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复习课
体系脉络构建
我的答案:① 均一、稳定的 ② 被溶解的物质 ③ 起溶解作用的物质 ④ 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 ⑤ 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
⑥ 100 g溶剂 ⑦ 饱和 ⑧ 温度 ⑨ 温度和压强
⑩ 蒸发溶剂法、冷却热饱和溶液法 ×100%
计算、称量(或量取)、溶解(或稀释)
易错误区规避
易错点一 对溶液形成与特征的认识错误
【典例1】判断下列描述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2.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
3.溶质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气体(√)
4.溶液加水稀释后溶质的质量减少(×)
5.洗涤剂能洗掉餐具上的油污,因为洗涤剂能溶解油污形成溶液(×)
错因分析
1.溶液是一种或几种物质溶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2.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
3.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蒸馏水是纯净物,不属于溶液。
4.长期放置后不会分层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蒸馏水等纯净物。
5.洗涤剂能洗掉餐具上的油污,是因为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不是溶解。
易错点二 对饱和溶液及溶解度概念的理解错误
【典例2】判断下列描述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饱和溶液中一定不能再溶解其他物质(×)
2.降低温度一定能使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3.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大于不饱和溶液(×)
4.20 ℃时,把36 g氯化钠放入64 g水中,使其充分溶解(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 g),所得溶液是饱和溶液(√)
5.搅拌可增大物质的溶解度(×)
错因分析
1.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这种溶质的溶液,饱和溶液中还能再溶解其他物质。
2.由于没有指明温度、溶液的质量,所以饱和溶液不一定比不饱和溶液含溶质多。
3.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 g ,则36 g氯化钠放入64 g水中,没有全部溶解,该溶液是饱和溶液。
4.溶解度是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溶质在100 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溶质质量,搅拌不能增大物质的溶解度。
情境命题探索
类型1 日常生活
1.(2023·长春中考)小宁和小雨在家里配制蔗糖溶液,用于自制冰棍。结合蔗糖的溶解度表,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 10 20 40 60
溶解度/g 191 204 238 287
(1)20 ℃时,蔗糖的溶解度为 204 g。
(2)20 ℃时,为了得到最甜的蔗糖溶液,二人决定配制80 g蔗糖饱和溶液,则需要取用蔗糖的质量为 54 g(计算结果取整数)。
(3)配制过程中,能够加快蔗糖溶解的方法有 加热(或搅拌等,合理即可) (答出一点即可)。
(4)取少量配好的饱和溶液品尝后,小宁认为溶液过甜,小雨仍坚持做最甜的冰棍。于是,二人倒出70 g溶液,按如图方案(部分流程省略)分别制作冰棍。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 。
A.b和d杯内,溶液的甜度:b=d
B.b和e杯内,溶液的甜度:b>e
C.冷却至10 ℃时,模具c内没有晶体析出
D.冷却至10 ℃时,模具f、 g内均有晶体析出
2.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科学地节约用水。现有一件刚用洗涤剂洗过的衣服,“拧干”后湿衣服上残留的溶液为100 g,其中含洗涤剂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现用
3 800 g清水,对这件衣服进行漂洗,有以下两种漂洗方法(假定每次“拧干”后湿衣服上仍残留100 g溶液)。
(1)对衣服进行漂洗相当于对溶液进行 稀释
的操作。
(2)方法一:用3 800 g清水一次性漂洗“拧干”后,残留在衣服上的洗涤剂的质量为 g
(用分数表示)。
(3)方法二:将3 800 g清水均分成质量相等的两份,分两次漂洗。则第一次漂洗并“拧干”后,残留在衣服上的洗涤剂的质量为 g(用分数表示);第二次再漂洗“拧干”后,残留在衣服上的洗涤剂的质量为 g(用分数表示)。
结论:由以上计算可知,用相同质量的水漂洗衣服,在保证衣服能浸没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少量多次提高漂洗的效果。
类型2 古代文献
3.宋朝《嘉泰会稽志》指出浙西会稽亭户的煎盐之法:海潮堆积沃沙,暴晒日中,日落之时,则开始刮鹻。刮鹻结束后,用事先编织好的茅草聚而苦之,第二天重新沃而暴之,如是五六日。【注:鹻指的是含盐的浮土】即将卤水(含氯化钠,以及少量的硫酸钠、硫酸镁等溶液)通过晒或煮的方式进行制盐。部分物质的溶解度数据如下:
温度/℃ 0 10 20 30 40
溶解 度/g 氯化钠 35.7 35.8 36 36.3 36.6
硫酸钠 4.9 9.1 19.5 40.8 48.8
硫酸镁 22 27.7 33.5 39.3 44.5
(1)卤水制取。可以将海水引入覆盖有茅草的卤坑上,茅草可以将不溶于水的泥沙除去,该方法类似于化学实验操作中的 过滤 (填写操作名称),“茅草”类似于该操作中的 滤纸 (填写用品名称)。
(2)卤水浓缩。卤水浓度越高,溶液的密度越大。晒盐通过自然界的风吹日晒得到食盐晶体,该结晶方法称为 蒸发结晶 。加热熬制卤水达到一定浓度时,采用一些方法将卤水冷却,进行这样的操作目的是 有利于析出硫酸镁、硫酸钠杂质 。
(3)浓度检验。为检验卤水的浓度是否达到熬盐要求,往卤水中投入石莲子(一种植物种子),通过石莲子的沉浮确定溶液的浓度。
为验证该方法进行如下实验:
Ⅰ、常温下,配制氯化钠溶液
烧杯编号 需配制溶液的质量分数
1 17.0%
2 19.0%
3 21.0%
4 23.0%
5 25.0%
6 27.0%
若要配制25%的溶液100 g,需要氯化钠 25 g;有同学认为27%的溶液是不能配制的,理由是 因为常温下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约为26.5%,所配制的溶液浓度不可能超过26.5% 。
Ⅱ、投入石莲子,进行实验
在编号1~5的溶液中,各投入5枚石莲子,观察到编号4中石莲子上浮。产生相同现象的是编号 5 烧杯。
Ⅲ、反思评价
古人采用石莲子进行浓度检验的优点是 操作方便,能确定溶液接近饱和 。
阶段测评,请使用 “单元质量评价(一)”单元复习课
体系脉络构建
我的答案: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易错误区规避
易错点一 对溶液形成与特征的认识错误
【典例1】判断下列描述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2.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
3.溶质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气体(√)
4.溶液加水稀释后溶质的质量减少(×)
5.洗涤剂能洗掉餐具上的油污,因为洗涤剂能溶解油污形成溶液(×)
错因分析
1.溶液是一种或几种物质溶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2.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
3.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蒸馏水是纯净物,不属于溶液。
4.长期放置后不会分层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蒸馏水等纯净物。
5.洗涤剂能洗掉餐具上的油污,是因为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不是溶解。
易错点二 对饱和溶液及溶解度概念的理解错误
【典例2】判断下列描述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饱和溶液中一定不能再溶解其他物质(×)
2.降低温度一定能使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3.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大于不饱和溶液(×)
4.20 ℃时,把36 g氯化钠放入64 g水中,使其充分溶解(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 g),所得溶液是饱和溶液(√)
5.搅拌可增大物质的溶解度(×)
错因分析
1.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这种溶质的溶液,饱和溶液中还能再溶解其他物质。
2.由于没有指明温度、溶液的质量,所以饱和溶液不一定比不饱和溶液含溶质多。
3.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 g ,则36 g氯化钠放入64 g水中,没有全部溶解,该溶液是饱和溶液。
4.溶解度是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溶质在100 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溶质质量,搅拌不能增大物质的溶解度。
情境命题探索
类型1 日常生活
1.(2023·长春中考)小宁和小雨在家里配制蔗糖溶液,用于自制冰棍。结合蔗糖的溶解度表,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 10 20 40 60
溶解度/g 191 204 238 287
(1)20 ℃时,蔗糖的溶解度为 g。
(2)20 ℃时,为了得到最甜的蔗糖溶液,二人决定配制80 g蔗糖饱和溶液,则需要取用蔗糖的质量为 g(计算结果取整数)。
(3)配制过程中,能够加快蔗糖溶解的方法有 (答出一点即可)。
(4)取少量配好的饱和溶液品尝后,小宁认为溶液过甜,小雨仍坚持做最甜的冰棍。于是,二人倒出70 g溶液,按如图方案(部分流程省略)分别制作冰棍。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b和d杯内,溶液的甜度:b=d
B.b和e杯内,溶液的甜度:b>e
C.冷却至10 ℃时,模具c内没有晶体析出
D.冷却至10 ℃时,模具f、 g内均有晶体析出
2.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科学地节约用水。现有一件刚用洗涤剂洗过的衣服,“拧干”后湿衣服上残留的溶液为100 g,其中含洗涤剂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现用
3 800 g清水,对这件衣服进行漂洗,有以下两种漂洗方法(假定每次“拧干”后湿衣服上仍残留100 g溶液)。
(1)对衣服进行漂洗相当于对溶液进行
的操作。
(2)方法一:用3 800 g清水一次性漂洗“拧干”后,残留在衣服上的洗涤剂的质量为 g
(用分数表示)。
(3)方法二:将3 800 g清水均分成质量相等的两份,分两次漂洗。则第一次漂洗并“拧干”后,残留在衣服上的洗涤剂的质量为 g(用分数表示);第二次再漂洗“拧干”后,残留在衣服上的洗涤剂的质量为 g(用分数表示)。
结论:由以上计算可知,用相同质量的水漂洗衣服,在保证衣服能浸没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少量多次提高漂洗的效果。
类型2 古代文献
3.宋朝《嘉泰会稽志》指出浙西会稽亭户的煎盐之法:海潮堆积沃沙,暴晒日中,日落之时,则开始刮鹻。刮鹻结束后,用事先编织好的茅草聚而苦之,第二天重新沃而暴之,如是五六日。【注:鹻指的是含盐的浮土】即将卤水(含氯化钠,以及少量的硫酸钠、硫酸镁等溶液)通过晒或煮的方式进行制盐。部分物质的溶解度数据如下:
温度/℃ 0 10 20 30 40
溶解 度/g 氯化钠 35.7 35.8 36 36.3 36.6
硫酸钠 4.9 9.1 19.5 40.8 48.8
硫酸镁 22 27.7 33.5 39.3 44.5
(1)卤水制取。可以将海水引入覆盖有茅草的卤坑上,茅草可以将不溶于水的泥沙除去,该方法类似于化学实验操作中的 (填写操作名称),“茅草”类似于该操作中的 (填写用品名称)。
(2)卤水浓缩。卤水浓度越高,溶液的密度越大。晒盐通过自然界的风吹日晒得到食盐晶体,该结晶方法称为 。加热熬制卤水达到一定浓度时,采用一些方法将卤水冷却,进行这样的操作目的是 。
(3)浓度检验。为检验卤水的浓度是否达到熬盐要求,往卤水中投入石莲子(一种植物种子),通过石莲子的沉浮确定溶液的浓度。
为验证该方法进行如下实验:
Ⅰ、常温下,配制氯化钠溶液
烧杯编号 需配制溶液的质量分数
1 17.0%
2 19.0%
3 21.0%
4 23.0%
5 25.0%
6 27.0%
若要配制25%的溶液100 g,需要氯化钠 g;有同学认为27%的溶液是不能配制的,理由是 。
Ⅱ、投入石莲子,进行实验
在编号1~5的溶液中,各投入5枚石莲子,观察到编号4中石莲子上浮。产生相同现象的是编号 烧杯。
Ⅲ、反思评价
古人采用石莲子进行浓度检验的优点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