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课件(共4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课件(共4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22 17:22: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3张PPT)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10

辽夏金元的统治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
2
目录
走向“大中国”:从蒙古崛起到元的统一
学习任务一:辽、西夏、金的政权建立概况?
多民族政权并立:辽、西夏、金
学习任务二:辽、西夏、金的制度建设?
学习任务三:元巩固统一的措施?评价?
在地理学上,有一个名词叫作“胡焕庸线”,这是中国第一条人口密度的对比线,是中国著名地理学家胡焕庸先生在1935年提出来的。
他指出,整个广袤的中国国土可以以这条线为界,从大兴安岭一直到西南山脉,东南地狭人稠,西北地广人稀……这条线的东南是绿色的,西北是褐黄色的;东南是低地,西北是高地。由此分为两大板块,多雨的地区和干旱的地区,农耕区域和游牧、畜牧的区域。
——许宏、胡阿祥、邓小南
《中国通史大师课》
自然地理亦深刻影响着历史变迁……
历史地理学!
参考汶川中学杨帆老师
一、多民族政权并立:辽、西夏、金
(一)政权建立
学习任务一:辽、西夏、金的政权建立概况?
民族政权 辽 西夏 金
民族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生产方式
与宋关系
契丹族
916年
耶律阿保机
上京
党项族
1038年
元昊
完颜阿骨打
兴庆府
会宁府(上京)
1115年
女真族
游牧、渔猎、后来逐渐农牧兼营
长期对峙,有战有和,榷场成为各政权之间经济交流的主要途径
思考1:辽宋夏金时期的政局特点?
北宋与辽、西夏并立
南宋与金、西夏并立
①少数民族政权不同程度、逐步深入汉族居住区。
②少数民族政权与汉族政权长期并存,维持和平,相对稳定。
(二)制度建设
学习任务二:辽、西夏、金的制度建设?
契丹人引马图
(1) 南北面官制
内容
南北面官制、四时捺钵制
南面官
北面官
负责以汉族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
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
1. 辽
2. 西夏
3.金
特点
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辽史·百官志一》
胡人之官,领番中职事者皆胡服,谓之契丹官,枢密、宰臣则曰北枢密、北宰相。领燕中职事者,虽胡人亦汉服,谓之汉官,执政者则曰南宰相、南枢密。
——余靖《武溪集》卷18《契丹官仪》
影响
因俗而治,蕃汉分治
缓和矛盾、巩固统治、民族交融、经济文化发展
1. 辽
2. 西夏
3.金
(2) 四时捺钵制
皇帝和宫廷保持草原习俗,每年随季节转换定期迁徙,迁徙中的行营成为国家政治中心。
四时捺钵 主要地点 时间 活动内容
春捺钵 长春州鱼儿泺 正月上旬 捕鹅、钩鱼
夏捺钵 永安山炭山 四月上旬—七月中旬 避暑、议政、放鹰
秋捺钵 庆州伏虎林 七月中旬入山 射鹿
冬捺钵 永州广平淀 十月以后 避寒、议政、猎虎
1. 辽
2. 西夏
3.金
1. 辽
2. 西夏
3.金
秋冬违寒,春夏避暑,随水草就畋渔,岁以为常。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捺钵”。皇帝四时巡守,契丹大小内外臣僚并应役次人,及汉人宣徽院所管百司皆从。
——[元] 脱脱《辽史·营卫志中·行营》
其官分文武班,曰中书,曰枢密,曰三司,曰御史台,曰开封府,曰翊卫司,曰官计司,曰受纳司,曰农田司,曰群牧司,曰飞龙院,曰磨勘司,曰文思院,曰蕃学,曰汉学。自中书令、宰相、枢使、大夫、侍中、太尉已下,皆分命蕃汉人为之。
——[元]脱脱《宋史·夏国上》
1. 辽
2. 西夏
3.金
番汉官制,仿宋而建,一制两称
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职。
1.(2022·天津高考·4) 辽都上京城由北部的皇城和南部的汉城组成,皇城是契丹皇帝和贵族理政、生活之地,皇城内除宫城外还有官署、孔庙和佛寺;汉城为汉人、商人、使节等居住之所。这样的都城布局体现了(  )
A.因俗而治的统治思想 B.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
C.儒家文化的全面影响 D.称霸中原的强盛国力
针对训练
A
猛安者千夫长也,谋克者百夫长也,以三百户为谋克,谋克十为猛安……壮者皆兵,平居则听以佃渔射猎习为劳事,有警则下令部内,及遣使诣诸猛安、谋克征兵。
——《金史·兵志》
1. 辽
2. 西夏
3.金
猛安谋克制
内容
每300户为一谋克,10谋克为一猛安,与汉族同居,平时耕作,战时出征。
特点
影响
1. 辽
2. 西夏
3.金
兵农合一,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
促进女真族政权封建化进程;民族交融。
1. 辽
2. 西夏
3.金
关注:金朝迁都中都,是北京城成为王朝都城的开始。
小结:辽夏金政治制度的特点与实质
特 征
实 质
学习汉族政治制度的同时保留本民族特色
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思考2:两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
① 民族政权并立,如辽、北宋、西夏并立,南宋与金并立。
② 两宋政权民族政策较为软弱,以钱财换和平。
③ 民族交融是主流,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北宋与辽、西夏分别在边境地区开设榷场贸易,南宋时大批契丹人、女真人进入中原。
④ 双向交流。中原先进的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边疆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影响了中原。
2.(2023·辽宁高考·4) 绍兴和议之后,金人所需茶叶“自宋人岁供之外,皆贸易于宋界之榷场”。1198年,金朝认为向南宋购茶“费国用而资敌”,次年在今山东、河南等地设坊制茶。然其茶叶价高味差,售卖不畅,遂“罢造茶之坊”,继续向南宋购茶。这表明 (   )
A.金朝辖境内不适宜茶树的种植 B.金朝财政负担沉重
C.茶在金人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 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针对训练
C
二、走向大中国: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一)元朝的统一
1206
统一蒙古
1218灭西辽
1227灭西夏
1234
灭金朝
收复吐蕃
兼并云南
西征
1、1206年,铁木真统一草原各部落,建立蒙古汗国,被尊称为“成吉思汗”。
2、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定都大都。
3、1276年,元朝占领南宋都城临安。1279年,崖山之役击败南宋余部,完成统一。
元朝以前的中国历史,包括汉唐在内,本质上属于“小中国”。到了元朝,加上此前辽金等北方政权的影响,中国在变成了“大中国”。
——张帆《元朝开启了“大中国”时代》
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元史·地理志》
幅员之大、民族之大、文明之大
(二)巩固统一的措施
学习任务三:元巩固统一的措施?评价?
1.驿站制度
2.中枢机构
3.地方官制
4.边疆管理
5.民族政策
据统计,元朝全国1119处驿站共约有驿马45000匹。在东北的哈儿宾(即今哈尔滨)地区则有狗站15处,供应驿狗3000只。
元制站赤者,驿传之译名也。盖以通达边情,布宣号令,古人所谓置邮而传命,未有重于此者焉。凡站,陆则以马以牛,或以驴,或以车,而水则以舟。于是四方往来之使,止则有馆舍,顿则有供帐,饥渴则有饮食,而梯航毕达,海宇会同。
——《辽史·兵志四》
1.驿站制度
2.中枢机构
3.地方官制
4.边疆管理
5.民族政策
① 驿道、驿站: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为公差人员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务,并运输官府物资
② 急递铺:传递文书
驿传人员
急递铺令牌
1.驿站制度
2.中枢机构
3.地方官制
4.边疆管理
5.民族政策
一省二院制
御史台
枢密院
宣政院






皇 帝
中书省
行政
军事
监察
宗教、
西藏事务
世祖尝言,中书朕左手,枢密朕右手,御史台是朕医两手的。
——明·叶子奇《草木子》
1.驿站制度
2.中枢机构
3.地方官制
4.边疆管理
5.民族政策
行省制 (重点)
①改变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局面;
②对幅员辽阔的疆域有效统治
目的
性质
既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又是中央派出机构(双重性)
1.驿站制度
2.中枢机构
3.地方官制
4.边疆管理
5.民族政策
内容
①中书省直接管理河北、山西、山东
②全国共设10个行省,下设路府州县
③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大权
“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元史·百官志七》
1.驿站制度
2.中枢机构
3.地方官制
4.边疆管理
5.民族政策
特点
①辖区广阔
②权力大而不专,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制度创新)
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得调动军队。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行省 “诸行省用及(超过)千定(锭),必咨都省” “决大狱,质疑事……皆中书报可而后行”。
——《元史·百官志七》
中央与地方实现一定的权力平衡
1.驿站制度
2.中枢机构
3.地方官制
4.边疆管理
5.民族政策
特点
③犬牙交错,
消除地方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削弱经济联系、文化认同感,加强了中央集权
1.驿站制度
2.中枢机构
3.地方官制
4.边疆管理
5.民族政策
影响
① 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提高了行政效率。
② 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③ 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④ 是我国省制的开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1.驿站制度
2.中枢机构
3.地方官制
4.边疆管理
5.民族政策
中书省
澎湖巡检司
宣政院
① 吐蕃:由中央政府的宣政院进行管理。
② 西域: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
③ 台湾:设澎湖巡检司,履行行政管理职能。
1.驿站制度
2.中枢机构
3.地方官制
4.边疆管理
5.民族政策
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
——《元史·地理志》
3.(2022·江苏高考·4) 元朝创建行御史台“主察行省”。至元二十年,江淮行省“有欲专肆而忌廉察官者”,建议行御史台隶属行省。经重臣董文用据理力争,该图谋未能得逞。至元二十八年,行御史台不受行省节制在法令上被确认。这说明元代 (   )
A.行省长官的特权受到否定 B.地方权力的监督机制得到改善
C.地方的吏治问题得以解决 D.行省事务最终由朝廷大臣决定
针对训练
B
1.驿站制度
2.中枢机构
3.地方官制
4.边疆管理
5.民族政策
“四等人制”
保障蒙古贵族的统治利益
目的
特点
①民族矛盾更加尖锐;
②民族交往交融进一步发展
对不同民族采取差别对待措施,伴随着民族压迫与民族交融
影响
1.驿站制度
2.中枢机构
3.地方官制
4.边疆管理
5.民族政策
等级 名称 民族
第一等 蒙古人 蒙古族
第二等 色目人 蒙古以外的西北、西域各族人,包括西夏、畏兀儿、回回等
第三等 汉人 北方汉族,包括已经入居中原的契丹、女真人
第四等 南人 原南宋统治区的居民(处于不平等地位)
(三)如何评价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1、积极
①政治:加强对地方尤其是边疆的管理,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②经济:形成全国交通网络,便利经济文化交流;
③民族:推动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也融合形成新的民族。
2、消极:“四等人制”加剧了民族矛盾,加速元的灭亡。
思考:如何理解从小中国到大中国?
元朝末年,丞相脱脱才确立了辽金宋“三国各与正统,各系其年号”的修史方案,最后著成《辽史》《金史》《宋史》三部正史。
但是,三史修成之后,“正统”问题的争论依然没有停止,而且坚持独尊宋统者无一例外全是南人。他们主张, 宋辽金三史理应取《晋书》之义例, “挈大宋之编年, 包辽金之纪载” 。
——刘浦江《德运之争与辽金王朝的正统问题》
大中国
忽必烈建立元朝 ,实现了全中国的统一 ,传统的“中国观”以此为契机出现重大变化。“中国”一词的地域意义突破九州而演变为十一行省 ,人民意义突破汉人而演变为汉,蒙,色目等众多民族,其文化意义突破农耕文化而演变为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兼有。而其最重大的变化 ,乃是“中国”主权行使者 ,可以是汉族政权 ,也可以是少数民族和汉人的联合政权,这样的“中国观”促进了各民族的大融合和全中国的统一局面的形成。
——何志虎《“中国观”在元代的转换》摘要
元修三史,皆为正统
思考:如何理解从小中国到大中国?
大中国
“幅员”之大——从多民族政权并立到元朝大一统重建
“民族”之大——从多元竞争到中华一体
“文明”之大——从碰撞交融到多元一体
4.(2021·海南高考·5) 元延祐元年 (1314年) 恢复开科取士,规定凡考经问或明经的人,以《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为课本,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参考书。由此,科举再次成为思想与权力之间的制度化链接。此举意在 (  )
A.尊重前朝传统文化信仰 B.争取汉族士人的政治认同
C.缓和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D.恢复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
针对训练
B
知识结构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