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件(共6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件(共6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9.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20 23:25: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6张PPT)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导入新课

1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程标准与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1、时空观念:能说出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分布,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2、史料实证:从甲骨文、青铜铭文及文献记载等相关史料分析中,认识国家的产生,早期国家的特征。
3、历史解释:知道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等概念,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中国古代“家国同构”的政治特点。
4、唯物史观:认识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5、家国情怀:认识中华文明悠久灿烂的文明,增强文化自信
学习目标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思 考
阅读课文 P2--4,自主思考以下问题:
1、分别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对原始社会进行阶段划分。
2、找出旧、新石器时代的人类遗址或遗存代表,结合“人类遗址、文化遗存分布图”总结人类遗址或遗存分布的特点。
3、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的生产生活方式有何不同。
4、结合姜寨聚落遗址图与良渚文化思考母系氏族社会与父系氏族社会各有什么特征?导致二者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概念阐释
生产力: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主要表现为生产工具的革新。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产品分配的形式等。前者是基本的,起决定作用的。生产关系是由生产力水平决定的。
生产力角度
生产关系角度
旧石器时代: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打制石器
新石器时代: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磨制石器
1、分别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对原始社会进行阶段划分。
生产力角度
生产关系角度
原始社会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三个阶段。
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社会
父系氏族社会
旧 石 器 时 代
新 石 器 时 代 早 中 期
新 石 器 时 代 晚 期
2、找出旧、新石器时代的人类遗址或遗存代表,结合“中国石器时代古人类遗址、文化遗存分布图”总结人类遗址或遗存分布的特点。
分布特点:
分布广泛,主要集中在黄河、长江流域;
多元一体,中原核心。
3、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的生产生活方式有何不同。
旧石器时代生活方式:打制石器,采集、渔猎;群居、用火
新石器时代的生产生活方式:
文化遗址 活动区域 生产生活基本特征
新石器时代早期 仰韶文化 黄河中游
大汶口文化 黄河下游 —
河姆渡文化 长江下游
新石器时代晚期 龙山文化 黄河中下游
红山文化 北方辽河上游
良渚文化 长江下游 彩绘陶器,以粟等为主要栽培作物
种植水稻,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
代表器物是黑陶,被称为“蛋壳陶”
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仰韶人面鱼纹彩陶盆
河姆渡猪纹陶钵
龙山蛋壳黑陶
红山玉龙
良渚玉琮
新石器时代:磨制石器,原始农业、饲养家畜、生活稳定
4、母系氏族社会与父系氏族社会各有什么特征?导致二者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仰韶文化代表——姜寨聚落遗址
母系氏族社会特征:以血缘为纽带聚居、尚未产生贫富分化
等级 随葬品数量 随葬品质量 墓主身份
1 百件以上,多则数百件 以玉器为主,随葬玉钺、玉琮,无生产工具 神王(最高统治者)
2 几十件至百件 玉器远多于其他器物,随葬玉钺、玉琮 公侯,掌握较多财富
3 几十件左右 玉器多于陶、石器,玉钺、玉琮仅随葬其一 宗教显贵或军事权贵,拥有相当财富
4 十几件至几十件 玉器与陶、石器数量相近,随葬石钺 首领,有一定财富和地位
5 几件至十几件 少或无玉器,多陶、石器,随葬石钺或石镞 上层平民,有一点私产
6 一件或几件 只有陶、石器 普通平民
7 基本为零 社会地位最地下人群
《良渚文化墓葬及其反映的社会结构与形态》
父系氏族社会特征:
①出现贫富分化,私有制产生;
②阶级分化明显,部落中出现权贵阶层;
影响: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
根本原因: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高
针对训练
1. (2023·湖南高考) 湖南澧县城头山古城遗址距今约6000年,是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城址。城址内外发掘出大片房屋建筑遗迹、多座陶窑以及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祭坛和古稻田。这说明(   )
A.城市是最早出现的人类文明要素
B.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
C.古城先民已摆脱对渔猎采集的依赖
D.遗址所处时代已迈入阶级社会门槛
B
2. (2023·浙江高考·1) 中国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多姿多彩。龙山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1928 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广泛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等地区。该文化的代表器物是 ( ).
A.黑陶 B.彩绘陶器
C.玉器 D.骨器
A
3. (2023·山东高考·1) 私有财产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下列与陶器相关的考古发现中,可以用来作为私有财产已出现证据的是 ( )
A.遗址出土有陶器和较多陶器碎片
B.多人合葬墓随葬品有陶钵、陶罐、骨器等
C.单人墓随葬品有陶器、石磬、玉钺等百余件
D.陶器上绘有丰富多彩的几何图案和动植物纹样
C
二、从部落到国家
生产力、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生产力提高
剩余产品出现
私有财产
私有制
贫富
分化
阶级
分化
部落出现
权贵阶级
国家产生
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统治的工具。 ——列宁
“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国家形成的标志为: 一是阶级的存在,二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思 考
阅读课文P4--5,思考下列问题.
1、说一说你所知道的关于“三皇五帝”的传说。
2、尧舜禹是怎么当上部落联盟首领的,尧舜时期具备了哪些国家的初始形态特征?
3、夏朝的建立标志是什么?夏朝是如何加强统治的?
5、阅读课本第5页“学思之窗”并回答关于启的继位,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说法?
4、夏朝何时灭亡?原因是什么?有哪些文化遗存证明夏朝的存在?

少康
太康

1. 三皇五帝
① 说一说你所知道的关于“三皇五帝”的传说。
② 尧舜禹是怎么当上部落联盟首领的,尧舜时期具备了哪些国家的初始形态特征?
关于三皇五帝说法不一,较常见的一种说法是:
三皇: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
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
传说时代
“万邦时代
禅让制
尧舜禹时期,通过推举和考察的方式,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国家的初始形态:
都城的规模扩大 (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各种礼器);阶级分化更加明显。
2、夏朝
③ 夏朝的建立标志是什么?夏朝是如何加强统治的?
建立
灭亡
文化遗存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
建立
灭亡
文化遗存
中央:
夏王是最高统治者,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和官职。(出现公共权力)
地方:夏朝仍聚族而居,对夏部族生活的地区进行直接统治。对其他地区实行间接统治。
夏朝行政管理制度:
(直接统治与间接统治相结合)
建立
灭亡
文化遗存
夏桀暴虐无道,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
建立
灭亡
文化遗存
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
二里头文化遗址
史料探究
神话、文献与考古 (实物史料)
以伏羲显示狩猎时代,神农显示农业时代,燧人显示熟食时代。
——内藤湖南
1、我们是通过哪些途径认识史前史的?
2、神话传说是历史吗?对我们认识历史有何作用?
神话传说不是历史,却能折射早期历史的影子。
考证历史之法——二重证据
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文献资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考古资料)……我辈固得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 此二重证据法,唯在今日始得为之。
——国学大师、历史学家王国维
3、二里头遗址是夏文化遗存吗?
二里头宫殿复原图
孤证不立、二重证据法
时间地域都吻合夏文化,但缺少印证夏朝的文字。
合作探究一
材料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礼运》
材料三: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
材料一:传说中居于五帝之首的黄帝,是黄河中上游一带的部落首领。他联合另一部落首领炎帝,结成炎黄部落联盟。
思考:(1) 上述材料反映了最高权力的继承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
(2) 社会组织形式和社会性质发生了什么改变?
(3) 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1) 变化:由传贤到传子;由禅让制到世袭制。
(3) 原因:是生产力进步,私有制发展的结果。
(2) 社会组织形式: 氏族部落—早期国家
社会性质:原始社会公有制变为奴隶社会私有制
合作探究二
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记载。
《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
《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关于启继位的不同说法反映了从公天下的禅让制到家天下的王位世袭制的转变并非一帆风顺。
客观条件限制:记载内容无可靠的史料佐证;
主观条件限制:史书记载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因人物立场、能力水平而产生不同。
第一种说法说明了原始社会末期禅让制的继续推行,是称颂禅让制的体现;第二种说法说明了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思考:关于启的继位,两种不同的说法说明了当时对王位继承的哪些认识?为什么会出现上述不同说法?
4、陶寺遗址是中国黄河中游地区以龙山文化陶寺类型为主的遗址,确切年代为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1900年。在发掘过程中,考古人员发现了规模空前的城址和气势恢宏的宫殿。根据发掘的成果来看,这时社会贫富分化悬殊,形成了特权阶层。据此可知,当时(  )
A.已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 B.开始产生贫富差别
C.已进入奴隶社会鼎盛时期 D.已进入传统农耕社会
针对训练
A
5、关于夏朝,先秦文献多次言及“夏”“有夏”;20世纪50年代以来,学者们开展了一系列考古实践,以探索“夏墟”的存在。这反映了( )
A. 先秦文献的可靠性
B. 出土古文字材料的关键性
C. 考古发掘的重要性
D. 文献与实物互补的必要性
D
6、据史料记载,传说中的尧舜禹的禅让是出于公心,即所谓的“公天下”;禹传启,把部落联盟首领位置的传递变为父子相传,古人谓之为“家天下”。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源是 ( )
A. 王权神秘色彩的强化
B. 继承人的品德优良
C. 家国同构观念的萌生
D.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D
三、商和西周
思 考
阅读课文 P5--7,思考下列问题.
1. 依据“二重证据法”,如何证明商朝历史的可信度。
2. 说一说商朝的建立,都城,文化及政治表现。
3. 说一说商朝灭亡的原因,事件。
5. 列举商周时期经济发展表现(从农业的土地制度,生产工具;手工业发展方面总结)。
4. 西周建立时间,都城。西周采取什么政治制度?分封制的目的、对象是什么?有什么特点?起了什么作用?
周武王姬发
商纣王帝辛
周幽王
商王成汤
6. 什么是“国人暴动”和“共和行政”?西周灭亡的标志是什么?
1、商朝
商朝历史因传世文献、甲骨卜辞和考古资料的多重印证而成为信史。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
信史时代
①依据“二重证据法”,如何证明商朝历史的可信度。
② 说一说商朝的建立,都城,文化及政治表现。
建立
文化
政治
灭亡
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推翻了夏朝,建立商朝。商都多次迁移,后定于殷,也称殷朝。
建立
文化
政治
灭亡
(1) 甲骨文:主要是商人刻写的占卜记录。是一种成熟的文字。
(2)青铜器,造型雄奇,纹饰华丽
建立
文化
政治
灭亡
①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
②商朝的国家管理结构是内外服制。
内服
外 服
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
商王直接统治的王畿地区
商朝的政治势力与文化影响东到大海,西及陇山,南跨江汉,北至燕山。
建立
文化
政治
灭亡
③ 说一说商朝灭亡的原因,事件。
纣王昏庸暴虐,公元前 1046 年,武王伐纣,牧野之战,商朝灭亡。
合作探究三
材料一:外服之地只是间接地受商统治,隶属关系并不稳固,往往视商之国力盛衰而定。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方国的首领,他们一方面臣服于商,接受商王赐予的封号,一方面是土著国家的首领。但是,各诸侯国、方国的官吏,不是由商王任免的。
——卜宪群《中国通史:从中华先祖到春秋战国》
思考:据材料分析商与外服地区的关系?商朝为什么推行内外服制?
关系:① 外服地区对商保持既臣服又独立的关系。
② 商王国与方国的关系,是一个松散的联盟(“方国联盟体制”),商王国控制着联盟的实际权力。两者是附属国与盟国的关系,商王实质上是盟主身份。
原因:一是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
二是部落联盟传统的延续,血缘关系尚未打破,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
三是商王无力实现对外服的直接控制。
反映出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集中,这是早期国家政治特点之一。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左传》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礼记》
材料反映出早期国家政治的什么特点?
王权与神权相结合是早期国家政治特点之二。
针对训练
7、在商代,商王和许多邦国首领都称“王”。不过,商王不仅是本国君长,他还是邦国的 ( )
A.国主 B.领主
C.盟主 D.君主
C
8. 据考古发现,夏王朝时期已经出现了早期的国家机构“三正”与“六卿”,朝廷的官职可分为政务官员、宗教祭祀官员,农业经济官员、军事官员等。到了商朝,”地方开始出现了侯、甸、男、卫等行政长官和基层行政官吏。这说明夏商时期 ( )
A.国家管理体制正日渐完备
B.摆脱了神权对王权的制约
C.王权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D.官员分工已十分细致明确
A
9、殷墟遗址出土的甲骨文,主要是商人刻写的占卜记录,通过考察现存于世的商代甲骨文可以发现大多是向上天祈祷和祭祀的卜辞。这表明早期中国社会 ( )
A. 带有一定神权色彩
B. 宗教信仰已经确立
C. 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D. 权力尚未走向集中
A
2、西周
④ 西周建立时间,都城。西周采取什么政治制度?分封制的目的、对象是什么?有什么特点?起了什么作用?
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建立周朝,定都镐京。
建立:
政治制度:
分封制与宗法制
政治制度:
分封制与宗法制
《荀子》: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
分封目的:拱卫王室,巩固统治
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后代
分封制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王族是分封的主体
分封制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②诸侯独立性大,易形成割据势力。
“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封邦建国
知识拓展
宗法制
含义
目的
特点
原则
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嫡长子继承制 (核心) ;大宗与小宗是相对的。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解决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和矛盾
分封制
宗法制
政治制度方面的表现
血缘纽带
权利的分配
分配的原则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血缘与政治相结合,家国合一,是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之三。
宗,尊祖庙也。 ——《说文》
3.西周礼乐制度
知识拓展
九鼎八簋
七鼎六簋
五鼎四簋
三鼎二簋
八佾舞
六佾舞
四佾舞
二佾舞
注意:青铜器多为礼制的象征,代表着权力和秩序。
作用: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工具
周公制礼作乐
周公制礼作乐深深影响了中国。商朝时,世人信奉鬼神,事事占卜;直到周公制礼作乐,中国人的视野才更多地由神转向人、转向伦理、转向礼仪……中国从此真正地成为礼仪之邦。
——北京大学教授杜维明
4、商和西周的经济
⑤ 列举商周时期经济发展表现
农业 土地制度
生产工具
手工业
井田制是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
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
青铜铸造是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繁多,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
商代石铲
骨制耜
“后母戊”青铜方鼎
四羊方尊
5、西周的衰亡
⑥ 什么是“国人暴动”和“共和行政”?西周灭亡的标志是什么?
公元前841年,周厉王贪财好利,为政暴虐,引发了“国人暴动”。
周厉王出逃,大臣召公、周公共同执政,史称“共和行政”。
公元前771年,西北犬戎攻破镐京,杀周幽王,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开启东周。
图解历史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
夏商政治制度

“传贤”演化为“传子”

实行内外服制、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
影响
西周政治制度
分封制
宗法制
礼乐制度
决定
井田制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唯物史观
总结: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2、以血缘为纽带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
3、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行权力的高度集中
5、政治制度前后沿袭,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4、等级森严
针对训练
10、(2023·辽宁高考·1) 1955年,在今辽宁省朝阳市喀左县出土一批西周青铜器,其中一件盂造型雅致、纹饰精美,刻有“匽侯”等文字。“匽侯”即为“燕侯”,是周初分封的诸侯,封地在蓟。这反映了(  ).
A.青铜器的普遍使用
B.燕文化影响到辽西地区
C.分封制的日趋完善
D.诸侯祭祀礼仪活动频繁
B
11、商周时期,以祭祀先祖的宗庙为中心国 (族) 人聚集而居,以全族中辈分最高、与直系祖先的血统关系最亲近的子弟构成王族,聚居于宗庙近旁的王宫区。所有同族人均居住在城邑之内,依照亲疏等级由宗庙中心散布到外围区域。这反映出 (  ).
A.宗法观念影响社会生活
B.城邑布局体现皇权至上
C.古代城市功能划分明显
D.家族经济决定政治地位
A
12、(2023·广东高考·1)有学者认为西周时期周王能干预诸侯国的内政,下列史料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   )
A.《礼记》记载诸侯国君必须定期朝觐周王
B.《诗经》记载周王派遣官员协助诸侯国君营建都城
C.西周士山盘铭文记载周王命士山向诸侯国征收贡纳
D.西周豆闭簋铭文记载周王命豆闭掌管某诸侯国军事
D
13、有学者认为,“从某种程度上说,天子即天下之大宗,诸侯即一国之大宗。同姓诸侯相当于天子之小宗,异姓诸侯则通过婚姻,与天子维护甥舅之亲,全国近似于一个大家庭”。这一观点反映中国早期国家制度 (   )
A.血缘政治与官僚政治相结合
B.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C.家国一体的国家政治结构
D.最高统治集团权力趋向集中
C
小结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