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件(共6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件(共6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1.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22 17:21: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9张PPT)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5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魏晋,是最混乱的时代,也是最辉煌的时代;是最虚伪的时代,也是最真诚的时代;是最黑暗的时代,也是最令人向往的时代。
——《悬崖边的名士》
课程标准与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融、区域开发
1、时空观念:结合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社会状况,梳理政权更迭的顺序和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历程。
2、史料实证:分析史料,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把握江南区域经济的发展成就。
3、历史解释:结合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影响,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三国两晋时期的民族交融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中的意义。
4、唯物史观:结合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的史实,认识其孕育的统一因素。
5、家国情怀:认识汉族与内迁少数民族从冲突到和平交往,逐步走向交融,共同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学习目标

政权更迭

民族交融

区域开发
思 考
快速阅读课文P28一29,思考以下问题:
1.三国的建立者及时间分别是什么时候?如何正确认识三国鼎立局面
2.三国鼎立局面是如何结束的?西晋的建立者是谁?
3.西晋时期,内迁的少数民族有哪些?五族内迁带来哪些影响
4.为什么西晋的统一如此短暂?西晋灭亡后中国的政局如何演变?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
一、三国与西晋
1、三国鼎立





三国 (220-280)
政权 起止时间 建立者 都城

220-265
曹丕
洛阳

221-263
刘备
成都

222-280
孙权
建业
① 三国的建立者及时间分别是什么时候?如何正确认识三国鼎立局面
对三国鼎立局势的认识: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是天下大乱后的局部统一。三国时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全国统一的过渡阶段。为了战胜对方,并存的三个政权都采取了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这为以后的全国统一准备了条件。



2.西晋的短暂统一
②三国鼎立局面是如何结束的?西晋的建立者是谁?
263年 曹魏权臣
司马昭发兵灭蜀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魏帝
三国实力对比表
户数 人口 兵力
魏 103万 443万 60万
蜀 28万 94万 10.2万
吴 52.3万 230万 23万
三国鼎立形势图 (262年)
2.西晋的短暂统一
②三国鼎立局面是如何结束的?西晋的建立者是谁?
263年 曹魏权臣
司马昭发兵灭蜀
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
国号晋,史称西晋
西晋
三国实力对比表
户数 人口 兵力
魏 103万 443万 60万
蜀 28万 94万 10.2万
吴 52.3万 230万 23万
三国鼎立形势图 (262年)
晋武帝司马炎
2.西晋的短暂统一
②三国鼎立局面是如何结束的?西晋的建立者是谁?
263年 曹魏权臣
司马昭发兵灭蜀
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
国号晋,史称西晋
西晋
280年西晋灭
吴,完成统一
三国实力对比表
户数 人口 兵力
魏 103万 443万 60万
蜀 28万 94万 10.2万
吴 52.3万 230万 23万
三国鼎立形势图 (262年)
三国鼎立局面结束,“同归于晋”
③ 西晋时期,内迁的少数民族有哪些?五族内迁带来哪些影响
各族内迁以后,与汉人杂处,晋统治者强迫各族人民纳租税,服劳役,还掠卖少数民族人为奴婢。因而各少数民族对西晋统治者“怨恨之气,毒于骨髓”。少数民族首领趁机起兵反抗。
(1) 五族内迁:匈奴、羯、氐、羌、鲜卑
影响:
①南迁民族逐渐汉化,有利于民族融合;
②民族矛盾激化。
④ 为什么西晋的统一如此短暂?西晋灭亡后中国的政局如何演变?
内部:宗室争夺中央权力(八王之乱)
外部:民族矛盾激化
统治集团奢侈腐化
及天下荒乱,百姓饿死,帝曰:“何不食肉糜(即肉汤)?”
——《晋书.惠帝纪》
(2) 西晋灭亡:
原因:
311年,匈奴攻陷洛阳,俘虏晋怀帝 (永嘉之乱),316年匈奴攻破长安,西晋灭亡。
中国历史又进入一个比较长的分裂时期,起初是东晋与十六国的割据,后来演变为南北朝的对峙。
1. (2021·河北高考·3) 三国时期,魏明帝召集大臣议政。针对刺史制度问题,杜恕建言:“古之刺史,奉宣六条,以清静为名,威风著称,今可勿令领兵,以专民事。”由此可见,与西汉相比,当时魏国 (   )
A.地方监察制度逐渐完善 B.刺史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C.刺史的职权发生了异变 D.刺史制度保障了吏治清明
针对训练
C
2. (2021·福建高考·3) 三国时期,孙吴立国江东59年,前后四帝共有18个年号,如黄龙、赤乌、神风、天册、天玺、天纪等,而曹魏和蜀汉此类符瑞年号较少。据此可知,孙吴政权 ( )
A.推崇天人感应思想
B.权力更迭导致年号更换频繁
C.借助年号宣扬正统
D.大力削弱儒家思想主导地位
C
二、东晋与南朝
思 考
快速阅读课文 P30 及“历史纵横”,思考以下问题:
1. 东晋的建立者、时间及都城?
2. 东晋政治有什么特点?如何灭亡的?
3. 南朝指的是哪几个朝代?历时多少年时间?定都何地?“六朝”指的是哪六个朝代?
1.东晋的兴亡
①东晋的建立者、时间及都城?
永嘉之乱后,晋朝统治集团南迁,史称“衣冠南渡”。
“衣冠”,晋时士族峨冠博带,风度翩翩,相对于普通人蓬头短袄。随晋室南迁的尽是巨家大户,官宦士绅,普通人家无力负担搬迁费用,谓之“衣冠南渡”。又有说“衣冠”,代表文明的意思,衣冠南渡即是中原文明南迁。
晋元帝司马睿
(1) 建立:317年,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1.东晋的兴亡
②东晋政治有什么特点?如何灭亡?
(2) 特政治点:士族专权
(1) 建立:317年,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1.东晋的兴亡
(2) 特政治点:士族专权
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
何为士族?
(1) 建立:317年,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士族门阀势力在东晋最为雄厚
②东晋政治有什么特点?如何灭亡?
1.东晋的兴亡
(2) 特政治点:士族专权
(1) 建立:317年,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②东晋政治有什么特点?如何灭亡?
(3) 灭亡:420年,武将刘裕夺取皇位,改国号宋,东晋政权灭亡。
“旧时王谢庭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2、南朝
③ 南朝指的是哪几个朝代?历时多少年时间?定都何地?“六朝”指的是哪六个朝代?
朝代 建立者 时间 都城
吴 孙权 222年--280年 建康
东晋 司马睿 317年—420年 建康
南朝 宋 刘裕 420年—479年
建康
齐 萧道成 479年—502年
梁 萧衍 502年—557年
陈 陈霸先 557年—589年
“六朝”
观察 4 个王朝疆域有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
北边疆界逐步退缩,控制区域逐渐缩小,说明在南北对峙中处于明显劣势,覆亡大局已定
3、司马睿 (晋元帝) 从东渡到登基,主要依赖了王导、王敦兄弟的大力支持。在此期间,王导联合南北士族,运筹帷幄,政由己出,王敦则总掌兵权,专任征伐。这说明当时 ( )
A.外戚独揽国家大权 B.中央集权受到削弱
C.士族成为政权支柱 D.国家处于四分五裂
针对训练
C
4、东晋司马皇族极力拉拢世家大族,如王姓大族,出现“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至宋齐梁陈诸君,则无论贤否,皆威福自专,不肯假权于臣。这一变化反映了( )
A.专制皇权重振 B.中央集权加强
C.士族势力增强 D.政治腐朽衰落
A
东晋
士族专权
皇帝势弱
南朝皇权强化
为隋唐大一统的皇权政治奠定制度基础
三、十六国与北朝
思 考
快速阅读课文 P31,思考以下问题:
1、十六国指的是哪些政权?这些政权具有什么特点?说明了什么
2、前秦在淝水之战中为什么会失败?造成了什么影响?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有哪些?改革产生了什么影响?
4、6世纪前期,北方的政权又是如何演变的?
1.十六国概况
①十六国指的是哪些政权?这些政权具有什么特点?说明了什么
西晋末年到东晋时期,北方先后出现15个割据政权,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
特征:
①大部分由少数民族建立;
②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
③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
说明了在长期的交往、交融中,各族差异慢慢缩小,但民族隔阂仍然广泛存在。
2.前秦统一北方到淝水之战
② 前秦在淝水之战中为什么会失败?造成了什么影响?
(1) 4 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
(2) 淝水之战
时间:公元383年
双方:前秦—东晋
特点:以少胜多
前秦失败原因:内部各族尚未充分交融,统治 基础脆弱;指挥不当,战线过长。
影响:①前秦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民族矛盾加剧。
②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侵扰,使得东晋王朝的统治得到了稳定。
③江南地区消除了战争威胁,使江南的社会环境更加安定,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3.北朝(439-581年)
③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有哪些?改革产生了什么影响?
4 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于439年统一北方。
北魏:
北魏孝文帝改革
目的:①缓和日益尖锐的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巩固统治。
②改变鲜卑族落后状态,促进北魏的社会发展。
迁都洛阳
说汉语
改姓氏
胡汉通婚
改籍贯
汉化政策
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司马光:《资治通鉴》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贺楼 楼
邱穆陵 穆
贺兰 贺
独孤 刘
孝文帝率先娶汉族大姓卢、崔、郑、王4家女儿为妃,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汉族大姓,还为自己的6个弟弟都娶了汉族地主的女儿为妻。
合作探究
阅读材料,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材料一:(北魏)南迁,革夷从夏。于是中朝江左,南北混淆,华壤边民,虏汉相杂。
——唐代史学家刘知几
材料二: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富。……所谓帝京翼翼,四方之极。
—(东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
①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推动了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
②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材料三: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精血,注入中华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材料四:“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一传而宣武,再传而孝明,而鼎祚移矣。盖徒欲兴文治以比于古帝王。不知武事已渐弛也。”
──赵翼《廿二史剳记》卷十四《魏孝文迁洛》
魏晋彩绘耕地图壁画砖
(骡驼城出土)
③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④消极性:为北魏灭亡埋下伏笔。
4.北朝政权的更迭
④6世纪前期,北方的政权又是如何演变的?
576年
588年
576年北周灭北齐
581年杨坚代魏 建立隋朝
588年隋灭南陈 统一全国
北魏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北朝
统揽教材,画一画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示意图;结合所学,归纳这一时期的政治特点。
东汉
_______时期
(220-280)

220

221

222
266-316
东晋
(317-420)
十六国
统一北方

北魏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统一
(439-581)
南朝(420-589)
三国
前秦
西晋
北朝
隋朝

特点:
中央集权式微:南北分裂割据、政权更迭频繁
专制皇权衰落:皇权零落,士族门阀兴起
民族交流交融:北方民族内迁,中原汉族南迁,民族交融加强。
5、孝文帝推行“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定族姓”等措施,增强了北魏实力,推动了历史进步。其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
A.北魏实现北方统一 B.孝文帝改革决心坚定
C.改革措施全面易行 D.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针对训练
D
6、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魏,目睹了洛阳的繁荣景象后,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这实质上说明(  )
A.北魏迁都与否不影响中原经济的发展
B.北民南迁使南方经济逐渐超过北方
C.孝文帝改革大大促进了民族交融
D.汉文化在中原地区得到了全面发展
C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
观察对比:汉代至魏晋南北朝的经济有什么变化?
经济:
汉代手工业分布图
魏晋南北朝经济形势图
南方经济有了明显发展
阅读材料,总结江南经济发展的表现,并思考江南经济得到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至于元嘉末……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 (jiōng) 盖东西之极盛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 (rěn),则数郡忘饥。会土 (指会稽) 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鄠 (hù)、杜 (均指古代关中地区县名) 之间,不能比也。荆城 (即荆州,指今湖北、湖南地区) 跨南楚之富,扬部 (即扬州,主要指今江苏、安徽两省南部) 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物产丰富,粮食产量高;
土地肥沃,土地得到大量开发;
商业活跃,手工业发展迅速。
表现:
原因:
①北方人口南迁,带去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②江南自然条件优越:雨量充沛,气候温润,土地肥沃。
③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④统治者的支持
影响:
①促进江南地区的社会进步;
②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
③促进了民族融合
南北经济差异减小,地域认同增强,为统一奠定经济基础。
7、(2014·重庆高考·3) 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
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
B.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
C.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
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针对训练
B
魏晋南北朝
唐安史之乱后
奠定基础
(南方开始发展)
开始南移
(南方开始超过北方)
完成南移
(南方成为经济重心)
南宋
8、《宋书》(记载南北朝时期“刘宋”政权历史的书) 中写道:“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此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
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②南方气候有利于农业发展
③江南地区土地肥沃
④北魏孝文帝改革大力推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A
9、西晋永嘉年间,匈奴人刘曜攻破洛阳,杀死贵族、官僚、庶民三万余人,洛阳变成一片瓦砾,从此北方再次陷入分裂战乱之中。上述历史事件带来的社会影响是 ( )
A.大大削弱了豪族势力,推动了社会发展
B.造成北方人大批南迁,促进江南开发
C.结束了北方门阀制度,社会趋于安定
D.豪族趁机扩充实力,形成军阀混战
B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
思 考
请仔细观察以下三幅地图,结合所学,从民族分布的角度看呈现一种什么趋势?
西晋末年少数民族分布与北方流民南迁示意图
三国鼎立形势图(262年)
东晋十六国形势图
魏晋以来,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直至占领北方地区,形成少数民族割据混战的十六国局面。北方内迁的少数民族和中原汉族不断融合,中原汉族南迁,与南方少数民族不断融合。
思 考
分析以下材料中民族关系产生了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
——[西晋]江统《徙戎论》
胡汉对立
刘聪(匈奴汉赵政权的皇帝)“年十四,究通经史,兼综百家之言…善属文,著《述怀诗》百余篇,赋颂五十余篇。”
少数民族学习汉制,差异缩小
(北魏)南迁,革夷从夏。于是中朝江左,南北混淆,华壤边民,虏汉相杂。
——唐代史学家刘知几
民族交融加强
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
民族交融
民族交融表现
北方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习农业技艺
北方少数民族《采桑图》
北方少数民族《扬场图》
汉族向北方少数民族学习畜牧业
内徙民族认同与接受汉族政治模式
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
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
生活习俗互相学习
思 考
合作探究: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民族交融的特点和意义。
中古时代,中国经历七八百年的民族重整过程,原有“汉人”的中国人口,在接纳无数北方、南方的外族成分,形成一个新的庞大而多元的民族。这个民族不是由血统界定的种族,而是认同于一个文化传统,却又呈现多元性的人群。
—— 许倬云《万古江河》
民族交融的途径
①民族迁徙 ②联合斗争 ③友好往来
④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 ⑤战争
融合性:血统上的融合与思想文化上的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夷夏观念趋于淡薄。
民族交融具有双向性,但以少数民族汉化为主:交融中互相学习,但更多的体现在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少数民族走向封建化。
民族交融的特点:
民族交融的意义:
①打破了原来的民族布局。
②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③使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界线发生变动。
④促进了内迁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⑤民族交融加强,华夏认同强化,民族向心力增强,为隋唐统一奠定了基础。
⑥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10、魏晋南北朝时期,匈奴人刘渊建立前赵政权,追尊蜀汉后主刘禅为孝怀皇帝,立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匈奴人赫连勃勃建立的夏政权,“自以匈奴夏后氏之苗裔也,国称大夏”;鲜卑人拓跋什翼健建立代国,自认为是神农氏的后裔。这一现象可以用来说明( )
A.人口迁徙促进区域开发 B.民族交融推动文化认同
C.战乱频繁导致国家分裂 D.黄帝是各民族共同祖先
针对训练
B
11、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往往都自认为与汉族有着共同的祖先,如鲜卑拓跋部称其先祖为黄帝后裔,建立夏政权的匈奴首领自称“大禹之后”,要“复大禹之业”。这表明 ( )
A.民族隔阂已经完全消失
B.中原文明的影响力较大
C.游牧民族转向农耕生活
D.北方地区统一进程加快
B
12、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交融,使鲜卑族由以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交融的过程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实质上是(  )
A.封建化的过程 B.农业化的过程
C.工业化的过程 D.汉化的过程
B
13、五胡十六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段大分裂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和大迁徙的时代。下图为当时少数民族内迁路线图。这一时期主要少数民族的内迁 ( )
A.促进了隋唐盛世经济的快速恢复发展
B.使各民族社会发展水平差距基本消失
C.加快了儒、佛、道三教融合发展步伐
D.促成了魏晋时期开放融合的文化特征
D
课堂小结
政权更迭
民族交融
区域开发
东汉
西晋
十六国
东晋
割据
北朝
南朝
隋朝
对峙
推动
推动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
总体特征:国家分裂和民族交融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大变革时期,为隋唐的大一统奠定基础。
政治制度上:国家长期分裂使得各民族政权不断强化皇权,制度创新为隋唐大一统的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
经济上:江南的开发,使得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隋唐的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
民族关系上:民族交融加强,华夏认同强化,为隋唐统一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