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5.2 速度 教学设计 苏科版(2024) 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目标】5.2 速度 教学设计 苏科版(2024) 八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4-10-20 12:33: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速度 教材分析 《速度》是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物体的运动》第二节内容,是在学习了《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基础上,引出的新物理量,这节内容包括速度概念的建立、速度的公式、速度单位及换算、速度的测量、速度的计算及应用,内容多,难度较大,本节内容是今后物理学习的重要基础。 在小学和初中数学中,学生已经接触到“速度”的部分知识,对“速度”并不陌生,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但是“速度”的定义理解不透彻,速度的单位也是遇到的第一个复合单位,速度的测量也是第一次遇到测量两个物理量后再通过运算处理数据的实验,计算题的格式也是第一次进行规范。 教学目标 1. 物理观念:知道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理解速度的定义和单位。 2. 科学思维:通过认识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和用速度公式计算解决生活问题,培养科学思维能力。 3. 科学探究: 通过速度的测量,培养设计实验、制定方案、获取处理信息、得出结论并作出解释,以及对科学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交流、评估、反思的能力。 4. 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小组合作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对国庆阅兵知识和“中国速度”的了解,增强民族责任感和自豪感,进行爱国教育。 教学重点: 1. 速度概念的建立。
2. 测量物体运动的快慢。 3. 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运算和计算题格式的规范化。
教学难点: 1. 速度概念的建立。
2. 速度单位的换算。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活动引入 小活动“赛跑”:教师说明“跑步毯”的用途,展示使用方法,教师和学生进行比赛,提问:谁跑的快?怎么比较跑步快慢的?还有其它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吗? 进行新课 1.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活动: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 说明纸锥的制作方法,提出问题:将两个纸锥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哪一个纸锥下落的快?你是怎样比较纸锥运动快慢的?有没有其它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通过虚拟实验软件模拟纸锥下落实验,引导学生思考比较纸锥下落快慢的不同方法。初步得出了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提问:如果将两个纸锥从不同高度同时释放,怎样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建立物理模型,提供具体数据。得出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引出新物理量“速度”。 2.速度 (1) 速度的定义、意义、公式和单位。 布置学生自学速度的定义、意义、公式和单位。 讲评速度的定义、意义、公式和单位。 (2)速度单位的换算:布置学生阅读“信息快递”,尝试进行速度单位的换算。 (3)对速度大小的了解:布置学生将生活中的运动物体与对应速度进行连接。 (4)介绍生活中显示速度的仪表。 3.测量小车下滑的速度 指导学生设计实验。 指导学生通过刻度尺和秒表测量小车下滑的速度。 通过光电门传感器、Pad和设计的软件,检验上面实验的误差情况。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误差分析,找到造成误差较大的原因,总结改进措施。 4.速度知识的应用 播放70周年国庆短片,提供资料,利用速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规范计算题的格式。 5.中国速度 播放“中国速度”短片 三、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知识点 四、检测巩固 上海至南京的铁路里程表如下图,复兴号G1986上午7:19从上海发车,上午8:34到达常州,该趟高铁从上海到常州的速度是多少? 教师讲评。 五、布置作业 (1)基础作业:请完成物理书第112页练习第1,2,3题。 (2)实践作业:如何大致测量出你上学过程的速度呢? (3)拓展作业:以“我为中国速度点赞”为题,写一篇小短文。 六、板书设计 速度 1.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1)相同路程比较时间; (2)相同时间比较路程 2.速度 (1)定义 (2)意义 (3)公式 (4)单位、单位换算 3.速度的测量 (1)测量的物理量 (2)测量器材 (3)实验表格 4.速度知识的应用 (1)解答计算题的方法 (2)解答计算题的格 式 5.中国速度 学生参与“赛跑”活动。 学生分析、总结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学生制作纸锥,进行纸锥实验,小组讨论,完成学习任务单,回答问题。 观看纸锥下落的模拟实验,思考比较纸锥下落快慢的不同方法。 学生利用纸锥进行实验,小组讨论,总结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完成学习任务单,回答问题。 学生阅读教材,完成 学习任务单。 阅读“信息快递”,仿照例子,练习速度单位的换算,完成学习任务单。 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单,将生活中的运动物体与对应速度进行连接。 学生了解生活中各种显示速度的仪表。 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单,思考实验原理,选择实验器材,设计实验表格完成学习任务单。 学生分组实验,测量小车下滑速度,记录实验数据,计算速度。 学生观察数字实验过程和结果,对比上面的实验结果,思考造成误差较大的原因和改进措施。 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单上的计算题。 学生订正。 学生观看“中国速度”短片 学生总结本节课知识点 学生在学习任务单上完成检测。 学生订正。 通过教师与学生的游戏,拉近师生距离,活跃气氛,激发学习兴趣,同时引出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学生如果不能完整发现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后续的教学会进一步补充。 利用问题导向引出“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内容。 在“制作纸锥”、“纸锥下落”、小组讨论等“具身学习”活动中,学生通过看、说、触、做等多通道进行感官训练,发展高阶思维,同时激发学习兴趣。 以具体现象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初步建立“比较物体运动快慢两种方法”的物理观念,通过探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本领和科学思维能力。 运用信息技术,利用虚拟实验可视性强、便于操作的特点,深入、细致分析实验现象。 将实验现象抽象成物理模型,逐步培养模型建构的科学思维,借助具体数据,降低难度,便于学生分析,有利于突破“速度”概念难点。 在小学和初中数学学科中已经初步涉及“速度”的知识,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能够自学完成。 学生第一次接触组合单位的换算,通过“信息快递”提供换算方法的指导,再通过例题提供实操的范式,有利于突破“单位换算”难点。 通过练习增加学生的生活经验,增强对速度大小的认识,为引出“显示速度的仪表”做铺垫。 增加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引出“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做铺垫。 书上实验是“测量纸锥下落的速度”,纸锥不易做到直线运动,而且下落时间短,路程和时间的测量有较大难度,实验误差大,斜面模型经常出现在初中练习册和试卷中,学生并不陌生,有轨斜面可以保证小车沿直线运动,而且通过调节斜面倾角,可以控制小车在斜面运动时间的长短,斜面自带刻度,可以提前确定好路程的“起点”和“终点”,这些都有助于减小误差,所以采用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实验测量速度, 利用信息技术,得出误差较小的测量数据,通过对比,让学生认识到产生较大实验误差的原因,从而思考改进办法,增强分析实验的能力,也让学生认识到科技进步带来的好处,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通过建国70周年庆典的真实情境,展现了祖国的繁荣昌盛,人民的幸福安康,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德育、学育并举。 将物理知识融于生活中,注重“知行合一,学以致用”,体现物理课程的实践性。 学生先练习,教师再规范格式,比直接讲授解题格式效果好,学生印象深刻。 通过展现生产、生活、社会、科技等领域的“中国速度”,凸显我国科技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树立科技强国的远大理想。 学生梳理本节课内容,有助于形成知识体系,加深理解。 针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进行当堂、限时检测,有利于查缺补漏、巩固知识、加深理解、加强记忆。 基础性作业用于复习巩固本节课的内容,实践作业用于复习速度测量的实验,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探究的能力,拓展性作业用于学科融合,体现物理学科的人文性,并且有助于爱国主义教育和激励教育。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