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江县贯洞中学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质量监测
七年级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史记》记载:“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sì)氏。”材料反映的史实标志着( )
A.禅让制的确立 B.世袭制的确立C.分封制的确立 D.王朝的产生
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人能制作和使用工具从事生产劳动。能直接证明元谋人、蓝田人和郧县人是人而不是动物的考古发现是( )
A.人类的骨骼化石 B.炭屑和烧骨C.动物和植物化石 D.粗糙的石器
3.《史记》记载,商纣施用酷刑,残害人民,荒淫无道,聚众作乐,“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为长夜之饮”。据此可知,商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衰退 B.统治暴虐C.外族入侵 D.对外征战
4.“当时(春秋时期)的大小国家,在名义上都承认周王的‘共主’地位,但周王的实权早已消亡,只有霸主才能左右当时的政局。”这反映了( )
A.周王室势力大减 B.周朝即将灭亡C.分封制得到巩固 D.周朝政局稳定
5.《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写道:“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材料描述了春秋时期的( )
A.百家争鸣 B.七雄兼并 C.戎狄入侵 D.社会动荡
6.春秋战国时期,很多城市出现了农业、手工业产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被更多地使用。这反映了( )
A.农业生产的巨大进步 B.手工业生产工艺成熟
C.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D.各国君民能和平相处
7.右图是1965年出土于四川成都的战国铜壶,壶身刻有水陆攻战等图案,展现了人们习射、攻城、舟战等场景,被誉为战国的“清明上河图”。该铜壶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
A.周室衰微、诸侯争霸 B.诸侯兼并、干戈不息
C.使用铁器、发展生产 D.“礼崩乐坏”、变法改革
8.周平王东迁时,尚有百余数量的诸侯国,到战国末期却只剩下齐、楚、秦、燕、赵、魏、韩、卫、中山9个诸侯国。这反映的历史趋势是( )
A.逐步走向统一 B.兼并战争不断 C.秦国实力最强 D.人民深受苦难
9.下表反映的是战国时期部分战争的基本信息。根据表格内容,可以看出战国时期的战争( )
战争 魏攻秦河西之战 魏灭中山之战 秦收复河西之战
时间 公元前419—前408年 公元前408—前406年 公元前366—前330年
A.参战兵力多 B.持续时间长 C.交战区域广 D.武器更先进
10.“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以上材料可能出自( )
A.《论语》 B.《韩非子》 C.《道德经》 D.《孙子兵法》
11.《庄子》中写道:“使后世之墨者,多以裘褐(粗陋衣服)为衣,以屐蹻(草鞋)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这说明墨家践行( )
A.“兼爱” B.“非攻” C.尚贤 D.节俭
12.法家在先秦的百家争鸣中出现较晚,却异军突起,逐渐取得与儒家、道家、墨家相抗衡的地位并一度占据优势。这一局面的出现主要在于法家( )
A.比其他各家思想优越 B.强调遵循自然法则C.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 D.明确社会尊卑等级
13.古人把一年划分为二十四节气,如降水明显增加使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的春末为“谷雨”;最合适播种有芒的谷类作物(如麦子)的时期为“芒种”等。由此可知,节气的命名源于( )
A.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经验 B.历朝历代的口耳相传
C.统治者劝课农桑的政策 D.天文历法的不断发展
14.经研究考证,商后期的司母戊鼎至少需要1 000千克以上的原料,且需要大约二三百名工匠的密切配合才能铸造完成。这说明商朝( )
A.冶铁技术发达 B.青铜铸造水平高超 C.商品经济繁荣 D.私营手工业发展快
15.下列文学作品,采用“楚辞”体创作的是( )
A.《离骚》 B.《吊屈原赋》 C.《警世钟》 D.《暴风骤雨》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分)
16.(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分封制规定,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同时,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再将土地和人民分给士。卿大夫和士也要向上一级承担作战等义务。这样层层分封下去,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
材料三 “封建亲戚”的封国大体就在黄河中下游的农耕文明区;其中鲁、卫、晋、燕这些姬姓封国势力最为强大,地处要冲,足以决定大局。周天子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并逐步构织出遍布全国的交通网络,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打破了夏商时期众邦国林立的状态。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分封制受封的对象和目的。(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诸侯对周天子要承担的义务。(4分)材料二反映了分封制的什么特点。(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诸侯国对巩固西周统治起到了怎样的作用。(4分)
17.(1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类生产工具的演进。
材料二 齐国临近大海,大力发展渔、盐业。齐桓公采纳管仲的建议,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使齐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大为提高。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号令诸侯,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
材料三 春秋时期的大国争霸,使得战事不断,中原地区的诸侯国几乎都卷入了战争。一些小国备受战争之苦,在七八十年中郑国遭受战祸70多次,宋国也有40多次。楚国在春秋时期已是文化水平很高的民族,应属华夏族之一部,但楚地处南方,受群蛮包围,衣服、语言具有南方民族特色,不同于中原,当时中原诸侯也把楚看成是“蛮夷”。
(1)根据材料一图片,概括人类早期生产工具的发展趋势。(4分)这一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3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齐桓公为何能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6分)
(3)根据材料三,说说诸侯争霸有何利弊。(4分)
18.(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鞅认为“农战”是富国强兵的基石。为此,他实行“分户令”,把劳动力全部挖掘出来,投身农战;依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对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予以免除徭役。此外,他还招揽移民,开发秦国土地。
——摘编自袁方《商鞅的“强秦之计”与秦国的政治发展》
材料二 公元前256年,秦昭王委任知天文、识地理的李冰为蜀郡太守,前往四川地区治水防洪。李冰吸取前人治水经验,率领当地人民,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在修建过程中,李冰通过对地形和水情周密细致地实地勘察,正确处理各个主体工程的关系,使其功能互补,联合发挥分流分沙、泄洪排沙、引水疏沙的作用,科学地解决了江水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为实现“强秦之计”所采取的措施。(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措施起到的作用。(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冰成功修建都江堰的主要原因。(4分)
(3)综合材料,概括推动秦国走向富强的因素。(4分)
19.(8分)阅读材料,选择两则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材料一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道德经》
材料二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材料三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商鞅
材料四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华阳国志·蜀志》
材料五 (管仲)修旧法,择其善者而业用之;遂滋民,与无财。 ——《国语·齐语·管仲对桓公以霸术》
材料六 梁惠成王二十年,齐闵王筑防以为长城。——《竹书纪年》答案:
1-5.DDBAD
6-10.CBABC
11-15.DCABA
16.(1)答:对象:宗亲、功臣、先代贵族等;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
(2)答:义务:服从周天子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特点:等级森严。
(3)答:将同姓贵族分封在地理位置重要的地区,加强了对中原地区(或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控制;巩固了西周对边远地区的统治。
17.(1)答:趋势:制作材料由石到骨再到金属;制作技术由打制到磨制再到金属冶炼等。说明生产力的提高促使生产工具改变,反映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2)答: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大力发展渔、盐业,经济实力雄厚;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使国家实力大为增强;以“尊王攘夷”的名义进行征战,号令诸侯;齐桓公有治国强军的决心和才能。
(3)答:利:在争霸过程中,许多中小诸侯国覆灭,少数强大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逐渐形成了局部地区的统一;中原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长期交往,为民族交融创造了契机。弊:争霸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不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
18.(1)答:措施:实行“分户令”;奖励军功;鼓励耕织;开发秦国土地。作用:使秦国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而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2)答:李冰知天文、识地理;得到秦昭王的支持;吸取前人治水经验;对地形和水情进行实地勘察;尊重科学规律。
(3)答:任用商鞅进行改革;兴修水利工程。
19.答:示例:观点:百家争鸣有利于社会进步。
论述:孔子思想核心是“仁”,他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在治国方略上,他反对苛政,提出“为政以德”,认为只有实行德政,使民众心悦诚服,社会才会稳定。商鞅是法家学派的代表,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强盛的诸侯国。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较为彻底的封建化变法改革运动,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推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大大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
综上所述,诸子百家提出了各种政治主张,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促进了社会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