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版)江苏省徐州市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选修)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解析版)江苏省徐州市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选修)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7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2-28 13:39: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抽测
高二年级历史试题(选修)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大题
2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他们从旁观察世局,认真思索宇宙的真象,使用着抽象度高且不带意识形态的执着的
语言,描述天道与人事变化的法则,属于原理性研究的层次是他们的专长。”这一评价
是针对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试题解析】根据题目中的关键词“思索宇宙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真象”、“使用抽象度高且不带意识形态的执着的语言”、“描述天道与人事变化的法则”,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道家主张“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探索宇宙万物的规律,应是道家的观点。儒家主张“仁”“礼”,探索的是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故A项错误;法家主张适应诸侯争霸需求的法治、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故B项错误;根据上面分析,故C项正确;墨家代表平民、手工工业者下层人民的利益,主张“兼爱、非攻”,故D项错误。
【答案】C
2. 2000年,在丰县梁寨镇出土了的徐州地区唯一的文状元李蟠撰写、刻于康熙54年的石
碑载:“吾祖籍程子院。程子院者,宋明道先生(程颢)讲学处也。……”。当时“明
道先生”讲学可能阐述的思想是
A.“人伦者,天理也” B.“存天理,灭人欲”
C.“知行合一,, D.“吃饭穿衣皆为人伦物理”
【知识点】宋明理学
【试题解析】根据题目中“明道先生”指的是程 ( http: / / www.21cnjy.com )颢,二程的观点是“天理”是万物的本原,把天理与伦理道德联系起来,故A项正确;“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是南宋朱熹的观点,故B项错误;“知行合一”是明朝王阳明的观点,故C项错误;“吃饭穿衣皆为人伦物理”是明初李贽的观点,故D项错误。
【答案】A
3.“无农则无食,无工则无用,无商则不给,三者缺一,则人莫能生也”。中国古代持此
观点的思想家是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黄宗羲
【知识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试题解析】根据题目可以看出,此思想家注重 ( http: / / www.21cnjy.com )农业、手工业、商业,即工商皆重,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的基本经济政策,是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开始的,孔子是春秋时期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并没有农商皆重的主张,故A项错误;董仲舒重新改造儒学,使儒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主张重农抑商,故B项错误;朱熹是南宋时期继孔孟之后的一代大儒,为巩固封建统治,把儒学发展到理学,依然主张重农抑商,故C项错误;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主张“工商皆本”,故D项正确。
【答案】D
4.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记载:“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五代)始印五
经,以后典籍,皆为版本。庆历中,有布衣毕舁,又为活版。其法用胶泥刻字……若
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材料主要表明
A.唐朝时雕版印刷广泛流行 B.北宋时期活版取代雕版
C.活字印刷有助于提高效率 D.印刷术促进了宗教传播
【知识点】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
【试题解析】根据题目中“板 ( http: / / www.21cnjy.com )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故A项错误;北宋时期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提高了印刷效率,但并未完全取代雕版,故B项错误;根据题目中“其法用胶泥刻字……极为神速”,故C项正确;题目中只是说明北宋活字印刷术的出现,印刷效率比雕版印刷时提高了很多,并未提到对宗教的作用,故D项错误。
【答案】C
5.郭沫若曾惊叹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足知存世契文,实一代法书,而书之契文者,乃
殷世之钟、王、颜、柳也。”这种文字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
【知识点】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法的发展
【试题解析】根据题目中“……乃殷世之…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国历史上的商朝,又称殷商,故郭沫若赞赏的是商朝的文字,根据所学知识,商朝的文字是甲骨文,故A项正确;B选项的文字是篆书,流行于秦汉,故B项错误;C选项的字体为楷书,流行于魏晋,故C项错误;D选项的字体为草书,流行于魏晋,故D项错误。
【答案】A
6.南宋诗人李清照《乌江》云“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首诗反映了
A.宋词豪放派特点 B.宋朝社会动荡局面
C.作者的爱国情怀 D.两宋民族矛盾尖锐
【知识点】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
【试题解析】李清照属于婉约派,故A ( http: / / www.21cnjy.com )项错误;南宋是靖康之耻后偏居江南建立的与金、西夏、吐蕃、大理并存的政权,李清照经历了两宋交替时期,感受了金军入主中原,搬离故土的颠沛流离之苦,《乌江》反映了作者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爱国情怀,故B项错误;根据前面分析,故C项正确;根据前面分析,故D项错误。
【答案】C
7.(它)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设法把这部
分引进到中国来,而成为中西文化频繁接触后的当时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形式……给
僵化的封建文化打开了缺口。”材料评述的是
A.《海国图志》 B.“中体西用” C.“维新思想” D.“新文化运动”
【知识点】中体西用思想
【试题解析】《海国图志》是清朝时期 ( http: / / www.21cnjy.com )魏源所编撰的一本古籍,但流传至日本后启发明治维新及成为天皇和大臣必读书籍,故A项错误;洋务运动时期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主张在维护封建体制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故B项正确;维新思想提出时封建文化已打开了缺口,故C项错误;“并设法把这部分引进到中国来,而成为中西文化频繁接触后的当时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形式”,可以看出并非是全部引进, 新文化运动为20世纪早期中国文化界中,由一群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革新运动,批判传统纯正的中国文化,并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故D项错误。
【答案】B
8.中国近代思想的演进“既不是一江长流,也不止一个洪峰,而是以一个接一个思潮的
涨落相继出现的,然而在这起伏的过程中始终流淌着一个永恒的主题。”这一“主题”

A.实业救国 B.崇尚科学 C.政治共和 D.民族独立
【知识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试题解析】近代中国处于列强的不断入侵,使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不断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制,民族危亡不断加深,故近代的中国知识分子不断向西方学习,经历了器物、制度、思想文化三个层次,目的是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独立。实业救国、崇尚科学、政治共和是实现挽救民族危亡的一种方式,选择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9.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知识界)对外国作品的兴趣从纯科技转向制度和政治,对
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的热情向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转移。这一变化的本质作用是
A.促进了民主科学的传播 B.结束了封建礼教的束缚
C.推动了政治体制的变革 D.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
【知识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试题解析】根据题目中的关 ( http: / / www.21cnjy.com )键词“19世纪末20世纪初”“从纯科技转向制度和政治”,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进步到了制度层次,由两个派别:维新派和革命派。促进民主科学的传播是新文化运动的作用,新文化运动处于向西方学习的思想文化层次,故A项错误;封建礼教的观念束缚始终存在,只是随着先进知识分子和先进知识的不断启蒙,束缚不断打破,且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根据前面分析,维新派和革命派分别主张实行君主立宪、民主共和,走资本主义的道路,故C项正确;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均冲击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但还停留在制度层面,到新文化运动全面批判传统文化,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故D项错误。
【答案】C
10.某文告称:“近世所谓民权制度,往往为资产阶级所专有,适成为压迫平民之工具,
若国民党之民权主义,则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也。”该文告推动了
A.辛亥革命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国民大革命
【知识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试题解析】根据题目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民党之民权主义,则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也”可得出是1924年孙中山新三民主义中的民权主义的内容,辛亥革命是在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于1911年进行的,故A项错误;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激进派领导的,指导思想是民主和科学于1915年进行的,故B项错误;五四运动是由前期以青年学生为主,后期以无产阶级为主进行的爱国运动,与新三民主义无关,故C项错误;国民大革命是在孙中山新三民主义指导下,于1924—1927年进行的推翻北洋军阀的运动,故D项正确。
【答案】D
11.有人认为以遵义会议为分水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分为前14年和后14年两
个阶段,前14年初步形成了伟大的毛泽东思想a其依据是
A.领导创建了中国共产党 B.提出革命最高纲领
C.创立“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D.开辟武装夺权道路
【知识点】毛泽东思想
【试题解析】遵义会议召开于1935年,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纠正博古、李德的左倾错误,肯定了毛主席的正确思想,是中共独立自主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一次会议,前14年指1921—1935年,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于土地革命时期,标志是工农武装革命理论的提出,故A.B项错误;根据以上分析,故C项正确;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道路是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一部分,不全面,故D项错误。
【答案】C
12.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
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了学习俄语的热潮。这是我国当时
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 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知识点】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试题解析】新中国成立后实现“一边倒” ( http: / / www.21cnjy.com )外交政策,倒向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促进全国人民学习俄文,但A项不如D项表述全面,故A项错误;我国借鉴苏联经验实现计划经济,会导致全国各地学习俄文的现象,但B项不如D项表述更全面,故B项错误;文化教育改革是要建立完整的教育体系,不会引发“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了学习俄语的热潮”,故C项错误;建国后我国发展战略是与苏联建交,效仿苏联经验,引进苏联的技术和资金,为顺利进行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培养大量懂俄文的人才,故D项正确。
【答案】D
13.美国总统约翰逊正在讨论赫鲁晓夫下台后苏联局势时,得知一中国消息,感慨的说“这
一天是整个自由世界最黑暗和最悲哀的一天”,同时表示了美国保卫自己和盟国的强大
力量和无比决心。这一消息可能是
A.原子弹爆炸成功 B.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发射
C.导弹发射成功 D.籼型杂交水稻研发成功
【知识点】新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
【试题解析】根据题目中的关键词“赫 ( http: / / www.21cnjy.com )鲁晓夫下台”,时间是在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发成功是在1964年,故A项正确;“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是在1970年,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中国第一颗导弹发射成功是在1960年,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袁隆平的籼型杂交水稻研发成功是在1973年,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A
14.房龙在《人类的故事》-书中写到“人们的人生观已经改变,他们开始穿与以前不同
的服装,不再把全部思想与精力集中于在天堂、等待幸福的永生,他们试图在今生、
在地球上建立他们的天堂。”这一观点产生于
A.智者运动 B.宗教改革 C.文艺复兴 D.启蒙运动
【知识点】文艺复兴
【试题解析】根据题目中“……不再把全部思 ( http: / / www.21cnjy.com )想与精力集中于在天堂、等待幸福的永生,他们试图在今生、在地球上建立他们的天堂。”,根据所学知识,中世纪深受基督教的束缚,基督教主张原罪说、来世说,故文艺复兴主张现世幸福说。智者运动第一次把人从自然和神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并非基督教,故A项错误;宗教改革否定罗马教皇的权威,主张宗教信仰的自由,与题意不符,故B项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故C项正确;启蒙运动把反教会、反封建提高到构建符合资产阶级利益的“理性王国”的政治高度上了,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C
15.“任何人放弃其自然自由并受制于公民社会的种种限制的唯一的方法,是同其它人协
议,以谋他们彼此之间的舒适、安全和和平的生活,以便安稳的享受他们的财产并且
有更大的保障来防止共同体以外任何人的侵犯,无论人数多少都可以这样做。”材料体
现的思想是
A.天赋人权 B.主权在民 C.社会契约 D.自由平等
【知识点】启蒙运动
【试题解析】根据题目中的关键词“…… ( http: / / www.21cnjy.com )放弃其自然自由……”“……同其它人协议……”“谋……彼此之间……舒适、安全和和平的生活”,结合所学知识,此为社会契约论。天赋人权指人生来是平等、自由的,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主权在民指国家代表人民的利益去行使权力,一切为了人民,与题意不符,故B项错误;根据前面分析,故C项正确;自由平等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答案】C
16.启蒙思想家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一切都必须
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思维者的悟性成了衡量
一切的唯一尺度……从今以后,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为永
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这段话的实质是
A.追求理性至上 B.反对一切权威 C.宣扬人人平等 D.维护社会正义
【知识点】启蒙运动
【试题解析】根据题目中“不承认任何外界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权威……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思维者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根据所学知识,启蒙运动的指导思想是理性,其真谛是个体思想自由,故A项正确;反对一切权威只是表象,要服从于自己的理性,题目问的是实质,故B项错误;根据前面分析,故C.D项错误。
【答案】A
17.爱因斯坦在一次学术研讨会上幽默的说:“牛顿,请原谅我”,这样说是因为他
A.否定了牛顿力学体系 B.创立了万有引力定律
C.否定了牛顿的时空观 D.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
【知识点】相对论
【试题解析】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提 ( http: / / www.21cnjy.com )出了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其是对牛顿经典力学(绝对时空观)的继承和发展,否定牛顿的力学体系表述错误,故A项错误;牛顿创立了万有引力定律,故B项错误;根据前面分析,故C项正确;爱因斯坦的相对时空观与光电效应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C
18.据统计2015年“双十一”一天网购交易额仅天猫一家就达912亿元,在庆祝会上,马
云说:“互联网不仅仅是一种技术,不仅仅是一种产业,更是一种思想、一种价值观。”
这说明互联网
A.取代了传统商业模式 B.方便了人们交流交往
C.提升了人们消费能力 D.改变人们的生活观念
【知识点】现代信息技术
【试题解析】在现代社会中,现实购物与虚 ( http: / / www.21cnjy.com )拟购物同时并存,故A项错误;根据题目中马云所说的话,方便人民的交流是互联网的功能之一,但与题意无关,故B项错误;是经济水平的提高提升了人们的消费能力,不是互联网,故C项错误;根据虚拟购物人数的暴增,并结合马云的话,故D项正确。
【答案】D
19. 18~19世纪,欧美的浪漫主义作家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写下了大批反映和描写
“自然”的诗歌和其他文艺作品。如“地球(或自然)是人类的母亲”“动物都是人类
的朋友…‘自然发怒”等,这些作品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追求。这~追求是基于
A.对自然风光的热爱 B.对政治现状的不满
C.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D.对工业文明的担忧
【知识点】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的主要成就;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
【试题解析】根据所学知识,18、19世纪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生产力不断提高,是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但是煤、石油的过度开采,工厂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使得人类开始思索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对自然风光的热爱并非实质原因,故A项错误;对政治现状不满与题意无关,故B项错误;理想社会应该是指自由、平等、民主的社会,与题意无关,故C项错误;根据前面分析,故D项正确。
【答案】D
20.毕沙罗的《瓦赞村口》,在画中充满阳光、空气,清新、明净、温暖的乡村生活气息。
体现这种以光和色彩作为认识世界的中心的画派是
A.现代主义 B.现实主义
C.印象主义 D.浪漫主义
【知识点】19世纪以来世界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碰撞与冲突
【试题解析】现代主义指深受两 ( http: / / www.21cnjy.com )次世界大战和工业化给人们带来的心灵创伤和紧张感,采取夸张、变形和抽象的表现手法的流派,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现实主义指19世纪30年代以来描述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流派,与题意不符,故B项错误;印象主义强调光和色彩的重要性,与题意相符,故C项正确;浪漫主义基于对启蒙思想家所描绘的“理性王国”的失望,追求情感和主观感受,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答案】C
二、材料解析: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12分,共计60分。
21. (12分)教育的发展及变迁反映了政治及时代的变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西汉)由地方学即郡国学申送十八岁以上青年太学,受业一年,经考试,以
甲乙等分发。甲等得在宫廷充朝廷侍卫,乙等回本乡做吏- -。凡属政府成员,皆需太学出
身,或是由太学生服务地方政府为吏之双重资格为出身。此等人,皆经政府之教育与选择。
每一成员,既通经术,亦称文学,又擅吏事,汉人谓之“通经致用”。
——钺穆《中国教育制度与教育思想》
材料二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通令全国,宣布一一-逐步改用国体文,教科书进入以
白话文为形式的新阶段。为适应教科书文体的改革,商务印书馆编撰出版了《新法教科书》
也全部采用白话文。(4分)
——贾平安《商务印书馆与中国近代教育》
材料三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
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多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
优势是任何国家都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
握达到。现在一年级的娃娃,经过十几年的学校教育,将成为开创二十一世纪的主力军。
——1985年5月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西汉太学教育的特点和目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影响。(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白话文的首倡者及其代表作。(2分)指
出推动教科书文体改革的根本因素及其客观作用。(2分)
(3)材料三中邓小平是如何论述教育的力量的?其理由何在?举例说明新时期我国教
育发展和改革的具体措施?(4分)
【知识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发展主题
【试题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 ( http: / / www.21cnjy.com )料一“由地方学……申送……太学”、“……以甲乙等分发。甲等得在宫廷充朝廷侍卫,乙等回本乡做吏……”,可以从太学生源、学业结束后的不同去向等角度进行作答。第二小问目的,根据材料一“此等人,皆经政府之教育与选择。……汉人谓之“通经致用”。”,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培养人才和维系专制统治的角度进行作答。第三小问影响,结合所学知识,答出西汉太学设立的作用即可。
(2)第一小问作者及代表作,结合所学知 ( http: / / www.21cnjy.com )识进行作答。第二小问根本因素,根据材料二的关键词“1920年”“教科书进入以白话文为形式的新阶段”,结合所学知识,新文化运动主张文学革命: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故此小问不难作答。第三小问客观作用,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和影响进行作答即可。
(3)第一小问教育的力量,根据材料三“…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不难做出回答。第二小问理由,根据材料三“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进行作答。第三小问具体措施,根据所学知识,从1977年恢复高考、1983年新时期教育方针的提出、1995年“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等角度进行作答即可。
【答案】(1)特点:地方推荐;按等定职;(2分)
目的:培养通经致用的人才,维护专制统治(1分);
影响:儒学教育的官方化。(1分)
(2)首倡者和代表作:胡适,《文学改良刍议》;(2分)
因素: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1分)
影响:思想启蒙。(1分)
(3)论述:人才优势和先进的社会制度是实现目标的根本保障。
理由:国力强弱、经济发展后劲大小,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和知识分子的数量。(2分)
措施:恢复高考;“科教兴国战略”等(2分)
22.(12分)中国明朝和西方文艺复兴在思想和精神追求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所产生的
社会效应完全不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不曾抵抗就做了俘虏/因为,夫人,您那美丽的眼睛射出的无形视线/将我
捆缚起来,如同囚犯一般/当时我没有意识到预防爱神的纠缠/依然若无其事、自信地迈步
向前/殊不知就在此刻,我的感情之苦/已经伴随着人间之痛一起涌起波涟。
——(意)彼特拉克《歌集》
材料二 李贽对这个社会具有理智上的关心,则属毫无疑义。这种关心和信仰自由有
其相通之处,在于它的后面有社会经济的背景,也有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有特别的关
联……他攻击虚伪的伦理道德,也拒绝以传统的历史观作为自己的历史观,但是在更广泛
的范围内,他仍然是儒家的信徒。……这些条件只能更把李贽构成一位特色鲜明的中国学
者,而不是一位类似条件下的欧洲式的人物。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材料三 由于中国特定的社会环境,这种追求人性和个性解放的思想实在没有太多的
空间得到释放和施展。……当然,整个社会问题的解决,在当时,仅仅依靠一群文人的思
想的力量远远不够。这些文人在当时不但不是社会的主流,有的甚至还是政府排挤打压的
对象,所起的作用极为有限,再者封建制度的沉疴积重难返,已到了封建社会的沉暮之年,
整个社会的衰落也是历史所趋。
——张辑《试寻文人画和人文主义之间的共性》
请回答:
(1)材料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诉求?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诉求产生的社会效
应。(3分)
(2)据材料二指出,李贽思想“特色鲜明”的具体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不
是一位类似欧洲式人物”的原因(5分)
(3)据材料三并所学知识,指出由于社会环境不同,“追求人性和个性解放的思想”
在当时东西方的不同影响。(4分)
【知识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思想解放主题
【试题解析】(1)第一小问思想诉求,根据材料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的关键词“俘虏”“囚犯”“爱神”“感情之苦”,从对恋爱自由、个体自由的人文主义角度进行作答即可。第二小问社会效应,但丁是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对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思想启蒙、对近代自然科学发展所产生的作用角度进行作答。
(2)第一小问具体表现,根据材料二“ ( http: / / www.21cnjy.com )李贽对这个社会具有理智上的关心”、“……攻击虚伪的伦理道德……”、“……拒绝以传统的历史观作为自己的历史观……”不难进行总结。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所学知识,从明清之际的政治、经济、思想角度进行作答即可。
(3)根据材料三“……这些文人在当时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但不是社会的主流,有的甚至还是政府排挤打压的对象,所起的作用极为有限……”,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对推动东西方社会转型所产生的不同影响进行作答。
【答案】(1)诉求:对爱情、自由的追求(对生活热爱的表达)。(1分)
效应:思想启蒙;推动文艺复兴运动;促使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2分,任答2点得2分)
(2)表现:李贽关心社会;批判伦理道德;拒绝传统的历史观。(3分)
原因:君主专制强化(政治统治黑暗);儒学僵化(2分)
(3)影响:中国:具有启蒙色彩但作用有限。(2分)
西方:形成思想解放潮流,推动了社会变革和发展。(2分)
23.近代以来,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社会各阶层提出了各自的救国方案。阅读
下列材料:
材料一:共和救国
“余以人群自治为政治之极则,故于政治之精神,执共和主义.夫共和主义岂平手而
可得,余以此一事而直有革命之责任者也。”
——1897年孙中山与日本友人宫崎寅藏的谈话
材料二:民主科学救国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
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
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材料三:社会主义救国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
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
题。走俄国人的路一这就是结论。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请回答:
(1)概述上述三个救国方案的实践活动。(3分)
(2)任选一个方案加以论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字数不超过200字) (9分)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革命探索主题
【试题解析】(1)根据材料一的关键词“共 ( http: / / www.21cnjy.com )和救国”“孙中山”,材料二的关键词“民主科学救国”“陈独秀”,材料三的关键词“社会主义救国”“毛泽东”,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作答。
(2)任选一个方案,可以从方案的指导思想评价、实践活动的影响等角度进行作答。
【答案】(1)实践: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3分)
(2)示例一:孙中山的共和救国论,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在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时提出的一种救国方案,其爱国性是值得肯定的;借鉴了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思想主张,顺应了世界民主共和的历史潮流,具有历史进步性;直接推动了辛亥革命的开展,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在不改变中国半殖半封社会性质的大背景下,这种方案是行不通的。
24.(12分)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的核心指导思想,在中国经历了一个从学习到中国
化的深化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
材料二 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先进的文化,但形式主义的吸收外国的东西,在中
国过去是吃过大亏的。中国共产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也是这样,必须将马
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
—一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材料三
( http: / / www.21cnjy.com )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十月的风”指什么?(1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十月的风”吹入
我国的时间和标志?(2分)
(2)结合新民主义主义革命的历程,从正反两个方面各举一例论证材料二的观点。
(2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邓小平南方视察的背景。(2分)指出南方谈话
的核心内容和积极作用。(5分)
【知识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试题解析】(1)第一小问“十月的风 ( http: / / www.21cnjy.com )”,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作答。第二小问时间和标志,根据所学知识,即第一个举起社会主义旗帜的人及其代表作。
(2)根据材料二“……将马克思主义的普 ( http: / / www.21cnjy.com )遍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结合所学知识,即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验和教训,经验比如“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提出、遵义会议等,教训比如陈独秀的“右倾错误”、王明的“左倾错误”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等,从此角度进行作答即可。
(3)第一小问背景,结合所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知识,从国际、国内两个角度进行作答即可。第二小问核心内容,从社会主义的本质、计划和市场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关系、改革的实质、三个有利于等角度进行作答即可。第三小问积极作用,南方谈话打破了计划经济的僵化模式,为十四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奠定了思想基础,为我国改革的深入发展指明了方向,从此角度作答。
【答案】(1)十月的风:指马克思列宁主义(1分)
时间和标志:1918年 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2分)
(2)正例:确立土地革命的路线,开创工农武割据理论。
反例:坚持王明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势力。(2分)
(3)背景:国内:改革开放取得重大成就但面临一些问题;
国际:国际局势动荡,带来不利影响。(2分)
内容: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发展的手段; 判断社会主义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3分)
影响: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我国的改革和发展指明方向。(2分)
25.科学技术的发展既是政治经济的反映,又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阅读下列
材料:
材料一英国工业革命被誉为“被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创造了
一幅烟囱多于教堂尖顶的图景。它在不过三代人的时间里,改变了整个英格兰的面貌:从
家庭手工业过渡到大工厂生产,从手工劳动过渡到机器劳动,从乡村社会过渡到都市化社
会,从实验社会向科学技术社会过渡。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新技术的应用,特别是在金属、化学、电力领域里,导致新产品的出现。人
口增加和生活水准的改善产生了更大的需求,反过来又增加了产量。同时增加产量的要求
又迫使人们进行重大改组以使更自由地提供资本、确保更有效率的劳动力。
——罗伯特.E.勒纳等《西方文明史》
材料三纵观历史,诸如造船业等技术的进步为消除地区和民族之间的界线提供了方
法,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今天,几乎是瞬时的电子通信消解了时间和空间。在无线电、电
视、传真机和网络计算机的交流中,一个地球村出现了,往昔的社会、经济和政治上的隔
离消失了。
——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第五版)文明的传承与交流(1750年至今)》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烟囱多于教堂”的理解o (3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技术应用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层面的具
体影响。(3分)
(3)材料三中“瞬时的电子通信消解了时间和空间”说明了什么? “经济上的隔离消
失”反映了怎样的发展趋势?(2分)
(4)据以上材料,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概括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3分)对于科技的利
用我们应持怎样的态度?(1分)
【知识点】蒸汽机的发明;电气技术的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科学技术主题
【试题解析】(1)根据材料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英国工业革命……从家庭手工业过渡到大工厂生产,从手工劳动过渡到机器劳动,从乡村社会过渡到都市化社会,从实验社会向科学技术社会过渡”,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工业革命对生产力、生产关系、城市化、环境的影响的角度进行作答。
(2)根据材料二中的关键词“金属、化学、电力”可知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故答题从第二次工业革命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进行作答。
(3)第一小问说明,根据材料三“……在无线 ( http: / / www.21cnjy.com )电、电视、传真机和网络计算机的交流中……”,结合所学知识,从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之间的联系和交流的影响角度进行作答即可。第二小问趋势,根据所学知识进行作答即可。
(4)第一小问特点,根据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成就进行作答即可。第二小问态度,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因而对待科技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看待。
【答案】(1)理解:生产力高度发展(现代工厂制度确立);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由乡村转入城市);环境污染带来负面影响。(3分)
(2)影响:新产品;高产量;垄断组织的形成。(3分)
(3)说明:世界各地之间联系加强。(1分)
趋势: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1分)
(4)特点: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3分)
态度:趋利避害。(1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