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95张PPT)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
11
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课程标准与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认识辽宋夏金元时期在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1、时空观念:通过宋元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等知识的学习,从时空观念出发,使学生认识到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地域性特点。
2、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史料,实证宋代农业、手工业及商业、文化发展的表现、特点及影响,理解其文化产生的时代特征。
3、历史解释: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宋元时期是中国古代经济文化的繁盛,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的材料能力。
4、唯物史观:通过学习探讨辽宋夏金元时期社会的变化及原因,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5、家国情怀:认识中华文明悠久灿烂的文明,增强文化自信
学习目标
导入新课
一、经济的发展
思 考
快速阅读课文“经济的发展,完成以下问题:
1、自主梳理辽宋夏金元时期农业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其作用。
2、自主总结宋元时期手工业的发展表现及作用。
3、宋朝商品经济繁荣表现在哪些方面?
4、什么是榷场?榷场互市有什么作用?
5、宋元时期,货币的流通出现了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
6、归纳宋元时期海外贸易繁荣的表现。
7、归纳宋元时期城市繁荣的表现。
8、结合前面所学知识,梳理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和表现。
9、经济重心南移带来哪些影响?
1. 农业的新发展
①自主梳理辽宋夏金元时期农业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其作用。
领域 表现 作用
耕种制度
经济结构
作物推广
一年两熟(一年三熟) 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普及
土地的利用率提高,粮食产量增加,人口增多
北宋自越南引进的良种 ——占城稻
领域 表现 作用
耕种制度
经济结构
作物推广
一年两熟(一年三熟) 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普及
土地的利用率提高,粮食产量增加,人口增多
出现了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
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客观上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棉花在内地的种植始于宋朝,在元朝得到大力推广
带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
经济作物:
①茶树---南方各地普遍种植,产茶的州县比以往有所增加;
②棉花的种植推广
2、手工业的进步
②自主总结宋元时期手工业的发展表现及作用。
特点 意义
制瓷业
矿冶业
印刷业
宋朝制瓷技术改进,出现五大名窑
元朝烧出新型彩绘瓷器青花瓷和釉里红
瓷器大量出口海外,成为继丝绸之后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矿冶业在手工业中找有重要地位
北宋煤的开采量很大,都城东京居民普遍使用煤作燃料。
燃料的改进大大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
宋元时期发展迅速
推动了文化的普及,进一步带动了造纸业的发展
元青花
釉里红
3、边疆开发
在辽夏金元的统治下,边疆地区农业和手工业都有显著进步。
意义:中原农耕文明向周边扩展
知识补充
土地兼并导致土地高度集中,自耕小农衰退,租佃制进一步发展。但从生产力发展角度来说,土地兼并有利于土地的大规模开发,生产技术的推广、大型铁农具的利用以及水利事业的发展。
宋朝的土地政策:
不抑制土地兼并
1086年
1109年
732年
754年
755年
1029年
1075年
780
917
891
1016
1568
1796
2088
在农业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尽管相较于唐,宋朝疆域大大地缩小,但人口却依然迅速增长。
宋代农业生产力的提高,粮食产量增加
大量粮食成为商品,流入市场
大批农业人口脱离土地,进入城市
推动城市化进程,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土地兼并使得大量小农破产
1、饮茶在宋代不再是奢侈的享受,平民百姓日常也能享用。这反映出
( )
A.农业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 B.经济作物种植的扩大
C.边疆地区农业生产的进步 D.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针对训练
B
2、据史学家统计,从西汉到北宋建立时,全国人口总数几起几落,755年,人口峰值约七千余万,980年,全国人口降到三千五百四十万,但到12世纪初,包括北宋、西夏、大理等范围内,总人口达到一亿四千万。导致人口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重心南移 B.王安石变法的影响
C.海外贸易发展 D.传统农业的新发展
D
4、商业的发展
③宋朝商品经济繁荣表现在哪些方面?
(1) 基层市场蓬勃涌现
表现:
(2) 边疆贸易活跃
(3) 货币需求剧增
(4) 海外贸易繁荣
(5) 城市兴盛
(1) 基层市场发展
(2)边疆贸易
(3)货币
(4) 海外贸易繁荣
(5) 城市的繁荣
对比唐朝和宋朝的城市布局图,可看出宋代的城市发生了什么变化?
布局:坊市分离,商业发展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
功能:城市经济功能得到加强
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
出现了娱乐场所。
(1) 基层市场发展
(2)边疆贸易
(3)货币
(4) 海外贸易繁荣
(5) 城市的繁荣
④ 什么是榷场?榷场互市有什么作用?
宋与辽夏金各政权之间的经济往来十分密切,不仅官方设置榷场进行互市交易,民间贸易也相当活跃。
(1) 基层市场发展
(2)边疆贸易
(3)货币
(4) 海外贸易繁荣
(5) 城市的繁荣
南宋、金、西夏榷场分布示意图
榷场是宋辽金元时期位于民族政权交界地区所设的互市市场。
(1) 基层市场发展
(2)边疆贸易
(3)货币
(4) 海外贸易繁荣
(5) 城市的繁荣
作用:
有利于边境的和平与稳定;
促进少数民族政权地区的开发与经济发展;
丰富各族人民的物质生活,提高生活水平;
加强各民族政权间经济文化联系,促进民族交融
思考:榷场互市有什么作用?
(1) 基层市场发展
(2)边疆贸易
(3)货币
(4) 海外贸易繁荣
(5) 城市的繁荣
⑤宋元时期,货币的流通出现了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
北宋钱币铸造量增多,开始出现纸币——交子;
元朝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推动了商业的发展。
“交钞”—元朝纸币
“交子”—北宋纸币
“会子”—南宋纸币
(1) 基层市场发展
(2)边疆贸易
(3)货币
(4) 海外贸易繁荣
(5) 城市的繁荣
思考:据材料指出,宋元时期纸币出现的原因?
(宋代)“每一交易,动即十万”。
“北界别无钱币,公私交易,并使本朝铜钱。
民苦转贸重,故设法书纸代钱,以便市易。”
《宋史· 食货志下三》 患蜀人铁钱重,不便贸易。
城市空前繁荣,商品流通规模扩大,货币需求量剧增
贸易发达,货币外流
纸币轻便易流转
原因:
(1) 基层市场发展
(2)边疆贸易
(3)货币
(4) 海外贸易繁荣
(5) 城市的繁荣
⑥归纳宋元时期海外贸易繁荣的表现
(1) 基层市场发展
(2)边疆贸易
(3)货币
(4) 海外贸易繁荣
(5) 城市的繁荣
外贸税收成为宋元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
丝织品、瓷器等远销亚非许多国家和地区, 输入中国的商品以香料、珠宝为主;
主要外贸港口有广州、泉州、明州等;
(1) 基层市场发展
(2)边疆贸易
(3)货币
(4) 海外贸易繁荣
(5) 城市的繁荣
⑦归纳宋元时期城市繁荣的表现。
①北宋东京和南宋临安人口超出百万,市场活跃,交易频繁,娱乐活动丰富多彩。
②元朝杭州,被称为“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
③元大都是当时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1) 基层市场发展
(2)边疆贸易
(3)货币
(4) 海外贸易繁荣
(5) 城市的繁荣
捶丸
蹴 鞠
勾栏
客栈
3、“迄今井邑犹荒凉,居民生资唯榷场。马军步军自来往,南客北客相经商。”金代文人刘迎这首诗的最大史学价值在于实证 ( )
A.国家统一是贸易发展的前提
B.战争能够推动边疆民族交融
C.边境贸易促进民族经济繁荣
D.民族交往不能减少边境争端
针对训练
C
4、宋代以前,尤其是唐代,中国城市的市场推行市坊制,即居民区和市场分开,市场的开市和闭市受到严格的控制。进入宋代后,城市中市场深入到街区,更出现了夜市。据南宋《梦粱录》载“遇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有铺席买卖。”以上现象反映 ( )
A.城市的经济功能受到削弱
B.小农经济丧失了主导地位
C.商业发展打破了时空限制
D.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C
4. 经济重心南移
⑧结合前面所学知识,梳理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和表现。
魏晋南北朝
奠定基础
唐安史之乱后
开始南移
北宋
南移继续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南北经济差距缩小
时期:
过程:
表现:
南方经济实力逐渐超过北方
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
南宋
完成南移
南方成为经济重心。“苏湖熟,天下足”
元朝
经济差距继续扩大
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
(1) 过程及表现
⑨ 经济重心南移带来哪些影响?
(2) 影响
元朝运河、海运路线图
北宋人口密度图
北方 南方
前期 人数 278人 51人
比例 84.5% 15.5%
中期 人数 274人 155人
比例 63.9% 36.1%
后期 人数 121人 179人
比例 40.3% 59.7%
北宋科举入朝做官的人数统计情况
结合材料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结合材料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交通:元朝重新开通大运河,裁弯取直,缩短航程;开辟长途海运航线。
文化:带动了南方文化的进步。
【带动文化重心的南移,推动南方文化教育的发展】
人口分布:户口分布南多北寡的格局定型
5、“入宋以后……不论是政治上的风云人物,还是文坛领军人物,大多是南方的面孔了。在科举考试中,南方人的优势明显,到北宋后期采取南北分卷的制度,特许北方五路分别考试,单独录取,以维持南北地区间取士人数之大体均衡。”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 考试制度的不公平 B. 商品经济的发展
C. 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D. 中央集权的加强
针对训练
C
6、“朝廷在故都 (东京开封) 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常(苏州、常州)熟,天下足。’”该史料能印证宋朝 ( )。
A. 政治中心的东移 B. 经济重心的南移
C. 长途贩运的兴盛 D. 商品经济的繁荣
B
二、社会的变化
思 考
快速阅读课文“社会的变化”,思考以下问题:
1、结合材料指出宋朝与前代相比出现了哪些新变化。
2、合作讨论: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
1、变化表现
分析材料指出宋朝与前代相比出现了哪些新变化。
材料一 国家开贡举之门,广搜罗路……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
--徐松辑《宋会要辑稿》
材料二 “观今之俗,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
——宋·蔡襄
取士不问家世
婚姻不问阀阅
变化一:门第观念的淡化,阶层流动性加强
材料三:“仁宗朝,商人、佃农、奴婢均为编户齐民。齐,等也。无有贵贱,谓之齐民。”
—郭尚武《两宋良贱制度的消亡及其影响》
材料四: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年收田毕日,商量去住,各取稳便。
宋以前,家内服役大都用世袭奴婢承担,宋朝更多地来自雇佣。
编户齐民无贵贱
主奴依附松驰,自由来去
变化二: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人身依附关系削弱
材料五:唐代,尤其是它的前半期,买卖土地受到一定的限制。在均田制下,口分田不能买卖,卖一亩要“笞二十”的;宋代除国有土地外,私人土地的买卖不受到任何限制……随着货币流通的发展,土地买卖愈益盛行。
——漆俠《宋代经济史》
材料六 “明立要契,举借种粮,及时种莳,俟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官司。”
——(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食货》
男去耒耜则不禁;女去织纴则不禁;
工作奇巧则不禁;商通珠贝则不禁;
——石介《明禁》
不抑制土地兼并、管理放松
重视契约关系
百姓更换职业自由,官府限制松弛。
变化三: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
材料七 这一时期(辽夏金等民族政权并立时期),北方游牧文化区的各民族不断南下进入中原汉族农耕文化区,促进了各游牧民族的经济发展与社会文化转型,并通过与汉族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经济上的互通有无、政治上的相互借鉴、文化上的相互交融,推动了中国各民族经济、政治、文化的一体化进程,对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摘编自段红云:
《略论辽宋夏金对峙时期中国民族的一体化进程》
变化四:民族交融加强
2、变化的原因
材料:商品经济富于流动性和分化性,引起社会变革,在引起变革诸因素中,商品经济是最根本的。
——林文勋:《商品经济:唐宋社会变革的根本力量》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元社会变化的原因。
原因:
(1) 商品经济的发展;(根本原因);(2) 世家大族的衰落;
(3) 科举制度的发展; (4) 政府政策的调整。
7、唐代上流社会家庭喜欢从世家贵族中选择儿媳。在宋代,富家之女是人们选择儿媳的首选,“观今之俗,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蔡襄语)。这反映出宋代 ( )。
A.四民平等关系的确立 B.门阀贵族势力的没落
C.商人政治地位的提高 D.理学的社会影响势弱
针对训练
B
8、下表是中国古代农民称谓变化表。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农民对地主和国家的依附关系松弛
B.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形成和强化
C. 士大夫阶层不断丧失对土地的占有权
D. 自耕农阶层在曲折中渐趋发展壮大
时期 夏商周 秦汉 魏晋 宋元
称谓 臣、人、众、野人 夫、仆 田客、部曲 佃客、庄客、农户
A
三、儒学的复兴
思 考
快速阅读课文“儒学的复兴”,思考以下问题:
1、回顾从春秋战国到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历程。
2、从思想、政治和学者的角度思考宋朝复兴儒学的背景。
3、理学的代表人物有哪些?他们的目的是什么?
4、通过史料认识、提炼理学的主要思想主张
6、结合程朱理学的含义和主张,总结程朱理学的特点
8、依据材料,探讨理学的影响。
7、理学的社会地位有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
5、朱熹在儒学教育上进行了怎样的探索?
1. 儒家思想的演变历程
① 回顾从春秋战国到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历程。
孔子创立
春秋
继承发展,成为显学
战国
孟子
荀子
焚书坑儒,遭打击
秦朝
儒学独尊
西汉武帝
吸收佛道,新发展
魏晋南北朝
“三教合一”遭挑战
隋唐
韩愈
儒学复兴运动
?
宋朝
2、背景
② 结合所学知识和视频、材料,从思想、政治和学者的角度思考宋朝复兴儒学的背景。
材料一:汉儒治经,偏重注解,名物古训;唐儒治经,上承汉儒,依注作疏。……不仅以“疑经”为背道,而且以“破注”为非法,严重束缚着思想界,扼杀了思想的自由创造,而只能陈陈相因,千片一律。
——张立文《宋明理学研究》
材料二:五代,干戈贼乱之世也,礼乐崩坏,三纲五常之道绝,而先王之制度文章扫地而尽于是矣。
——《新五代史》卷十七
② 结合所学知识和视频、材料,从思想、政治和学者的角度思考宋朝复兴儒学的背景。
思想:儒家学说日益僵化,社会影响不及佛教和道教
政治:统治者要求重建伦理纲常以维护封建统治
学者:韩愈复兴儒学奠定基础;从北宋中期起,一批学者掀起了儒
学复兴运动
3. 代表人物及目的
③理学的代表人物有哪些?他们的目的是什么?主要的思想主张有哪些?
程
颢
程
颐
朱熹
张 载
口号:“横渠四句”: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北宋)张载
朱熹
理学的集大成者
程朱理学
目的:为现实服务—发挥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
概念辨析
程朱理学
理学是以儒学为主,吸收佛教、道教思想而形成的,以“理”(或“天理”)为核心,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
道 佛
儒(根本)
(目的)
(本质)
新兴的儒学思潮既回答了佛、道关于宇宙、自然的深层思考,又把这些思考与传统儒家对现实人生的关怀联系了起来。
比较注重抽象思维,是一套包括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理论体系。
4. 思想主张
④ 阅读材料,认识、提炼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主张
材料一:天道如何?曰:只是理。理便是天道也。且如说“皇天震怒”,终不是有人在上震怒,只是理如此。
—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22
材料二: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
——《朱子语录》
世界观/宇宙观
“理”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也称“天理”。
材料三: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二程
材料四: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
伦理观:理是什么?
“理”体现在社会上就是“三纲五常”,就是儒家的道德伦理和等级秩序,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人生观
人生的目标是“存天理,灭人欲”,从而达到“圣人”的精神境界。
材料五: 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朱熹
材料六: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朱熹
⑤ 朱熹在儒学教育上进行了怎样的探索?
材料一: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朱子语录》
认识论/方法论
格物致知
哲学范畴:客观唯心主义
渐悟,明道德之善,而非求科学之真
5. 儒学教育
朱熹认为明道德的关键在于教育
(1) 合编“四书”,并加以注释,作为先于“五经”的儒学基础读物。
(2) 创办书院,传播理学,推动了儒学的普及化、通俗化。
6. 特点
结合程朱理学的含义和主张,总结程朱理学的特点。
1) 吸收佛道因素,进一步思辨化、哲学化。
2) 以儒家道德为思想核心,进一步伦理化。
3) 将儒学原则和制度渗透到民众的生活中,促进了儒学世俗化。
7、地位
地位:自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理学的地位有何变化?原因是什么?
原因:
(1) 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得到了统治者的大力扶持;
(2) 理学家们大力宣传和倡导;
(3) 书院等教育体系以及造纸术、印刷术的推动。
8.理学的影响
材料一:宋代一大批知识分子毅然肩负起重振儒家文化的重任,积极参与现实,参与政治,恪守道德规范,表现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独立的人格意识,范仲淹、欧阳修号召士人重视名节,振作士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社会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理学家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约束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应该看到,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张岱年、方立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在封建统治者的倡导下,在理学卫道士的鼓吹下,节妇烈女越来越多。据记载,清代仅安徽休宁县就有2200多个“节烈”妇女。这些妇女不仅有夫亡不嫁,从一而终的“节妇”,还有丈夫死后,以死尽节的“烈妇”。中国的“节烈”文化,要求妇女为男子守节,守得越苦越好,节得越惨烈越佳。死了以后那些卫道士的父母还附掌大叫:“死得好,死得好!”
依据材料,探讨理学的影响。
依据材料,探讨理学的影响。
积极:(1) 有利于稳定政治秩序,维护封建统治;
(2) 理学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消极:① 政治:成为统治者加强专制统治的工具;
② 社会: 扼杀了人们的自然欲求;
③ 思想:具有尊卑等级、重男轻女、重礼轻法、因循守旧等封建观念;
9、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对先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现,部分是全新的创造。”其中“全新的创造”是指 ( )
A.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
B.融合阴阳家、道家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学
C.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哲理化、思辨化
D.强化了儒家的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针对训练
C
10、“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的上述名言反映了他 ( )
A.提倡个性自由 B.致力于阐释经书字句
C.反对君主专制 D.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
D
四、文学艺术和科技
思 考
快速阅读课文“文学艺术和科技”,思考以下问题:
4、与唐朝相比,宋元时期的书法有什么特点。
1、宋词的特点是什么?有哪些著名的代表?请举例说明。
2、结合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情况探讨宋词产生的背景。
5、总结宋元时期绘画成就与特点。
3、简要说说元曲的构成和特点,代表人物。什么是话本?
6、归纳总结三大发明在宋朝的发展成就
7、总结宋元时期其他方面的科技成就。并综合分析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
1、宋词
①宋词的特点是什么?有哪些著名的代表?请举例说明。
②结合当时的政治、经济发展情况探讨宋词产生的背景。
特点
代表
背景
句子长短不等,用来配乐歌唱;根据乐谱分为不同的词牌,各有固定格式。
特点
代表
背景
豪放派的苏轼、辛弃疾和婉约派的柳永、李清照。
特点
代表
背景
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集中体现为宋词,它是中国汉语言文学的一朵奇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宋代的俗文学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宋词数量剧增,依托城市娱乐中心而起的说话和戏曲艺术空前繁荣,话本小说流传甚广,开启了元明清俗文学发展的先河。
——改编自卜宪群《中国通史:隋唐五代两宋》
①政治: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
②经济: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生活丰富多彩;
③阶层:市民阶层壮大;
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2、元曲
(1)散曲
(2)杂剧
③ 简要说说元曲的构成和特点,代表人物。什么是话本?
包括散曲和杂剧
特点:比词更灵活、更通俗的长短句配乐诗歌体裁
(1)散曲
(2)杂剧
将成套的散曲连缀在一起歌唱,辅以音乐、舞蹈、表演、道白,安排不同的角色,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
元杂剧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
③ 代表
关汉卿、王实甫
① 特点
② 地位
◎杂剧演出壁画
3. 话本
宋元时期,说书底本称为话本,实际上就是早期的白话小说。
4. 文学发展趋势
梳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过程,概括文学发展的趋势?
春秋战国
赋
汉代
诗歌
唐代
词
宋代
曲
明清
元代
小说
诗经
楚辞
趋势:通俗化、平民化、世俗化、个性化
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繁荣,市民阶层扩大。
5. 书法
④ 与唐朝相比,宋元时期的书法有什么特点。
书法特点:追求个性,不拘法度
唐朝
“颜筋柳骨”
宋朝“有意无法”
书法:从规矩森严的唐人之法到追求个性的宋人之意
6、绘画
⑤ 总结宋元时期绘画成就与特点。
成 就
以山水画最为突出
花鸟画、人物画水平也很高,民间“风俗画”流行
特 点
不强调写实,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
马远:《山径行春图》
宋徽宗《芙蓉锦鸡图》
宋代王希孟:《千里江山图》
11、北宋画家李成的山水画《寒林骑驴图》描绘了白雪寒冬,长松之下,一文人骑驴行于郊野,前后有童仆相随的景象。画面只有近景和中景,远景掩于古松之后,未着一笔,却气象萧瑟。该作品 ( )
A.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描绘 B.注重表现意境和笔墨情趣
C.体现了市民阶层风俗旨趣 D.以形写神突出人物的形态
针对训练
B
12、柳永《雨霖铃》中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体现的体裁成为宋代文学的主流形式。这种文学主流形式形成的社会基础是 ( )。
A. 教育迅速发展,文人队伍壮大
B. 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
C. 资本主义萌芽,资产阶级产生
D. 小农经济发展,农民的文化需求增加
B
7. 科技
⑥ 归纳总结三大发明在宋朝的发展成就
三大
发明
其他
科技
成就
(1)印刷术:雕版印刷相当普及,毕昇发明活字印刷。
(2)火药: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出现爆炸性和管形射击火器。
(3)指南针:人工磁化的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
三大
发明
其他
科技
成就
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骑士阶层日益衰落
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三大
发明
其他
科技
成就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马克思《机械、自然力和科学的运用》
推动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
三大
发明
其他
科技
成就
⑦ 总结宋元时期其他方面的科技成就。并综合分析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
(1) 沈括著《梦溪笔谈》记载和总结了当时的许多科技成果。
(2) 郭守敬设计和监制多种天文观测仪器,主持天文测量,编订《授时历》,测定数据在当时世界处于领先地位。
三大
发明
其他
科技
成就
(3) 王祯编撰《农书》及南北农业技术于一体,关于农业工具的记载尤为丰富。
科技特点:经验总结,注重实用,服务农业
五、少数民族文字
契丹文
辽代契丹人创制的文字
西夏文
西夏党项族创制的文字
女真文
12世纪金国建立后创制开设进士科
蒙古文
成吉思汗:畏兀体蒙古文;
忽必烈:拼音符号,拼写蒙古语。
了解少数民族的文字,思考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共性:
都是在借鉴汉字基础上创制,同时保留本民族个性
各民族共同推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13、中国古代科技发明与革新很难推广和服务于社会,如北宋活字印刷术直至明朝时期仍未推广。而15世纪末,印刷术传入欧洲后,促进了欧洲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据此可知,制约中国科技推广和服务于社会的决定性因素是 ( )
A.传统的小农生产方式 B.技术工艺传承的封闭性
C.缺乏政府财力的支持 D.自然科学精神的缺乏
针对训练
A
14、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辉煌灿烂。以下关于人物及其成就的搭配,正确的是 ( )
A.郭守敬——《梦溪笔谈》 B.孙思邈——《伤寒杂病论》
C.顾恺之——《洛神赋图》 D.宋应星——《农政全书》
C
课堂小结
农业和手工业发展
经济变化
社会变化
门第观念淡化,社会流动性加强
社会成员身份趋向平等
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松弛
经济重心南移
商业和城市繁荣
民族交融加强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儒学的复兴
文学艺术
科学技术
促进
增强文化自信
贯通古今的思辨性
雅俗共赏的多样性
登峰造极的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