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物质的溶解性
基础主干落实
一、溶解度
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1)概念:在 一定温度 下,某固体物质在 100 g 溶剂(通常为水)里达到 饱和 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2)影响因素。
①内因:溶质、溶剂的性质。
②外因: 温度 。
【特别提醒】 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100%
2.气体物质的溶解度
(1)概念:一定压强、一定温度下 1体积 水中最多溶解气体的 体积数 。如氮气的压强为101 kPa和温度为0 ℃时,1体积水里最多能溶解0.024体积的氮气,则在0 ℃时,氮气的溶解度为0.024。
(2)影响因素:气体的溶解度与压强和温度有关,随压强增大而 增大 ,随温度升高而 减小 。如打开汽水瓶会有汽水自动喷出。
二、溶解度曲线
1.概念:用纵坐标表示 溶解度 ,横坐标表示 温度 ,得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
2.意义:溶解度曲线表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
3.应用
(1)可以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时的溶解度。
(2)确定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大小。
①陡升型: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明显 增大 ,如 KNO3 。
②缓升型: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 不大 ,如 NaCl 。
③下降型: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 减小 ,如 Ca(OH)2 。
(3)溶解度曲线交点的含义。
①在该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
②在该温度下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同。
4.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20 ℃)
5.结晶
(1)定义:固体物质从它的 饱和溶液 中以晶体的形式析出的过程。
(2)方法
①降温结晶(也叫 冷却热饱和溶液
法):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 较大 的物质,如KNO3。
②蒸发结晶: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 较小 的物质,如NaCl。
【导·思】
(1)“固态物质溶于水时,搅拌可增加溶质的溶解度”,这种说法是否正确
提示:不正确。一定温度下某溶质的溶解度是一定的,搅拌只是加快了溶质的溶解速率,并不能改变其溶解度的大小。
(2)“溶质溶于水时,溶质的溶解度随溶剂量的增大而增大”, 这种说法是否正确
提示:不正确。由溶解度的概念可知,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只与温度有关。因此,增大溶剂的量,溶解在其中的溶质的质量会增加,但溶解度不会增大。
【易错辨析】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对于任何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在降低温度时均可变为饱和溶液。(×)
(2)气体和固体的溶解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3)对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的物质,常采用蒸发结晶法得到其晶体。(√)
(4)某溶液恒温蒸发部分水后,有晶体析出,说明溶解度变小。(×)
(5)在30 ℃时,某物质的溶解度为15 g,说明该物质属于易溶物质。(×)
重点案例探析
考点一 对固体溶解度概念的理解
【典例1】(2023秋·泰安东平质检)不同温度下KNO3的溶解度如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温度/℃ 20 30 40
溶解度/g 31.6 45.8 63.9
A.20 ℃时,100 g KNO3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为31.6 g
B.30 ℃时,100 g KNO3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45.8%
C.30 ℃时,将50 g KNO3放入100 g水中得到150 g溶液
D.40 ℃时,100 g水最多溶解63.9 g KNO3
【方法点拨】 解答有关溶解度的题目应明确“四个要素”和“两个误区”:
1.四个要素:条件(温度)、溶剂标准(100 g)、溶液的状态(饱和)、溶解的溶质的质量(g)。
2.两个误区:完全溶解≠饱和状态,即固体完全溶解不一定达到饱和状态;100 g溶剂≠100 g溶液,即100 g是指溶剂质量,不是指溶液质量。
【变式训练】 (2023·淄博临淄区期中)“20 ℃ NaCl的溶解度为36 g”的含义:
(1)20 ℃时,100 g水中最多可溶解NaCl 36 g。
(2)20 ℃时,36 g NaCl恰好完全溶解达到饱和需要 100 g水。
(3)20 ℃时,36 g NaCl和100 g水恰好形成饱和溶液,其质量为 136 g。
(4)20 ℃时,136 g饱和NaCl溶液中含有NaCl 36 g,水 100 g。
(5)36 g NaCl和100 g水形成饱和溶液时,温度为 20 ℃ 。
考点二 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及应用
【典例2】(2023·怀化中考)如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t1 ℃时,丙物质的溶解度是 10 g。
(2)t2 ℃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甲=乙>丙 。
(3)t3 ℃时,将40 g甲物质加入100 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为 饱和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是 3∶10 。
(4)若乙中含有少量甲时,可用 蒸发结晶
(填“蒸发结晶”或“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乙。
(5)将t3 ℃时等质量的甲、乙、丙饱和溶液降温到t2 ℃,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乙>甲>丙 。
【借题发挥】
(6)t2 ℃时甲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用 降低 (填“升高”或“降低”)温度的方法;t2 ℃时丙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用 升高 (填“升高”或“降低”)温度的方法。
(7)t2 ℃时,甲、乙、丙的饱和溶液降低温度到t1 ℃时,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顺序为 乙>甲>丙 。
(8)t3 ℃时等质量的甲、乙、丙的饱和溶液降低温度到t1 ℃时,析出晶体的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甲>乙>丙 。
【方法点拨】 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内容 表示意义 举例(以图为例)
点 曲线上 的点 表示物质在对应温度时的溶解度 如A点、B点表示物质N、M在T1 ℃时的溶解度分别为 a g和b g
两曲线 交点 表示两物质在某温度时的溶解度相等 如C点表示M、N在T2 ℃时的溶解度相等,均为c g
线 表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趋势 如M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N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面 曲线下 面的点 表示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如D点表示T1 ℃时N的不饱和溶液
曲线上 面的点 表示溶液饱和且有未溶固体 如D点表示T1 ℃时M的饱和溶液且有未溶固体
素养分层评价
【A层 基础练】
1.(2023秋·泰安泰山区质检)已知60 ℃时KNO3的溶解度为110 g,下列关于它的理解正确的是(D)
A.60 ℃时,110 g KNO3固体溶于水形成饱和溶液
B.60 ℃时,100 g水中溶解110 g KNO3固体
C.100 g水中溶解了110 g KNO3固体达到饱和
D.60 ℃时,1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110 g KNO3固体
2.在20 ℃时,25 g水中溶解了6 g蔗糖,恰好形成饱和溶液,则20 ℃时蔗糖的溶解度为(D)
A.6 g B.12 g C.60 g D.24 g
3.6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 g,该温度下硝酸钾饱和溶液中有关质量关系正确的是(C)
A.溶质质量∶溶剂质量=10∶11
B.溶剂质量∶溶液质量=20∶21
C.溶质质量∶溶剂质量=11∶10
D.溶液质量∶溶质质量=21∶10
4.(2023秋·淄博桓台期末)关于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下列说法:①温度越高,溶解度越大②搅拌可以加速物质的溶解③颗粒越大,溶解越慢④颗粒越小,溶解度越大⑤水量越多,溶解度越大,正确的是(B)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④⑤
5.(2023·陕西中考)试管内盛有20 ℃的饱和硝酸钾溶液,其上漂浮一小木块。如图所示,将试管插入烧杯内的冰水混合物中,一段时间后,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C)
A.试管内溶液的质量变小
B.试管内有固体析出
C.试管内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大
D.小木块浸入溶液内的体积变大
6.(2023·云南中考)夏季下雨之前,天气闷热,水中的含氧量降低,养鱼池中的鱼往往会浮出水面。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B)
A.氧气的溶解度会随压强的减小而减小
B.氧气的溶解度会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为了增加养鱼池中的含氧量,可以向养鱼池中通入空气
D.为了增加养鱼池中的含氧量,可以把养鱼池的水喷向空中
7.木糖醇是一种理想的蔗糖替代产品,小陈用它和50 g的水配制了一杯约为50 ℃的溶液给患糖尿病的爷爷饮用,结合表格可以得出的结论是(B)
温度℃ 30 50 70
溶解度/g 70 84 93
A.爷爷想要糖水再甜一点,小陈可以把糖水降温或加入木糖醇
B.若想把这杯糖水配制到最甜,最多可以溶解木糖醇42 g
C.小陈又配制了70 ℃和50 ℃最甜糖水各一杯,两者溶质质量分数之比为93∶84
D.爷爷拿到糖水后发现杯底无固体,小陈判断糖水还未饱和
8.(2023秋·东营期中)如图是X、Y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A.Y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B.t1 ℃时,把20 g Y加到50 g水中,形成的溶液质量为60 g
C.只有在t2 ℃时,X和Y的溶解度才相等
D.t1 ℃时,Y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0%
9.(2023秋·威海环翠区期中)X、Y两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t2 ℃时,将X、Y物质各15 g分别加入50 g水中,充分搅拌后,能得到饱和溶液的是 Y 。
(2)t3 ℃时,等质量的X、Y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关系是X > Y(填“>”“<”或“=”)。
(3)将t3 ℃时的X、Y饱和溶液各100 g,分别降温至t1 ℃,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的关系为X < Y(填“>”“<”或“=”)。
10.(2023秋·泰安新泰质检)影片《闪闪的红星》中潘冬子面对敌人对食盐的疯狂封锁,机智勇敢,不畏艰险,用河水将竹筒里的食盐全部溶成盐水,再用棉袄吸收,最终将食盐送给了红军。结合表中氯化钠的溶解度回答有关问题。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溶解度/g 35.7 35.8 36.0 36.3 36.6 37.0
(1)氯化钠属于 易溶 (填“易溶”“可溶”“微溶”或“难溶”)物质。
(2)从表中数据发现氯化钠溶解度的主要特点是 受温度的影响不大 。
(3)从食盐水中得到食盐固体,一般采用的方法是 蒸发溶剂(合理即可) 。
(4)假设潘冬子的竹筒中有358 g氯化钠,10 ℃时最少需用 1 000 g水才能完全溶解。
(5)20 ℃时,将20 g食盐放入50 g水中,搅拌溶解,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26.5% (结果保留至0.1%)。
【B层 能力练】
11.(2023秋·泰安泰山区月考)如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D)
A.a属于可溶性物质
B.10 ℃时,a、c两物质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C.20 ℃时,物质a的100 g饱和溶液中含有25 g物质a
D.20 ℃时,向50 g水中加入15 g物质b充分搅拌,所得溶液质量一定小于65 g
12.(2023·济宁中考)t1 ℃时,将等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钾分别加入盛有100 g水的两个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1所示,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曲线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
A.烧杯①中溶解的溶质是氯化钾
B.烧杯②中的上层清液属于饱和溶液
C.将t1 ℃时50 g硝酸钾的饱和溶液稀释成5%的溶液,需加水150 g
D.t1 ℃时,将两个烧杯中的溶液混合,充分搅拌后,烧杯中一定还有剩余固体
13.(2023·淄博临淄区质检)下表是KCl、NH4Cl、KNO3三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温度/℃ 0 20 40 60 80 100
溶解 度/g KCl 27.6 34.0 40.0 45.5 51.1 56.7
NH4Cl 29.4 37.2 45.8 55.2 65.6 77.3
KNO3 13.3 31.6 63.9 110 169 246
根据表格信息,可以推知(C)
A.三种物质中溶解度最小的是KCl
B.40 ℃时,100 g KNO3饱和溶液中含有63.9 g KNO3
C.三种物质中,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最大的是KNO3
D.在0~100 ℃的相同温度下,KCl和NH4Cl的溶解度可能相等
14.(2023·滨州中考)如图为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当温度为 t1 ℃
时,甲物质的溶解度等于丙物质的溶解度;
(2)图中A点表示乙物质在t1 ℃时的 不饱和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3)若甲中含有少量乙时,可以采用 降温结晶 (填“降温结晶”或“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甲;
(4)将t2 ℃时接近饱和的丙溶液变成饱和溶液,下列方法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B ;
A.蒸发溶剂 B.降低温度
C.增加溶质 D.升高温度
(5)将t2 ℃时甲的饱和溶液100 g稀释成溶质质量分数为25%的溶液,需加水的质量为 100 g。
【C层 拓展练】
15.(2023秋·淄博周村月考)图表法是一种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下表记录了氢氧化钠、碳酸钠在水和酒精中的溶解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提示: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
项目 氢氧化钠 碳酸钠
20 ℃ 40 ℃ 20 ℃ 40 ℃
水 109 g 129 g 21.8 g 49 g
酒精 17.3 g 40 g 不溶 不溶
A.图中表示碳酸钠的溶解度曲线
B.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在水中都是易溶物质
C.40 ℃时若将50 g氢氧化钠分别投入100 g水和100 g酒精中,均能形成饱和溶液
D.20 ℃时将适量的二氧化碳分别通入氢氧化钠的水溶液和酒精溶液中,均无明显现象
训练升级,请使用“10分钟课时加分练”P129第三节 物质的溶解性
基础主干落实
一、溶解度
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1)概念:在 下,某固体物质在 溶剂(通常为水)里达到 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2)影响因素。
①内因:溶质、溶剂的性质。
②外因: 。
【特别提醒】 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100%
2.气体物质的溶解度
(1)概念:一定压强、一定温度下 水中最多溶解气体的 。如氮气的压强为101 kPa和温度为0 ℃时,1体积水里最多能溶解0.024体积的氮气,则在0 ℃时,氮气的溶解度为0.024。
(2)影响因素:气体的溶解度与压强和温度有关,随压强增大而 ,随温度升高而 。如打开汽水瓶会有汽水自动喷出。
二、溶解度曲线
1.概念:用纵坐标表示 ,横坐标表示 ,得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
2.意义:溶解度曲线表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
3.应用
(1)可以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时的溶解度。
(2)确定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大小。
①陡升型: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明显 ,如 。
②缓升型: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 ,如 。
③下降型: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 ,如 。
(3)溶解度曲线交点的含义。
①在该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
②在该温度下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同。
4.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20 ℃)
5.结晶
(1)定义:固体物质从它的 中以晶体的形式析出的过程。
(2)方法
①降温结晶(也叫
法):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 的物质,如KNO3。
②蒸发结晶: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 的物质,如NaCl。
【导·思】
(1)“固态物质溶于水时,搅拌可增加溶质的溶解度”,这种说法是否正确
(2)“溶质溶于水时,溶质的溶解度随溶剂量的增大而增大”, 这种说法是否正确
【易错辨析】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对于任何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在降低温度时均可变为饱和溶液。( ×)
(2)气体和固体的溶解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3)对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的物质,常采用蒸发结晶法得到其晶体。( )
(4)某溶液恒温蒸发部分水后,有晶体析出,说明溶解度变小。( )
(5)在30 ℃时,某物质的溶解度为15 g,说明该物质属于易溶物质。 )
重点案例探析
考点一 对固体溶解度概念的理解
【典例1】(2023秋·泰安东平质检)不同温度下KNO3的溶解度如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温度/℃ 20 30 40
溶解度/g 31.6 45.8 63.9
A.20 ℃时,100 g KNO3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为31.6 g
B.30 ℃时,100 g KNO3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45.8%
C.30 ℃时,将50 g KNO3放入100 g水中得到150 g溶液
D.40 ℃时,100 g水最多溶解63.9 g KNO3
【方法点拨】 解答有关溶解度的题目应明确“四个要素”和“两个误区”:
1.四个要素:条件(温度)、溶剂标准(100 g)、溶液的状态(饱和)、溶解的溶质的质量(g)。
2.两个误区:完全溶解≠饱和状态,即固体完全溶解不一定达到饱和状态;100 g溶剂≠100 g溶液,即100 g是指溶剂质量,不是指溶液质量。
【变式训练】 (2023·淄博临淄区期中)“20 ℃ NaCl的溶解度为36 g”的含义:
(1)20 ℃时,100 g水中最多可溶解NaCl g。
(2)20 ℃时,36 g NaCl恰好完全溶解达到饱和需要 g水。
(3)20 ℃时,36 g NaCl和100 g水恰好形成饱和溶液,其质量为 g。
(4)20 ℃时,136 g饱和NaCl溶液中含有NaCl g,水 g。
(5)36 g NaCl和100 g水形成饱和溶液时,温度为 。
考点二 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及应用
【典例2】(2023·怀化中考)如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t1 ℃时,丙物质的溶解度是 g。
(2)t2 ℃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3)t3 ℃时,将40 g甲物质加入100 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为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是 。
(4)若乙中含有少量甲时,可用
(填“蒸发结晶”或“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乙。
(5)将t3 ℃时等质量的甲、乙、丙饱和溶液降温到t2 ℃,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借题发挥】
(6)t2 ℃时甲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用 (填“升高”或“降低”)温度的方法;t2 ℃时丙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用 (填“升高”或“降低”)温度的方法。
(7)t2 ℃时,甲、乙、丙的饱和溶液降低温度到t1 ℃时,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顺序为 。
(8)t3 ℃时等质量的甲、乙、丙的饱和溶液降低温度到t1 ℃时,析出晶体的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
【方法点拨】 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内容 表示意义 举例(以图为例)
点 曲线上 的点 表示物质在对应温度时的溶解度 如A点、B点表示物质N、M在T1 ℃时的溶解度分别为 a g和b g
两曲线 交点 表示两物质在某温度时的溶解度相等 如C点表示M、N在T2 ℃时的溶解度相等,均为c g
线 表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趋势 如M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N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面 曲线下 面的点 表示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如D点表示T1 ℃时N的不饱和溶液
曲线上 面的点 表示溶液饱和且有未溶固体 如D点表示T1 ℃时M的饱和溶液且有未溶固体
素养分层评价
【A层 基础练】
1.(2023秋·泰安泰山区质检)已知60 ℃时KNO3的溶解度为110 g,下列关于它的理解正确的是( )
A.60 ℃时,110 g KNO3固体溶于水形成饱和溶液
B.60 ℃时,100 g水中溶解110 g KNO3固体
C.100 g水中溶解了110 g KNO3固体达到饱和
D.60 ℃时,1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110 g KNO3固体
2.在20 ℃时,25 g水中溶解了6 g蔗糖,恰好形成饱和溶液,则20 ℃时蔗糖的溶解度为( )
A.6 g B.12 g C.60 g D.24 g
3.6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 g,该温度下硝酸钾饱和溶液中有关质量关系正确的是( )
A.溶质质量∶溶剂质量=10∶11
B.溶剂质量∶溶液质量=20∶21
C.溶质质量∶溶剂质量=11∶10
D.溶液质量∶溶质质量=21∶10
4.(2023秋·淄博桓台期末)关于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下列说法:①温度越高,溶解度越大②搅拌可以加速物质的溶解③颗粒越大,溶解越慢④颗粒越小,溶解度越大⑤水量越多,溶解度越大,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④⑤
5.(2023·陕西中考)试管内盛有20 ℃的饱和硝酸钾溶液,其上漂浮一小木块。如图所示,将试管插入烧杯内的冰水混合物中,一段时间后,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试管内溶液的质量变小
B.试管内有固体析出
C.试管内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大
D.小木块浸入溶液内的体积变大
6.(2023·云南中考)夏季下雨之前,天气闷热,水中的含氧量降低,养鱼池中的鱼往往会浮出水面。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氧气的溶解度会随压强的减小而减小
B.氧气的溶解度会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为了增加养鱼池中的含氧量,可以向养鱼池中通入空气
D.为了增加养鱼池中的含氧量,可以把养鱼池的水喷向空中
7.木糖醇是一种理想的蔗糖替代产品,小陈用它和50 g的水配制了一杯约为50 ℃的溶液给患糖尿病的爷爷饮用,结合表格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温度℃ 30 50 70
溶解度/g 70 84 93
A.爷爷想要糖水再甜一点,小陈可以把糖水降温或加入木糖醇
B.若想把这杯糖水配制到最甜,最多可以溶解木糖醇42 g
C.小陈又配制了70 ℃和50 ℃最甜糖水各一杯,两者溶质质量分数之比为93∶84
D.爷爷拿到糖水后发现杯底无固体,小陈判断糖水还未饱和
8.(2023秋·东营期中)如图是X、Y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Y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B.t1 ℃时,把20 g Y加到50 g水中,形成的溶液质量为60 g
C.只有在t2 ℃时,X和Y的溶解度才相等
D.t1 ℃时,Y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0%
9.(2023秋·威海环翠区期中)X、Y两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t2 ℃时,将X、Y物质各15 g分别加入50 g水中,充分搅拌后,能得到饱和溶液的是 。
(2)t3 ℃时,等质量的X、Y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关系是X Y(填“>”“<”或“=”)。
(3)将t3 ℃时的X、Y饱和溶液各100 g,分别降温至t1 ℃,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的关系为X Y(填“>”“<”或“=”)。
10.(2023秋·泰安新泰质检)影片《闪闪的红星》中潘冬子面对敌人对食盐的疯狂封锁,机智勇敢,不畏艰险,用河水将竹筒里的食盐全部溶成盐水,再用棉袄吸收,最终将食盐送给了红军。结合表中氯化钠的溶解度回答有关问题。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溶解度/g 35.7 35.8 36.0 36.3 36.6 37.0
(1)氯化钠属于 (填“易溶”“可溶”“微溶”或“难溶”)物质。
(2)从表中数据发现氯化钠溶解度的主要特点是 。
(3)从食盐水中得到食盐固体,一般采用的方法是 。
(4)假设潘冬子的竹筒中有358 g氯化钠,10 ℃时最少需用 g水才能完全溶解。
(5)20 ℃时,将20 g食盐放入50 g水中,搅拌溶解,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结果保留至0.1%)。
【B层 能力练】
11.(2023秋·泰安泰山区月考)如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a属于可溶性物质
B.10 ℃时,a、c两物质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C.20 ℃时,物质a的100 g饱和溶液中含有25 g物质a
D.20 ℃时,向50 g水中加入15 g物质b充分搅拌,所得溶液质量一定小于65 g
12.(2023·济宁中考)t1 ℃时,将等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钾分别加入盛有100 g水的两个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1所示,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曲线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烧杯①中溶解的溶质是氯化钾
B.烧杯②中的上层清液属于饱和溶液
C.将t1 ℃时50 g硝酸钾的饱和溶液稀释成5%的溶液,需加水150 g
D.t1 ℃时,将两个烧杯中的溶液混合,充分搅拌后,烧杯中一定还有剩余固体
13.(2023·淄博临淄区质检)下表是KCl、NH4Cl、KNO3三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温度/℃ 0 20 40 60 80 100
溶解 度/g KCl 27.6 34.0 40.0 45.5 51.1 56.7
NH4Cl 29.4 37.2 45.8 55.2 65.6 77.3
KNO3 13.3 31.6 63.9 110 169 246
根据表格信息,可以推知( )
A.三种物质中溶解度最小的是KCl
B.40 ℃时,100 g KNO3饱和溶液中含有63.9 g KNO3
C.三种物质中,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最大的是KNO3
D.在0~100 ℃的相同温度下,KCl和NH4Cl的溶解度可能相等
14.(2023·滨州中考)如图为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当温度为 ℃
时,甲物质的溶解度等于丙物质的溶解度;
(2)图中A点表示乙物质在t1 ℃时的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3)若甲中含有少量乙时,可以采用 (填“降温结晶”或“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甲;
(4)将t2 ℃时接近饱和的丙溶液变成饱和溶液,下列方法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
A.蒸发溶剂 B.降低温度
C.增加溶质 D.升高温度
(5)将t2 ℃时甲的饱和溶液100 g稀释成溶质质量分数为25%的溶液,需加水的质量为 g。
【C层 拓展练】
15.(2023秋·淄博周村月考)图表法是一种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下表记录了氢氧化钠、碳酸钠在水和酒精中的溶解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提示: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
项目 氢氧化钠 碳酸钠
20 ℃ 40 ℃ 20 ℃ 40 ℃
水 109 g 129 g 21.8 g 49 g
酒精 17.3 g 40 g 不溶 不溶
A.图中表示碳酸钠的溶解度曲线
B.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在水中都是易溶物质
C.40 ℃时若将50 g氢氧化钠分别投入100 g水和100 g酒精中,均能形成饱和溶液
D.20 ℃时将适量的二氧化碳分别通入氢氧化钠的水溶液和酒精溶液中,均无明显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