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课件(共4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课件(共4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22 17:33: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7张PPT)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12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课程标准:
●了解明朝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措施;
●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1
2
目录
边防:经略海陆边防
内政: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3
更迭:明清易代
学习任务一:明朝政治制度如何变化,有什么影响?
学习任务二:何“不为中国患者,郑决不伐之”?既不伐之如何经略海洋?
学习任务三:如何理解“世为中国患”?如何“谨备”?
一、内政: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传奇皇帝朱元璋(别名朱重八)
他的前半生——放牛,出家,乞讨,起义 (1368年,朱元璋称帝,明朝建立)
开局一个碗,结局一根绳
“比长,姿貌雄杰,奇骨贯顶。志意廓然,人莫能测。”
——清《明史》
“及上稍长,姿貌雄杰,志意廓然,独居沉念,人莫能测。”
——明《太祖实录》
1.原因
2.措施
3.影响
思考1:明太祖为何要废除宰相?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胡惟庸)独相数岁,生杀黜陟罚,或不奏径行,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辄匿不以闻。
——《明史·胡惟庸传》
1.原因
2.措施
3.影响
思考1:明太祖为何要废除宰相?
吸取元朝丞相权势过重,以致皇权不稳的教训。
丞相胡惟庸骄恣擅权。
相权过大,威胁皇权。
①历史原因:
②直接原因:
③根本原因:
姓名 结局
李善长 被斩杀,连带其妻女弟侄家口七十余人一并遭诛
汪广洋 被诛杀。
胡惟庸 被诛杀,前后牵连三万余人。
徐达 被间接赐死
1.原因
2.措施
3.影响






皇帝
①废中书省、废丞相,皇帝直接领导六部
②严令子孙不许设立宰相。
1.原因
2.措施
3.影响
思考2:如何评价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
“八日之间,内外诸司奏札凡一千六百六十,记三千二百九十一事”。
——(清)孙承泽
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披被。
——朱元璋
1.原因
2.措施
3.影响
①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②皇帝政务繁多,负担加重,易决策失误。
③易导致宦官专权,政治日益腐败。
(二)设内阁
1.原因
2.发展历程
3.性质
4.运行机制
5.特点
朕代天理物,日总万几,安敢惮劳?但朕一人处此多务,岂能一一周遍?苟致事有失宜,岂惟一民之害,将为天下之害。岂一人之忧,将为四海之忧。卿等能各勤厥职,则庶事未有不理。
——《明太祖实录》
原因:废除宰相后,皇帝政务繁多,负担加重,易决策失误。
1.原因
2.发展历程
3.性质
4.运行机制
5.特点
张居正
状态 阁臣权利 阶段
明太祖 殿阁大学士 处理文案的侍从 奠基
明成祖 文渊阁大学士 参与机务 正式确立
明宣宗 内阁大学士 票拟权 发展完成
明神宗 张居正任首辅 大权尽归内阁,居六部之上 全盛
1.原因
2.发展历程
3.性质
4.运行机制
5.特点
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
(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1.原因
2.发展历程
3.性质
4.运行机制
5.特点
票拟:大学士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称为“票拟”。
披红:皇帝在票拟的基础上,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称为“批红”。
票拟
批红
1.原因
2.发展历程
3.性质
4.运行机制
5.特点
比较项目 宰相制 内阁制
相同点
不同点 权力来源
任免
职权
对君权 影响
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制度赋予、法定
皇帝个人信任、非法定
参与决策国家大事,
拥有一定的决定权
咨询机构,无决定权
经皇帝与大臣商议
直接由皇帝决定
一定程度上制约君权
不能制约君权,加强君主专制
(三)宦官专权
王振
刘瑾
魏忠贤
被公侯勋戚称为“翁父”
“知有汪太监,不知有天子”
被称为“刘皇帝、立皇帝”
被献媚者呼为九千岁、九千九百岁,在全国广建生祠
汪直
万历:不理朝政
明朝从朱元璋称帝的1368年到灭亡的1644年存在了两百七十六年。万历皇帝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万历十五年主要讲了五个著名的人物,比如抗倭名将戚继光,内阁首辅张居正,申时行,名臣典范海瑞,李贽等。通过他们的人生轨迹窥探了当时的时代兴衰。
1.原因
2.表现
宦官比内阁更多地得到皇帝信任。
1.原因
2.表现
① 司礼监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
枢纽,易导致宦官专权
“正常情况下,一切内外奏章由文书房登录后交司礼监由掌印太监转呈皇帝。皇帝阅后再逆行送内阁票拟。票拟之后,再返行文书房、司礼监,再经掌印太监之手呈皇帝审定。果系妥当,则令秉笔太监照内阁票拟批行,否则,再下内阁重拟。”
——《监阁共理与相权游离》
1.原因
2.表现
1.原因
2.表现
② 负责提督东厂,控制锦衣卫,对官民的言行进行监视、侦查,有权逮捕、施刑。
明代设立东厂和锦衣卫,两机关作为皇帝的特务机关,依照皇帝诏令可通过秘密逮捕、私自刑讯来惩处所有官僚。
—— 摘编自邰相瑀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概述》
(四)小结: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与危机
变化|本质:专制皇权强化——废丞相、设内阁、宦官专权
危机:官僚机构对皇权的调节能力削弱,易导致政治黑暗。
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1.(2021·天津高考·4)明初“立中书省以总天下之文治”,胡惟庸任丞相时,“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朱元璋以“擅权植党”罪名诛杀胡惟庸,取消中书省。造成丞相“擅权”的根本原因是 (  )
A.丞相个人贪权揽政 B.制度导致权力失衡
C.中央集权受到削弱 D.君主专制逐步强化
针对训练
B
二、边防:经略海陆边防
辛未,上御奉天门,谕省府台臣曰:海外蛮夷之国有为患于中国者,不可不讨。不为中国患者,不可輙自兴兵。
朕以诸蛮夷小国,阻山越海,僻在一隅,彼不为中国患者,朕决不伐之,惟西北胡戎,世为中国患,不可不谨备之耳,卿等当记所言,知朕此意。
——洪武四年上谕


(一)经略海洋
学习任务二:何“不为中国患者,郑决不伐之”?既不伐之如何经略海洋?
朕以诸蛮夷小国,阻山越海,僻在一隅,彼不为中国患者,朕决不伐之,惟西北胡戎,世为中国患,不可不谨备之耳。
答:郑和下西洋,宣扬国威;倭患严重,实施海禁政策,戚继光抗倭,平定倭患。
1.郑和下西洋
—宣扬国威
2.海禁政策
3.平定倭患
4.海洋危机
①概况
15世纪前期,先后七下西洋,访问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达到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1.郑和下西洋
—宣扬国威
2.海禁政策
3.平定倭患
4.海洋危机
②特点
时间长、规模大、范围广、领先世界
项目 郑和下西洋 哥伦布到达美洲 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
时间 1405-1433年 1492-1504年 1497-1498年
次数 7次 4次 1次
人数 出海人数最多时,达27800人 1000-1500人 160人
船数 大号宝船62艘 (共百余艘) 17艘 4艘(一说3艘)
船只大小 大号宝船长44.4丈,宽18丈(淮尺),折合公制长151.8米,宽61.6米 旗舰100吨,长24.5米,宽6米,其他二舰50吨、40吨 分别有120吨、100吨和50吨
1.郑和下西洋
—宣扬国威
2.海禁政策
3.平定倭患
4.海洋危机
③目的
④实质
朝贡贸易(厚往薄来,倍偿其价;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
朝贡贸易:是古代王朝与周边藩属国政治经济联系的一种重要方式,其特点往往是“厚往薄来、倍偿其价”,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主要是为了宣扬国威,满足统治者对奇珍异宝的需求。
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宣扬国威)
1.郑和下西洋
—宣扬国威
2.海禁政策
3.平定倭患
4.海洋危机
⑤影响
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后来未能持续。
积极
消极
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密切了中国与海外各国的联系与经济文化交流。
1.郑和下西洋
—宣扬国威
2.海禁政策
3.平定倭患
4.海洋危机
原因
①直接:对日本经济封锁,打击倭寇。
②根本:自然经济占主导。
含义
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影响
正常贸易被中止,走私贸易盛行,加剧东南沿海倭患。
1.郑和下西洋
—宣扬国威
2.海禁政策
3.平定倭患
4.海洋危机
寸板不许下海,罢太仓黄渡市舶司……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又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明太祖实录》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漳、泉海贼勾引倭奴万余人,驾舟千余艘,自浙江舟山、象山等处登陆,流劫台、温、宁、绍间,攻陷城塞,杀掳居民无数。
——《明世宗实录》
1.郑和下西洋
—宣扬国威
2.海禁政策
3.平定倭患
4.海洋危机
抗倭斗争(戚继光、俞大猷)——放松私人海外贸易限制(隆庆开关)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浙江台州九战九捷;
在福建、广州与俞大猷合作,连续重创倭寇,东南沿海形势稳定下来,朝廷遂放松了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
1.郑和下西洋
—宣扬国威
2.海禁政策
3.平定倭患
4.海洋危机
③欧洲殖民者入侵,海防、海权意识淡薄。(澳门、台湾)
②倭患严重 (海禁、抗倭斗争)
①朝贡贸易厚往薄来,易引发财政危机。
澳门大三巴牌坊
1662,郑成功收复台湾
2.(2023·湖南高考·5) 永乐年间,明成祖应朝鲜使臣请赐,赐予朝鲜“五经”“四书”等经籍;又应日本使臣请赐,将皇后徐氏所制《劝善》《内训》赐予日本。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
A.儒家学说在明初有新发展
B.书籍向外流通渠道不畅通
C.请求赐书是为了吸收中国先进思想
D.朝日两国借助明王朝强化政权权威
针对训练
D
(二) 经略内陆边疆
学习任务三:如何理解“世为中国患”?如何“谨备”?
朕以诸蛮夷小国,阻山越海,僻在一隅,彼不为中国患者,朕决不伐之,惟西北胡戎,世为中国患,不可不谨备之耳。
1.措施
2.特点
3.影响
蒙古
西藏
东北
有战有和:修筑长城、土木堡之变;订立和议、册封、互市贸易
设立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任用藏族上层人士管理
设立奴儿干都司,封授女真部落首领官号
1.措施
2.特点
3.影响
因俗而治、威德兼施、以夷治夷、厚施恩赐
1.措施
2.特点
3.影响
① 维护了边疆地区的稳定,促进了民族交融;
② 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的奠定。
三、更迭:明清易代
1616
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建立大金
1636
1644
1644
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
1644年,李自成攻占北京,崇祯帝自缢,明亡
多尔衮率军进入山海关,打败李自成,进占并迁都北京
世界下的中国
14、15C
资本主义萌芽
15C末16C初
新航路开辟
15C前期
郑和下西洋,宣扬国威
14C-17C
文艺复兴
1640年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368年,明朝建立
八股取士
思想专制
1644年
清军入关
明朝灭亡
16、17C
近代自然科学产生
世界
中国
3.藏族地区在明朝时称为乌思藏。明政府管理西藏军民事务的机构是
(  )
A.宣政院 B.驻藏大臣
C.枢密院 D.行都指挥使司
针对训练
D
课堂小结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