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第 18 课
辛 亥 革 命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学习目标
①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
②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辛亥革命的背景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辛亥革命的进程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的影响
目录
1901年列强胁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严重。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背景
1.政治:
清政府内外交困,试图通过新政和预备立宪来挽救其统治危机
材料1:为了……缓和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慈禧太后感到再也不能照旧样式统治下去了……1901年,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内容有改革官制,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新设商部、学部和巡警部等中央机构;编练新军;奖励实业;推行教育改革,废除科举,兴办学堂,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学校制度等。……“新政”过程中,清政府大量增加捐税,加重剥削人民。
没有触及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
新政改革过程
预备立宪(1906-1911年):
1.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
2.立宪派成立了预备立宪公会,推进立宪
3.1908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4.立宪派掀起3次请愿速开国会运动
5.1911年5月,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
《钦定宪法大纲》:
(一)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
(二)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
(三)钦定颁行法律及发交议案之权……
(四)召集、开闭、停展及解散议院之 权……操诸君上
(五)用人之权,操之君上……
(六)统率陆海军及编定军制之权……
(十)总揽司法权。
是一部维护君权的宪法
清政府的自救——“新政”和“预备立宪”派
“新政”(1901—1905)的主要内容:
政治上:改革官制。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
军事上:编练新军。
经济上:倡导创办工商业企业,奖励实业。
教育上:推行教育改革,废除科举制,兴办学堂,派留学生出国;
“预备立宪”(1906-1911)
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将立法行政司法大权统归于皇帝。
1911年,设立内阁。
【观点】历史学家陈旭麓说“新政”和“预备立宪”时期的清政府是“革命的制造厂”。如何理解?请具体说一说。
清政府的自救行为客观上为革命准备条件
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进一步壮大
促使新军力量壮大,最终成为清政府的掘墓人
产生了众多的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留学生推动了西方思想的传播
1911年清政府第一届内阁(共13人)
内阁总理大臣:庆亲王奕劻(皇族)
内阁协理大臣:那桐(满族) 徐世昌(汉族)
外务大臣:梁敦彦(汉族) 民政大臣:善耆(皇族)
度支大臣:载泽(皇族) 学务大臣:唐景崇(汉族)
陆军大臣:荫昌(满族) 海军大臣:载洵(皇族)
司法大臣:绍昌(皇族) 农工商大臣:溥伦(皇族)
邮传大臣:盛宣怀(汉族) 理藩大臣:寿耆(皇族)
1911年5月清政府撤销军机处,清政府清政府设立内阁13人,满族9人,其中皇族7人,预备立宪成为骗局
“皇族内阁”使清政府的反动本质、虚伪性彻底暴露,促使立宪派转向支持革命,汉族官僚与清政府离心,推动了反满运动
——引自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 《中国近代史》(第二版)上册,第212页。
幸亥革命前民变示意图
“民变”是指下层群众(主要是农民)进行的具有某种正义性、以暴力聚众反抗朝廷的行为
一分钟了解孙中山
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1894年11月,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建立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1905年8月,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会上孙中山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
前排居中孙中山 右二是黄兴
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和政党(同盟会)的建立。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背景
“……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
民族主义 : 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专制统治
民权主义: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
三民主义
性质: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纲领
材料1:我们并不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如果满人始终执迷,仍然要把持政权,制驭汉族,那就汉族一日不死,一日不能坐视的!
材料2: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所以我们定要由平民革命,建国民政府。
材料3:文明之福祉,国民平等以享之。当社会改变经济组织,核定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 ——孙中山:1906年《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
民族主义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统治,争取民族独立
民权主义
“创立民国”
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
核定地价,涨价归公,国民共享
三民主义 同盟会纲领 思想内涵 局限性 地位 性质
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思想
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
核心
民生主义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推翻清政府
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
民主共和国
核定地价
没有明确的
反对帝国主义
没有彻底的
土地革命纲领
前提
补充和
发展
民族革命
政治革命
社会革命
①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②代表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利益;
③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 ,推动了革命的发展。
评价:
同盟会
机关刊物
中国同盟会纲领
《民报》发刊词
甲
午
中
日
战
争
《
马
关
条
约
》
改良方案
八
国
联
军
侵华战争
《辛丑条约》
1894
1895
戊戌变法
1898
1900-1901
兴中会
革命方案
革命思想传播
同盟会和三民主义
武装起义
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1905-1906
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孙中山《〈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孙中山多次组织反清武装斗争
1911.10.10—武昌起义
湖北军政府成立
黎元洪
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杭州
贵阳
昆明
广州
长沙
福州
南昌
苏州
上海
安庆
武昌
江宁
镇江
西安
太原
成都
桂林
武昌起义后全国形势
武昌起义后全国
15个省宣布独立
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1.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选举会合影
2.1912年1月1日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清帝退位诏书
3.1912年2月12日 颁布《清帝逊位诏书》
4.1912年2月15日 袁世凯当选临时大总统
5.1912年3月11日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五条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六条 人民得享有左列各项之自由权。
第四十四条 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第四十五条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摘自191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主权在民
否定君主专制制度
三权分立
防止专制独裁,确立民主共和政体
自由平等
否定封建等级制度
责任内阁
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
时间:1912年3月11日
目的:防止袁世凯专权
意义:是中国近代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具有反对封建专制的进步意义。是中国民主化进程一座丰碑。
1、历史意义
(2)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建立起共和政体。
(3)经济: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4)思想: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
思想解放。
(5)社会习俗:促使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
(1)性质: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剪辫子 放足运动 中山装 西式婚礼
三、辛亥革命的影响
结合以下材料,请你谈谈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失败之处)
材料1:民国二年,戴季陶遇见一个老农,戴君身着外国服装,老农遂问其国籍。戴君“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戴君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
——范小芳等《戴季陶传》
影响范围有限
材料2: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有效;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借之外债及所承认之赔款,民国亦承认偿还之责,不变更其条件;凡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让与各国国家或个人种种之权利,民国政府亦照旧尊重之。
——孙中山《告各友邦书》节选(1912.1)
没有明确反帝目标,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未改变
材料3:吴玉章回忆道:“在南京临时政府中,不仅原来的官僚政客毫无生气,并且有些革命党人也在他们的影响下,开始蜕化,逐渐地丧失革命意志,而一味追求个人的官职和利禄去了。”
——转引自金冲及:《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
缺乏先进的革命政党的领导(科学革命纲领、发动人民群众、组织严密)
家国情怀:辛亥革命在今天
孙中山先生始终坚定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旗帜鲜明反对一切分裂国家、分裂民族的言论和行为。孙中山先生说:“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一点已牢牢地印在我国的历史意识之中,正是这种意识才使我们能作为一个国家而被保存下来。”
他强调:“‘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
——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结语
课堂小结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清末新政
民主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预备立宪
武昌起义
中华民国的建立
背景
爆发
结果
建立中华民国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
手段
过程
功 绩: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风俗
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