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2010年11月9日
中英外交小风波
卡梅伦与温家宝
2010年11月9-10日,英国首相卡梅伦开展了为期2天的访华之旅。卡梅伦佩戴着一朵红花与温总理会面,引发中方人员的警戒,义正辞严的要求卡梅伦等人取下胸前的花朵,当然遭到了拒绝。
11月11日英国国殇日
传统:佩戴虞美人花
中方为何警戒?
东方人眼中的
“邪恶之花”
英方为何佩戴?
西方人眼中的“ 英雄之花”
罂粟花
虞美人花
属
罂
粟
科
为何中方对罂粟花如此敏感?
中外历史刚要(上)
〖课程标准〗鸦片战争战前形势及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1840年前的中国和世界形势图
俄罗斯虎视眈眈:东北、新疆
英国占据广阔海外殖民地,印度成为其侵略亚洲(中国)的前沿基地
法国从越南侵入亚洲(中国)
美国于世界范围赚取权益,积极参与侵华
世界完全没被殖民者践踏的大片土地除了非洲腹地外,便是中国。英国和其他殖民主义国家将侵略矛头指向中国,然中国对世界一无所知,对世界的变化浑然不觉……
一、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
政治
经济
《权利法案》·君主立宪制
君主专制
工业革命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一、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
思想
科技
军事
一、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
对外
日不落帝国
中国 西方
政治
经济
科技
思想
军事
外交
封建社会,君主专制强化
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代议制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重农抑商
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机器大生产)占主导
近代科技领先世界
科技落后
僵化的程朱理学占主导,思想专制
启蒙运动促进思想解放,自由平等
热武器,船坚炮利
冷兵器,军备废弛,八旗和绿营战斗力低下
华夷观念,天朝上国,闭关自守
对外殖民扩张,近代外交观念
落后的农耕文明 VS 先进的工业文明
1840年至1842年,大清帝国的道光帝很郁闷。
拥有4亿人口,90万常备军,1000多万平方公里江山的天朝被一个小女人领导的蕞尔小岛上的蕞尔小国给打了。这个小女人名字叫亚历山大·维多利亚……这个蕞尔小国……全国国土面积仅20多万平方公里,略相当于中国的一个广西省;全部人口仅4000万,陆军14万,加上用于内卫的国民军,算是有20万的常备军。
——端木赐香《那一次,我们挨打了》
二、天朝崩溃·文明碰撞:两次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前中英正当贸易情况表 年度 英国输华 中国输英 中对英贸易
总值 总值 出(+)入(-)超情况
1765-1769 119 2915 219 0619 (+) 99 7704
1795-1799 537 3015 579 9722 (+) 34 6957
1830-1833 733 5023 995 0286 (+)261 5263
中:贸易顺差
英:贸易逆差
中国出超
中国
英国
呢绒、布匹
茶、丝、瓷器
(难卖 )
(畅销)
二、两次鸦片战争
鸦片在中英贸易中的比重 年份 英国输华 中国输英 中对英贸易
正当贸易 鸦片贸易 总值 总值 出(+)入(-)超情况
1837-1838 220万 340万 560万 310万 (-) 250万
为了扭转贸易逆差,英国走私鸦片……
思 考 :鸦片流毒于中国,造成什么危害?你知道统治集团们的解决方式吗?最后怎么解决的?
思 考 :鸦片流毒于中国,造成什么危害?你知道统治集团们的解决方式吗?最后怎么解决的?
危害:使中国白银大量流失;
损害了中国人的健康,加剧了政治腐败,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加重了劳动人民负担;
解决方式:弛禁派:琦善
严禁派:林则徐
二、两次鸦片战争
(一)虎门硝烟——列强侵华的借口
(中国禁烟运动 )“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这种机会也许不会再来,是不可能轻易放过的。”
——《安得鲁· 韩德森致拉本特函》
1、原因(鸦片的危害)
鸦片战争前,外国鸦片商人逐年扩大对华鸦片走私,使中国白银大量外流。
鸦片战争损害了中国人的健康,加剧了政治腐败,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负担。
2、经过
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3、影响
向世界表明了清政府禁烟的决心。英国大鸦片贩子认为中国禁烟损害了英国的利益,英国政府宣布对华发动战争。
(二)鸦片战争(1840~1842)
1、原因
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为了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原料。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中国的禁烟运动。
称呼 立场 合理 缺陷
夷匪犯境 清朝
通商战争 英国
鸦片战争 当今 中国
中英战争 美国
表达了侵略的特性
囿于传统视角看待,未揭示出战争实质
表达了英国打开中国市场的本质目的
掩盖了“非正义的侵略战争”性质
战争因鸦片而起
以偶发性的导火线来描述,未能完整揭示英国本质目的
以战争双方来命名,一目了然
缺乏价值判断,看不出是非正义
第二阶段(1841.1—1842.8)
第一阶段(1840.6-1841.1)
1、战争进程
(一)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
英军:封锁珠江口 → 入天津 →威胁清廷
清廷:抵抗→革职查办林则徐→派琦善和谈
英军:占香港岛→攻镇江→至南京下关江面
清廷:关天培、陈化成死战殉国,清廷求和
二、天朝无视的战中态势(概况)
二、两次鸦片战争
(二)鸦片战争
2、过程
3、结果
时 间 条约名称 主要内容 影响
1842年 中英《南京条约》 割让香港岛
赔款2100万银元
接受协定关税
开放五口通商
1843年 中英《虎门条约》 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以及通商口岸传教权等
1844年 中美《望厦条约》 中法《黄埔条约》 4、影响
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道光年间的中国人,完全不懂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所以他们争所不当争,弃所不当弃。”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治外法权
一体均沾原则
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
加重了人民负担
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便利了资本主义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
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和贸易主权
自从条约缔结以来,因我们对华通商的扩张有限而感到的许多失望……届时我们当有权要求中英条约的修订。
——1854年2月英国克勒拉得恩伯爵致包令博士函
英国商人梦想,“只要中国人每人每年需要一个棉织睡帽,不必更多,那英格兰现有的工厂就已经供不应求了” 。
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
二、两次鸦片战争
(三)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1、原因
英国等侵略者未能达到鸦片战争贸易合法化的目的,想要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列强向清政府提出修约要求,遭到拒绝。
2、过程
1856年 开始
1859年 英国进攻大沽炮台
1860年 英法联军战领天津,攻陷北京,火烧圆明园
英法火烧圆明园
美俄两国:未参与战争,趁火打劫,与中签约
二、两次鸦片战争
(三)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3、结果
时 间 条约名称 主要内容 影响
1858年 中英法美俄 《天津条约》 赔偿白银600万两; 增开沿海沿江十处口岸; 外国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航行; 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经商、游历和传教
1860年 中英、中法 《北京条约》 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割九龙司一区给英国,赔款增至800万两,增开天津为商埠。 1860年 《中俄北京条约》 承认《瑷珲条约》,抢占黑龙经以北、乌苏里江以东100余万平方千米的中国土地。
英法等获取了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以及内河航行权等大量权益。鸦片以“洋药”的名义纳税进口,实现了鸦片贸易的合法化。
把俄方提出的边界强加给中国,为此后大规模侵占中国领土制造根据。
二、两次鸦片战争
(四)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从《南京条约》到《北京条约》,外国侵略者把不平等条约体系强加在中国身上,中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了严重侵犯,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相对于殖民地而言。是指主权部分丧失而非全部丧失。形式上是主权国家,但主权和领土完整已遭到破坏。
半封建相对于完全封建而言。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实际上社会已逐渐近代化。自然因素不断解体,资本主义因素不断发展壮大。即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鸦片战争中,中国军队总人数80万人,英国远征军18000人。战争中,清军伤亡4600人(死3300人);英军伤亡 401人(死59 人)。清军牺牲高级将领 11人,正一品到正三品;英军无一高级将领死亡。
“面具兵”御夷道台宋经国
“粪桶阵”破敌
参赞杨芳
“五虎制敌” 吏部奕经
(三)战败原因
腐朽没落封建主义无法抵抗新兴资本主义。
1.客观:
3.根本:
侵略者综合国力强大且蓄谋已久
2.主观:
清王朝腐朽落后,军事落后
最高集团战和不定,指挥失当
在我国史学研究中一直有所谓“忠奸理论”。在不少史料与著作中有这么一种认识:鸦片战争失败是琦善、耆英、伊力布等“奸臣”作祟的结果。与奸臣截然对立的,是忠臣的精忠报国。他们的结论是:只要重用林则徐,中国就可能胜利,如果沿海疆臣均同林则徐,如果军机阁臣均同林则徐,中国一定胜利。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二、天朝无视的战中态势(概况)
(四)战争影响
破坏了中国主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产品倾销地和原料产地
1、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政治:丧失更多主权;中外公开勾结,镇压人民抗争。
经济: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侵略势力开始深入内地。
我们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史,几乎是千年未变;而鸦片战后,则几乎十年一变。……这个两千年未有之变局,实是西方东来的“帝国主义”推动的结果。
——唐德刚《从晚清到民国》
三、阵痛觉醒·世变之思:开眼看世界
战后中国的反映
统治阶级高层:鸦片战争接近尾声时,道光皇帝询问英国俘虏的三个问题:英吉利到底在哪个方向?从新疆出发,通过陆路能够到达英国吗?英国女王是否婚配?
——摘编自《清宣宗实录》
普通民众:议和之后,都门仍复恬嬉,大有雨过忘雷之意。海疆之事,啭喉触讳,绝口不提,即茶坊酒肆之中,亦大书“免谈时事”四字,俨有诗书偶语之禁。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鸦片战争》
开明士大夫:
林则徐:“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
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
徐继畲:撰成《瀛寰志略》,系统介绍了当时世界上近80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历史变迁、经济文化、风土人情等,尤重介绍欧美各国
封闭愚昧
麻木不仁
开眼看世界
(一)背景
1、《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朝统治阶级高层依旧封闭、愚昧与腐朽。
2、鸦片战争使一些爱国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惊醒,他们开眼看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三、阵痛觉醒·世变之思:开眼看世界
(二)代表人物及著作
1、林则徐与《四洲志》
在广州开办译馆,罗致译员,收集有关西洋各国的消息情报和国际知识,汇译成《四洲志》等书稿,供对外交涉时参考。
林则徐
林则徐是从闭塞风气中走出来的人,他曾经相信过禁使茶叶大黄出口即可以治西方人的成见。但是,战争的权威性,在于他把矛盾置于生死存亡之中,并用暴力戳破了一个窟窿,迫使人们去认识对手。在中世纪与近代之交,林则徐观念大变,既表现出了御侮的民族勇气,又表现了接纳新知的开明,两者具有同样的光彩。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三、阵痛觉醒·世变之思:开眼看世界
(二)代表人物及著作
2、魏源与《海国图志》
该书按照世界五大洲介绍各国历史、地理和社会现状以及军事科技等,被誉为了解外国知识的“百科全书”,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魏源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海国图志》
三、阵痛觉醒·世变之思:开眼看世界
(二)代表人物及著作
3、徐继畲与《瀛环志略》
该书系统介绍了当时世界近80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历史变迁、经济文化、风土人情,内容丰富,叙述完备,尤重对欧美各国的考察和介绍,是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
三、阵痛觉醒·世变之思:开眼看世界
(三)影响
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自强的主张。
1、进步性
2、局限性
未能形成完整理论体系,仅局限于学习器物;
未能付诸于实践。
在中国:《海国图志》可谓应运而生......不仅没有受到重视,反而因为它辑录“异邦蛮夷”的情况,有违中国固有的学问之道,受到主流社会的攻击和排斥。士大夫认为,这本赞美西方“奇技淫巧”和“政治制度”的著作实属大逆不道,应该坚决封杀,甚至有人主张把它付之一炬。
——马国川《影响日本近代史的两本中国书》
《海国图志》在1853年流入日本,一度成为日本追求海外知识幕末志士的必读……《海国图志》在日本被大量翻印,一共印刷了 15 版,价钱一路走高。
——《大国崛起·日本》
三、阵痛觉醒·世变之思:开眼看世界
(三)影响
民族丧失二十年的光阴
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理由是我们的落伍。我们的军器和军队是中古的军队,我们的政府是中古的政府,我们的人民,连士大夫阶级在内,是中古的人民。我们虽拼命抵抗终归失败,那是自然的,逃不脱的。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倘使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移到道光、咸丰年间,我们的近代化就要比日本早二十年。远东的近代史就要完全变更面目。可惜道光、咸丰年间的人没有领受军事失败的教训,战后与战前完全一样,麻木不仁,安自尊大。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非学西洋不可。所以我们说,中华民族丧失了二十年的宝贵光阴。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三、国人注视的战后情势(回响)
(二)历史反思
落后就会挨打,发展才能自强
挨打必须思变,思变方能崛起
做有中国灵魂、世界眼光的人
顺应历史潮流,实现民族振兴
课堂小结
一种觉醒:鸦片战争后,国人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两次战争: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
三大条约:《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四项侵权:侵犯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关税主权、通商主权、司法主权。
四大变化: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向西方学习、开始自救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