所施予秦国的小小恩惠,既可使对方感兴趣,以权衡利弊,又不失本国尊严.一番利诱之后,烛之武就从秦晋的历史关系入手,揭示出晋文公过河拆桥,忘恩负义的本质,公开挑拨秦晋两国关系;并且用发展的眼光,引导秦伯认识到晋的贪婪会给秦国带来的危险,这就使秦伯认识到晋是敌而非友,并最终和郑国结盟.这样一来,"攻守之势易矣".烛之武一字未提郑国的利益,却成功说退秦师,充分展现了他的"辩士"形象."辩士"形象是烛之武形象的核心.
观点四、烛之武是一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是一个勇于出使,直入敌营的勇士,是一个机智善辩的辩士,外交家
四、有效训练
1、《左传》 编年体 左丘明 《公羊传》 《谷梁传》
2、B都是表目的,来;A,因为;C介词,把;D介词,用
3、A
《烛之武退秦师》课后拓展案答案
1、A,①③④为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⑥为结构助词,的;⑤为代词,这件事
2、D,表希望语气,还是;其它为代词
3、D,都是侵损、削减的意思;A分别是名词好处,使动用法对……有利;B分别是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成为边界,名词边界;C分别是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浅陋。
4.C.(以“之”作标志的宾语前置句)
5、 (1) A① B② C① D②    6、 A③ B④ C① D③
7、.C(问:责问,追究)
8、A(①是顾成文身显示自已与众不同;⑤只是说他到真定作战,从后文看结果还战败了;⑥非直接体现。)
9、B(“杀死持刀的仆人”有误,应为“打倒持刀要杀他的人”)
10、(1)全都诛杀了他们的头领,安抚其余众人。广泛布施恩德信义,蛮人顺服。
(2)顾成当初在北平居住时,多出谋划策,然而始终不肯统率军队,赐给他兵器也不接受。烛之武退秦师
课堂探究案
班级: 姓名: 学号: 面批:
一、古今异义词(A层)
(1)敢以烦执事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二、词类活用(A层)
1)晋军函陵 2)夜,缒而出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4)越国以鄙远
5)邻之厚,君之薄也 6)朝济而夕设版焉
7)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8)秦伯说,与郑人盟
9)因人之力而敝之
10)烛之武退秦师
三.一词多义(B层)
之 (1)唯君图之 (2)子犯请击之
(3)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4)臣之壮也
(5)辍耕之垄上
其 (1)君知其难也 (2)吾其还也
(3)以其无礼于晋 (4)其可怪也欤
(5)其皆出于此乎
以 (1)敢以烦执事 (2)以乱易整
(3)以其无礼于晋 (4)越国以鄙远
(5)焉用亡郑以陪邻 (6)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鄙 (1)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微 (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2)则名微而众寡
(3)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4)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5)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
焉 (1)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2)焉用亡郑以陪邻
(3)将焉取之 (4)子亦有不利焉
四.特殊句式(B层)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佚之狐言于郑伯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4)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5)敢以烦执事 (6)夫晋,何厌之有
五、翻译下面的句子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2)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
六、合作探究(C层)
1.烛之武用哪些事实和事理说服秦伯退兵?其中最关键的一点是什么?“退”的结果如何
2、文章写烛之武在受命时,先“辞”后“许”,有何作用?
3、秦晋联盟,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从而力挽狂澜的?
七、精讲点拨(C层)
人们在评价烛之武时,有人说他是一个“志士”,有人称赞他是一个“勇士”,有人指出他首先是一个“辩士”,也有人说他具备这三种人的特点。那么,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