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3张PPT)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一个空前混乱的年代,一个思想大解放的年代,英雄群起逐鹿中原的混乱时代,思想自由百家争鸣的黄金时代,一个说真话的时代,一个出大师的时代。
——陈钦《北洋大时代》
“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
——鲁迅
北洋 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时代?
第
19
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课程标准与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及特点;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1、时空观念:以时间为线索梳理袁世凯复辟帝制和革命党人抗争的史实,认识复辟失败是历史的必然。
2、历史解释:结合教材中《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军阀割据示意图》,分析北洋军阀统治的特点。
3、史料实证:收集民国成立后社会生活变化的史料,分析民国初年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4、唯物史观: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分析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和对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影响。
学习目标
概念阐释
北洋军阀是产生于清末,由袁世凯掌权的北洋新军主要将领组成一个军事政治集团。袁世凯死后,各领导人以军队为主要力量在各省建立势力范围,分裂割据。北京政府的实权相继由皖系、直系、奉系控制。在中国近代历史上,从1912年起至1928年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这一段时期的中国政府被称为北洋政府
时空坐标
1911年
1912年
1915年
1919年
1921年
1925年
1928年
辛亥革命
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
护国战争
五四运动
中共成立
国民大革命
东北易帜
军阀割据混战时期
袁世凯统治时期
目录
CONTENTS
01.
政治:民主与专制的交锋
02.
经济: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03.
文化: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一、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
政治:民主与专制的交锋
问题探究
快速阅读课文“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思考以问题:
1. 袁世凯是如何一步步走上复辟之路的?
2. 袁世凯为什么会接受日本提出的卖国的“二十一条”?
3. 面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革命党人是如何应对的?
4. 护国运动的胜利说明了什么?
1. 袁世凯复辟帝制
袁世凯是如何一步步走上复辟之路的?
① 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② 1913年11月,袁世凯下令解散国民党;
③ 1914年5月,公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
④ 1914年底发布《修正大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任期十年,可连选连任。
⑤ 1915年5月被迫签订不平等的“中日民四条约”; 接受日本“二十一条”要求;
⑥ 1915年10月,召开国民代表大会,表示一律“赞成”君主立宪。
⑦ 1915年12月,袁世凯接受“劝进”,当上了皇帝,以1916年为“洪宪元年”;
袁世凯称帝祭天
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与北洋将领合影
袁世凯为什么会接受日本提出的卖国的“二十一条”?
中日民四条约签订
出卖国家利益,投靠帝国主义
①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全部权益,并加以扩大;
②延长旅顺、大连的租借期限及南满、安奉两铁路的期限为九十九年,并承认日本在“南满”及内蒙古东部的特权;
③汉冶萍公司改为中日合办,附近矿山不准公司以外的人开采;
④中国沿海港湾、岛屿不得租借或割让给他国;
⑤中国政府须聘用日人为政治、财政、军事顾问,中国警政及兵工厂由中日合办。
——“二十一条”
目的:获得了日本对其称帝的支持
2. 全国人民的反袁斗争
面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革命党人是如何应对的?
1913年
1914年
1915年
“二次革命”
孙中山组织“中华革命党”,武力讨伐袁世凯
“护国战争”
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恢复中华民国纪年。
导火线
“宋教仁案”
领导人
唐继尧﹑蔡锷﹑李烈钧
结果
蔡锷
护国运动的胜利说明了什么?
说明: 复辟帝制违背历史发展潮流,
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1.(2023·辽宁高考·7) 1914年9月,北京政府颁布《商会法》,规定商会对各级地方官厅行文一律用“呈”“禀”,地方官厅对商会则用“令” “批”。该法一经颁布就遭到商界人士的强烈反对。这反映了当时( )
A.文言文与白话文使用的矛盾 B.愚昧观念与科学思想的斗争
C.改良思想与革命理念的碰撞 D.专制思想与民主观念的冲突
针对训练
D
2. 在袁世凯复辟称帝需要支持时,被称为“北洋三杰”的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三人却云遮雾罩,且冯国璋在关键时刻还两次密电袁世凯,要其“敝屣尊荣”,促其退位。“北洋三杰”的态度表明 ( )
A.袁世凯损害了他们的经济利益
B.袁世凯复辟帝制不得人心
C.民众的民主意识有较大的提高
D.“北洋三杰”信奉民主共和思想
B
二、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
问题探究
快速阅读课文“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思考以下问题:
1.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西方列强对华采取分而治之的策略。请结合本目内容加以说明.
3.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局有什么特征?
2. 简要说说府院之争的过程,府院之争的实质是什么?
4. 简要说说护法运动的过程,分析护法运动有什么特点。它的失败说明了什么?
5. 北洋军阀统治下中国政治斗争的焦点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都以失败告终,原因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问题?
1. 军阀割据概况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西方列强对华采取分而治之的策略。请加以说明.
冯国璋
段祺瑞
张作霖
直系军阀
奉系军阀
皖系军阀
2. 结果
各派军阀争权夺利,先后爆发直晥、直奉混战,导致北京政权实际上由不同的军阀所控制。
3. 府院之争
简要说说府院之争的过程,府院之争的实质是什么?
背景:
袁世凯死后,段祺瑞出任掌握实权的国务总理,为使权力合法化,重新召开国会。
过程:
① 1917年5月,继任总统黎元洪免去段祺瑞总理职务,造成所谓的“府院之争”。
② 随后,张勋率兵入京,解散了国会,拥清废帝溥仪复辟。
③ 张勋复辟失败后,冯国璋代行大总统职权,段祺瑞回到北京就任国务总理。
实质美日在华利益的激化
黎元洪
段祺瑞
以黎元洪为首的总统府集团与以段祺瑞为首的国务院集团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局有什么特征?
军阀混战和割据,政治上分崩离析。
4. 维护共和的斗争---护法运动
简要说说护法运动的过程,分析护法运动有什么特点。你如何理解孙中山辞去大元帅之职发表的通电?
原因:
开始:
段祺瑞公然破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拒绝恢复国会
1917年8月,广州召开非常会议,决定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举孙中山为大元帅。
特点:
结果:
革命党人借西南军阀的力量攻打北洋军阀
西南军阀千方百计排挤孙中山,1918年,孙中山愤而辞去大元帅之职。
顾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南与北如一丘之貉。
—孙中山
孙中山认清了西南军阀名为护法,实为争夺地盘的真面目,认识到依靠军阀不可能达到护法救国的目的。
袁世凯窃取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位后,实行独裁统治,企图复辟帝制。孙中山开始了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他先后领导发动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两次“护法运动”,但都以失败告终。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P80
北洋军阀统治下中国政治斗争的焦点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都以失败告终,原因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问题?
1.焦点:民主共和与封建专制的斗争。
2.实质: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之间的斗争。
3. 失败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水平低,资产阶级力量薄弱并且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失败说明了: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不符合中国的国情。
5. 中国参加一战
目的:
概况:
影响:
①中国收回德、奥在天津、汉口的租界,撤销两国领事裁判权。
②中国劳工的巨大付出,为协约国一方取得胜利做出了贡献。
为争取国际地位,抵制日本在华势力的发展。
1917年8月14日,中国向德、奥两国宣战,加入协约国一方参战
▲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在欧洲的华工
外交:由被迫接受转向主动出击
觉悟:弱国无外交!中国人必须抗争自救!
3.有学者认为:“由帝国主义分裂割据政策与地方性农业经济所造成的中国分裂因素,反因清政府的推翻和革命的失败公开化了,北洋军阀和各地大小军阀的分裂割据与混战局面就此形成。”这说明造成军阀割据局面的直接原因是 ( )
A.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B.帝国主义的分裂割据政策
C.革命果实落入袁世凯手中 D.地方性农业经济的分散性
针对训练
A
4.《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这一时局出现在 ( )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义和团运动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D
5. 1917年秋,孙中山就任大元帅,举起了护法大旗,把矛头直指 ( )
A.北洋军阀的头子袁世凯 B.皖系军阀段祺瑞
C.滇系军阀唐继尧 D.桂系军阀陆荣廷
B
6.法国将军福煦曾经称赞一战中的中国劳工:“第一流的工人,可以培训成一流的军人,在现代战争下堪称楷模。”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
A.中国工人的作战英勇 B.法国缺乏作战的兵力
C.中国劳工技术水平高 D.华工对协约国贡献大
D
三、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经济: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当我们百年后重新回看北洋时代时,我们发现,这是一个中国王朝政治解体走向宪政民主国家的过渡时代,除了军阀混战政治动荡外,那时也留下了很多正面的东西,比如,那时的中国开始尝试民主,……经济飞速发展,被经济学家称为:“中国民族资本发展的黄金时期。”
——陈钦《北洋大时代》
问题探究
快速阅读课文“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思考以问题:
1.结合学思之窗,思考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
2.依据材料,分析民族资本主义的特点。
3.民族工业的发展对中国的未来革命发展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4.民国初年社会生活出现了哪些新气象?原因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1、经济新气象---资本主义的发展
结合学思之窗,思考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
时 间 国 别 减少比例
1915年与1914年相比 欧洲列强 约1/5
1918年与一战前相比 英国 1/2
1918年与一战前相比 法国 1/3
1918年与一战前相比 德国 完全停止出口
欧洲列强对华商品输出表
(1) 原因:
①中华民国建立,扫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缚和障碍;
②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鼓励兴办实业;
③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④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此起彼伏,抵制日货,提倡国货;
⑤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
民族工业分布示意图
依据材料,分析民族资本主义的特点
(2) 特点:
①产业结构上: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有所发展,但未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②区域分布上:主要集中在沿海区域,地域分布不平衡。
③地位上: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经济的排挤,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小。
(3) 影响:
促使中国产业工人的人数急剧增加,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
民族工业的发展对中国的未来革命发展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2.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民国初年社会生活出现了哪些新气象?原因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禁缠足,倡女权
改称谓,废跪拜
新式婚礼
剪发辫,易服饰
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
——1912年3月《时报》
原因
共和政体的建立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陈规陋习不符合时代的潮流,应该接受文明开化的新习俗、新风尚。
说明了社会生活走向近代化
7.(2023·湖北高考·8) 1915年5月22日,《申报》刊登了一则上海中国明明眼镜公司的声明:“近有丧心病狂之徒,以自己之营业失败,侮蔑本公司货物,谓贩自日本,实为本公司意外之奇辱也……不独本公司无丝毫日货,即中国全国眼镜界上,吾亦敢断言绝无丝毫日货混杂其间。”该现象反映 ( )
A.外交关系影响社会舆论 B.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
C.民族企业发展形势严峻 D.中外商业竞争愈发激烈
针对训练
A
8.(2023·全国甲卷·29) 有学者认为,绅商是个新兴的社会阶层,主要活跃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他们已开始接触和使用新的资本主义营运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开始带有近代趋向,但在很多方面依然非常守旧和传统。这可用于说明当时中国 ( )
A.绅士是社会转型的主要动力 B.“尊士贱商”的积习遭弃
C.传统社会阶级结构已被颠覆 D.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D
四、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文化: 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问题探究
快速阅读“新文化运动的开展”,思考以下问题:
1. 结合“史料阅读”和所学知识,说说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实质。
2. 简要说说新文化运动的概况。
3. 总结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4. 结合材料说说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及局限性。
1、背景
结合“史料阅读”和所学知识,说说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实质。
(1)政治:
(2)经济:
(3)思想文化:
对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痛苦反思;
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大多数国民的头脑仍被专制和愚昧束缚着;
实质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
2、概况
(1)开始: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青年杂志》从第2卷起改名为《新青年》
(2)主要阵地:北京大学和《新青年》杂志。
(3)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钱玄同等。
◎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北大红楼)
简要说说新文化运动的概况。
3. 内容
总结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①拥护“德先生”(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
②拥护“赛先生”(反对旧艺术、旧宗教;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③开展文学革命(1917年,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
民主
科学
Democracy
Science
(德先生) (赛先生)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
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争你们自己的人格,便是为国家争人格!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起来的!
——胡适《介绍我自己的思想》
4. 影响
结合材料说说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及局限性。
材料:“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断不可调和迁就。”“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国情的话来捣乱。”
——陈独秀
(1) 各地拥护新文化运动的刊物纷纷出版,使全国报刊面貌为之一新;
(2) 妇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口号的提出,使其涉及的内容更为广泛和深刻;
(3) 高举民主与科学旗帜,推动了思想文化革新,有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
4. 影响
【消极】1. 对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绝对否定的认识;对西方文化存在绝对肯定倾向。
2. 未能发动广大普通群众。(主要限于知识分子阶层)
9.(2022·广东高考·8) 1918年,挪威作家易卜生的名作《娜拉》在中国出版,主人公娜拉不甘心做“丈夫的傀儡”而离家出走的行为被称赞为体现了“女性的自觉”,后来鲁迅发表《娜拉走后怎样》,则作如下比喻:“因为如果是一匹小鸟,则笼子里固然不自由,而一出笼门,外面便又有鹰,有猫,以及别的什么东西之类……也诚然是无路可以走。”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
A.“小鸟”代表尚未觉醒的女性 B.“笼子”是指落后的经济形态
C.“无路”源于君主专制的压迫 D.“鹰”等是指社会上的旧势力
针对训练
D
10.美国《展望》杂志曾推选全世界“百名闻人”,胡适当选。当选理由是“曾经替中国发明了一种新语言”。这主要是基于他 ( )
A. 创办《青年杂志》 B. 主张文学改良
C. 倡导民主与科学 D. 发表《狂人日记》
B
课堂小结