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课件(共5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课件(共5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7.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22 17:19: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6张PPT)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8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课程标准:
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1
思想·多元合流: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2
目录
文化繁荣:文学艺术、科技
3
交流互鉴:中外文化交流
探究一:如何理解儒、道、佛三者相互交融?
探究二:佛道盛行,儒学受到挑战的原因?
探究三:李杜二人诗风有何不同?
探究四: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文艺成就达到高峰的原因是什么?
一、思想·多元合流: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一)发展历程
时期 儒学 佛教 道教
汉朝
魏晋南北朝
隋朝
唐朝
汉武帝时确立正统地位
两汉之际传入
东汉末年兴起
①佛教、道教盛行,儒学受到挑战
②儒道佛三者相互交融:儒学玄学化、佛教本土化、道教官方化
“三教合归儒”
前期三教并行;
中期韩愈提出复兴儒学
武则天时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禅宗)
道教最受尊崇
特点:
思想活跃、多元共生、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忠孝”都是儒家的观念,早在东晋,释慧远即巳提出了佛儒二教可合而明的论点。其言略云:“佛经所明,凡有二科,一者处俗弘教,二者出家修道。处俗则奉上之礼,専亲之敬,忠孝之义,表于经文。在三之训,彰乎圣典。斯则与王制同命,有若符契。出家则是方外之宾,内乖天属之重而不违其孝,外闲奉主之恭而不失其敬。如令一夫全德,则遒洽六亲,泽流天下。虽不处王侯之位,固已协契皇极,大庇生民矣。”(《答桓玄书》。见《高僭传》六,《全晋文》一六一)
探究一:如何理解儒、道、佛三者相互交融?
2、佛教受儒学影响,渐趋本土化。
1、道教受儒学影响,提倡贵儒和尊道。
3、儒学不断吸收佛道思想,有了新的发展——玄学
“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唐·王勃《滕王阁序》
竹林七贤指的是三国魏正始年间(240年—249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因常在当时的山阳县 (今河南焦作修武县,可能为现今云台山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七贤,后与地名竹林合称。
背景
主要内容
①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②政治:世代沿袭的门阀政治
③文化:走向崩溃的两汉经学
④社会:动荡不安的社会变局
背景
主要内容
玄学家用老庄的思想解释儒家易经——
①思想上主张虚无的“道”、宣扬“无”是产生万物的根本;
②政治上应当“无为”;生活作风上任其”自然“,
③社会风气上崇尚“清谈”。
探究二:佛道盛行,儒学受到挑战的原因?
秦汉时期有战争682次,平均每年1.6次;魏晋南北朝时战争最多,共有1677次,平均每年有4.6次。
——施和金《中国古代战争的时空分布》
任何时代,苦难中的人民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对暴政反抗,一是籍宗教信仰,寻找未来的幸福。
——柏杨 《中国人史纲》
① 魏晋时期政权更迭,社会动荡,人们需要精神寄托。
道教,发源于春秋战国的方仙道,是一个崇拜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济世救人。
佛教宣扬人生一切皆苦、现实世界一切皆空,主张超脱尘世,出家修行,落发为僧。
② 佛、道盛行,关注人的精神需求,冲击儒学正统地位。
③ 儒学自身的缺陷,儒学神学化,缺乏思辨性,无法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梁武帝萧衍曾四次出家,倾注大量精力研究佛学,人称“菩萨皇帝”,对道教学说也颇有研究。
中国的第一座官办寺院
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
按照武则天的形象塑造
④ 统治者借助佛教、道教巩固自身统治。
(二)反佛斗争
问题: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盛行对社会的危害?如何应对?
正光已后,天下多虞,王役尤甚,於是所在编民,相与入道,假慕沙门,实避调役,猥滥之极。
——《魏书·释老志》
比来慕法,家家斋戒,不务农桑,空谈彼岸。
……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所在郡县,不可胜言。道人又有白徒,尼则皆畜养女,皆不贯人籍,天下户口,几亡其半。
——《南史·郭祖深传》
1.原因
2.措施
3.影响
①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大量钱财。
②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政府财政收入。
1.原因
2.措施
3.影响
范缜
① 南朝范缜《神灭论》,针对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
或问予云:“神灭,何以知其灭也?”答曰:“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
——范缜《神灭论》
1.原因
2.措施
3.影响
② 统治者灭佛:北魏、北周及唐朝的统治者为加强统治,几度灭佛。
三武一宗灭佛: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
宗灭佛、后周世宗灭佛
1.原因
2.措施
3.影响
③ 韩愈儒学复兴运动。
韩愈
1.原因
2.措施
3.影响
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原道》
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
——《谏迎佛骨表》
老子之小仁义,非毁之也,其见者小也。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原道》
1.原因
2.措施
3.影响
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1.(2021·湖北高考·3) 唐代杜佑《通典》称:“理 (治) 道之先,在乎行教化。”该书内容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九门,其中“礼门”占全书篇幅的一半。从内容上看,杜佑修撰《通典》特别强调 (  )
A.道家的无为而治 B.史学的通古贯今
C.儒家的伦理纲常 D.理学的格物致知
针对训练
C
二、文化繁荣:文学艺术、科技
(一)文学
1. 魏晋南北朝
2. 唐朝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曹操《短歌行》
建安文学
人生苦短渴望建功立业、哀叹民生疾苦的建安风骨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陶渊明《归田园居》
东晋田园诗
1. 魏晋南北朝
2. 唐朝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南北朝·佚名《敕勒歌》
南北朝民歌
语言质朴,风格豪迈
粤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大盗移国,金陵瓦解。余乃窜身荒谷,公私涂炭。华阳奔命,有去无归。中兴道销,穷于甲戌。三日哭于都亭,三年囚于别馆。天道周星,物极不反。
——南北朝庾信《哀江南赋序》
南朝骈文
四六文,骈四俪六,
对仗工整,韵律铿锵
1. 魏晋南北朝
2. 唐朝
初 唐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1. 魏晋南北朝
2. 唐朝
盛 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杜甫《春望》
1. 魏晋南北朝
2. 唐朝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余光中《寻李白》
1. 魏晋南北朝
2. 唐朝
李白(诗仙):浪漫主义,气势磅礴、热情奔放、 想象丰富、手法夸张、意境深远,体现大唐盛世。
杜甫(诗圣):现实主义,深沉忧郁、忧国忧民,反映唐朝由盛转衰、民生多艰。
1. 魏晋南北朝
2. 唐朝
中 唐
云鬃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白居易《长恨歌》
1. 魏晋南北朝
2. 唐朝
晚 唐
锦 瑟
[ 唐 ]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启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决定该时期的思想文化;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该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二)艺术
1.书法
2.绘画
3.石窟艺术
4.乐舞
魏晋风度与隋唐法度
①东汉末年,成为一种艺术,自发阶段。
② 魏晋南北朝时,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等书体均已完备,由自发阶段走向自觉阶段,从实用功能走向实用、审美功能兼具。
1.书法
2.绘画
3.石窟艺术
4.乐舞
《曹全碑》
书圣王羲之《兰亭序》
隶书
天下第一行书“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1.书法
2.绘画
3.石窟艺术
4.乐舞
1.书法
2.绘画
3.石窟艺术
4.乐舞
③隋唐融汇了南朝的秀美与北朝的雄健,创出新风格。
(颜体、柳体)
楷书·唐朝:“颜筋柳骨”
颜真卿
《多宝塔感应碑》
柳公权
《玄秘塔碑》
1.书法
2.绘画
3.石窟艺术
4.乐舞
草书·唐朝:“颠张醉素”
张旭草书
怀素
《自叙帖》
1.书法
2.绘画
3.石窟艺术
4.乐舞
① 东晋开始出现专职画家,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
史传他画人物长时间不点眼睛。人问其故,他说:“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顾恺之《洛神赋图》(局部)
顾恺之《女史箴图》(局部)
1.书法
2.绘画
3.石窟艺术
4.乐舞
② 隋唐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人物画注重表现人的形态,山水、花鸟也成为绘画主题。“画圣”吴道子。
体现一定的包容性
宗教画生活化、世俗化、本土化
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以中国帝后、文武臣僚和仕女形象来塑造天王、天女、侍卫,反映了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日趋融合。
1.书法
2.绘画
3.石窟艺术
4.乐舞
魏晋至隋唐因佛教广泛传播而修建的石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肃天水麦积山石窟为中国四大名窟)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甘肃敦煌莫高窟
1.书法
2.绘画
3.石窟艺术
4.乐舞
敦煌飞天壁画
散花飞天(五代 )
北周飞天
唐代飞天
1.书法
2.绘画
3.石窟艺术
4.乐舞
“有金像辇,去地三尺,施宝盖,四面垂金铃七宝珠,飞天伎乐,望之云表。”
——《洛阳伽蓝记》
敦煌壁画中的飞天,与洞窟创建同时出现。从十六国开始,历经十个朝代,直到元代末期,历经千余年,是多种文化的复合体。飞天的故乡虽在印度,但敦煌飞天却是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共同孕育成。它是佛教天人和道教羽人、西域飞天和中原飞天长期交流后融合为一,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飞天。敦煌莫高窟492个洞窟中,几乎窟窟有飞天。
1.书法
2.绘画
3.石窟艺术
4.乐舞
隋唐时期的乐舞受西域和周边邻国的影响,风格多样,具有壮阔欢腾的盛世特色。
唐代乐舞
《霓裳羽衣舞》
敦煌壁画中的胡旋舞
2.(2023·辽宁高考·3) 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收录两汉及以前画家16人;收录魏晋南北朝时期画家128人,其中包括顾恺之、张僧繇等杰出画家。这一变化发生的原因有 (   )
①纸张的普遍使用 ②门阀士族的推动
③北人的大量南迁 ④儒家思想的影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针对训练
A
探究四: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出现了“ 诗 圣 ”“ 书圣”“画圣” 等杰出人物。这一时期的文艺成就达到高峰的原因是什么?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诗至唐而盛,至晚唐而工。盖当时以此设科取士,士皆争竭其心思而为之。
——(宋)杨万里
经济
政治
经济的发展与繁荣提供物质基础
选官制度的发展与官僚政治的成熟提供人才基础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精血,注入中华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唐太宗
社会
文化
统一稳定的社会环境
民族交融及开放包容的对外政策,提供多元文化基础
(三)科技
领域 时期 代表人物 主要成就
数学 南朝 祖冲之
农学 北朝 贾思勰
地理 西晋 裴秀
北魏 郦道元
建筑 隋朝 李春
印刷术 唐朝
火药
天文学 僧一行
医药学 孙思邈
唐高宗
精确地计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
《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绘制《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设计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已经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
世界上最早用科学的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
唐中期书籍中记载了火药配方;唐末开始用于战争。
《千金方》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
《唐本草》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水经注》是综合性的地理著作。
唐咸通九年 (公元868年) 敦煌雕版印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标有明确刊刻日期的印刷品,被发现于敦煌藏经洞。
可惜的是,1907年被英国人斯坦因盗走,现收藏于英国的大英国家图书馆,竟成为了英国的收藏品。
最令人惊叹的的便是其卷首的扉页画,此画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版画作品之一。
三、交流互鉴:中外文化交流
(一)表现
1、佛教的传播与发展,影响中国及周边国家。
今印度及印度次大陆地区
天竺
①从东汉到北朝,陆续有中亚、天竺的高僧来华,将佛经翻译为汉文。
②东晋法显、唐朝玄奘前往天竺取经。
③唐朝高僧鉴真东渡日本
④日本高僧空海求法长安。
日本
中国
2、唐都城长安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
3、新罗、日本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
日本遣唐使
唐朝长安平面图
日本平城京都平面图
4、对外交通发达,与域外文化联系频繁。(丝绸之路) 唐朝后期,不少经海路来华的商人在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
陆路
1.向东:长安——朝鲜
2.向西:长安—印度、伊朗、
阿拉伯—欧洲、非洲
海路
1.登州、扬州—朝鲜、日本
2.广州—马来半岛、印度—波斯湾
中华文化圈
(二)影响
① 开放的对外政策,大大加强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为中国文化增添了多元色彩。
② 唐文化对周边文化产生了强大的辐射作用,促进了亚洲各国的文明进步,对形成中华文化圈起了重要作用。
思考:这一时期,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有哪些?
1. 文字方面:日本文字的创制受到了汉字的影响,汉字在朝鲜广泛使用。
2. 思想与宗教方面:佛教经过中国传入朝鲜和日本,中国的儒学也传入朝鲜、日本,产生深远的影响。
3. 社会与习俗方面:饮茶与围棋在隋唐时期由中国传入朝鲜和日本。朝鲜贵族宽衣博带的服饰和妇女的发式多是模仿南朝,日本的和服深受唐朝影响。
4. 城市与建筑方面:新罗都城平壤,日本飞鸟奈良时代的都城藤原京、平城京都是模仿隋唐的长安、洛阳建造起来的;
5.科技方面:造纸术、印刷术传入朝鲜,漏刻、测影等仪器,印刷、水车制造、瓷器烧制、铜镜铸造等技术,均在唐朝传入日本;
6.在农业上,中国茶种传入日本。
——《教师教学用书 中外历史纲要(上)》
3.(2018·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6) 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
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
针对训练
B
知识结构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